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普遍特征和群体思维的心理法则

群体的普遍特征和群体思维的心理法则,第1张

有许多原因,导致群体会出现特有的特征。第一个原因就是,仅仅由于人数增加,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感到拥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使他可以释放出独自一人时肯定会克制的本能。尤其是,群体是匿名的,因此也是不负责任的。一直控制住个体的责任感,会完全消失。所以,他会特别容易放纵自己。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传染也会介入发生作用,从而在群体身上产生出特有的特征,并决定他们的方向。传染是一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但还没有人能够解释,它应当与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催眠一类现象有关系。在一个群体中,一切情感、一切行为,都是具有传染力的,以至于个体轻易就可以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体利益。这是一种与他本性相违背的能力,只有在从属于群体的情况下,个人才可以做到。

第三个原因,也远远是最重要的原因,决定了群体中的个体会出现一些特征,它们有时与孤立个体本身的特征非常对立。我想说的就是容易受到暗示的特性。上面提到的心理传染,其实也只是它的后果。

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们脑子里需要补充一些生理学的最新发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个体可以进入这样的状态:在领导的影响下,他失去了有意识的个性之后,便会听从领袖的所有暗示,做出与他的性格、习惯最为相反的行为。而在细致的观察后,我们似乎可以证明,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融入到行动的群体中,很快就会进入一种特别的状态,非常类似于受到催眠者完全吸引、诱导的状态。其间可能是受到了群体发出的某种磁场,或者是其他我们未知原因的影响。被催眠的人脑子在运作上已经瘫痪了,成为他所有无意识行为的奴隶,催眠师可以任意驱动。有意识的个性已经消逝了,意志与分辨能力全部被摧毁。于是,情感和思想都会朝向由催眠师决定的方向。

这就是从属于群体的个体的大致状况。他对自己的行为,已经不再具有意识。

在他身上,正如在被催眠者的身上,一部分的能力被摧毁了,另一些能力可以提升到极端激烈的境地。在暗示的影响下,个体受到不可抵御的力量驱动去完成某些行为。在群体中,这种力量比起受到催眠更加不可抵御,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受到同一个暗示指引,群体的互动性便会出现,还愈演愈烈。群体中,有些人个性强大到足以抵御暗示,但他们数量太少了,会被人流带着走。他们最多只能试图借助于另一种暗示,让群体产生分歧。一个恰到好处的词,一个及时指出的意象,有时候可以阻止群体做出血腥的行为。

因此,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个性占主导地位,透过暗示以及情感和思想的传染,所有人朝向同一个方向,想要将暗示的想法立刻付诸实现,这些就是群体中个体的主要特征。他已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自动木偶,他的意志已经不再有能力去指挥。

仅仅由于从属于某个群体,此人就在文明的阶梯上一下子坠落了好几格。孤立的时候,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人,在群体中却成了服膺本能的人,也就成了野蛮人。他具有了原始人的自发性、暴力、残忍,以及热情和英勇。他很容易因一些词语、一些意象而冲动,被导向一些会损害他最明显利益的行为,就一点来看,他就更接近于原始人。群体中的个体是沙子中的一粒,可以被风随意吹起。

从情感的角度,以及由它们所引起的行动来看,根据不同的处境,群体可以比个体更好或更坏。一切都取决于群体如何被暗示。那些仅仅从犯罪的角度去研究群体的作者们对这一点毫无所知。群体经常是罪犯,这一点可以肯定,但也经常是英雄。为了成功实现信仰或者理念,人们可以轻易地让群体去受死。因此他们为了荣耀和荣誉而热情满怀,如东征的十字军,带着没有面包、没有武器的群体前行,只是为了从异教徒那里抢回基督之墓;或者像在一七九三年,人民挺身捍卫祖国的土地。当然,这是有点无意识的英雄主义,但是,历史正因如此的精神而写就。假如,在讲述人民的行动时,只能提到那些冷静的、理性的伟大行为,那么,在世界历史大事纪上,将只有极少几个事件值得书写。

群体的冲动、多变和易受

我们在研究群体的普遍特征时就已经提到,群体几乎只受无意识的引导。群体的行为,更多是受到脊髓的影响,而非脑子的影响1。群体完成的行动,在执行层面可以是完美的,但是,由于不是由头脑引导的,个体会根据随机的 而行动。

