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日志:山

情感日志:山,第1张

  我从小就没有见到过我的爷爷,但我脑海中却一直有着关于他的种种记忆,仿佛在我很是幼小的时候,在他的怀里或是在他的掌心开怀大笑过。

 而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有这么一座山,旁敲侧击父母的话语,我认为爷爷在我记事之前就是死在了那座山上,可我却从来也没有证实过这件事的真假。

 那座山上有我们家的一片田地,对于家乡的记忆我也仅仅是留下了那片麦田。

 最深刻的就是一片阳光下的麦山,闪烁着阳光的麦浪迎面拂来一阵麦香,凝聚的整片土地生命的麦子散发出的诱人气味,让人不禁一阵萎靡畅爽。

 最近一次去看它大概还是四年前,那时候是北方的六月,熟悉的山,熟悉的田地,可却已经不是我们家的了。

 麦田大约有半亩的样子,长势很好,该收割了。田地的土坡有些诡异,是纯黑色的,颗粒的晶面反射着六月的阳光,在土地上形成无数闪烁的星星。在麦田旁的黑土中,插着一把铁锹,样式很普通,甚至他的锹把看上去像是木头的。铁锹上挂着一顶草帽,显然是麦秸秆编成的有些旧了。磨破的边缘上枯秆都伸出来了。

 在麦田的后面还有一片地,种着绿色的作物,好像是蔬菜。一阵微风吹过,麦田里泛起道道麦浪。

 我热爱着那片田地,在我为数不多关于家乡的记忆中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相信爷爷也很爱那片土地,可能是累死在那散发着诱人气息的土地上的?谁知道呢。

 无论如何,在我爸爸的十四岁那一年,爷爷去了。上初中的爸爸放弃了学业,回家务农,就那样跟着奶奶挺了过来。

 后来他去了北京养育了我,结果却把我带回那片小山坳后又踏上了北行之路。

 妈妈也跟着他一块走了,直到五岁那年才把我接到北京。

 对于这个崭新的父母,我从来不认同他们——那时候我已经记事,可我的从不记得我认识他们。

 我想念靠着第三只腿才能走路的奶奶,我也想念自己养了好几年的大黄狗,还有那片醉人山上的麦田,我深深的想念。

 说实话,我很讨厌我的父母,他们跟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划隔两岸,水火不容。恰似北纬三十八度线,恰如一百八十度经线穿过的海峡。

 随着我年岁的增长,对于他们我是愈加叛逆。

 学校一次次的叫过父亲去,他一次次的送我进医院,我一次次的在学校惹是生非——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我后悔做他的儿子。

 十岁的时候我就开始“闯荡”社会,认识过很多人,见过很多嘴脸,也被人打的体无完肤过——但那也比我在家里强。

 哦我亲爱的爷爷,每当这个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您啊!那温暖的手掌与怀抱,是我心底一片收割时节却无人问津的田地!

 而回到家之后迎来的总是父母的责骂与殴打,质疑与掐着媚笑于别人的丑恶嘴脸。真的`想快快成人离开这个家。

 年岁大了,倒也习惯了种种,我却也关心起打拼了一辈子的父亲。是我姐姐的孩子,让他我在身上体验到了一种父爱的沉淀。

 那晚他玩着从来没见过的新鲜东西——微信。

 姐姐从微信里发来一段小侄子的视频,他笨拙的拿着手机不敢碰触屏幕,因为他听我说过“碰一下屏幕就会缩小了”这句话。

 他咧着嘴笑,眉下的鱼尾纹皱的像山,他说:“儿子一转眼就这么大了啊。”

 恍惚间我听到他在说我,可我猛然惊醒那并不是我。

 一瞬间眼泪流了下来——莫名其妙的泪如雨下。

 一念之间思绪万千。

 我从来没从他身上体验过父爱,可我却也没曾想过他十四岁就失去了父亲的他也没得到过父爱。我从来都奢望着他给我的所有却忽略了他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我从来都在抱怨他给过我的是那么少那么微不足道,可却忘了那似乎是他能给我的一切。

