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感情最能表达出来的一首现代诗

读出来感情最能表达出来的一首现代诗,第1张

1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逗春风又绿江南岸地中的逗绿地字的鉴赏分析;对逗云破月来花弄影地中逗破地逗弄地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逗立片言以居要地的关键语句例如,对逗前度刘郎今又来地语句含义的理解、对逗落花时节又逢君地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逗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地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逗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地,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逗我地)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逗敲棋子落灯花地)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逗大漠孤烟直地逗千树万树梨花开地)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地中所描绘的逗孤帆地逗远影地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逗远影地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地中,通过逗杨柳地逗晓风地逗残月地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逗思想内容地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逗意在笔先地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地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地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4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地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1 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逗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地请从逗情地和逗景地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逗春行地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逗花自落地、逗鸟空啼地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逗荷地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逗荷地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逗绿荷地有逗恨地而逗背西风地(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逗荷花地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逗愁热地,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逗桑无叶地、逗土生烟地,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逗忧地,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逗诗眼逗的说法,所谓地诗眼逗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地诗眼逗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逗诗眼逗分别是地咽逗和地冷逗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逗咽地、逗冷地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逗游子思归乡地,有人认为是逗思妇盼归人地,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地的情思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逗行者地、逗少年地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地、逗僧敲月下门地、逗月出惊山鸟地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逗桃花潭水深千尺地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逗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地,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逗闻风地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逗闻风地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逗冷地逗暖地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逗冷地逗暖地,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逗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地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地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逗暖地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逗梧桐地、逗秋叶地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逗熏笼地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逗缘情而发地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逗思地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逗思地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5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逗落地逗明地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逗落地给逗泗水地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逗明地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6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逗诗言志地,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7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逗楚腰纤细地典出《韩非子��二柄》:逗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地逗掌中轻地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逗体轻,能为掌上舞地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逗十年地与逗一觉地相对,给人以逗很久地与逗极快地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8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逗流放途中遇赦地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

刚好在复习,所以整理了

 《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都是用诗歌描绘音乐的优秀作品,前者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和奇异的想象力描绘出箜篌乐声的动听以及李凭演奏箜篌的卓越技艺,后者则借琵琶女的凄惨身世以及乐曲的抑扬顿挫来表达诗人对是世事无常的感叹,抒发自身的失意。

 《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全诗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上达到情感的高峰,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诗人在诗句中渗透着自己的感情,通过琵琶女的曲子以及她的身世变化,引起情感的层层激荡,具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李凭箜篌引》的全文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为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李凭箜篌引的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李凭箜篌引》教案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 《李凭箜篌引》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作品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 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 了解李贺的人生经历,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背诵全诗。

 难点

 1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通过了解作者身世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歌创作搜奇猎艳,想象丰富,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27岁,可是却留下了许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为什么赢得那么多的称赞呢今天,咱们就共同学习其中的一首-------《李凭箜篌引》,看看是否象评价的那样。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后来被人称为“长吉体”。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 传说 ,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后人称其为鬼才,有“诗鬼”之称。李贺诗篇里也有积极进取,心雄志决的一面,“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二十男儿那刺促”(《浩歌》)“男儿屈穷心不穷”(《野歌》),“丈夫快意方为欢”(《相劝酒》)等 句子 广为传诵。

 (2)追溯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李贺的这首歌形体的诗作想象瑰丽,境界奇幻,农墨重彩,尤为出色。

 (3)文体知识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3字词积累

 正字音、

 箜篌kōnghóu 颓废tuí 露水lù 芙蓉fūróng 女娲wā

 神妪yù 倚住yī 后裔yì 没落mò 露相lòuxià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尔虞我诈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绎:演绎

 缔:取缔瘁:心力交瘁驭:驾驭肄:肄业

 谛:谛听粹:精粹妪:神妪怡:怡然

 附诗句翻译参考: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

 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再飘游。

 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

 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

 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神妪;

 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

 (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

 (1)全体朗读诗句,划节奏,找韵脚。

 (2)看课后注释,标注重点字词,试着翻译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后,将难点交给老师。

 (3)概括内容,小组商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要脑、口、手并用,边读、边想、边解决问题。

 (2)对于重点字词,要先标出,然后加强记忆。根据字词意思翻译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概括整首诗的内容。

 整合答案

 (1)韵脚(四次换韵)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重点字词:

 ①张:演奏

 ②中国: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

 ③逗:引出。

 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诗句翻译见上文)

 (3)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2理清结构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

 (1) 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 总结 层意。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3) 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

 学生活动

 (1)诵读全文—→依照句意分出层次→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找一人作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2)学生速读,划出意象和词语,认真体会,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 先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分层。

 (2) 把找出的意象和词语分别罗列在一起,看看能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整合答案

 (1)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2)描绘的意象有: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

 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

 给人的感觉:

 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

 (3)运用的词语有

 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

 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

 三、咀嚼鉴赏领悟方法

 问题投放

 这是一首描述音乐感受的诗歌,仔细吟咏诵读诗歌,根据韵脚的变化, 说说 本诗应该怎样诵读,才能体会在纷繁的意象中蕴含的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

 学生活动

 吟诵诗歌,用心体会,组内交流探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注意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以及由词表现的情绪变化。