群体是所有外在 物的玩物,不断反映着它们的各种变化。因此,群体就像奴隶一样,受到自身的冲动所 。孤立的个体与群体中的人一样,会受制于同样的 物,但他的理性会告诉他,听命于它们会带来哪些坏处,所以可以不动心。心理学上,我们可以定义这一现象:个体具有控制自己反应的能力,而群体则失去了这一能力。

根据 来源的不同,群体所服膺的各种冲动中有慷慨、也有残酷,也许是英勇或者幼稚。但是,无论哪种情形,冲动总是不可遏止,连自我保护的必要性也会在它们面前隐去。

能够对群体产生暗示的 物多种多样,而且群体总是受其驱使,所以非常多变。我们可以观察到,群体可以在瞬间从血淋淋的残忍样貌,过渡到最绝对的慷慨或者英勇。群体很容易变成刽子手,但同样容易成为殉道者。为了信仰的胜利,成河的血从群体的胸中流出。无须上溯到英雄时代,就可以看到,群体能有怎样的壮举。在一场暴动之中,群体可以毫不顾惜生命。就在几十年前,还有一位将军,突然受到了民众的支持。他轻易地就聚集起十万人马,可以随时为了他的事业而厮杀献身2。

因此,群体手上没有任何事情是预谋的。根据当时所受 的影响,他们可以轻易地在情感的琴键上从一头滑向另一头。他们就像暴风吹起的树叶,向四方任意飘荡,然后坠落。一些革命时期的群体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例子,看出他们情感的多变。

群体的多变使得他们非常难以管理,尤其当一部分的公共权力落入他们手中之时。假如没有日常生活的需求来产生隐形的调节作用,以平衡各种群众事件,民主就会很难继续存在。群体虽然会狂热地要求得到一些东西,但并不会长久持续下去。他们既没有能力思考,也没有能力具有持久的意志。

群体并不只是冲动并且多变。与野人一样,成员无法容忍在欲望和其实现之间有任何障碍物,尤其是当人数众多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具有不可阻挡的力量。对一个身处群体之中的个体而言,「不可能」这一概念消失了。孤立的人很清楚,他无法凭一己之力烧掉一座宫殿、抢劫一处商场;因此,他脑子里不会受到这样的诱惑。一旦成为群体的一部分,他会意识到人数为他带来的权力,只要有人发出杀戮和抢劫的暗示,便会马上付诸行动。任何意想不到的障碍,都会被狂热地碾碎。如果说,人体组织功能可以使人处于长久的愤怒,那么我们可以说,受到阻碍的群体其正常状态就是愤怒。

群体易受 、冲动、多变︱我们后面还会研究其他的民众情感︱当中总是受到种族根本特征的影响。它们构成了一个不变的地层,人们的情感从地层中萌芽。群体易受 、冲动,这个是肯定的,但在程度上却有极大的不同。比方说,拉丁民族与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相比,这两个群体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从近期我们历史上一些事实来看,就能清楚说明这一点。一八七○年,一份简单的电报公布于众,内容提到一则疑似发生的侮辱事件,于是激发了民众的愤怒,一场可怕的战争马上随之而来3。几年之后,在越南谅山地区一场无足轻重的败仗,从电报传来后,招致一波新的民怨爆发, 应声倒台4。与此同时,远征的英军在喀土木吃了一次大败仗,却只在本国引起了小小震动,没有任何一名大臣被撤换5。

1译注:脊髓连接脑子和身体。不受脑子影响而直接受脊髓影响,意指不经过脑子的思考而直接行动,类似于我们说做事情「不经大脑」。

2译注:指布朗热将军(Gees Boulanger,一八三七至一八九一年)。他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屡立军功,在一八八○年成为法国军队中最年轻的将军,并于一八八六年成为法国战争部部长。他在军队进行的改革,以及他坚定的共和国理念,赢得许多人的拥戴。许多法国人认为他有能力为法国洗清败给德国的耻辱。然而,他针对德国而采取的许多举措为法国招来诸多麻烦,法国 开始提防他。一八八七年的新 不再任命他担任战争部长,引起法国民族主义者的不满,形成了拥护他的布朗热运动。最后,法国 判决布朗热流放国外。一八九一年,布朗热将军在布鲁塞尔殉情自尽,但在法国始终拥有大量的拥护者。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此人。

