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两家杂志社投稿方面的注意事项如下:
一、意林杂志期刊投稿征稿说明:
1通过捷迅论文网在线服务、联系电话等****向本站说明您要发表什么论文,需要发表在什么级别、什么类别的杂志期刊上
2填写服务登记表。您把文章及作者信息(姓名、电话、单位、邮编、详细联系地址、简介。 简介格式:姓名,(19-),性别,省市 (籍贯),(职称),博士(学历),研究方向: )等作者信息发到我站信箱。(如果超过24小时没答复,请选择用其他方式联系)说明需要推荐到什么类别,什么级别的刊物,如果有时间限制,请说明。
3预付一定的代发费用定金(成功后补齐金额,如不成功,将退还给您)。
4捷迅论文网杂志期刊编辑部审核通过后,告知发表的时间。
5收到录稿通知后向本公司交纳协商好的代发费用,大部分刊物可以开具发票。
7杂志出版后,由杂志社给您邮寄当期刊物1-2本。
8如果论文不能透过审核,退回修改,再审核,如果再次不能通过,将退还定金。
9本站杂志期刊资源丰富,发表周期短,所以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收取代发费用较低。
二、哲思杂志社投稿说明:
具体约稿版面:
脚印:给人心灵震撼反映真善美的文章,能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同时又能让人在感动之余有所思有所得。(1500-3000字)
随感:发"感"为主,故事短感悟多。(800-1500字)
反思:能引发人们对生活、社会等的反面思考,也可涉及腐败等。(800-1500字)
言论:针对时事发表您的看法,短小精炼,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立意。(800-1000字)
生活讲义:直白地对生活的讲解,没有故事,可以是青春激昂的文章。(500-1500字)
我们:主人公为"我",多指中学生、大学生、初入社会的青年。(800-1500字)
他们:主人公非"我",可以是身边的人物,也可以是名人名家。(800-1500字)
简单:小故事+感悟(500字以内)
禅意:佛家引起的哲理,也可是上帝、古代哲人等。
第一步:初涉社会成功的第一次,如面试等,重在故事。(800-1500字)
芝麻开门:可以是成功故事,也可以是以故事引起的成功方法。(800-1500字)
名人之路:特指名人的成功故事。
亲情空间: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从而引发出思考。(1000--3000字)
玫瑰香思: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及深刻的爱情启示。(1500-3000字)
人间真情:非亲情、爱情的其他友善的情谊故事。(1500-3000字
大家的"产品"一经在《哲思》上展出,我们马上付给你60~600元/1000字的购买费,别吝啬你的笔墨。杂志一发到我们编辑手中,不超过一个星期我们就会寄出样刊和稿费的,可以说我们在众多的杂志中,我们的稿费是最及时的了。
声明:要求原创,拒发抄袭、模仿、节选他人作品的文章及一"物"多处展示的文章,请家人给予理解和支持!
杂志社地址:呼和浩特市机场路东馨园别墅C3座 邮编:010010
投稿电子信箱:zhesi005@126com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主要内容:我们随意的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情,例如哲学。当作者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围绕人生这一主题,以语丝形式,选收作者在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发类编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卓见。内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炼。周国平的书很值得看的,特别是女生应该多看一点。他对情感的态度和他的情感哲学一直是被很多人推崇,《人生哲思录》让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让我知道人生的短暂,要合理利用时间,回归简单的生活必须有一颗淳朴的心,它让我躁动的心沉静安宁,它教我们淡泊名利沉淀自己。
吴文才
我一直以为,哲学层面的思考对于现实问题来说,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提升,一种超越之后的反观。常常是,那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原则就在其中了,它对问题给予的根本性、全面性和终极性的思考是其它途径不能代替的。
作为“爱智慧”的学科,思考本身可能既是过程,也是目的,因为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属于自由思想所带来的快乐。
以下是笔者在哲学的天地里采集的三个点,如同三朵花,对其赏析的方式则是追问。
冯友兰先生将世界的存在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为实际,可以理解为实体及各类现象的存在;其二为真际,可以理解为支配实体及现象的真理存在。对应地,分别相当于柏拉图所指出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应当说,他们都属于不受意志左右的客观的存在。
