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中写了屈原与渔夫的对话 意在揭示什么?这一段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屈原列传中写了屈原与渔夫的对话 意在揭示什么?这一段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的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蕴含着作者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史书名。西汉司马迁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全文(节选)如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译文如下: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扩展资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黄老道家。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列传

《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 )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风景,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生活

李煜是吴王李璟的第六子,因为他生得相貌出众,英俊秀美,特殊的项羽似的重瞳,便被心胸狭窄、阴险狡诈的长兄弘冀看作是未来争夺皇权的劲敌,从而使他遭到无端的冷漠和猜忌。尤其是弘冀毒杀其叔父李景遂的惨状,深深的烙在他的脑海中,每忆及此,他都不寒而栗。

为避免杀身之祸,这一时期,他推崇的是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和满腹经纶的高山隐士,加上身处乱世,萧清之内风云险恶,故而一心只想“独善其身”(《孟子•卷十三》),追求那种“幽深情远,自有林下一段风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的隐逸生活。遇有政事,退避三舍。以“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李煜《即位上宋太祖表》)作为理想和信条,并自号钟隐,别号钟山隐士、林峰居士等等,憧憬终身遁迹钟山,撑一叶扁舟,浪迹江河,去过那恬然自乐、世外桃源的渔夫生活。他在词中直抒胸臆,表现其内心的真性情。其两首《渔夫》词就是典型例证:

其一: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全词没有希求,忘我入化。就像是一幅旷野寂静的山水画,千里有雪,桃李花开,只身一人,一边饮酒,一边垂钓,意在鱼又不在鱼。

其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词中的“万顷波”象征着世事的险恶变化,而词人正是要从这中间摆脱出来,表明他虽处尘世,但追求解脱,追求淡泊的生活情趣。

当上皇帝时,也无半点掩饰,把自己亡国之前整日沉湎于宫中骄奢侈靡的生活之中,不思朝政,苟且偷安的情状表现出来,并抛开君王面目,不计毁誉地把自己纵情享乐的生活情景,不加掩饰,和盘托出与世人相见。李煜“性骄侈,好声色”[3],颇多内宠,其宫女生活之奢华冠绝当时。宫中陈设更是豪奢。“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幕其壁,以白金钉玳瑁以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中,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有疋以为月宫天河之状,一夕而罢,乃歌之”。[4] “李后主每春盛时,粱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日锦泪天。”[5]面对一切繁华热闹的光景,李煜全身心投入,享乐到了极致。他在词中自述享乐生活。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萧鼓奏。

日高三丈,金炉依旧填香,预示着昨日便开始的达旦之欢还将继续。舞酣钗溜,酒恶嗅蕊,说明着放纵欢乐正无已时。结尾处,别殿萧鼓传来,又使这情景具有了空间的普遍性,此地的奢华绮靡,并非唯一,整个上层社会都已在这纵欲的氛围中沉醉。

另一首《玉楼春》也是写享乐生活: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该词声色豪奢,前浓后淡,形成鲜明的对比。既醉心于宴乐,又寄兴于明月。不受羁绊,不装假面,极其真率,繁华富贵,情爱欢畅,他肆意地享乐。

其悼亡之词,也情真意切,尽显其中

李煜的一生,尝尽了疾病与亲人死亡的痛苦,诸多亲属遭受病魔之苦,而且都是突然起病,迅速恶化,最终与世长辞。特别是亡妻丧子,对一般的皇帝来说,犹如换件衣服,但是幼子和大周后的相继而死对李煜来说,无疑是痛断肝肠,“与子长决,挥涕吞声”(《悼仲宣铭》)的悲痛,“浮生苦憔悴,壮年失婵娟”(《书灵筵手巾》)的哀伤,给他的心灵以强烈的刺激,使他产生人生无常、空幻如梦之感。李煜在此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摆脱不了悲痛,终日郁郁寡欢,写下了一批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悼亡诗。其中,悼亡词也有不少。如《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上片全无情字而无处无情,“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句以形象表怀念之情,更耐人寻味。下片用“思难任”三字点出主题,而用“满鬓清霜残雪”六字,使这内心的情感有了可见可感的具体外观。