3编注:一八七○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退位,西班牙 想建请普鲁士亲王利奥波德接任,但法国反对。在讨论此事的电报中,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动了手脚,让普法两国人民觉得自己的 被羞辱,最终导致第一次普法战争。

4编注:一八八五年,法国与清朝因为越南问题开战。法军从谅山攻打广西镇南关失败,消息传回国内后,总理费茹理被迫下台。

5编注:十九世纪末,苏丹反抗军欲摆脱埃及的统治,而当时埃及为英国的保护国;一八八五年,反抗军攻打英埃联防的喀土木,在军力优势下攻破守军并屠城。

在班集体中,“集体情绪”作为一种合力,将直接影响班级工作。良好的、积极向上的“集体情绪”作为一种向心力,将推动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班干部应积极把握“集体情绪”,使班集体成员的情绪成为推动集体前进的动力。

首先,班干部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信号,并究根求源。

情绪是一种不稳定、不可见的心理活动。但只要班干部细心观察,就可从学生的表情、行为、语言等方面发现一丝半毫。因此班干部要善于通过外表看内心,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信号,并分析引起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这样能够使班干部掌握主动权,及早采取措施,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把不良的情绪抑制在萌芽状态。

作为班干部,还应努力使学生敢于表明自己的感情,使他们能不受拘束地、热忱坦率地在教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满意与不满意、感谢与委屈、愤怒和惊讶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培养良好的集体,必须培养集体情感丰富的生活,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用菊花的颜色来表明集体的情绪,粉红色和鲜红色象征着愉快,蓝色象征着不安,淡蓝色象征着忧郁悲伤,紫色象征着委屈……通过一个微小的动作,教师很快了解了集体的情绪,便于及早做出决定。

其次,班干部要善于引导,激励良好的情绪使之变成稳定的情感。

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加集体战斗力的前提。由于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较大,因此当学生的情绪刚露出积极的嫩芽时,班干部就应精心培育。要善于通过引导激情,使同学当中出现的好的情绪凝固下来,加以不断强化,把良好的情绪上升为稳定的情感。

再次,要善于了解情绪在学生中的传播途径、媒介。这是班干部把握“集体情绪”的重要方法。一般说,班上比较活跃、有一定号召力的同学的情绪易传递给其他学生,形成“集体情绪”。班干部就是调解集体情绪“晴雨表”的关键所在。班干部要善于动之以情,以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而且,班干部应对其他类似同学多接触,引导其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在班级中发挥积极影响。

最后,班主任是班里的一班之主,班主任的情绪高低,与学生的情绪状况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学生的情绪往往受其周围环境影响,班主任与其接触较多,自然影响不小。班干部应主动与班主任交流,用自己积极、乐观、饱满、自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班主任,使班主任心情愉快,对班里同学信心十足。如果班主任自己信心不足,悲观消沉,学生的“集体情绪”也会大受影响。

一、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班集体凝聚力也叫内聚力,是指班集体内成员之间及班集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班集体凝聚力是班集体心理的集中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强,表现为: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吸引力,班集体活动的出席率高;有良好的班集体气氛,成员间有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班集体民主气氛好,彼此关系和谐;班集体成员有责任感,愿意承担班集体任务,关心并维护班集体利益和荣誉;班集体成员有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表现出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班集体士气高昂。

一个班集体是否具有凝聚力以及凝聚力的强弱,取决于班集体本身以及它所处的处境。班干部要千方百计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为此,要做到:

1目标整合。班集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有整体的目标,个体也有个体的目标,将两者的目标统一起来,保持一致,就称为目标整合。目标整合包括两个方面:对班集体来说,总目标应该包括和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使个体目标在班集体内得以实现;对班集体学生来说,各个个体目标必须和整体目标一致,或趋向于统一。当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发生矛盾时,应以整体利益为重,修正个人目标,甚至牺牲个人目标以顾全大局。

2志趣相投。志趣相投是指学生在动机、理想、志向、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基本一致。上述心理品质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和个人积极性的源泉。志趣相投可以保证学生有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步调一致;可以使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3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班集体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集体,班干部与学生,班干部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睦相处。若不相容,则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猜疑、相互攻击、相互歧视。心理相容是班集体团结的基础,也是实现班集体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相容可以为班集体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互补。在一个班集体内,每个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同,因而需要学生间取长补短、互助协作。如果学生在智力、性格、气质、性别等方面形成互补,则班集体将会形成人才辈出、生动活泼的局面,班集体的工作效率和战斗力将会大大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会随之提高。