据此,笔者将这两个层面分别称为“实有”和“真有”。“有”指的是一切客观存在;“实有”指的是实体及现象的存在;“真有”指的是真理乃至于至理的存在。
“真”和“实”在这里有了明确的界定,分别指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存在:凡是实有之物,必然存在着真有之理与之相应,真有是实有存在的原因;凡是真有之理,却不一定存在实有之物与之对应,“理”的范畴远远地大于“物”的范畴。即可以概括为:实中必有真,真却不必实;若无真,必无实;若有实,可求真。
据此,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真有之理,即真理的途径就很清楚了:第一,从实有之物之象入手进行观察、研究、思考和发现,从中获得最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才会接近和发现真理,从而达到真有的层次和高度;第二,在真有的层次,以某一真理的认识为前提,通过逻辑推理获得新的更深入的真理性的认识,这种演绎的过程,是我们人类引以为傲的高水平的思维过程,科学的理性,思想的品质和精神的视野,大都以此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提升。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就是其中的典范。
在现实中,面对同样的实有之物,不同的观察者或研究者获得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很有趣的现象。一个漂亮的红苹果落在了早已洒满黄叶的地上,物理学家发现的是万有引力;生化学家证明了脱落酸的作用;哲学家感悟出了万物荣枯之理。与此同时,倘使有艺术家来到这秋日的树下,映入眼帘的,是辉光笼罩下的黄叶、红果,此番光景,说不定会天启般地唤起他对美的画面及其美的法则的通灵顿悟与自觉;如果是道德家呢,他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秋天的果实果然是对劳动的最好回报,天地之善,莫过于此。他们似乎都在自己的角度,发现了真理。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从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到社会科学,不就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对象来建构自己的认知模型的吗?而且,他们都说获得了真有之理。
我们或许不应当反对,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打开了真理世界的窗子;我们也不难推知,这真理世界的窗子一定不只一扇,而是有很多,且高下各不相同。我们相信,在它的最顶端,一定有一扇窗子,让我们看到真理世界的全貌,这扇窗子就是“哲学”;它所揭示的真有之理也是最高层次的,我名之曰:至理。
至理的对于真有和实有来说,如同太极(宇宙本原)对于世界一样:真有,而不必实有;不实有,却蕴含在实有的万物万象之中。
我们的思考,从实有到真有,再到对至真至理的探寻,逻辑是思维前行的工具,推理是它前行的动力,因果是它认定的从已知到未知的关键线索。在这样的逻辑推理和线索延伸中,我们确信且不断地证明,在自我内心、社会人伦和自然万物之上,一定有一个可以统合一切的太初之理存在,它是宇宙之本体,且是客观之理,至极之理,故名之曰:至理。其实,老子的“道”、佛学的“真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都是他们把目光和思想投射到宇宙本体的证明。 人类需要思想自由的天空,就必须有精神上升到本体的思考;否则,灵魂只能被奴役于现实和世俗的土地上,甚至深陷于功利得失的泥淖中。
那么,我们自己呢?有实我和真我之别吗?按理,该有。
我,大都被划分为物质之我和精神之我两个层次。
依据上文,机体为实有之我,好理解;可是,精神层面的思想思维活动之我呢?是实有还是真有?思想思维活动,属于神经系统或者神经中枢的大脑皮层的生理过程。心理学的实验也支持这一说法,你的思想思维、情绪情感都是在神经系统内发生的;况且,人工智能也不断地为此提供越来越有力的佐证呢。那么,所谓的精神活动,也是实有了。
那么,真我何在呢?真我,就是支配我的机体新陈代谢活动和高级神经系统思想思维活动的不被主观意志所左右的规律和真理了。和其他生命形式不同的是,实我之精神活动,能够感受、推论和证明这些支配自己的真理的存在;而且,我的精神在理性的认识活动中,也在不断地随着认识高度的提升而提升自己的高度,以至于,达到了宇宙本体的高度。
于是,我们开始推想,我们的精神,是否和宇宙的本原是一体?我们的精神,如此灵光,是否在超越世俗而洗净俗尘之际可直接获得天启?因为我们不仅有理性,我们还有悟性。
我们的精神生命,在活得更为高贵些这一价值认定上,大多是没有异议的。那么,在真我的层面,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自己?武装我们自己精神生命的,是否还有灵魂的存在?精神与灵魂,和真我存在着怎样的默契?诸如此类的追问和探索,一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看见阳光照在红花上。
很明显,这是我生活中实有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一现象背后包含着怎样的缘由?这首先是一个可以求助科学的问题,科学能够做出一定的解释;但如果你不满足一些已有的答案,且在追问中让自己思考再向着深层推进一步,很可能就跨入进了哲学的门槛。