 整合答案

 音乐的乐段就是情绪发展的脉络,这种情绪发展的阶段非常鲜明的体现在诗歌韵脚的变换上。也就是说,诗歌的四次换韵,明显地表现了情绪的发展阶段,即诗歌的前四句为第一个意群,五六句为第二个意群,七八句为第三个意群,最后六句为第四个意群。

 第一个意群表现音乐的悲哀情绪由强到弱,由突然爆发到舒缓低回。第一句语势要平起平收,中速,神清气爽。第二句是这个意群中的情绪高潮,要读出突然之间被优美的乐音所震慑的感觉,“空山凝云”语势稍快,音量高亢,“颓不流”语速稍慢,表现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绪幽怨,语调低沉。第四句语速渐慢,稍作停顿,表示“第一乐章”的结束。第二个意群五六句表现音乐表情由悲怆到欢快,第五句情绪高昂,是情绪高潮,“昆山玉碎”要读出气势,声调高昂悲怆,要有劈空而来的爆发力,“凤凰叫”要如泣如诉。“芙蓉泣露”要紧随上句读出,忧郁婉转,之后稍作停顿,“香兰笑”要适当体现欢快的感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表现清冷凄寒之气直上霄汉,要一气呵成,语速渐快。第四个意群表现乐曲在凄寒的情绪中结束,并在余韵中展开联想。“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整首诗的情绪高潮,前句要紧承“二十三丝”句,语势扶摇直上,“石破天惊”要重读。最后四句表现想象的境界要读出梦幻和痴迷的感觉,“梦入”句要读得舒缓,语音延长,“老鱼”要比前句稍高,中速,“吴质”句语势稍快,“露脚”句语速稍慢,最后三个字语音延长,“兔”字重读。

 四、挖掘内涵提升人格

 问题投放

 鉴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的意象,说说给自己带来哪些美感。

 学生活动

 吟咏诵读,鉴赏形象,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要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整合答案

 这是通过写形象来写音乐。

 四个意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强,表现乐声极其昂扬,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叫”也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弱,表现乐声柔和深沉空灵哀婉。

 这一乐章以山崩地坼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在温婉中绵延了忧伤的情绪。

 “芙蓉泣露香兰笑”描写乐声从悲戚转为欢快。“芙蓉泣露”似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滴落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缓和。“香兰笑”写音乐表情的变化,运用通感将视觉附诸听觉的属性,描绘出乐音的流丽爽朗,它还能给人以“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描绘出乐音的流畅鲜明。

 这两句想象丰富,意象鲜明,前一句以比喻写声,后一句以视觉写声,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形,是种立体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

 背诵这首诗,说说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1)学生运用试背、默背、互相提示、齐背等不同的方式加强背诵。

 (2)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找出手法,分析技巧,讨论质疑,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背诵提示:此诗为乐府歌形体,音韵流转自然,应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还要把握这首诗的四次换韵,注意韵脚和节奏,背诵效果会更好。

 (2)根据诗句的意思分析所用手法,要调动以往的知识积累。

 整合答案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象这些诗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 想象力 ,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联想到“江娥/素女/昆山凤凰/紫皇/女娲炼石/梦入神山/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

 六、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一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朱世英)听颖师弹琴① 韩 愈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③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④ 作者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贞元八年 (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 职。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 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 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缢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 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虽有因避 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 壮阔。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注释 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李贺 有《听颖师弹琴歌》记其事。 ②相尔汝:关系亲密,互称尔、汝。 ③未省 (音醒):不懂。丝篁:丝、竹,即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④冰 炭置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赏析 一开头即紧扣“听弹琴”展现音乐境界。前两句写琴声细柔宛转,仿佛小 儿女切切私语,谈情说怨。三、四句写琴声骤变昂扬,有如勇士冲锋陷阵,杀 声震宇。七、八句形容在一片和声泛音中主调高扬,怡似百鸟喧啾声中忽有凤 凰朗吟。九、十句摹写声调由高滑低,戛然而止,就像攀登险峰,在再也无法 升高分寸的时候突然失足跌落,直跌到谷底。以上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 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 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音,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 效果。例如前两句比以儿女之情,十个宇除“相”字外,没有开口呼,语音轻 柔细碎,与儿女私语的情境契合。三、四句拟以英雄气概,便以开口呼“划” 字领起,用洪声韵“昂”、“扬”作韵脚,中间也多用高亢的语音,恰切地传 达出昂扬奋进的情境。 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复杂多变的琴声起恻面烘托作用,又含 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呜,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听琴而“起坐在一旁” ——忽而站起,忽而坐下,又忽而站起,——顾不得对“一旁”的弹琴者有无 干扰;仅五个字,便以形传神,通过听琴者情感波涛的剧烈变化,烘托了琴声 的波澜叠起、变态百出。写琴声由高滑低而用“跻攀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 丈强”的比喻,并且“推手遽止之”,不让颖师再弹下去,而他的反应是“湿 衣泪滂滂”,表明正是这种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 (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仕途“跻攀”,“分寸”之升,巳极艰辛, 而一旦“失势”,即“一落千丈”。由琴声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原是很自然 的。 此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各有独创性而异曲同 工,都是摹声传情的杰作。

参考资料:

http://wwwpaiaicom/Article/hy/sc/200402/811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75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