冬天春来,先是桃红柳绿,继而落红狼藉,在此暮春时节,李煜自然又想起当年与他一起排遣春愁的周后,甚至入夜梦到周后乘风归来与他畅叙离情。醒来深悔好梦难圆,于是提笔再作《采桑子》: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李煜后期,从一个封建帝王一下子沦为一个受人蹂躏、任人宰割的阶下囚,这天堂与地狱的鲜明对比,这血淋淋的现实在李煜心理上不啻是一种大地震的效应,可以说彻彻底底的震撼了他的整个心灵。这段时期李煜的作品在内容上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无情的现实迫使他再也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去描写“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的奢侈生活,也不可能再把“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菩萨蛮》)的宫娥彩女当作写作对象,他唯一能抒写的只能是“垂泪对宫娥”(《破阵子》)的亡国之君的惨象。

这非人的囚徒生涯。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感伤,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使李煜产生了独一无二的苦难意识。

“亡国之音哀以思”《礼•乐记》。李煜后期词深刻地表现了这种思想情感和心境。政治上的愚陋,将李煜推到了亡国奴的地位,命运的孤舟在屈辱的苦海里飘零。生活遭际的这种转变,给李煜带来了切肤的痛苦和悲怆。生性多愁善感的李煜,一旦归为“臣虏”,总时时难忘昔日帝王生活。他“欲寻陈迹”(《浣溪纱》),却又“无奈天教心愿与心违”(《浣溪纱》),阶下囚的身份永远剥夺了他重归故国的权利,一切的一切,都如滔滔东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这怎能不使词人发出“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的感叹呢也正是因为有了切身的亡国之痛,才使他后期作品大大超过了前期,得以流传千古。真实的悲哀、无边的隐痛,字字渗透着血泪,正如他在词中写到:“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破阵子》),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所说:“昔人谓后主亡国后之词,乃以血写成者,其言真切出于肺腑也。”[6]

二、李煜词感情之真

李煜前期生活有两个矛盾的侧面,一方面他可以得到一切物质的享受,可以做到纸醉金迷;另一方面哀愁却时刻缠绕着他。弟朝宗被扣,爱子的夭亡,妻子的离去,他精神上遭到了多次沉重打击,加上他继位之前南唐即已对宋奉朔臣服了,而宋对南唐虎视眈眈,李煜前期的精神生活是不幸的。“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清朝文人袁枚引《南唐杂咏》)。李煜是一个非常忠实于文学创作的人,他把词作为抒写心曲的工具,他的离愁别恨的无限忧伤都在词中倾泻出来了。仿佛飘在空中的淡淡闲愁,剪不断,理还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7]”,表现了淡淡的闲愁之美。

在李煜的闲愁之词中,《乌夜啼》是代表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暮春时节,在冷雨寒风的无情吹打下,林花匆匆地谢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春光流逝,令人感伤。然而这是大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挽留的,词人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惆怅。当这种惜春的愁恨与心灵深处的离恨相合的时候,词人发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意味深长的慨叹。人不能重逢,水不能再流,主观和客观巧妙的融合,创造了富有深意的意境,加深了词的感染力,同时也使词抒情主人公的愁绪得到了升华,引发了读者广泛的共鸣。人们从不同的生活经历出发,可以认为这是亲爱者远别而引起的愁思,可以认为这是游子的怀乡之情,还可以认为这是对失落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刘毓盘《词史》亦论后主:“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8]詹安泰也认为李煜词“超然直率,直写观感”,并且指出:“李煜所有的词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出发,大胆抒写,绝无拘束”。[9]叶嘉莹则同样强调:“无论是享乐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指李煜)都全身心的投入期间。”[10]