是的,阳光、红花,他们默契地存在于我们这个星球的历史,太久远了,久远得恐怕无人能够说明白;可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它们比人类要悠久得很。如果没有阳光,就没有红花,即使真的有花,也不见其色彩;如果没有红花,阳光的就是一个空明温暖的存在,红色的光谱连同它的色彩也不会在花的世界里显现出来。我们知道,七色的阳光因为由不同的波长的光组成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红花之红,则是花将其它波长和色彩的光吸收了,而将红色的光反射给我们所致。七色光的波长都在我们人类可感知的范围内,所以才被我们知晓(如果我们感知的范围扩大或缩小,感知到八色或六色光也未可知)。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看见了红花,一是因为我从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或者说,我具有这种感觉的能力;二是因为我能够给出“红色”这个概念,将这一色彩及其特征概括为红色。
如果地球上没有产生人类,阳光和红花就这样静静地相守着:没有红色这个概念产生;阳光和花的名称也没有。如果产生的不是人类或者即使产生人类,他的感觉域限不包含七色光,可能对紫外线、红外线另有感觉,那么,也不会看到眼前的红花的。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我们对宇宙内的光波和声波,能够“可见”和“可听”的范围是很狭小的。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就在这“狭小”之内;世界更为真实的丰富性应当远远地超过了我们视听的范围。
那么,我们就只能在这“狭小”的范围内,根据我们的感觉经验来判断事实;给出我们关于事物的概念。我们也知道,“红色”光透过眼球晶状体落在视网膜上,这一刺激被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红的色彩这一信息被储存起来;大脑在诸多色彩的感知和记忆中,结合生命有机体在环境中的经验,抽象概括出“红色”这一概念;且不断地在头脑中形成了融合事物特点、个体经验和情感于一体的用来适应生活环境的认知结构“模型”——知识。
既然,花色只是反射了光的色彩,而其“本色”我们难以尽知,那么,我们的感觉器官同样造化于这个固有的自然环境,它的感觉也不可能超越于环境的极限之外,尤其是为适应生存环境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作为生命有机体及其感觉器官和环境之间互动的产物,其局限性就十分明显了;何况,每个生命个体经历的环境和天赋差异甚大,经验和知识的结构、性质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思维的方式、水平以及判断能力就更加不同了。不能否认,认知上的所谓差异和特点,大都是由于局限所致。
不能否认,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的感觉域限是狭窄的,受制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生理过程和生活环境及相关的经验;于是,我们由此形成的概念就难免存在局限了,毕竟它是我们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概括出来的。只是,思维品质的高低不同,概念的质量不同,但局限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我们在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如此,在社会现象的理解中也是这样。
我们的感觉、经验和知识,包括用来建构知识和学术体系的概念,在“何以有”的追问中,感受到了自身的狭隘和局限。警示我们自己不要太“自以为是”。其实,面对未知,我们除了坚守好实证、理性和逻辑,可靠的认知手段和方式并不多。
由此可见,我们凭借着感觉、经验和概念,在适应环境、理解和解释环境中建构着我们所谓的“知识”,这就决定了“知识”也是一个在我们不断突破认知局限中发展着的认知模型。我们据此积累着,形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它们同样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 在“何以有”的追问中,为我们鼓起突破局限的勇气,从而使之获得不断的发展和质的提升。
所以“何以有”是关于存在的追问,让我们不仅感受着“实有”和“真有”的存在,还必须思考“有”的因果、意义和价值;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我们自身认识的局限,云开雾散之时,真理的辉光,便开始照耀心田。
知其“然”,这是对事实的了解;而知其“所以然”则是对事实发生背后的规律、法则与逻辑关系的准确认识。
关于“所以然”的追问,实际是对“所以然”之理的更为上位的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道理?又是什么使道理成其为道理?知其“然”不易,知其“所以然”难,知其“何以所以然”就更难了,几乎超出了人的认知能力。但人的思维,却如同一只飞翔着的鸟:如果不能让它尽情地挑战高度和广度的极限,就不会充分地享受到自由的快乐。哲学给了鸟儿这样的天空。
运用原理来解释世界,这是对实“然”世界给出的“所以然”的判断和分析,它让人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认识视野。数学领域的定理和公式;物理学领域的定律和原理;生物学领域的遗传变异及其基因组合之规律等等,都是关于世界的“所以然”之理。我们在感叹造化的神奇和真理的奇妙之余,自然会追问,为什么会如此呢?
