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及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及说课稿,第1张

#六年级# 导语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以下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 渲染(xuàn) 迂回(yū) 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 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 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①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③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由于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 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     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触景伤情

拼音

chù jǐng shāng qíng

解释

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看到眼前的景物而引起伤感之情。伤:悲哀。 触:触动。

辨析

触景生情:生情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是喜悦之情,也可以是伤感之情。

触景伤情:伤情就比较局限化了,专指伤感之情。

出处

1、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儿触景伤情,思想丈夫,这一夜好生凄楚,正合古人的四句诗,道是:腊尽愁难尽,春归人未归。朝来嗔寂寞,不肯试新衣。"

2、《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一路上鸟啼花落,触景伤情。"

看你触什么景生什么情,如果看到众生受苦受难而心酸流泪,是生起慈悲心的表现,如是其它而至,应提起正念,念佛号圣号或咒语对治,是修行的正常反应,不过要管好这颗妙心,逐不做到心转境,不要境转心。精进不懈怠。戒定慧从此而得。啊弥陀佛。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的短视频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_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什么意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拓展内容: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这句话出自唐朝杜甫的《春望》

《春望》

作者杜甫朝代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扩展资料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但景中有情,而且景中有意。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出自唐代:杜甫《春望》

原文及翻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扩展资料: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gǎnshíhuājiànlèi,hènbiéniǎojīngxīn。

2这句诗出自: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全诗大意: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4写作背景: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从_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意思是: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看到眼前的景物而引起伤感之情。伤:悲哀。 触:触动。

出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儿触景伤情,思想丈夫,这一夜好生凄楚。

示例:有些歌太触景伤情,却还是舍不得暂停,窗外已放晴,我的爱怎么停。

辨析:

触景生情:生情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是喜悦之情,也可以是伤感之情。

触景伤情:伤情就比较局限化了,专指伤感之情。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触物伤情

汉语成语,chù wù shāng qíng读音,意思是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惟有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

示例:原本她一直随身带着的,现在摘下来,也是不想触物伤情吧?忽然想到了什么,他走到窗口低头往外看,终于在后院的苗圃旁边看到那个纤细的影子。

2、睹景伤情

睹景伤情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ǔ jǐng shāng qíng,意思是看到景物触发起伤感之情。

出自:明·汤显祖《还魂记·惊梦》:“今日杜丽娘有些饶幸也。偶到后花园中,百花开遍,睹景伤情,没兴而归。”

示例:所有人中,只有她与夏日之宫有极深的渊源,睹景伤情,如今免不了有兔死狐悲之感。

3、百感交集

百感交集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ǎi gǎn jiāo jí,意思是感触很多,形容心情十分复杂。

出自: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示例:登上万里长城,我不禁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4、不由自主

不由自主是一个成语,读音是bù yóu zì zhǔ,意思是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

示例:在公交车上,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源自造句网),大家不由自主的给她让座。

这是在家呆久了,导致的

抑郁情绪

,通过运动锻炼会改善的,不用作剧列运动,

跑跑

步,散散步,做

做俯卧撑

,每天半小时即可,晒晒太阳,听听愉快的音乐也有助改善抑郁情绪,希望帮到你,尽快

好起来

景在情先,是触景生情,如登临诗《望岳》。

情在景先,是借景抒情,如送别诗《赠汪伦》。

情先而意显,是缘情布景,如怀古诗《泊秦淮》。

景先而意晦,是寓情于景,如山水诗《望庐山瀑布》。

强为之解,是如此。其实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并无此等生硬的概念,若想真明白,参看王昌龄《诗格》,王国维《人间词话》,或可略知一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5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