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简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天被视为最吉祥的日子。[1]
[编辑本段]习俗日历
腊月二十三
朱仙镇木板年画《聚宝盆灶》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漫画《祭灶上天》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2]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漫画《扫舍去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3]
漫画《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漫画《杀猪割年肉》游艺活动。[4]
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5]
漫画《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
宰鸡赶大集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集市”。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6]
漫画《贴桃符》
腊月二十八
贴花花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7]
漫画《上供请祖》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8]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9]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朱仙镇木板年画。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10]
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11]
正月初三
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12]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路头神画像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人不能为了图啥而活着,这样活会很累,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生活中你一定会发现对你有意义的事情,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个人都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你有父母亲人,亲朋好友,假如失去了他们的爱,还有美丽的大自然,小动物,生活中有很多美的值得你留恋的好东西,生活中有美好的音乐和多种艺术很多供你遨游的领域,人的生命多么短暂,只要你不要奢求太多,不要抱着你付出多少就要求回报多少,你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美好。
那得看你的快乐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了!
补充:
“父母给的仅仅只是吃饱穿暖,”从你这句话,我就能感觉到,你的想法有些偏激,那么就所谓的快乐,你还真得好好想想,那不是自私的快乐?
追问: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会很敏感,我承认我对他们很偏见,但是从小在自卑中长大,可以说我是奶奶管大的,除了吃饱穿暖再加上交学费其他几乎没有管过我,除了过年平时几乎从来不给我买过衣服,记得四五年级的时候每天都穿同一条裤子,晚上洗第二天继续穿,书包背了破了不能再破了也没打算给我买,但是我从来没向他们要求过什么,我仍然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为了不再让他们承担我18岁就去外面工作了,但是我唯一不能忍受他们阻止我自己想要的幸福
追问:
他们从来没有为我考虑过,唯一考虑的就是拼命赚钱,跟我爸可以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
追答:
嗯,我们要心存感激。
如果说父母亲缺失过很多的爱给你,但不能说,他们现在干预你的“幸福”,就不是爱你的表现。
也许你真的要好好考虑下,你现在追求的幸福,是不是真的幸福?
如果你认为他们做的不妥,也请你跟他们多沟通,好吗?
追问:
谢谢,其实我们家并不穷,生活还算可以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他们很见外,他们给我的我都会牢牢记住,甚至想尽最大的努力去还,就是因为见外所以从来没有沟通的余地,从来都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也许你会觉得可笑,但是我觉得不认识的人才是最安全的倾诉对象,觉得说出来舒服多了,谢谢
一、游子吟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 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 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 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 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 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 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 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
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游山西村
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 气氛。
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 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 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
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 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 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 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题都城南庄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 闷。
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 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 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
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 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 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四、凉州词
相传,慈禧命人写了一幅扇面,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写的人一时疏忽,把“黄 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丢了。慈禧看了之后,非常生气。
认为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诗文,于是命人把写字的人抓来,让他当场念来,念不出就杀头。想不到那位写扇面的人看了 自己写的诗之后先是一惊,既而灵机一动,对慈禧说:“老佛爷,非是臣写错了诗,而是臣 根据王之涣的诗改写的词。”
慈禧觉得新奇,连忙叫他念来听听。那人随口念到:“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凉州词》真的成了 “词”。
五、一树梨花压海棠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
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风吹半夏对什么事都不敢抱有期望在第5集第17分。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第5集第17分。在这一集中,主角杨夕的好友梅露露因为遇到感情的问题而陷入低谷,杨夕便对她说了“风吹半夏对什么事都不敢抱有期望”的话,鼓励她不要放弃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这个答案的解释在于,这句话是剧中的插曲,体现了主题和情感的深度。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即尽管我们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并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在实际解答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需要相信自己,对未来充满期待,并且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2制定合理的计划。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并且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去实现目标。
3寻求帮助和支持。我们需要与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在遇到困难时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风吹半夏对什么事都不敢抱有期望是一句非常有意义的话语,它不仅仅是一句剧中的插曲,更是一种对人生的启示和鼓励。我们需要保持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并且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篇一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教材中段落的对照解读,设境体验,感知种子生命力的强大。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课文主旨,了解隐喻这一写作手法。
教学构想:
这篇文章是精读课,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生命力的高度赞扬,体会这种力量的真谛—顽强的生命力、“长期抗战”的力,能屈能伸、不畏艰辛、无比坚韧的力量。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
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学生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板书设计
野草
完整分开头盖骨
掀翻石块
顽强的生命力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第7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三、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练笔
四、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
作业设计
1、写出你对文章的感悟(100字的小短文)。
2、搜集积累关于描写草的诗句。
板书设计
野草
有弹性能屈能伸顽强不屈
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力量之大
篇二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2.理解课的内容,通过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课文主旨,体会作者忧国疾呼的爱国情怀。
3学习小草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在反复诵读中抒发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主旨。
教学难点
1、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小草》,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听--(播放《小草》)你想说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谈感受)
2.是的,低矮柔弱,极其普通的小草是那么渺小,可这不能阻止人们对它的喜爱,许多文人墨客这样赞美小草--学生背诵有关的古诗。
3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现代作家夏衍的一篇杂文,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野草的呢。
4板书课题野草(齐读课题)出示夏衍生平简介(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文中留下你阅读的记号,做做批注,思考: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本课两组词串:
第一组:解剖机械曲曲折折哄笑(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第二组:超越坚韧韧性弹性力量之大顽强不屈能屈能伸世界无比
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带上你的感受,再读词语。
(2)学生质疑,合作交流。
(3)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就课文内容回答)相机板书。
过渡:种子的力到底有多大课文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超越一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超越一切”用的合适吗?