几何的演绎推理是如此地严谨,数理公式的推算是如此地精准,基因组合和生命性状之间是如此地默契,这些严谨的法则和逻辑何以如此?前因后果为何如此契合? 有人说,这是和万物万象一样,都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为什么。显然,这个世界不存在无“因”之“果”,客观规律的存在,也是有原因的,那么,原因何在呢?这就是“何以所以然”的问题,它或许真的超越出我们的认知能力之外, 但顺着因果逻辑,我们的思想触角似乎感知到了宇宙本原的存在。
另一个方面,我们也不忘自问,人能够认识这些客观规律,且在运用它来解释、分析和改造自然及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深入、丰富自己的认识。这本身,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人,又何以知晓如此之多的“所以然”?
如前所述,正如我们知道的,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有着它自身内在的逻辑链条和逻辑系统。人似乎天生就具有这样的潜能,他对大自然内在的逻辑尤其是其中的数理逻辑,存在着我们无法言说的默契。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现象世界之上的理念世界,而且指出 由现象世界通往理念世界的桥梁就是数学,它的纯粹的理性品质和逻辑演绎,是我们穿过纷繁的乱象走向明晰的真理世界最可靠、最正确的途径。事实上,在柏拉图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类的科学依托数学且将之作为可靠的理性认识的工具,对现象世界的理解和对环境的改造能力可谓日新月异,对理念世界的真理认识,也体现在诸多的科学门类中。
我们内心认知的逻辑和自然原理的逻辑为何如此默契?这里,笔者只能用 “同理异构”的假说 来推断了:人为自然之子,与万物之间,虽结构组成不同,但都是由一以贯之的“理”来支配的;人作为智能生命,其精神活动和宇宙的精神——至理自然相契相合,其内心认知的逻辑,包括对美、真和善的感悟能力,自然和天道并行不悖,道心合一。且在自然的造化和化育之中,天赋的灵性和悟性因为与天道的逻辑契合的程度不同,而其机灵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主要体现在逻辑推理、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其实,一个人的教育,本质上,就是让这些方面的天赋发挥得更好;且将不足者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让受教育者,既在天赋基础上做最好的自己,又让天赋的真善美的要素得到较为全面的展开,不在某一方面过分营养不良。
所以,人与自然之间,是“理”一以贯之地彼此相连。生命的运动,精神的思维,皆是自然之理在运作。所以,只有坚守“理性”,才会洞察“人性”,让人类在认识真理,建构文明的道路上,以尊重理性和人性为准则,真正地做到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
那么,追问“所以然”的因果之理,无论是关于理之成因的思考,还是人与理之间内在默契的探寻,其实,都是思想从科学原理到哲学原理攀升过程中的尝试,如有收获,那也是心灵自由的财富。
理”之问,感知本原,敬畏真理;“我”之问,同理异构,心与道一。
在此过程中,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人是自然造化的万物中比较复杂的一物而已,超越了物理的、化学的而达到生物生理和心理的水平,并且在社会人文的层次上建构出有序的文明,值得自豪和珍重;其二,人性源于天理,理性是人性的基础,失去理性的人性等于放弃智能生命的品质,从而堕入到蒙昧、野蛮和恐惧的深渊,这是人性必须要时时警示自己的;其三,人的思维及其内在逻辑和“理念世界”即自然天理的内在逻辑具有天赋的默契,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真善美在“人启”之际,当敬畏“天启”的存在;其四,智者必坚守理性,运用逻辑,既依靠推理而求真,又在体悟中而知美,向善。
哲思在追问中成长、丰实;追问,让我们以好奇之心和审美之趣看待世界。于是,我们就会更加敬畏真理,尊重人性和理性,也更加珍爱自由,乐享人生。
题记:最近,读到几篇诗友之间的诗评文章,很是有感触,这种交流很亲切,很融洽。读诗赏诗,实乃风雅之事,我也借子鱼的诗,来一次附庸风雅。
当我翻阅着子鱼的诗,回想着我第一次读到的是哪一首时,我发现短短几个月的时光里,子鱼竟然已经积累了那么多文字,那么多饱含深情的文字。如果一定要用几个词语为他的诗做一个论断的话,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写下这样三个词语来形容它的内容:悲悯、哲思、深情;而这悲悯、哲思和深情又是由语言通过精当的意象展示出来的。
(一)悲悯人间
如果说岁月模糊了子鱼第一首走入我眼帘的诗,那么,我清晰的记得我读他的《悲惨世界》时的心情。我首先感到的是震惊,在这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在娱乐至上的当下,我竟然有幸读到了这样一首具有深刻悲悯情怀的诗。这首诗,描写的是矿难时,矿工的恐惧、无助和悲惨:
冰冷/煤碴冰冷/喘息冰冷/在冰冷中爬/从一层冰冷/爬入另一层冰冷/冰冷无尽
黑暗沉重/是这座山的沉重/老座钟的沉重/这辈子的沉重/重压之下/我成了黑色的煤/你们燃烧的/是我的骨/那随风飘的/是我的灰
煤矿工人在井下冒着生命危险,开采煤炭,因为它能发热,温暖人的躯体,进而也温暖人的心灵。然而,有谁能多看一眼身上布满黑灰的矿工呢?有谁知道他们的辛苦呢?又有谁能够体悟到矿难发生时,他们的感觉呢?而那感觉就是冰冷。这冰冷是由于地下的低温还是由于他们要面临的各种“沉重”?
