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赏析

初中古诗词赏析,第1张

初中古诗词赏析1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

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

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简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2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简析:此诗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不断寻找追求的理趣。

2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简析:人,一生事业与抱负都为天下,必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2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简析: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与此诗句有相同的理趣。

2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简析: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之理趣。

30、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简析:有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趣。(也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1、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简析:寓含世事的无常。也有他《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趣。

32、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简析:锦江流水夹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宇宙万物,自有它的变化规律。

初中古诗词赏析2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

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不觉月光寒;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龟虽寿》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常用鉴赏语言风格的词:

①清新秀逸 俊美清秀 清幽淡远 高雅 委婉 含蓄而有韵味 雄放壮阔 慷慨悲壮 雄健遒劲豪爽苍凉;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明白晓畅 朴实无华 通俗传神 生动活泼 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 有声有色 栩栩如生 气势磅礴 亲切感人 情景交融 言简意赅 细致入微

②手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想象大胆神奇 叙事生动 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 通俗易懂 语言纯朴自然;感情强烈奔放 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抒写悲愤酸楚之情,郁闷神伤;内容深刻,富含哲理。

一, 要认识中考的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的目标要求是: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分析常见的考点 

分析这几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我们发现,以下是诗词鉴赏的常见考点: 1 领悟作者在诗词中的情感。 

诗词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词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词的情感呢?  一要知人论“诗”,在平时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要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要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如江西考杜甫的《旅夜书怀》,设题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结合试题后面的注释“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而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以及平时对杜甫“一生多难”的身世的了解,再加上诗中“独”、“老”、“病”、“沙鸥”等意象,得出“全诗抒发了诗人孤独(凄凉、失意等)的情怀”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又如云南省2007年的中考题第10题:阅读“隋江总《长安九日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其题设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诗歌的内容,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诗的后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又开了几朵,表面诗挂念家乡的菊花,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因此,这首诗也就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 明白这首诗或词究竟写了些什么?概括其要点。 怎样概括内容要点呢?一要学会寻找“诗眼”;二要分析层次关系;三要认真审读题目。 如山东高青考范仲淹的《渔家傲》,设题为: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片写 _________ ,下片写 __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浓郁。通过分析上阕可以发现,“异”字便是“词眼”,如再追问一句,什么“异”?边塞之秋色也。阅读下片亦可发现,下片从上片的写景转到写人了,也追问一句,写人的什么?边塞将士的浓郁思乡之情也。上下片的层次关系是先写景后抒情。 3 描绘诗词中的精彩画面。 

古典诗词都是用极少的语言去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因而含蓄便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色,而今人对古诗词的解读,又必须把那种悠悠不尽之意还原出来,才能领悟其精妙,所以通过再造想像去描绘古诗词中的画面便是很流行的考题了,怎样描绘画面呢?一要激发想象,二要生动表达。在平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想像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词,有意识地调动激发自己的想像。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必须闭上眼睛,想像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4 谈读了诗词后的感受或启发。 

读一首好诗,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美感和享受,更为重要的是要获得一种人生的启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古典诗词所具有的这种教化功能,也是命题者常常举起的一面大旗。如:浙江金华考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设题为: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回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先读后感。如诗中“不畏”和“最高层”是产生感受的关键性词语。据此,悟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的哲理也不是很难的事了。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对她却十分青睐。解答这种题目的关键是我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一是写景方法(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二是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三是词语锤炼。然后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即可。 如江苏盐城考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设题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我们就可以这样回答: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角度一)。也可以这样回答: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角度二)。还可以这样回答: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角度三)。 

总之,中考诗词鉴赏题,只要掌握了诗词的知识点和懂得诗词鉴赏的技巧,要拿到高分也不是难事。 

如何做诗歌鉴赏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考纲》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为鉴赏材料的古代诗歌(包括词、曲)是浅易的而不是艰深的、晦涩的、争议大而莫衷一是的;它不会有太多的典故(有,也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对背景材料也不会作过多的了解;它篇幅短小,诗当是绝句或律诗,词当是在中调以下,曲当是小令;它应当是文质皆美的、脍炙人口的或蕴含哲理的;鉴赏的重点是形象、语言、技巧和思想。 命题的方式一般是2~3个小题。题型可能会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对诗歌内容的认知。包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2002年高考试题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寓含的意义,又如“王杨卢骆当时体”中的“王杨卢骆”指哪四个人,“当时体”怎样讲,等等;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写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包括对诗歌主旨的认知,如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什么主题;还包括对诗歌风格(豪放、婉约)等、感情情基调(清幽、闲适、愤懑、惆怅)等的认知。另外一类是对所给的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它要求考生对诗歌的表现形式(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评价,也可以要求对内容进行评价,字数在100字左右。还的一类是给两首写作内容相近的诗,要求比较它们的优劣。 2002年北京高考题就是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畅当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说说王诗比畅诗更胜一筹的原因。当然具体的题型可能有些小的变化,但大的方面却是不会变的。 其次谈谈做诗歌鉴别题的一般操作过程。 1、仔细审读题干,明确命题指向 鉴赏诗歌难免“见仁见智”,考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这既符合 