 我终于发现自己看人的眼光太过简单,我从来没有去想面具下面是一张怎样的面容,我总是直接把面具当做面孔来对待,却忘记了笑脸面具下往往都是一张流着泪的脸。

 爸爸从来没跟我说过他在失去父亲的时候是怎样的痛苦,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自己是怎么一个人在北京闯荡下来给我一个安定的生活,他从来没有对我有太高的要求只想我完成他当年未完成的心愿——当个大学生。

 只有初中文化的爸爸却在北京闯荡几十年攒下了一套房子一辆车,现在他在给我攒着大学学费,我从没认真想过他要做到这一切该有多难。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为何他不懂跟我交流而造成的巨大鸿沟了——他落伍的只剩下爱我的本能了。

 他看着那个孩子就像十八年前的我一样嗷嗷待哺,渴望着这世界能给予他的一切资源,而这都需要他一个人去承担下来。

 他就像记忆中那片大青山,我从他身上汲取着活下来的物质,却忽略了他是如何活下去的。

 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他更含蓄,更无言,如山一样。你幼年去看,他是你的保护神,少年去看,他似乎变成了阻挡你眼睛的障碍。青年时,或许你会觉得,他变矮了,你认为你已比他高。或许当你中年时候再次去看那座山,你会忽然发现。他一直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不高不低,一直都在默默的看着自己的骄傲,狂妄,自私,以及狭隘,他都在包容,无声无息的包容。你会心底酸楚,你会恍然大悟。这就是父爱。

 我看着他咧着嘴笑。五十不到的他头发却黑白参半,皮肤黝黑,从未失去一个庄稼人应该有的健康肤色。

 他看到了我哭。慌忙的放下手机想问我怎样却无从说出口的安慰,转眼间我已经成长到了他不敢对我责骂与鞭打了,也成长到他于我再无半点话题了。

 父爱如山。

 ————

 总有一天我会回到那片山坳,再看一眼那金黄的麦田,哦对了,我还会带上我爸爸,再跟他看一眼他曾耕种过的土地,青山。

 倘若我有来世,必定化为青山,护你一世安宁。我亲爱的爸爸。

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扩展资料: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此诗围绕着挽留到山中来访的客人,赞美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但是,因为这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严冬过尽,春风给萧瑟的山林换上新装,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妍。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山光物态任你想象。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百鸟的欢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这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诗人把它放在诗的开头也是颇具匠心的。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光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还必须使客人真正安下心来,游兴浓起来才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说今日无雨,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见,这种包票恐怕不一定保险,未必能解决客人心中的疑虑。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既然如此,诗人就来一个以退为进。你是怕天雨湿衣吗,天晴又怎样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用一般的客套话去挽留,而是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赵其钧 评

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深刻地表达了思归之情。

  (1)乐-悲-惆怅迷茫。游前(第1节)写乐,语调舒缓轻快、优游自在。游中(第2~3节)写悲,景非昔比,山景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游后(第4节)写茫然无绪惆怅失意的苦闷,语境深长缓慢。 (2)鹤形貌出众,有高贵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3)梦是一种追求,但现实中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梦中道士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人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面对着奔涌的江流,江水拍击着堤岸,感受着大自然中时光的流逝,犹如这东逝的水一般,昙花的一现,告诉我们,越是美丽的事物,它的美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错过了,无需感伤,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也有再开的时候,这便是自然的轮回。

2 这就是我们的自然,它有着无边无际的辽阔胸怀,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藏。快来吧,让我们走进自然,去呼吸自然的气息,去感受它的宽广、它的博大、它的深奥吧!

3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栉风沐雨,临山观水;可以聆听鸟鸣欢歌,松涛海浪;可以感受来自田园的清新、馨香的自然之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不需要隐匿什么,也不需要雕饰什么,一切都是那样的自如、随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暂时摆脱一切烦恼,让思想进入一种脱俗而不羁的境界。在新的时空中重新确定自我,还原自我,能将我们的身心在新的起点上复苏,让人格得到升华!

4 遥望远处,只见群山与明净的天空相交辉映,如诗如画,望着这苍翠的山,嗅着这沁人的风,拥有着迷人的景,感受着大自然的丰韵,真让人心旷神怡。

5 我爱自然,因为春天的生机盎然,因为夏天的绿意勃发,因为秋天的安宁沉静,因为冬天的万物萌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59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