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那么不容易,有太多的无奈和挣扎,甚至面目狰狞。可人们除了坚强地活下去别无选择。在《活着》中,诗人写到:
活着/如一座山/风来了扛风/雨来了纳雨/坚强/却无人问起/这可否是山的选择
生活给予人们的备选和回旋余地真的是少之又少。在《生命的选择题》中,子鱼将人们的这种困境推向了极致。
孟子《告子•章句上》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子鱼就是这样一个有悲悯之心的人,他总是细心地观察和感悟着人间冷暖。在他很多诗(再如《为这个修鞋的人写一首诗》)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它是那么厚重,那么深沉。
(二)哲思人生
正如子鱼在《关于诗人的责任》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所言:在现实面前,诗人应有一份勇敢的担当。为此,他将展示人间百态和启发思考作为诗人的责任,并写了了许多有关人生的发人深省的哲理诗。
《生命的征程》是子鱼对生命这个主题的一次思考。毋庸置疑,对于这样一个宏大主题,一首诗对它的哲思一定不同于长篇大论的面面俱到,它必须是选择一个视角;而且为了避免写此类诗容易出现的抽象和枯燥,子鱼选择了把生命这个主题放到一个场景中去书写。这也是我写《生命》这首诗时,子鱼看了初稿后,给我提的意见,他告诉我,想象一个场景,就更有感染力,也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而不是干巴巴的说理,这叫戏剧化场景。
于是在《生命的征程》中,我们看到的“呐喊”、“路标”和“代价”这些生命旅途中的元素都鲜活起来,滴血般鲜活起来。诗中写到:
红肿的脚在砾石上呐喊/浓黑的血凝做前进的路标/一次征程/我清楚它漫长了多少万里/却称量不出散落的白骨/有多少万吨
这样的开篇,既有力量又唤起读者思考。一方面写了生命的艰辛、挺拔和不屈,另一方面告诉读者,在思考生命的时候,生命的对立面死亡也必须是要纳入思考的。因为,与其说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不如说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果然,子鱼接着写了在死亡随时出场的年代和背景中,生命似乎被轻视了:“无需厚重的理由/无需庙堂的审判”,生命如同草芥。而且,不仅仅是被他人轻视,当事人也轻视自己的生命,而这既可以成为英勇也是英勇的原因。所以,如果读者看出来,子鱼是在用生命的征程和伟大的长征互喻互生发的话,并且你读过巴别尔的《骑兵军》,你才会理解子鱼对长征的独特书写,对勇敢的战士和战士的勇敢的颂扬。
而诗的结尾,“儿女情长”四个字,意味悠长。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歌舞升平的年月,人们是更爱惜生命的,或者说,是惜命的。子鱼用“儿女情长”四个字戛然而止,我对这首诗的评析也止于此吧,否则,会破坏那悠长的意境的。
同样,《城市生活的四个剪影》中,子鱼用四个剪影,写出了现代都市里,物欲的山,埋葬了我们的自由;名利的河,霾没了我们的明眸;衣冠楚楚的外表下,是一个纸片人,我们的心已经做了献祭。因篇幅原因,在此不对此诗做细评了。
(三)深情款款
其实,对人间的悲悯和对人生的哲思就是深情,这部分要说的,是子鱼的另一种深情,一种烟火气的款款深情。
《牵挂》这首诗我是非常喜欢的,当时还赞赏了一小下。“牵挂是一条虫/活在心里/慢慢啃你”,可能就是这句话,对我有太多的促动吧,而谁又没有被牵挂啃噬过呢?“牵挂是一棵栁/昨天还干枯/春风一过/便忽然绿了”,有多少牵挂是无望、绝望和无处安放,可就是剪不断呢?“牵挂是一片湖/落雪了/湖面封了冰/冰下却有鱼游”,静水流深,是不是那越深藏的越深厚呢?是不是越想冰封越星火燎原呢?读着这样的诗,是再读一颗心,子鱼的,也是我们自己的。
