情感教育在学前教育中进行渗透的优点是什么?

情感教育在学前教育中进行渗透的优点是什么?,第1张

幼儿教育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家长,不仅应该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还应该将重心放在幼儿健康情感培养方面。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幼儿教育当中不仅有利于推动幼儿园教育朝着社会化发展,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还有利于幼儿感受分享和互动情感,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1有利于幼儿感受分享和互动情感

幼儿进入到幼儿园后,同伴关系成为了其情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与同伴之间能针对共同的话题展开交流,自由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强化幼儿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感情。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之间增加互动,互相分享,多组织一些多人合作完成的游戏或者任务,特别是需要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幼儿形成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户外带领幼儿进行一个“纸上传球”的游戏,每个幼儿拿起一张纸,站成一排,使纸连接成一条通道,教师在第一个幼儿的纸上放一个乒乓球,让幼儿将这个球传到队尾。每个幼儿都需要与自己两边的队友进行互动和配合才能保证球不掉下去。又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件玩具或者一本书到幼儿园,为幼儿组织一个“玩具交换”的活动,鼓励幼儿彼此分享玩具。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能获得分享的快乐,并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2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有效的情感体验教育有利于使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首先,通过情感互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一些鼓励、表扬的话语,使幼儿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从而积极参与到创造活动当中。

例如,教师带领幼儿玩磁铁时,教师可以尝试启发幼儿想象磁铁在生活中的用处,有的幼儿说可以清理铁屑、有的幼儿说可以收集散落在地上的铁钉等。教师应该对幼儿提出表扬,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启发幼儿的“滞后性”。这里所提到的“滞后性”主要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碰到情感方面的矛盾或者感受结果,教师不能过于着急给予启发,而是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受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得到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师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进行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时,幼儿能感受到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我们能抓住风吗?”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幼儿体验思考的过程,使其感受好奇心,寻找恰当的时机为幼儿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情感是人认知活动的内驱力,消极情感是人认知活动的阻力。只有培养学生丰富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充满热情、不畏困难地去攀登数学知识的高峰。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交流的渠道,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多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其次,教师要主动、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可能学生的有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它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二、善于发掘数学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

只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就不难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因素,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1介绍生活中的数学。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能使他们领会到数学的一些特点,如概括、抽象、和谐等。2展示数学中的美。数学公式、图形大多具有突出的美学标准,如对称、统一等等。让学生认识了解这些特征,对解决数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会使学生的审美心理获得意想不到的满足。3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理论化和形式化的一面,忽视了对学生而言其亲切的、自然的一面,造成了学生情感结构的缺陷。4不一定都要“知其所以然”。对大多数人和非数学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而言,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知其然”比“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只要教师对一些数学问题摒弃要学生“必知其所以然”的要求,那么在教学内容中就可引入广泛的数学应用事例和某些超前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这样做不仅能给学生展示美好的数学应用前景,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渗入数学史料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数学是一门严谨且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中除了应注重其严谨性,掌握比较详实的数学史料外,同时还要把握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将数学史料适时融入教学中,用生动的事例及故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这一章时,便可以将德国大数学家高斯10岁那年如何聪明解答“1+2+3+4+……+100”的故事作为素材来介绍,还可介绍中外历史上大数学家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研究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聚精会神了解这些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被数学家那种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被数学家们那种坚持不懈的工作热情所打动。此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促进了学生坚强意志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四、构建价值体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措施

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不是数学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数学教育作为学生成长的整体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知、情和谐发展的人。数学情感教育是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并实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情感迁移,最后形成热爱其他学科、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无论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离不开情感的培养。所以在高中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很必要的。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快乐是建立在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这种情感体验也是研究、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情感之一。

 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让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胆怯、恐惧和过度焦虑之中,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希望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以高中物理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一、物理学科在高中阶段可以培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的内容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人道主义,等等。物理课程中包含有这些内容。例如,《墨经》中对力的定义,对小孔成像的解释;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通过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和思维形式,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体现。

 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和体验学习的愉悦等方面。物理课中本身就充满了奥秘和探索。而学习中出现的快乐体验则是学生要通过亲身经历和艰苦努力才能得到的。通过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从中体会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学生欣赏科学美需要教师的引导。物理中充满了美,科学与艺术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在高中物理课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如简洁、对称、对立统一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能产生审美的愉悦。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为了提高成绩,而是借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改变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言传身教,培养情感

 情感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首先,教师要寓教于乐,给学生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再有,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人格,用自己的高尚的情操逐步影响学生。还要和学生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学好物理的需要,也是全面育人的需要。总之,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需要教师把握好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时机。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引导比较,体验情感 

有比较才有差异,在差异体验中获取知识,升华情感。如:《小柳树和小枣树》,小柳树和小枣树对待美有着不同的看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二者的内心世界,老师请学生认真读课文,划出写柳树美的句子,读一读柳树对小枣树说的话,想一想柳树为什么会对小枣树说这几句话。在读、划、思、感中,学生较为深切地感受到柳树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礼、洋洋得意。接着让学生读课文划出写小枣树美的句子,说说小枣树美在哪里,读一读小枣树说的话,感受二者不同的说话语气。通过比较,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柳树虽然外表美,但是缺乏心灵美,而小枣树则是外表与心灵兼美、具有真正的美。 

