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保卫黄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张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表达了作者对英雄抗日儿女的赞美和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赏析:

《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 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

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人民音乐家洗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初稿。

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洗里海日记)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

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 。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中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

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

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

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

“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 。

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 ,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大合唱grand vocal cycle

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有时穿插朗诵)的,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

大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

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以前有人提问,直接复制过来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 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 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部分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线起伏较大的音乐主题。它显示出黄河的雄伟,饱含着热烈赞颂的感情:然后,以流畅的旋律,近似喧叙的陈述方法进入了

第一乐段,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浊浪滚滚的黄河,曲折宛转、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自然风貌。这段音乐的素材来自主题,是根据歌词的内容,用模仿、简缩、伸展等比较自由的手法发展的:

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亲切、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五千年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巨人般的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性格。在这一乐段中“啊!黄河”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具有感叹、赞美的情绪; 音调挺拔激越,表达了自信、豪放的感情。其中的小甩腔吸收了我国戏曲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对感情的表达是细腻入微的。通过两次“啊!黄河”的不同处理,把这段音乐很有层次地推向了高潮。

第三乐段曲调的节拍又回到了拍子。速度稍慢,句与句的衔接很连贯。这段音乐,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浩浩荡荡的黄灌和具有黄河一样坚强性格的英雄儿女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深刻生动地表达了对黄河和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这情。展示出其不意们伟大民族像黄河一样,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是一首长诗,以三弦作伴奏朗诵。它由远及近的叙述了历史上黄河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方海盗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杀人放火、奸*掳掠的惨景。后段着重描绘了在中国***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在黄河两岸,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游击战士、野战兵团星罗棋布,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慨和必胜信念。全诗洋溢着真切的情感、悲壮的气氛和凛凛正气。气魄雄传,感人至深。伴奏部分的曲调,具有波涛翻滚的形象,并蕴藏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主财,它既是诗的背景的描绘,也是根据诗的内容在情绪上的渲染和补充,可谓两相交映,相得益彰,形象地展现了抗日烽火遍地起的雄伟画面。

第四乐章黄水谣 这是一首女声齐唱《后改为女声二部合唱》歌曲。它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记述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歌曲吸取了民谣的形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使它成为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第一乐段可以看成为两部分。前部分具有徵调式的色彩,后半部分则有羽调式的色彩(前八小节),这两个不同色彩的段落是通过徵调式的属音和羽调式的下属音“2"起着桥梁的作用。最后十小节才使曲子调落在主音上。这种曲调润色方法,在民歌中是屡见不鲜的:以上这段曲调,委婉、秀丽、优美、亲切,描绘了黄河两岸沃土千里,两岸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的和平生活景象。紧接着由一个四小节的间奏,过渡到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以缓慢的速度,低沉、悲愤的情绪,描绘了由敌寇的侵略、国土的沦丧,黄河两岸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景。在乐段结束句中,作者巧妙地把悲愤、痛苦的情绪推到了新的高度,听来催人泪下,被看作为点睛之笔:

第三乐段可以看作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更为徐缓的速度,如泣如诉的歌腔,使无限痛苦、悲愤的情绪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在高音区模仿歌腔的尾奏,使人回味无穷。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这首歌曲原为男声对唱,后改为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这首歌曲的曲调是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的。它以问答的形式,采用不同的调式对比,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共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流亡群众共同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们决心拿起武器参加游击队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情景。歌曲为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形式。旋律质朴、风趣,特别注重与歌词声韵的幅度,塑造了黄河勃然 结合,唱来亲切上口,乡土气息浓郁。最后是乐段上句和下句相叠置的重唱和合唱,很有气势。寓意流亡群众在奔腾叫啸的黄河的启示下,不再忧郁,拿定注意,奋然到太行山参加游击队,坚决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合唱部分速度逐渐加快,使感情热烈豪放,犹如千百万群众绝处逢生,结伴同行,浩浩荡荡地踏上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光明道路。

第六乐章黄河怨 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音调悲愤缠绵,感情深沉强烈。它通过沦陷区一个妇女的悲惨遭遇和痛不欲生的控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哭诉了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是用血和泪在唤起人们拿起武器,投入神圣的抗日救亡战争。全曲由多乐段组成。运用大小调交替的手法、多变的节奏很有层次地表达了一位受迫害受污辱的妇女极为痛苦和悲愤的情感。曲调吸取了陕北民间哭腔的某些特点,委婉悲凉,痛切感人。

第一乐段尾部有所扩充,以徐缓的速度、级进为主的旋律、悠长的气息,表达了面对黄河滚滚波涛,痛苦泣诉的感情。

第二乐段节奏有所紧缩,五小节相同节奏型的短句,使控诉的感情步步加深,恨不得要把满腔悲愤一口气说完。紧接着速度转慢,给人以肝胆皆裂的痛楚,表达了痛不欲生的强烈悲愤情绪。