《绿皮火车的小站》里,则驻满深情的怀念,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小站的灯光温暖着旅人,而旅人也分享着小站的孤单。那时候,人们是有耐心的,慢慢地从远方回到家里,又慢慢地从家里奔向远方,绿皮火车承载的是对家的眷恋和对远方的思念,而小站,则是情怀与梦想的休憩与继续……
在《清明,为父母,为自己》中,子鱼倾注了对父母的思念,而那一句“高天之下/我们已经是山/已经是河”,则显示了一种担当。《我的爱人同志》里,那种相濡以沫和厮守一生都融进诗句中:“我的爱人/你可否发现/我们正一天天变得如同一人:/做同样的梦/生相同的病/爆同样的粗口/有同样的笑颜”。我想,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一定都会心的笑了,暗中感谢子鱼写出了我们的感受,这就是一种共鸣,由深情唤起的共鸣!
(四)意象生动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艾青在《诗论》中对意象进行诗意的描绘:“意象: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当我读子鱼的诗的时候,我每每被一个个生动的意象所感染。我有时候问子鱼是怎么想到的,子鱼会说:“忽然就想到了呀。”我想也许这就是灵感。
我至今还记得读《春天,猝不及防》这首诗时的感觉。
你的小红祅/绣着蝶和三月的风/好鲜艳,你的微笑/叩开我腄眼惺忪的门
我一下子被这扑面而来的小红袄攫住了。它带着一丝暖,一股灵动,一眸笑在满眼的新绿中翩然而至(这首诗,子鱼配了一幅新绿的草)。春天的色彩、温度和动感都十足地展现出来,那么自然,毫不雕琢。
《你的眼睛的深处》可以说是一首纯意象的诗。星星被冻碎,散落,山岗上的骨,这些意象宛如一幅抽象派画作,我们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却又不能名状。此时,子鱼编织了一个场,模糊的美着,错落的交织着,无声的惑着;而我们,则沉醉与这种清晰的模糊中。难道星星,山岗,白骨不清晰吗?难道碎裂这个概念不清晰吗?岂止清晰,还那么空灵美妙,可是,这诗,到底写了什么?我们模糊了,朦胧了,沉醉了。这就是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次旅行》中,站牌上那个耀眼的空白吧!
《槐花如雨的城》中,那黄昏中半掩的门,那五月的槐花,那千年的玄鸟,那静焚的香……这首诗是子鱼送给他的老师的,我忽然想到,我写这篇评赏,是不是想让子鱼写首诗送我呢?
目光上移时,我发现我已经写了快两千七百字了,就到这里结束吧。我想说,正如在颜真卿与柳公权的字中,有人更喜欢颜真卿的而有人更喜欢柳公权的一样,我喜欢读子鱼的诗,又写了这篇评,并不代表子鱼的诗就真的那么好。子鱼,你说是吗?还是你诗的好处,有很多我还没发现?
盼我似海洋,浩瀚心宽广。
出自《哲思》。它是由共青团河南省委主办的面向全国发行的综合文化类月刊。创刊于2002年,以"寻求心灵共鸣,展现人性光辉"为办刊理念,通过清新的文字、灵动的版式、独特的视角、平等的姿态等深入读者心灵。。十几年来紧密贴近读者,以寻求"心灵共鸣,展现人性光辉"为办刊理念,通过清新的文字、灵动的版式、独特的视角、平等的姿态深入读者心灵。其内容分哲思·生活真谛、意林·人生絮语、成功·生存智慧、情感·爱的启示等几大版式块;辅以有深度的生活、情感故事,成为一份清新的、智慧的,深入广大学生和青中年读者心灵的精品期刊。是国家"双效"期刊,河南省优秀期刊。并自2005年起连续被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文摘类期刊之一"。良好的市场把握,精确的发展定位,广泛的发行网络,使读者群体逐渐扩大,发行量稳步上升。截止2007年6期,《哲思》期发行量已近20万份,并以每期3%的平均增长速度递增,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