二、情感朗读,以声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苍白无力、索然无味。”感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同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也会格外投入,从而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文章表达的感情也理解深刻了。特别是古诗教学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当然就必须加强对古诗的朗读指导。如《题西林壁》中“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 稍强,“近”稍弱、“高” 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重音。每句诗的节奏大约是××|××|×××。 

三、语言感染,唤起真情 

小学语文课文思想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渗透作者强烈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一位教师在总结《凡卡》一文时说,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有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么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几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时,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同学在寂静中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位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情入景,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上共鸣的作用。因此,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用自己从每篇课文中受到感染而燃起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炽热情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荡之中。 

四、课件渲染,蕴育感情 

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那具体的画面、生动的声音,能再现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内容,为学习情感的产生提供了载体。如教学《夕照》这课时,教师在课前播放夕阳西下的迷人景象;层林尽染,万物像笼罩上一层金色的薄纱……配上轻柔的音乐,使那些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每位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去理解语言文字就有了浓厚的情感基础了。 

五、创设情景,触发真情 

俗话说:“触景生情。”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为唤醒学生情感,须尽量诉诸学生感性,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悟,使课堂教学进入叶圣陶曾经描述过的那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得到语言形象、语言意义、语言情感的感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可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理解与体验的“情感场”。 

六、模仿演示,以形激情。  

情感的流露表现在人的表情、动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如《从现在开始》,全文富有童趣。让一学生当森林里的新首领,在发号施令中,体验森林之王的威风;其余学生则充当森林里的小动物,他们听从新首领的命令,违背自己的意愿采取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受委屈和怨悱,而“头领”则体验着大家的怨声载道。同学们在表演中体验、领悟深刻的道理——违背大家的意愿,是不能当森林的新首领的。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最合适的方法,真正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教育,从而达到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所以,很多中外名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当他们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一致是,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中去,反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就会差得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情感教育的地位,探索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的迫切性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出文章中渲泄奔腾着的感情的激流,和学生一起体会字里行间跳到着的感情脉搏,想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1,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以情动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别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以作者之情来打动学生之情,要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感情。那怎样发掘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在备课、讲课时,心灵必然受到震颤,动情于心,激起情感的波澜,同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总而言之,教师要首先进入角色。  2,创造引发情感的情景,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入情于境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入情于境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比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先提问看到马克思的肖像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位同学回答是马克思睿智的眼神。我分析了睿智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面对革命导师的肖像,联想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同学们便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之中,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膏,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其二,通过吟诵朗读激情。对于诗歌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采取这种方法能收到较好效果。其三,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对于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受教。再者,创造情景,营造氛围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易于进入教材的情感世界,以体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情感。  3,把握情感的倾向性,调节情绪。情感具有倾向性,面对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不同的人则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倾向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消沉可以转化为振作,讨厌可以转化为喜欢,消极可以转化为积极,憎恨可以转化为热爱。  在教学实践中,愉快、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而低沉、消极、否定等消极情绪则会阻碍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情感倾向,如同一把双刃剑,对其学习行为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  二、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方法  1,大胆创设情感体验的氛围。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认识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景之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  除了导入的精心设计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来渲染某种气氛。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可先让学生听一曲《十面埋伏》;鉴赏姜夔的《扬州慢》,可放一段编钟古乐的录音,让学生和着旋律浅唱低吟;品读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可配以小提琴曲《思乡曲》这些都是能辅助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情景,引导他们沉浸在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之中。  2,紧扣作品语言来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情感内容的载体。紧扣作品语言来进行情感体验首要的是扣住作者作品中的关键语句,因为关键语句一经点拨,文章精神全出,就会使得学生情思萌发,乘兴翱翔,进入作品描述的境地。除了扣住关键语句外,指导学生有盛情地朗读也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大量实践证明,通过那细若春蚕吐丝,壮如骏马奔腾,轻似山泉淙淙,重则雷霆隆隆等不同方式的美读,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内容,就能教学生真切地体验出来,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人认识艺术形象是以他的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的,要让学生更深切地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教师就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参与体验。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就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和父母亲生活的有关往事,带着对自己父母亲的亲昵感和崇敬感去体验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一被激活,他们就能很快与作品行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认同,这样,学生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美感和道德感。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方法恰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一种体验状态,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描述艺术美的审美心理活动: 当美激动我们的那一瞬间,我们可以感到胸际的一种灼热,一种剧痛,呼吸的一种颤动,一种饱满,心脏的一种翼动,全身的一种摇撼,眼睛的 一种湿润以及除此而外的千百种不可名状的征兆。 这种境界,正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所企盼、追求的。  泸县一中 李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107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