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阅读

初中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阅读,第1张

 阅读题一(附答案)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 _, 。”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6、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7、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一首__________ 诗,又是一首__________ 诗,这首诗描绘了当地风雪与严寒,表现了送友惜别的深情。(2分)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3分

 答案:

 1、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送别

 3、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4、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6、比喻(1分),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1分)

 7、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1分)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1分)(说明:第①点中,答出“依依不舍”或惆怅给1分;第②点中,答出“豪迈气概”或“壮烈情怀”给1分)

 8、边塞诗,送别诗

 9、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诗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语言鲜明形象。(比喻1分,翻译1分,妙处1分)

 阅读题二(附答案)

 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 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 的思想感情。③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送别_。(填2字)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7、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8、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

 “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9、“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10、狐裘不暖、锦衾薄、躬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害叫人难以忍受。

 1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作者因作者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

 1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千古名句。

 答:此句以春花喻冬雪,比喻新颖奇特,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和嗅觉并用,给人以馨重,为千古咏雪名句。(望着披上银装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形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

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

: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

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

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

(1)

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

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

后四句写虚景。

(2)

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

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洪波涌起

(3)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4)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

(5)、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7)、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评析

]

:“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

"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

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

。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

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对比残夜,

江春对比旧年,

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

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都是新生

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赏析

:(1)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

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

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

好像春天

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3)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正

、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5)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

的力量,蕴含哲理。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评析

]

: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

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

赏析

]

(1)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

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

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

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

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

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4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

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

评析

]

: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

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

一片蛙声,

青蛙叫的似乎就是

"

丰年,

丰年

"

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

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尾联:正

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

赏析

]

1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

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2)“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

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3)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

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4)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

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5

6

天净沙

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评析

]

“秋思”

“秋天的愁思”

之意。

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

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

乡之情。

[

赏析

]

:(1)《秋词》中

"

排云上

"

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

秋天的萧杀之气;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

"

等形象,

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2)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景与情结合,表现了

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3)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

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7

《木兰诗》(节选)

8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评析

]

比较

“夫”

字的含义

“岱宗夫如何”

(无义)

“夫战,

勇气也”

(句

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

因太高,

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

形成一面如同清晨,

一面如同傍晚

的奇观。

尾联:

诗的字面意思是

(某一天)

"

"

定要登上泰山,

到上面俯视群山,

群山就显得渺小了。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

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

所以该诗影响深远,

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

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

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

赏析

]

(1)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

惊叹仰慕之情;

一个

“割”

字,

炼得极好,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

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

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9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评析

]

“感时”和

“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

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

就有希望!

后四句,

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

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

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

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

难以胜簪了。

也隐含一种

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

赏析

]

(1)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尾联总写忧国思

家的感情。

(2)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

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10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

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赏析

]

:(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

妇已被抓走。

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

么?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

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

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

表达诗人对

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11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评析

]

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

虽苦累却满不在乎。

描写了一种月下

回归的美妙意境。

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

也隐含祝愿

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

赏析

]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

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

是平淡之语,

“带月荷锄归”

是幽美的,

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3)“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

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2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评析

]

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

借景抒情,

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归雁”

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

心的寂寞伤感。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

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

烟,

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

在河的尽头,

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

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

赏析

]

(1)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被王国维赞为

“千古壮观”

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

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

泊不定的行踪。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

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

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

“圆”

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3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评析

]

: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

(故乡水)

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

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

赏析

]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3)

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4

游山西村

(

陆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评析

]

: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

农民、

美丽的风景。

颔联:

意境优美而含蓄。

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

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

看见前边绿柳飘飘,

花团簇拥,

一个村庄出现在

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

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尾联:

“若许”

两字表达了矛盾的心情——今后,

如果允许的话自己将要在这里隐居悠游了;

可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能允许吗?

[

赏析

]

(1)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写出

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

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

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3)

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

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

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1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评析

]

: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

23

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

后四句情调变高昂,

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

另一方面又表

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

颈联:

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

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

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

后来引申出

“新事物终究

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

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

这里的

“沉舟”

和诗中的

“沉舟”

不同,

“破釜沉舟”

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

赏析

]

:(

1

)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

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

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

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

)“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

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

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

心情。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

自己,既感到惆怅

,却又相当达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要学好语文,我看还是要从认识中国字开始。其实中国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有出处和来历。真正理解了中国字,也就明白了中国的文化。这样才能考高分。中学的考试也就是字词句的辨析。其中字才是关键。而且只有当你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和来历,你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或者这个字用的合不合适,对不对。是否换一字更好。中国的文化很讲究用典。词的来历,字的来历都有考究。真正明白了字的含义,乃至出处,那么你的语文,历史,乃至政治。都能学好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治”这个字的意思和来历。为什么要用三点水,那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水灾为五灾之首。(五灾是水灾,旱灾,瘟疫,蝗灾,地震)水灾之后容易生瘟疫,潮湿的环境又容易产生蝗灾,更多的时候,水灾后还伴随有旱灾。所以人们把防水,治水当做国家发展和安定的第一要务。水的旁边就是“台”,这是因为古人一般用筑土,立石为台的方法防水。这就是“治”这个汉字的来历。

我再看政治的“政”。为什么是一正一反?那是因为古代的君王(还有宰相)他们认为:自己是天地的掌控者,他们的责任就是调理阴阳。阴阳和顺,那么天下才会大治。正就阳,反面就阴。老子说:“以正和,以奇动,以无事取天下。”也是对“政”这个字的最好诠释。这里的“奇”就计谋,阴谋的意思。政治的“政”就是阳谋和阴谋的混合体。

政治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是:用阳谋和阴谋的手段,像防水,治水一样,管理和治理老百姓。

而这个词又是什么时候真正成型的呢?我们就可以考究它的出处。当你了解了这个词的出处,那么与这个词有关的人和事,你就学好了。(当然现在没有这个必要)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乃至进一步的研究文学。那么你就必须弄懂每个字的真正意思。中国的每一个字,就是一本书(当然我指的是繁体字)。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就从弄懂中国字开始。语文成绩的好坏,乃至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从你对汉字的理解开始的。理解的程度高,那么你的文学功底就好。就能真正的鉴赏文章的好坏。而不是人云亦云。

文史政是一家,文学好了其它的也就能学好。所以学好语文就从学好中国字开始,把汉字的含义真正弄懂了,其它的词和句也就自然都懂了。

这都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认识。希望对你有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9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