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的特点。,第1张

(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幼儿情绪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有了许多新的需要,继而也就出现了多种新的情绪体验。在幼儿中、晚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友谊感、集体荣誉感等;此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并不引起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可不断引起幼儿的各种情绪体验。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随着脑的发育以及言语的发展,幼儿的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首先表现为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其次表现为情绪逐渐从外露到内隐。幼儿初期的儿童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而完全表露于外,喜、怒、哀、乐都清楚地在脸上反映出来。到幼儿晚期,随着言语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外部表现。幼儿还可学会在不同场合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

婴幼儿情绪和情感外露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同时,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3)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表现在情感在社会交往中越来越起作用。幼儿情绪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内容的增加和表情社会化;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发展表现一定的趋势:从在很大程度上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转为多和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从容易不随意的外露转向能有意识地控制;从容易变动转向逐渐稳定。

1情感需要的多元性。 在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组合,甚至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融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又非常注重自我,注重现实。这种呈主流状态的价值观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绝对权威崇拜、绝对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并形成丰富强烈、纷繁复杂的情感需要结构,既有低层次的与生理、物质相关的情感需要,又有高层次的和心理、精神相联系的情感需要。如满足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情感需要、进行健康愉悦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娱乐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学习专业努力成才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实现自我的情感需要等等。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需要是异常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2情感体验的矛盾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年龄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他们除了具有一般青年人的喜怒哀乐外,还因知识、阅历等原因使得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更活跃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体验上普遍存在着以下矛盾与冲突:崇尚理性与较强的情绪性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形象的模糊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交往需求与较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思想上的主动性与行为上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责任感与较弱的责任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冲突的情感体验交互作用,对大学生的成长起了负面作用,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 3情感取向的浅显性。 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滞后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考试竞争的加剧,纯知识、智力的教育大大加强,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尤其在大学阶段,由于大学教师普遍认为情感教育是低龄教育阶段的内容,高校只注重高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同时由于科研、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大学教师对教育缺乏应有的热情,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爱,对学生的幸福感、满意度、创造力和潜在力关注不多,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双向交流,这些在客观上淡化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造成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处于浅显状态。表现在大学生的情感活动对处于低级的人的自然性的情感如吃、穿、住、行的欲望和情怀,而对社会性的情感如对自己生存的群体的责任与义务,对集体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维护等则普遍缺失和淡化。 4负面情感的普遍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广泛、深刻、剧烈的社会变化以及工业社会的特性——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但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的巨大压抑”①。因此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在社会的扩展中负荷过重。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力求表达“无意义、无思想、无深度、商业化、大众化、非历史、不想未来、只求倾刻的现在等等”②,这种文化现象所反映出的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热衷于对形象化、表面化的追求,而将思想意义放逐的浅薄、浮躁,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的混乱、浮躁;同时美化暴力、凶杀、情杀、复仇、色情、迷信、赌博等不良文化现象对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会产生严重威胁。另外家庭的溺爱、应试教育模式等也会造成大学生的情感畸形发展。因此,虽然健康向上的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主流,但是他们在情感发展上也普遍陷入懦弱、混乱、虚浮及其冷漠的危机之中。概而言之就是: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对事不负责。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在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心理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的,所以做为家长们就要多多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时把幼儿不良心理扼杀在摇篮里。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比如:幼儿园中小班(3~4岁)的孩子与中班(4-5岁)的孩子、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2、表象活跃

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但是,5~6岁的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掌握等有所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他们回答问题时,不单从表现现象出发,而能从较抽象的方面来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幼儿的情绪情感比较容易变化,而且不能自觉地加以控制。年龄小的儿童情感变化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5~6岁的孩子情绪情感逐渐稳定。

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

幼儿是纯真的,他们的情绪情感大部分是表露在外的,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得比较冲动。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开始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五)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突出表现为出现初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兴趣爱好、明显的气质特点和性格特点。这些与幼儿逐渐形成了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态度相关。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2

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幼儿期。又因为是正式入学以前的时期,因此又叫学前期。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进入幼儿期,儿童由于身心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增强,同时也接到了成人提出的新要求。然而由于幼儿能力有限,因此可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

游戏是这时期的主导活动,也是促进身心发展的形式。

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为儿童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方式。

认知活动仍然有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然而抽象性和随意性的认知已开始发展。

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同时也学会他人相处与用社会规范自我评价。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3

父母应该懂得幼儿的正常生理状态,这样才能分辨出异常和非生理情况,即病态时及时治疗。在孩子需要休息时,引导或劝其休息。

幼儿时期(4-7岁)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最佳时期,是教育幼儿的黄金时期,这时,父母就应该加强对孩子语言、智力、观察力、思维力等等的培养,为孩子成才打好基础。

孩子喜欢玩玩具和玩游戏。玩能使孩子的心情快乐,玩能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若限制孩子活动,整天关在狭小的天地里,使孩子孤苦不堪,使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再者,父母懂得孩子的羞耻心,是孩子求上进的动力,对孩子的羞耻心只能精心的爱护,不能刺伤和扼杀。

例如,用打骂、训斥、嘲讽等粗暴手段,刺伤和扼杀孩子的羞耻心,能使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自暴自弃,从而失去上进的动力。这是令人惋惜的。

最后,父母还要对孩子信任,不可猜测孩子的行为,轻视孩子的能力,当小朋友来告诉你,你的孩子打人了,要先了解事情的经过,然后再进行处理,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批评自己的孩子。不问原因、情况,武断地下结论,会使孩子感到委屈,并慢慢地和你疏远。父母真心诚意地支持孩子、信任孩子,会使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07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