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的《秋蕊香》上阙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张耒的《秋蕊香》上阙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第1张

(1)上阕起首两句写从微风使金兽炉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是动态描写;

(2)后两句写倚栏远望,皓月流辉,是静态描写;

(3)上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

这是一首登山观海的诗篇。全诗节奏,随诗人登乘槎亭的主观感受为起伏,忽上忽下,时远时近,给人以天空海阔的印象。诗人立足亭中,放眼海上,对于面前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虽然表示欣赏,却并不感到满足。对广阔的雁阵、趁潮的橹声,虽有较大的兴趣,但更为向往的却是烟浪参差、夕阳尽处的海上三山。

苏轼曾经称赞张耒的作品“汪洋冲澹,有一唱三叹之声。”此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答李推官书》)这是张耒形容文人充沛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创作中喷薄而出时所说的名言,也可以用来形容这首诗。此诗中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可以比作“沦涟”,而隔水雁阵,趁潮橹声,就可以比作“波涛”,而茫茫海水,参差烟浪,便近似“风飙”和“雷霆”。

张耒在绍圣(1094-1098)以后,因朝中党争多次被贬,同苏轼有相似的命运。他早年便怀政治理想,却未能实现。“汉庭卿相皆豪杰,不遇何妨白首郎。”(《夏日》组诗)这是他的内心独白。从这首景物诗中表现出,他要乘槎浮海,直上蓬莱三山,便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虽然这理想未能实现,但此诗还是具有开拓眼界心胸的鼓舞人的力量。

就艺术表现说,首尾两联,固然是由乘槎亭的得名而引起的,但登亭是外因,它通过内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才产生了这两联诗句,而其中又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但此诗一、四两联,却一向被人忽视,二、三两联因写景成功而受读者注目。作者是一个工于描写山光水色,而且最喜欢晴天的诗人。写于同一时期的“鸟飞山静晴秋日,水阔人闲熟稻天”(《将至海州明山有作》),“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屋东》)同此诗第二联的“日暖”、“秋晴”,决不是雷同,而是诗人生活爱好的表现。上面这两首诗也写到山和水,但不及此诗写山写海的气象宏阔,可见要达到此诗的艺术高度,很不容易。[1]

如果想要理解这句诗,就要先了解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同样都是不主张王安石变法的,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得势,随着苏轼等人的被贬,苏门四学士也受到牵连。在连遭贬谪之时,张耒写作了这首《夜坐》。

“梧桐不甘衰谢”这句诗托物言志,以梧桐不畏风寒的神韵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与仍想大展宏图的迫切心情。

不惧风寒的神韵 孤高品格的象征

——张耒《夜坐》赏析

■江苏 陆可爱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诗文注释]

气:气氛。清:冷清。甘:甘心。

此诗作于晚年,写景中有寄托。

[作者简介]

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字文潜,世称“宛丘先生”。他由主簿、县尉,官至起居舍人,故后世又称“张右史”。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因有“柯山”之号。早年以文章受苏辙赏识,因得从学于苏轼,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以平易明畅、流丽自然著称。

[诗文评赏]

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

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561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