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维纳归因理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如何理解维纳归因理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第1张

可控就是你自己能控制住的,稳定就是从开始到以后一直没有变化,不会改变外在就是周围环境,和自己没有关系。

学业成就归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有能力、智力、运气、任务难度等,这些原因可归入这三个维度。归因与成就动机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成就动机的高低与归因方式紧密相关。

(2)归因与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关联。该理论为确定归因方式对行为和动机的影响及在实践中应用归因方式打下理论基础。

维纳归因理论是归因理论的一种。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在《成就动机与归因理论》一书中提出。认为归因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事件的原因。

对事件原因的不同解释影响随后的相关行为。在寻求事件原因时,个体从内外源、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内外源即原因在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环境,稳定性即原因是稳定的还是可变的,控制性即原因是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

简单来说:四个原因、三个维度

归因基本上有四种: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机遇。他们在部位上和稳定性上是不同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要求归因时不仅从行为上进行分析,而且从认知(特别是思维)情感和人际关系中来分析。他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成败的原因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个方面,为改变差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可控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这种对自己能力的根本质疑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点要十分注意!

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尽量让其归因于可控的原因,也就是努力,让学生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是可以提高成绩的,这样才会激发学习动机!

答案:D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影响他的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例如: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会使学生感到满意和自豪;归结为外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通常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寻找行为结果的原因,它总是对结果提出为什么,探寻个中原因。当代教育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 韦纳(Weiner)于1974年提出来的。韦纳认为个人对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及运气。从可控性方面考虑的话:在这四个因素中能力与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两个内在因素,是个人能够控制的;而任务难度及运气则是外部因素,是个人无法控制的。从稳定性方面考虑的话:能力与任务难度是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与运气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归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由此会进一步降低了他的自我效能感。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1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