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蒹葭》课堂实录

优质课《蒹葭》课堂实录,第1张

  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

 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

 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学生齐读

 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屏幕显示:我们依稀听见了——)

 生;:我依稀看见了芦苇飘荡,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男子微笑

 师:这是怎样的芦苇

 生:很浩荡,飘忽不定

 师:哪个词告诉你这些

 生:是蒹葭苍苍的苍苍

 师:你读一下 同时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

 师:大家感受一下,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读一读

 生:第二句有停顿,有延长,可以体现出惆怅的感觉

 生:第二句拉长后有一种风吹过来芦苇在飘荡的感觉,芦苇的叶子上似乎有霜花

 师:读急了,感觉就消失了……拉长了读可以将惆怅凄美表达出来……我们再读

 生齐读“蒹葭苍——苍——”

 师:假如老师再改成蒹葭苍盛行不行对,不行,味道没有了。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其实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叠词二字,蒹葭两字已经拼音,说:这叫做双声……

 大家齐读包含蒹葭二字的句子

 师:是啊,这么美的画面,刚才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哪里

 生:在芦苇的尽头

 师:还可能在哪里

 生:在诗人的心中

 师:是啊,距离产生美,他们之间有距离,产生了朦胧之美……

 还有,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吗

 生:是飘忽不定的……

 师:从此你心中就走进了这样的一位女子——你们还看见了什么

 生:看到了主人公追逐的步伐,也依稀浮现在我面前

 师:是啊,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

 生生交流,(屏幕显示:我们仿佛听见了——)

 生:我仿佛听见了水流的声音,带着主人公的心情

 师:你走近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写水的几句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两句诗中,主人公有怎样的心情我们选读……在水一方……

 生齐读——

 师:此时……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因为对面的伊人是可望不可即的

 师:我追问你一句,虽然在河对岸,但伊人在不在生:在

 师:主人公就坚信他在对岸,虽然有一段距离,但他还悲伤吗

 生:是激动,是兴奋

 师:是高兴的,满怀憧憬的……这种憧憬集中在哪个字上面

 生:在

 师请同学读这句,读出这种憧憬,并板书憧憬二字

 生读一遍

 师:我们要关注这个“ 在 ”字,连读三遍,加强感觉。

 师:如果在“所谓伊人,_____!在水一方。”(屏幕显示)加一个感叹词,你加什么

 生:加“啊”

 师:应该是一声轻轻地不太响亮的“ 啊”,为什么

 生:虽然看到了,隐隐约约的感觉,除了激动憧憬可能还有——

 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太响了就会破坏这种感觉

 师:你很懂得这种默默的欣喜——再读,读出这种幸福欣喜憧憬。

 生齐读,加了“啊”的这句

 师:我们回到原文,再读回没有“啊”的原文,这个“啊”字的味道已经藏在哪了对,“在”字中

 男生齐读 “在水一方” 这句 全班和一遍 “在水一方” 四字

 师:是啊,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水对岸……回到第二句,主人公还是那么幸福吗

 生:焦急的,看到了却不能到达

 师:哪一个字就能体会这种情感

 生:宛

 师:焦急的,怎么办啊,想追寻却又找不到,有一种淡淡的失落

 再请一个同学读这第二句,读出这种淡淡的惆怅

 生读一遍,“宛” 字拉长

 师:再放松一点,这 “宛”字 再读一遍

 生读,大家读再读一遍该句

 师:如果加一个感叹词,加什么呢,(屏显:“溯游从之,____!宛在水中央。”)

 生:唉

 师:对 “唉”字, 齐读 加了字的原文

 再请一个女同学读 唉 字意味全包含在原文中了。

 同样请一同学读,全班和一遍最后一句

 师: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

 生:“溯游从之”等句子中有

 师:这种逆流而上的划船声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还有其他词表现吗

 生:“阻 ”“ 长” 等字

 师:请一同学试着读这种追寻的艰辛

 生读一遍

 师:有感觉,我们重点关注“溯游从之,道阻且长”的“阻”和“长”就像主人公船桨一样每一下都那么艰辛,跟老师一起读,眉头皱起来,可能更能传达……

 生齐读一遍

 师:出示这三句,大家一起读这三句

 师:是啊,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这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我们再读,(屏幕显示:“我真切感受到了------”)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主人公炽热的情感……

 师:从什么地方

 生:溯游从之等句,感受到了主人公奋力向前……

 师:同学们,他奋力向前,追求不止,一共几次啊

 生:三次,也许六次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两次

 生:无数次,地点的转化体现了无数次

 师:应该是无数次,我们的主人公不达目的不罢休,生命不止,追求不止

 生:表现了他执着的精神

 生:坚韧的精神

 师板书 执着

 师:追寻的结果可能是百年好合也可能是永远追求不到,但是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他追寻了两千多年,让我们起立,拿起课本,在朗读声中感受这种执着的精神,老师读第一节,大家读二三两节——配乐——

 请坐,大家齐读理学家朱熹的一段话(关于“伊人”的一段话)