第三乐段力度加强,把狂风、乌云、黄河的波涛和痛苦的心情紧紧交织在一起,使乐曲的情感进一步加深。

最后一段在节奏上基本重复了第二乐段的节奏型,音区有所提高。并以渐强的力度、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了高潮,表达了“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的主题。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是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主题歌。它以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的节奏,振奋人心的旋律,刚毅、自信,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有力的乐句,多分解和弦进行等方法,使歌曲明忆你观、雄伟、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齐唱之后的二、三、四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巧妙地隐喻了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将压倒一切敌人,显示了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轮唱时“龙格龙格”的人声伴唱,听来变化无穷,情趣横生,增强了生动、活跃、乐观的气氛。这首歌曲音域只有十度,是用六声音阶写成的。曲调吸取了广东民间狮子舞的某些音调和民间打击乐的节奏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混声合唱,是大合唱的终曲。它是整个大合唱主题思想的高难度度概括,歌曲以主调和复调并用的手法、多变的节奏型、非常宽广的怒吼的形象。它排山倒海,惊天动地,显示出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巨大的车量,召唤着全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破晓而战斗。

歌曲开始部分以主调的写法,逐渐展宽的域,将“怒吼吧,黄河”重复了三遍。形成了极磅礴的气势,给人以紧迫感。接着用复调的手法、多层次地声部节奏处理,描绘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后浪推前浪,象巨人般地发出了怒吼和狂啸,召唤着全中国人民起来战斗:

在气势磅礴的第二段音乐之后,经过四小节间奏的过渡,使曲调速度转入了慢板,以复调的手法,悠长深沉的音调,通过“啊”的感叹,把人们带到了痛苦的回忆中去。接着女低音和男高音声部次第陈述了历史上我们民族的灾难,男低音和女高音声部也参加起来,交织成一段色彩丰富、感情真挚、哀声四起的悲歌。仿佛神州大地到处都在呻吟,都在控诉。这是一段绝妙的音乐,感人至深。通过情绪的大幅度跌宕,和前段音乐形成鲜明对比,为下乐段高潮的出现作了准备,并为高度地概括整个大合唱作了精巧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也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

第三段音乐的情绪是突然转换的:速度转为稍快,和声以主调写法为主,描绘了松花江、黑龙江、珠江、扬子江一起在呼号,衬托出四万万民众团结起来,誓死保卫国土的浩浩荡荡的宏伟情景。最后一段由无限感慨的“啊!黄河”为导句,引出以连续三个小节切分节奏为特点的第一个乐句。曲调是级进上行,造成一种一往无前、锐不可挡的气势,令人振奋不已。最后,作者把结束句重复了三、四遍,以递增的速度、多变的和声处理,造成具有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的高潮,使黄河战斗的警号声久久在人们的心头回荡,鼓舞着人们永远向着胜利前进!

一、情感表达

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用澎湃的激情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并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铸就像它一样伟大坚强的决心。全诗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表达了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赏析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三、作者介绍

原名张光年(1913—2002),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其他代表作品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文艺辩论集》等。

四、创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音乐作品。倘若中华儿女能够从《黄河大合唱》获得人生启示,学习先辈的奋斗、爱国、团结等精神,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由于《黄河大合唱》是以抗日战争为作品主线,人民不仅可以看到斗争精神,而且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总而言之,《黄河大合唱》能够给予中华儿女力量,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以此开创美好未来。

虽然抗日战争胜利已经七十多年,但是《黄河大合唱》这个音乐作品中包含的爱国情怀、斗争精神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地意义。光未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可谓是《黄河大合唱》的点睛之笔。冼星海则用激荡的音乐旋律展现《黄河大合唱》的恢宏气势。正是因为《黄河大合唱》中将融合了抗日事件与爱国热情,才会使这个音乐作品更具现实价值。

如今,《黄河大合唱》也被纳入到音乐课本上。学生通过学习《黄河大合唱》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前人浴血奋战精神,并了解到抗战事例。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积极地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自身,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如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声音在中华儿女内心中激荡,并且激励着中华儿女建设祖国。由于《黄河大合唱》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当代人在学习《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时需要深入的挖掘团结价值,并以实际行动发扬团结精神,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我国既经历了引以为傲的高速发展期,又经历了艰难的抗战期。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值得当代人所学习。重温《黄河大合唱》能够让中华儿女痛定思痛,指引中华儿女前进方向。在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局势不平稳的环境之下,中国人民需要以史为鉴,不断地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国家发展水平,保证自身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以此捍卫自己的国家。

实际上,《黄河大合唱》远远超过了艺术层次,极具指引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在新时代下,中华儿女仍然需要学习《黄河大合唱》,深入研究《黄河大合唱》,充分发扬《黄河大合唱》所赋有的精神,肩负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黄河大合唱艺术特点有歌词具有浓厚的诗意、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使用多种唱法形式、将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巧妙结合。黄河大合唱中展现的艺术特色,主要是为让整首歌展现更饱满的情感,调动人们的情况,让其更具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有哪些艺术特点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点其一:歌词传达浓厚的诗意,将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诗歌在音乐的烘托之下,展现除了庄重恢弘的艺术效果,另外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歌词的文学色彩,也让整首歌表达的情感更加饱满和丰富。

      其二是塑造了多种逼真的人物形象,通过展现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达到抒情的效果,比方塑造了韧性十足的纤夫、站在高山上叹息的爱国青年以及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形象,调动每一个听众的心。

      其三是使用多种唱法形式。除了歌词之外,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也颇具艺术价值,采用了个人独唱、双人对唱以及多人齐唱、轮唱和重唱等,多层次的综合表现了人物的情绪特征,增加了情绪的表达力度。

黄河大合唱极具感染力

      其四是将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巧妙结合起来,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是冼星海,他接受过西方音乐教育,在艺术思想、创作等方面倾向于法国的印象派,并在作曲的时候将自己的专业特点融入到黄河大合唱中,让其更具感染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62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