三、品读感悟。
1感受种子超越一切的力
(1)读1---5自然段,学生边读边在文中作批注。划出使你深有体会的句子。
(2)学生汇报
①概述两个故事。
②读你划出的词句,品读体验。
出示1: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学生说说对象和狮的认识,它们力大无穷,金刚坚硬无比。然而它们却不是最有力的)读出你的感受。
出示2: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很多同学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种子力大无比,请大家大声读)
是哪些词语给理你这感受?(学生理解:一发芽可怕的力量分开头盖骨完整地分开)
③是的,一个科学故事再一次让我们知道了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能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这真是一粒力大无比的种子!让我们就把这种震撼大声地表达出来。
(3)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它又是怎样生长的呢?
2.品读读第六自然段,深入体会超越一切的力。
出示: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四个动词分别是?(透、钻、挺、掀翻)
(2)如果换掉这四个词,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都换成“长”或“露”)
(3)请你再细细品读这几句话,说说透、钻、挺、掀翻用得好的理由吧——
(4)透、钻、挺、掀翻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力就是这样成为“超越一切”的力的,把你的体会通过你的朗读展示出来。
(5)大家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6)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超越一切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3深入感悟小草那不可抗的超越一切的力。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
出示: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2)是呀,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出示资料,配乐激情简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4)可以想象,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尚且如此,那么,无数种子的力量呢?这使我想起毛泽东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克服一切困难,那么取得战斗最后胜利的必将是我们。同学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指一名男生,读――全体爱国志士,男生齐读――
作为一名巾帼英雄,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内心的愤慨顿时迸发出来,指一名女生,读――全体女生们,齐――
(5)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不管拥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还有另一种精神,请同学们课下读读最后一部分,体会一下是什么精神。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总结板书。
2.历史的车轮辗过那苦难的岁月,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重读这篇文章又有怎样的启示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发向上的人,此时你想到了谁?请搜集这方面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激情谈话: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种子超越一切的不可抗的可怕的力,然而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也让我们为之惊叹,古人曾经这样赞美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正是野草春去冬来,岁岁枯荣,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让我没再去感受一番吧!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指名朗读你感悟最深的句段,谈感受。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草”、“盆花”的象征意义。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赞颂小草?
(1)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2)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世界上气力的是(植物的种子)它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3)作者通过对种子、小草及生命力的歌颂与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重压的蔑视和对民众的信赖,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什么?
2品读最后一段
(1)读后你想说点什么?
(2)“小草”、“盆花”象征着什么呢?
这小草已不仅仅是草,而是一个一个有生命力的中国人,一位位关心祖国命运的人。同时“石块”、“盆花”也不是在指石块和盆花,是指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党派。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意思表达出来。
(3)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什么?
把文章当作抗战的号角,为英雄的中华儿女呐喊助威,只要生命在,我们革命必胜!(反复诵读)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句段。
4过渡:本文在当时以一种不可抗的力鼓舞广大民众,如今它依然如此如此。
三、联系实际,深度感悟。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发向上的人,此时你想到了谁?你搜集了哪些人的故事?开一个小小的展示会。
2学生讲述课外收集到的小小草一样坚强不屈的人的故事。
3师生评价鼓励。(学习种子顽强不屈、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四、课堂总结:
祝愿每个同学都拥有跟野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去拼搏、去营造祖国更美丽的未来和自己的美丽人生。
五、作业
1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2赞美生命力的文章还有很多,老师推荐同学们课下阅读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张晓风的散文《敬畏生命》。
板书设计
野草
超越一切
力大不可抗的生命力→广大抗日民众
能屈能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