作为亡国之君,李煜是不幸的,然而,正如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人幸”,李煜具备了诗人最可贵的气质——真率!他以单纯明净而蕴籍丰赡的笔,开拓了词境,写真率的人生,写深沉的感慨,从而唱出了感发人心的千古悲歌。如他在亡国后作的《破阵子》: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在告别故国,沦为囚虏时,他依依不舍,垂泪相对的不是百姓宗庙,而是宫娥,因而苏轼讥讽他:“后主既为攀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叫教坊离曲”(《东坡题跋•书李后主词》)。但是他如果真能对民谢罪的话,那反而就不是李后主了。相反这首词实实在在的写出了李煜的心情,而他想抒发的也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丝毫也不想掩饰什么,也好像从不会掩饰,感情真挚,一字一泪,如泣如诉,既是内心的独白,又是真切的陈情。

无限江山手中送,面对着如此重大的变故,他感到“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概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在他幽禁的场所,“一任珠帘闲不倦,终日谁来”(《浪淘沙》),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过那种“凭栏半日独无言”(《虞美人》)的孤独死寂的囚禁生活。现实既然让人如此哀伤难耐,李煜内心便常常追恋过去的欢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时期他写梦的词又多又凄凉。“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浣溪纱》);“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由梦写出他真率的人生,写出了深沉的感慨,唱出了感发人心的千古悲歌。又如《望江梅》: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这是一首入宋后抒写眷恋故国心情的小词。“闲梦远”透出其中信息。“南国正清秋”一句,取景阔大,梦萦魂牵的是遥远的南国故里。读之顿觉一股清肃之气充塞天地之间,南国万千之景,词人万千之情,尽含于一个“清”字之中了。“千里江山寒色远”,这是全景。“寒”而有“色”,匪夷所思,却准确地表达了秋的特征;“芦花深处泊孤舟”,这是特写,芦花与小舟构成画面,而“深”“孤”二字,融情入景,耐人寻味。笛声打破了寂静,幽幽地在秋夜的氤氲中流荡,月光透着清冷,楼也只有一个黑色的剪影。写出了对故国之思,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着情感的原样,迸裂到字句上。

李煜后期的词和人类这种悲哀深沉的忧患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词悲怆凄凉,展现了深沉的愁恨与忧愤。亡国之声哀哀欲绝,滴滴血泪。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在景事和现实情况的强烈对比中,来抒发自己浩渺无边的愁恨。此词意境大,感慨深,力量充沛,具有感召人心的极强烈的魅力。不仅是凄苦,而且是愤慨。以自己无可奈何的感受,向人们提出了真诚的诉说,表达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所产生的思想感情,虽居于个人特殊情况,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足以感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一切人,真可谓是哀哀绝语,滴滴血泪词,亡国之痛,令千古同悲。

三、李煜词语言之真

李煜词的语言也透出一个“真”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煜词语言质朴无华、自然清新,他几乎不用典,通俗易懂,读来很有民间文学的气息,虽平淡却韵味无穷。其语言之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后主的语言特色是:“后主目重瞳子,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婉转,词家王、孟”。[11]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此词通篇朴素自然,开头一句从叙事直起,“无言”和“独”刻画出了一个愁容满面、愁肠满腔的词人形象。“月如钩”三字明白如话,反衬出作者心境之凄清和身世之残破如一钩残月,勾起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实写所见所闻,但一个“锁”字却在自然之中暗寓工巧——梧桐小院被清秋之气锁住,词人也被深锁在这不自由的“小楼”之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三句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比拟,虽浅显易懂,却又形象含蓄,把捉摸不定的精神状态化成了具体清晰的物质形态,增强了可感性。

其次,语言细致。李煜的词有一种细致之美,这和他的情深心细有关,主要表现在其前期作品中,而且往往是通过两三个字表现出来的。例如“云鬓乱,晓妆残,带眼眉儿远岫攒”(《捣练子令》),这里“乱”、“残”、“攒”三个字分别刻画,却又连成一体;“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蝶恋花》),这两句比“花明月暗笼轻雾”(《菩萨蛮》)的静态描写,又显得生动起来了,但前者的静态正是为了反衬人物的动态;又如“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菩萨蛮》),这是传神之笔,其细致之处则在“暗”、“横”两字,而“欲”字更写出了“横”而未“流”将“流”的神态。