阅读文学作品的规律,又体现了创新教育的要求;但高考作为选择性考试又的自身的特点,定会对题目作必要的限制。因此审题一定要细,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对诗歌某一方面设问,还是对诗歌综合要求进行整体鉴赏评价?2002年高考全国卷就只对李白的绝句中的“折柳”设问,而北京卷则要求对王之涣和畅当的两首同题诗《登鹳雀楼》作整体比较,说明王诗更胜一筹的原因。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不能粗心大意,答非所问。  

2、把握诗歌主旨,选准赏析目标 

作为高考试题的诗歌不会太艰深,不会让许多考生都读不懂(同学们要注意的倒是另一 种倾向,人为拔高,发掘微言大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所选材料内涵一定较为丰富,呈多角度、多侧面的特点,能给考生提供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作题时应在基本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迅速确定你的赏析点。赏析诗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就思想内容而言,一般可从以下8方面确定赏析点:⑴ 爱国主义,反抗异族入侵;⑵ 谴责暴君暴政;⑶ 谴责统治者骄奢*逸的生活;⑷ 关心、同情民族疾苦;⑸ 表现作者自身的高尚情操;⑹ 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讴歌;⑺ 热爱自然、讴歌大好河山;⑻ 蕴含哲理,启迪人生。从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的赏析则可以着重从以下8方面考虑确定赏析点:⑴ 诗中有画(色彩搭配、点面结合、动静结合、高低错落等);⑵ 情景交融(以景写情、以情写景、情为景生、景为情染等);⑶ 对比映衬(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⑷ 巧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⑸ 形象鲜明(这形象既指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也指从诗人自身的形象);⑹ 含蓄蕴藉,意在言外;⑺ 语言特点(清新、淡雅、明快、含蓄、绚丽、热烈、凝重、沉郁等);⑻ 创作风格(豪放、婉约,田园诗、边塞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3、咀嚼推敲作品,着力分析评价 

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最易犯的毛病有二:一是泛泛而论,架空分析;一是逐句解释 或翻译,不作具体中肯的评析。这都是明显违背诗歌鉴赏要求的。因此,必须在“这首诗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上作文章。执柯伐柯,其则不远。日积月累,鉴赏能力定会提高。 4、精心组织语言,通达准确规范 

诗歌鉴赏由客观性选择题变成主观性表述题,对考生语言能力无疑有了更高的要求。诗 歌的语言是精练形象的,鉴赏诗歌的文字如果干瘪无味,必然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所以应当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文采。而语言表达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所以须在平时多揣摩、常借鉴、勤动笔。在写诗歌鉴赏文字的时候掌握平时语文学习中遇到过的一些套语也有一定帮助。比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着一x字境界全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铺垫映衬”“卒章显志”等等。要强调的是,这些文字评论中常用的话并非随处可用的万用灵膏,只有使用恰当才有效果,如果生搬硬套,就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最后再说一说做诗歌鉴赏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供同学们借鉴使用。           

(一)知人论世,注重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尽管用作高考鉴赏材料的诗歌对背景材料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但对一些中学生必须了解的著名诗人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则不能不了解。比如,杜甫是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正值安史之乱;陆游、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王维、孟浩然是著名的唐代田园诗人等。如果出现一些同学们不了解而在鉴赏时必然涉及的背景资料,就一定会有注释,在阅览时不能忽略。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如果不了解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叛军进入长安之后,“国破”“烽火”的含义,“感”什么“时”,“恨”什么“别”都难以落实,对全诗的主旨就更难把握了。

 诗词赏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初中人教版古诗词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人教版古诗词赏析(一)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臵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5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一生著作颇丰,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此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特色上面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所以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上面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

 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叹息

 现在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让我记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长安道》),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白居易这首诗之意,以诗酒作自我排遣再读下面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二句是说景物依旧,季节、园子、亭台均与去年相同,但过去的一切,都像夕阳西下,一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人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虽然景物没有变,但人却在变,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却一去不归,酒阑人散之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首词作品也因这二句而著名,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由于作者自爱其工,又将这二句另组织在一首七律作品中这二句的意思是,春残花落,是时序推移的自然道理,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燕子春去秋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层面,它的构思精巧,选景典型,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写景和写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抒情,由景及情,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语言工巧,清丽而自然整首作品委婉含蓄,语浅情深,集中体现了晏词‚富贵气象‛的风格特色而妙手偶得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更使这首词作品流传千古,这是这首词作品最成功之处

 初中人教版古诗词赏析(二)