5利用外界压力。许多实验和事实都说明,当班集体处于外界的压力下,班集体的凝聚力会大大提高。班干部要善于利用外界压力,多与其他班比较、竞赛、竞争,从而提高本班的凝聚力。

二、增强班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也可以称之为集体心理,是指存在于集体成员头脑中,并反映集体关系的共同心理与心理倾向。

班干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如利用纪念日、节庆日、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外开展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等。无论组织开展什么内容、何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在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更要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逐渐增强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当全体学生都具备了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对自己的班集体就会充满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塑造班集体学风

学风,是班风在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对于学校而言,学风是校风、班风建设的重点。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充满正气、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能够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而对于学生来说,最应该做好的事情是学习,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应该是班干部工作的重点。

良好的学风包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把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学习的动力,爱动脑、勤动手、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

班干部在学风建设方面可以利用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制度,可以通过倡导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监督等,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为此,班干部要做到:

1善于制造积极的班集体压力。如正确的舆论压力、科学的规范压力、真诚的情感压力、严厉的惩罚压力等,通过这些班集体压力来引导学生的思想,统一学生的认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人在单独情境下的行为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在班集体中,由于班集体规范和行为常规的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上的差异性将大大减小。如果能够在班集体中造成一种好好学习,遵守学习纪律光荣的舆论,就可以引导学生好好学习。

2充分发挥社会助长作用。在集体中,当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能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这就是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是由于别人在场,能唤起个体的竞争意识和被别人评价的意识,这种压力变为了动力,激发了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可以减少单调、枯燥的情境,激发个人的活动动机,从而提高效率。班干部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组建学习小组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塑造良好学风。

3利用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班集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班集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行为上,表现出与班集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随大流”,就是从众心理的外化,即从众行为。从众是一种信任他人,依赖他人的心理活动。学生都想让班集体喜欢自己、接受自己,为了避免由于自己和大家不一致而被班集体讨厌的后果,常常会从众。如果班干部带头,带领优秀生和一些积极分子,在班集体内营造出努力学习的风气,其他同学就会从众。

4暗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观念的过程。暗示不是说服,不是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暗示的目的是让人接受某种观念,并按这种观念行事。班干部要想利用暗示的方式促进学风建设,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学习成绩,加大暗示的威力,提高暗示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在本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班集体成员间的相互暗示,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学风。

5模仿。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行为产生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学习,形成自己的行为。班干部要注重榜样的作用,一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好好学习的示范者;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先进学生、先进事迹,为学生提供可学、可比、可信的榜样,引导学生自觉模仿榜样的行为。

四、引导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结成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强,压力大,对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成员间的从众行为、标准化倾向严重,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致性较强。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的威信高,对成员的影响力大,号召力强。非正式群体容易产生“小集团”、“小宗派”,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甚至破坏团结。容易滋长自由散漫的倾向,干扰或阻碍班集体决议的顺利执行,滋生歪风邪气,破坏班集体规章制度的落实。

在现实生活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班集体中都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正确的做法是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使之成为促进班风、学风建设的一支力量。为此,班干部要做到:

1利用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成员易从众的特点,引导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多为班集体着想,与班集体的目标达成一致,共同促进班集体目标的实现。

2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感情融洽、来往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利用非正式群体内信息沟通快的特点,引导他们传播有利于班集体团结的信息,收集学生的意见、要求及合理化建议,及时反馈给班干部。

4利用非正式群体中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威信高、号召力强的特点,引导他们,依靠他们,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带头作用,使其统领的非正式群体为班集体建设多做贡献。

班干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阻止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关心班集体、热爱班集体、参与班集体建设,就会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成熟的班集体,一般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班级领导集体包括班委会、小组长和各学科代表,以及班级团队组织等。团结有力的班干部是组织实施班级活动的重要保证力量。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全的集体还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班集体的形成虽然强调共同的奋斗目标和集体的规章制度,但并非以压制学生的个性为代价。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审美情趣,必然也有不同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25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