再次,语言妙绝,在“隔”与“不隔”之间。后主为词,“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他的词语言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含蓄蕴藉,同样的心情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以及“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这些句子,真诚面对读者,实为不“隔”之作。但我们还可以看到,李煜词中那些“隔”的句子,在其词中是很有生命力的,至今读来,仍有无限美感,让人回味。试看这些句子,“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脸拢”(《捣练子令》)。这些词作,李煜把自己的心情和意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回味,让人咀嚼。

最后,化抽象为具体,让人产生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感。李煜词力求形象丰富,把抽象的感情、理性的认识外在化、具体化。无论其亡国前的作品还是亡国后的作品,无论是欢娱之词还是愁苦之词,都同样的“真”。他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喻大势已去;用“世事漫随流水”象征人生如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东流之水喻愁绪,则把看不见、摸不着、度不清的抽象情丝化为永无穷尽的江水这一具体可感的形象,以其奔涌的气势成为言愁的千古绝句。

清代常州词派重要理论家周济,他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有云:“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易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12]他已先指出,不论是严妆、淡妆,还是粗服乱头,都是天下美妇之态。后主词在看似语言粗乱的情况下,犹能表现出天香国色之美。其本色真香是以于无声处响惊雷之势震人心魄,这种境界较之温韦更难能可贵。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作为血泪之躯的李煜早已与草木同朽,作为历史从反面总结国家兴亡得失的材料,课本上也只偶有提及。然而,作为文坛独领风骚的词宗形象,以及他的一字一珠的词作却永远如新月凌空令人瞩目。无论是前期词的绮丽柔靡,优雅浪漫;还是亡国后的那些如歌如诉,缠绵伤感的悼亡词作,都不加掩饰,直率真挚,血泪至情,使人感情伤怀,愁肠寸断,终其一代无人能比,堪称绝代才人。

在文坛独领风骚,前期词绮丽柔美,优雅浪漫;后期词如歌如诉,缠绵伤感。但这两个时期的词也有着共同之处,都表达了真性情,有赤子之心,主要是其词所反映的生活之真、感情之真、语言之真。

关键词:李煜 赤子之心 血泪 真

谈词,难免论及南唐后主李煜。晚唐五代,词日趋成熟,花间派词人居词坛主导地位。他们“镂玉雕琼”、“裁花剪叶” (引自五代词人欧阳炯(896-971)之词,其词见于《花间集》),内容狭窄,语言华靡,原先民间词那种清新淳朴的泥土气息丧失。李后主的出现,既承袭了花间词风,又一扫花间积习,以其清新疏淡,情深雅韵的独特风格,在词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应该说,李煜并不具备作为一代君王所应具有的果敢、坚忍、英明、果断等气质,历史与命运的阴差阳错,将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1]的悲情之人置于皇冠宝座之上。由于不谙国事、刚愎自用、疏于治理,终使无限江山在其手中断送。由帝王加才子式的奢华浪漫生活沦为国破家亡之后“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乐府纪闻》)的臣虏生活。词人惨淡的际遇牵动着他每一根敏感的神经,使他望月兴叹,感怀身世,无限悔恨,由极盛而至衰,由繁华而至荒芜。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对李煜词是极为欣赏的,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予于词,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而不喜《花间》。”

本文主要从王国维的评论切入,论述李煜词之“真”。王国维赞赏李词源于其“真”,他曾评价:“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也。”又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主正是因阅世浅而性情真,因性情真而感慨深,而以血书。这些都表明后主之词透出一个“真”字,而这个“真”字归根到底是因为后主有一颗“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在《汉语大词典》卷九中“赤子”的解释为:一是指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另一个意思则是比喻百姓、人民。《汉书•循吏传•龚遂》:“其民困于饥饿而吏不恤,故是陛下赤子之兵於湟池中耳”。而“赤子之心”的意思则是比喻纯洁善良的心地。《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词“真”表现为一种单纯,是一种纯真、放纵。

一、李煜词表现的生活之真

李煜在生活上,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在词中都是表现得极为率真任性的,无所节制,无所忌惮。