 1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②商女:卖唱的歌女

 ③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深刻犀利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

 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误国的陈后主所臸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2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五溪: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4《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5《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臸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臵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能力训练# 导语古诗词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古诗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多学一些课外古诗词。下面是 分享的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1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2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3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4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龟虽寿

 曹操〔两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一作: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诗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开头,作者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呢?诗人认为这是不可以的。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

 接着诗人诗人紧承上意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盈,是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寿;缩,是专职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夭。这就是说,人的寿命的或长或短,不完全出于天定,只要调养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5初中古诗课外赏析精选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一作:蓬莱)

 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 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之常考知识点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2008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2009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2艺术风格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四、考查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掌握

  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

这是我从别的地方找的,掌握方法,他考什么你都不怕了,况且他的题目多变,希望有用

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诗歌的欣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旨趣,领会情感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鉴赏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突破口。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以香草、美人比喻理想中的事物,古已有之,郭沫若借鉴这种传统技法,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借以吐露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形象呢?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我们便会一目了然。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避实就虚,咀嚼诗歌真味。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形象,这是诗人创作的高超本领;避实就虚,反复咀嚼又是我们领会情感美的巧妙途径。阅读鉴赏时,我们就得用诗意的眼光避实就虚,慢慢咀嚼出诗歌的真味。

3.由表及里,品读形象寓意。阅读和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学会品读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测诗人物化的情绪,领会诗歌的旨趣。

(二)、展开想像、感受形象美

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1.调动积累,张开想像的翅膀。

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体察物象,剖析寓意。

中国历代的诗人总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事物形象。艾青笔下的那一块“礁石”,臧克家笔下的那一匹“老马”,都以其生动感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赏者要学会联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体察外在形象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形象的寓意,从而领会形象的意蕴美。

 (三)、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的综合美感,即它的情理交融的思想内容之美,形神结合的艺术表现之美。

1.抓住意象,发挥想像,由形象悟情感。

阅读诗歌时要抓住具体的意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去领悟和品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我们只要抓住诗中意象深入玩味,并调动联想和想像,就会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神话境界,心中的美感就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

2.透析形神,体悟情理,由具体到抽象。

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发掘具体的形神中蕴涵的抽象的情理,就能品味出这首诗深邃而绵远、空灵而新颖的意境美。

3.品味情境,观照情感,于客体察主体。

意境作为形象思维的特殊表现,诗人在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及其对“境”的褒贬态度,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鉴赏诗歌就不仅要品味其情境,更要观照诗人的情感,在客体的形象中体察诗人的主观世界。 

(四)、咀嚼涵泳,品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人善于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像。

1.熟悉节奏韵律,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永美,是鉴赏诗歌语言的又一途径。

3.考查修辞手法,领会语言形象美。 

诗歌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常常借助于多种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对偶等等。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展开,给人形象生动之美感。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呼告、比喻、通感等的运用,使语言产生音韵美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真切地表现出了诗人激动不已、起伏翻涌的情绪。

(五)、解析透视,品评章法美

一首好的诗歌,不但在内容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形式上也同样具有美的魅力,而诗歌的章法之美更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1.理清层次,扣住内容,品析构思的精妙之处。

构思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它包括确定主题、选择素材、提炼诗意、选用诗体,甚至包括形象怎样描写、气氛怎样渲染、情景如何交融、虚实如何转化、显隐怎样结合、起承转合怎样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线索、把握基调,从诗歌的层次、内容切入,品析构思的精妙之处,从而领会诗歌的章法美。

2.整体观照,对比阅读,把握风格的独特之处。 

一个诗人在艺术上成熟与否往往以其有无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标志。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就要学会整体观照全诗,通过对比阅读等方式,把握诗歌风格的独特之处,从而品出诗歌的章法美。在诗歌的鉴赏品评中,还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对诗歌风格的理解,将不同诗人的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或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在比较异同之中诗歌风格自然呈现。

  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大多选用课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而考查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它一般采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赏析诗歌语言

  古诗鉴赏的首要环节是赏析诗歌语言。我们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望天门山》一诗,“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断”“开”,就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声势浩大,而“碧水东流”和“两岸青山”中的“碧”“青”,则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江水碧绿的图景。

  赏析作品形象与表达技巧

  其次,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再则,要注重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以及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来分析含义,探究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就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高洁。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哲理;可以从诗歌的具体内容、诗歌类别入手,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从诗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在赏析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试题的具体要求,把握解答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同时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仔细诵读,品味诗句,寻找到答题的最佳角度,推断出理想的答案。我们在答题时,一般可以从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分析写作(修辞)手法、剖析作者情感四个方面来进行回答。如鉴赏王维的《鹿柴》,

我们可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摹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然后简洁地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的氛围特点——幽静,分析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以声衬静,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再根据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来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三、表达技巧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 样的道理。

 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读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037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