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认知、情感有什么关系呢?

态度与认知、情感有什么关系呢?,第1张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三种组成成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要特点如下:

1、社会性。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后积累经验形成,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影响。

2、具体性。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所谓特定是指具体的态度对象,针对某一件事,某一件事,或某一观念而言。

3、协调性。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是相互影响,协调一致的,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也叫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2、认知功能

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和正确的定向行为。充当图式和心理框架的作用。

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情绪价值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情绪的表达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有很多情感的共鸣产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很多,下面介绍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1

  情绪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多项功能。

 首先,情绪是一个人向他人传递自身感受的途径,通过情绪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喜好和厌恶,以及这个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其次,情绪与一个人的社会成功有关。能够表达和读懂情绪和能够解决问题同等重要。一个人能够在情绪的海洋里自如的遨游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三,情绪和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存在着联系。那些过度悲哀和沮丧的人很有可能产生社会交往能力减弱的问题,甚至波及生理健康。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 那么他们应对压力和焦虑的能力就会存在困难。这种压力调节的困难以很高的皮质醇(一种压力反应的生物指标)水平反映出来,并进而导致生理问题。

  因此情绪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情绪之所以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是因为情绪的机能不仅可以来源于个体全部的先天机能,而且还来源于学习及认知活动。许多种情绪都具有调控群体间的互动功能。

 譬如,羞怯感可以加强个体与社会习俗的一致性;当个体对他人造成伤害时,内疚感可激发社会公平重建。其他的情绪,诸如同情、喜欢、友爱等,也能起到构建和保持社会关系的作用。它们可以增强群体内的凝聚力,而且有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情绪伴随动机性行动产生,具有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行为有抑制作用。

 信号功能——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在婴儿不会说话之前,主要是靠表情来与他人交流的。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特别是在言语信息暧昧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所以,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它被视为人际关系的纽带。

 1、人的情绪或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记忆映象;

 2、人一旦又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见到某类事物能够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动上的趋避动作;

 3、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

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孕妇的情绪是否会影响胎儿呢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实验及调查。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曾做了一个母鼠试验。将5只雌性白鼠放在一只箱子中,按响蜂呜器的同时接通电流,让白鼠遭受电击。

 如此训练多次,然后让5只母鼠怀孕,自受孕后每天3次给母鼠放蜂鸣器,但不电击,直至小白鼠出生,结果发现实验组小白鼠行动呆板,且活动量小,胆小脆弱。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不仅给唐山带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也使该市的孕妇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据华北煤炭医学院医生李玉蓉的调查研究,地震期间尚在母腹中的儿童,平均智商为84.43分,智商90分以上者占36.4%,而对照组平均智商为91.95分,90分以上者占50.7%,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这场地震的确影响了胎儿的智力发育,地震造成的亲人伤亡,财产损失,必然造成当时孕妇心理上的强烈创伤,从而间接地影响了胎儿的发育。

 孕妇的情绪与胎儿的发育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就认为孕妇的七情变化影响着胎儿出生后的性格。

 《竹村妇科》中说:“欲生好子者”,应“无悲伤,无思虑惊动”,“无大哀,无号哭”。

 这并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人的情绪变化与内分泌有关,在情绪紧张或应激状态下,体内一种叫乙酰胆碱的化学物质释放增加,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多。

 在孕妇体内这种激素随着母体血液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胚胎有明显破坏作用,影响某些组织的联合。特别是前3个月,正是胎儿各器官形成的重要时期,如孕妇长期情绪波动,就可能造成胎儿畸形。

 据调查,在孕710周内,孕妇精神极度不安,胎儿唇裂或腭裂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孕妇烦躁不安时,胎动次数要比平时增加数倍,胎儿长期的不安静,也使体力消耗过多,出生体重比一般婴儿轻。出生后容易发生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吐奶、哺乳困难、躁动不安、易哭闹等。

 科学已证明了孕妇心理情绪变化对胎儿的影响,准备做爸爸、妈妈的朋友们就应该为自己的小宝宝创造一个安定、舒适的环境,孕妇更应该注意心理保健,控制各种过激情绪,始终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做丈夫的也应该在精神上给妻子以安慰。

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心理学研究认为,态度是个体对于特定对象、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和倾向性反应,是基于个体的价值观、信念、经验和情感等因素形成的。态度既包含认知成分(对对象的认知评价),也包含情感成分(对对象的情感反应),并且会激发个体的相应行为动机。

个体的价值观是其根深蒂固的信念和原则,它们反映了个体对什么是重要、有价值的事物和目标的观念。这些价值观会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或事件的态度形成和表达。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的是个体对于对象或事件的情感反应,例如喜欢、厌恶、兴奋、焦虑等情绪体验。这些情感反应可以通过个体的经验、文化背景和个人特征等因素塑造。

态度的动机作用指的是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激励作用。具有积极态度的个体更有可能表现出支持和接受的行为,而具有消极态度的个体则更有可能表现出抵制和回避的行为。

总的来说,态度是由个体的价值观、情感和动机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个体对特定对象或事件的态度,并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

当推出一项改革时,会遇到不同的态度,有的支持,有的无所谓,有的非常不满并伴有强烈的情绪成分。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成分,当认知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不一致时,情感成分具有决定作用。

每个人表明自己的态度有什么作用呢?态度的功能有4个方面:

1,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一个对象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越大,个体对他的态度越积极;一个对象越是不利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就越倾向于对其形成拒绝或逃避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比如在变革中,当新的办法触动了不同人的价值需要时,就形成了不同的态度。

2,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焦虑,减少消极情绪。比如有人担心变革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责任、压力,持怀疑否定的态度,这是自我防御的作用。

3,价值表现功能。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比如不同的人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最大的价值和降低到最少的损失,体现自己的重要性。

4,认知功能。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每个人以前形成的态度,影响着变革,每个人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度。

既然做出变革的决定,就要坚持下去,怎么才能形成新的态度呢?态度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得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在出台改革方案时,由于是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且领导决定的,因此他们会首先依从。

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在执行新的办法期间,要尊重对方,让对方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从内心认同。如果带来问题,随时调整,以有利于推进工作目标为主。

3,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坚持执行的过程中,只要有利于大局,就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形成习惯,就会内化成自己的认知成分。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20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