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稳定的因素是

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稳定的因素是,第1张

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稳定的因素是能力。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归因方式影响到以后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韦纳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觉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

他认为每个人都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其行为结果的原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在分析其根由时,主要有三个维度与六个因素。

习惯外归因的人,通常表现就是怨天尤人。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遇人不淑,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好像就他是个倒霉蛋,受到了莫大的委屈。

外归因,等于告诉自己和别人,你看,错误都是我不可控的呀。告诉别人,是为了博同情,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告诉自己,是为了让自己心理上舒服,看看,又不是我的问题,都怪他们。

看起来好像是笔合账的买卖,听起来也挺有道理。但实际上,外归因的坏处非常大。对人际关系来说,别人会以为你是一个爱抱怨、负能量多、不担责的人,慢慢就会远离你。对自己来说,这种自我麻痹,妨害了成长,成长的过程也是纠错的过程,只有直面缺点,勇于克服,走出舒适区,才能走向人生更高的境界。

有人说,那凡事内归因不就好了。

没有那么简单。

都是内归因的人,容易陷入都是我的错的误区,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悔恨,是招PUA体质。

所以要客观归因,两种方式都要用,既考虑外界因素,又考虑自身因素,才能对事情有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一)影响人的行为效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其行为的自我归因,能产生一种情感体验,具有行为效能感,即有关自己行为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效能感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归因过程来实现的。如果归因积极,则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充满自信,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行为效能感;如果归因消极,无疑会产生消极情绪,产生自卑,降低动机水平,减轻行为效能感。心理学研究归因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积极归因,增强人们的行为效能感,改变自己对能力的错误判断。

  (二)影响后续行为

  归因的“取向”决定了归因的导向性。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将成功归于内在的、可控因素,那么将产生成功的自信,期望继续成功,并会积极努力。如果将成功归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那么一次成功就不会增强其成功的自信心,对后续行为起不到促进作用,不会继续努力。同样是对于成功进行归因,而后续行为却截然相反,关键在于归因的导向不同。

  (三)维持性

  归因的目的,是通过行为效能作用派生出来的。如果一个人把一次成功归因于努力,而努力是内部的、可控的,那么这次成功将提高行为效能感;而效能感的提高会使他在下次完成类似任务时付出更多努力,以求继续成功。在此人们行为结果的归因表现出对后续行为的维持作用。

外部归因:把事情的原因推给外界。

内部归因:将事情的原因归于个人内在。

在选择归因方式时,每个人几乎都是双重标准。一件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倾向于外部归因;但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则更喜欢内部归因。

不同归因方式所带来的双重标准常会造成一种效果,那就是当我们在回忆过往时,很容易就会只记得那些成就所带来的证明,忽略了失败所代表的意义。

――《小学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0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