 师:伊人仅仅就是爱人吗

 生:追求的梦想,目标吧

 生:作者也是一个痴人,在寻梦,寻找心中的海市蜃楼……

 师:追寻这种看到但摸不到的……感觉

 生:追寻一种幸福……

 生:一种心灵的寄托……实际上虽然得不到,但是要拼搏——

 师:我们都在追求美好哦,我们读这段话,一起共勉吧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求前路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下面是我整理的《蒹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

问题一:蒹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蒹葭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问题二:蒹葭全诗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 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5《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 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 “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 术境界。

问题三:蒹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问题四:蒹葭一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有追求暗恋的人或惋惜无法招引贤士的含义。

问题五:蒹葭抒发了什么情感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蒹葭》中伊人是那个人的意思,指所思慕的对象,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扩展资料

1、《蒹葭》原文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3、赏析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参考资料: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_古诗_古诗文网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是九年级上册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教学整体出发,在读中品析,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联想。

 课前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蒹葭》作铺垫。

导入: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 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 生: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全面

 师:好!现在一起试着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注意读音。现在,我带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

 师: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生:苍苍,萋萋,采采……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师: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叶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生:齐读

 师:谢谢你!你回答的很好。(出示幻灯片,明确各章的不同的词。)我们来看一看不同的字,请大家注意各章中不同又重复的词,这是诗经中反复咏唱,一唱三叹的特点。这些充分的表现出诗经中一种怎样的语言结构形式呢

 师:赋是叙事,你的理由是什么等下再说。赋是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结构形式是什么呢重章叠唱,一唱三叹。朴素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的声音很响亮,但是品味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诗的情感。光注意朗读的工整、节奏是不够的。我们如果对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的话,会读得更好。请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强烈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师:很好。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应该是写一个人为了追求友谊而得不到时的失望的心理过程

 师:一个说追求爱情,一个说是寻求友谊,很有想法,我们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结论。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

 二、再读,想象诗歌的诗意美。

 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诗的绘画美通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表现诗中优美的画面。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生:诗中写出了在水边芦苇丛中一个男子对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师:他是怎样表达爱慕之情的

 生:“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说,我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

 生:“溯洄从之,道途且长。”意思是,我要溯流而上追求她,虽然路途漫长而艰难。

 师:你说得很全面。哪位同学再作补充这位同学的描绘是这幅画的内容,那么要怎样才能使这幅画美起来呢有色彩,有伊人,有美丽的景物……下面有一个小环节:驰骋你的`想象力。这幅画很美,那么景物是如何美的呢诗中刻画了几个人物

 师:这一半同学想象景物如何美,那一半用学想象伊人是如何美(是男是女伊人是如何漂亮、他(她)性格、气质。……是怎样)

 (生思考问题……)

 师: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伊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一头乌黑亮发,非常漂亮。

 生:伊人是一个漂亮的窈窕淑女。有一个男子在爱慕着她。从环境来看,她是一个清纯漂亮的女孩。

 师:请问,诗中有哪些信息在暗示这点

 生:诗中写到芦苇之美,

 师:“白露为霜”,表明那个男子很早就起来追求心中的伊人。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看法

 生:伊人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在美。她气质高雅,非常的温柔动人。

 师:不错!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她是一位女子,由于不能与心上人相会,她的心情很“萋苍”。

 师:理由是什么

 生:环境非常凄清,凄清的环境衬托出她萋苍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看出了诗中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画面,衬托心情。

 师:这位伊人这么美,值得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确实很美。诗人为什么不把这种美直接地写到诗歌里面呢

 生:如果直接写,就很难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师:用环境描写更能够表现他的美,表达她的爱意。说的非常好。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现在我们来分声部朗读。学生:朗读。(交替分部朗读)

三、三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师:诗人在诗中用朴素的文字表达诗人强烈、细腻、丰富的思想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看看范读老师是否读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生:朗读节奏均匀,规整,语调动听。

 生2:我认为读得不好,诗的节奏没有读好,没有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情感。

 生:应该读出对自己心上人的追求但是又可望不可及的心情。

 师:那你来挑战一下这位老师,好吗

 学生:(开始高亢有沉吟的、节奏抑扬的朗读。)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生: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师:你的表达非常流利,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很强。谢谢你!

 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诗人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下一步我们来创造性的朗读。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感就怎样读,读出个性美。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来齐声朗读,好不好同学们,先默读全诗,酝酿一下感情。

 生:好!(学生很有热情,且较之开始的朗读,在节奏和情感上均改变很多。)

 结束语: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感受《蒹葭》的音乐美,想象《蒹葭》的绘画美,体味《蒹葭》的情感美,最后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齐声地背诵这首诗。

 师生:齐声背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出自秦风的《蒹葭》。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原文:

蒹葭

先秦: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长势浩大,露水也结成霜。 爱的人在哪里?就在河水对面。逆着流水去找,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好像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有多又长,早上的露水还没有干。我爱的人在哪里啊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里一样。河边芦苇非常茂密,露水也尚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

扩展资料:

作品特色

《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参考资料:

-国风·秦风·蒹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30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