李煜前期“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词作多以“寄情声色,而笔意自成馨逸”(吴梅《词学通论》)的艳情词为主流,不少人都认为李煜的前期词是慵倦和*靡,是糟粕。其实,李煜的前期词虽然远比不上后期词的深邃,但也并不是最不可取的。

季特菲耶夫对贵族诗的评价说:“贵族的抒情诗并未提出较大的社会问题,但却展开了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感觉和爱情经验的最细致的情绪,这一切都使读者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更为提高,并且指示了新的审美价值,就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价值。”[2]这段评论用来评价李煜的前期词是很恰切的。李煜的前期词虽然并没有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写的只是豪奢的歌舞,真挚细腻的爱情和深沉的离愁,但却提示了新的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李煜的前期词也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特别是在表现生活上,极为真切,毫无掩饰。

如他在当上皇帝之前,就直抒追求闲情逸趣,向往清心寡欲的生活。贵族生活的优裕条件,未必就没有令人忧虑的地方。相反,宫廷争斗及嫉贤妒能在李煜的思想上所留下的阴影却是涂抹不掉的。据《十国春秋•后主本纪》记载:李煜因“广额丰颊骈齿,一同重瞳子,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维覃思经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引自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2页。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口中国文学》1990年第11期。

[3]《新五代史》卷六一,《南唐世家•李煜传》第779页。

[4]《五国故事》卷上,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陶榖:《清异录•说郛》卷六一,中国书店1986年版。

[6]蔡厚示《李璟李煜词赏析集》[C]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5页。

[7](宋)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8]转引自詹幼馨《南唐二主词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年,第198-199页。

[9]詹安泰:《李瑕李煜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32页。

[10]叶嘉莹:《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149页。

[11]高兰、孟祥鲁《李后主评传》[M] 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29页。

[12]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第十九则)[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7页。

《渔夫的故事》赏析

  这是一则叙述聪明的渔夫战胜邪恶的魔鬼的故事。

  故事中的渔夫,是人民善良和智慧的化身。他家里很穷,连自己的老婆和三个孩子都养活不起。但他非常善良,去海边捕鱼时,“每天照例只打四网”,从不愿多杀生。一天,他偶然捕捞到一只铜瓶,里面是一个被古代以色列贤明国王所罗门囚禁的魔鬼,渔夫救了他。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聪明的渔夫急中生智,利用魔鬼的狂妄和骄横心理,设计让他重回瓶内,愚蠢的魔鬼果然中计。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劳、善良的渔夫战胜愚蠢、骄横的魔鬼,依靠的是人的智慧。面对魔鬼的*威,渔夫想:这虽是一个神,而我是一个人;真主给了我智慧,为什么我不用我的智慧来救我的命?这正是本篇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作者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反复渲染了这一主题,给我们以启迪。

  全篇结构谨严,组织细密。开篇即开门见山,概括交代了渔夫勤劳和善良的美德。他立下的“每天照例只打四网”的规矩,与他家境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仅此寥寥数笔,就把渔夫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这犹如**中一组对比性极强的“蒙太奇”镜头,一下子把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推到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心。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还为全篇的布局巧妙地设下了悬念。

  故事的发展跌宕多姿,波澜起伏:渔夫网到铜瓶,从“喜笑颜开”到“愣着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骤变,魔鬼从对天求饶到恩将仇报的情绪发展,以及从魔鬼口中说出的那个编造的故事,环环相扣,使我们无不为面临着生死抉择命运的渔夫担忧,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当渔夫机智地降服魔鬼,让他乖乖地“钻进胆瓶”,无路可逃时,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智慧的力量也在此显示了夺目的光辉。全篇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读来使人回味无穷,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之功。

  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它的又一艺术成功之处。如作者描写魔鬼:“瓶中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一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巍峨高耸地站立在渔夫面前――堡垒似的头颅,铁叉似的手臂,桅杆似的腿杆,山洞似的大嘴,石块似的牙齿,喇叭似的鼻孔,灯笼似的眼睛,奇形怪状,非常丑陋凶恶。”这一系列的比喻,形象而具体地勾勒出了魔鬼的模样,仿佛触摸得到。人物对话,也富于性格化,并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这也是本篇引人入胜的奥秘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12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