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培养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移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情绪,情感,也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情感”。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
利用移情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的限制、要求等外部约束有效的多,他们若能深刻的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于是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谦让等积极的亲社会行为,移情训练的方法很多,如推荐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影视节目,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利用游戏,比赛等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移情训练。
在体育游戏中,也可透视学生之间的友爱、互助,这也是他们友情的真实表达和流露。如果教师坚持经常性的运用游戏等教学手段,久而久之,这样的行为模仿就可以他行为的源泉。研究证明,表演、游戏可以培养亲社会行为,而且他的效果至少可以保持一个星期,经常角色扮演训练的学生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助人行为要多。这比诱导法、说教法的效果显著,对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教会儿童他们行为的最好方法,是成人在儿童面前展示出相应的行为,然后在儿童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都是遵循一定规则,在规则下,学生之间的合作、对抗也得到充分体现,日积月累的训练,能使学生最终把存在于“头脑”利的行为准则,超出时空范围迁移到其他情景与转向未来,指导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内化的结果得以外化。
(二)借助集体力量,提升亲社会情感
全社会的规范对每个人都影响,但对每个人影响最直接的是所属群体的规范,家庭,学校和伙伴群体是实现学生社会化合个性化主要群体,而班级是最重要的场所。
想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最恰当的是以活动带动交往,营造宽松、和谐、亲密的交往氛围,努力消除因竞争而引起的紧张和焦虑,在礼貌、诚实、信任、沟通、宽容中学习成长。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与同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来教育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看看能为他人做些什么?
(三)借助教师魅力,激发亲社会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生活在学生当中,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便能成为学生效仿学习的榜样,所以,要培养学生有公德,有亲社会行为,教师自己就必须先有公德和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首先,对学生要有关爱的行为,教师在行为方式中应作出表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懂得怎样去爱别人,怎样回报别人给予的爱。其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境。好的心境能增加助人行为,因此它能暂时提高将来社会的认知转化行为的可能性,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表现,要把握最佳的心理状态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具有正义感和公平感的积极心境中,并促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情感又叫积极的社会情感,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情感。如:同情、关心、谦让、互助和共享等,亲社会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正如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凡是正常的人所追求的都不单单是个人的优越,而是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优越。同时他说:“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才有存在的可能。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它们的唯一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
1、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2、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与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致的。
3、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是提高儿童道德意识水平、丰富其道德情感、有效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其在活动中帮助他人意志的过程。这些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谦虚、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原因:
1、本能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牺牲个体的内在机制来保证物种的生存。为集体利益冒生命危险是利他主义的最高境界。
2、习得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习得环境中不断学习形成的,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试图在尽可能少的付出的同时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4、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规范最常见的组成部分是互动规范。互动规范是规范社会交往、维护社会关系得失平衡的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人们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社会期望。
-亲社会行为
-利社会行为
亲近社会
一、培养亲社会情感
1、 社会的美好
1> 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
2> 我们要主动发现和感知社会的美好
3> 我们要理解社会的美好
4>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难免出现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终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社会成员的努力逐步解决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中展示她的美好
2、 个人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1>热爱社会亲近社会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体现生命的价值
2> 社会为我们的成功铺路搭桥我们要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3>当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悲观不要抱怨积极努力求助社会终会跨越人生的难关
3、 融入社会的巨大意义
1> 融入社会可以形成健全人格
2> 亲近社会能使人乐观向上
3> 亲近社会、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的崇高境界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1、 关注社会
1> 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
2> 关注身边的小事
3>关注社会的途径阅读、参观、多媒体、交流
4> 关注社会要看到光明和美好而阴暗和丑恶是次要的
2、 维护社会
1>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不可旁若无人我行我素
2>遵守秩序秩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衡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人人都自觉遵守才能提升社会的文明度
3>爱护公共设施它们为我们提供方便美化环境。对它们的爱护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维护
3、 服务社会
1>服务社会不是一句空口号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从身边做起2> 当别人遭受不幸时我们要尽力去帮助和救援
3>参加公益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造福社区、造福社会。我们可以把对他人和社会的爱表现出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学会合作和分享
1/4页
学会选择
一、 是非善恶有公论
1、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品质才能学会做人具有是非善恶观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
1> 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2>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明白是非彰善瘅恶仍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行善是社会所倡导的
爱心可以传递
人们对善的追求
行善是人们的共识
2、 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由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体现
1>体现是否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实现大多数人的需要和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移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3、利用归因原理:使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一种情况是利用观念强化形成自我归因,告诉儿童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助人的精神。第二种情况是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受到表扬强化。
4、表扬、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为,成人和教师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
5、组织游戏活动:游戏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之一。游戏中儿童要进行交往,不肯谦让,交往就不能继续进行;进行游戏要配合,合作的能力就得到锻炼;大家-起游戏,玩具、物品就要求共同分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