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散文?

什么叫做散文?,第1张

一种文体。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3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散文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其欣赏有什么特点呢

  一散文欣赏自始至终洋溢着想象和情感活动

  在欣赏艺术作品中,欣赏和再创造是同时进行的,而不论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创造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和情感。对此,朱光潜先生举了一个很中肯的例子:“比如说姜白石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含有一个受情感饱和的意境。姜白石在做这句词时,先须从自然中见出这种意境,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翻译出来。在见到意境的一刹那中,他是创造也是在欣赏。我在读这句词时,这九个字对于我只是一种符号,我要能认识这种符号,要凭想象和情感从这种符号中领略出姜白石原来所见到的意境,须把他的译文翻回到原文。我在见到他的意境一刹那中,我是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倘若我丝毫无所创造,他所用的九字对于我就漫无意义了”。①由此可见,想象和情感活动贯穿于文学欣赏的始终,而在散文欣赏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散文是直接表情的艺术。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要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②散文既然是饱蘸着酣畅淋漓的情感写出来的,那么欣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必然受到作品所饱含着的强烈情绪的感染和熏陶,并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当我们阅读巴金的散文《怀念萧珊》的时候,“四人帮”残酷迫害善良知识分子的罪恶勾当,始终激起我们强烈的憎恨;而巴金夫妇之间的那种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伉俪深情,又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他们的不幸遭遇洒下一颗颗炽热的同情之泪。同时在欣赏中,作者的娓娓描述,也激发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巴金夫妇在“文革”的险风恶浪中,生死与共的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生活画面,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拨动我们的心弦的颤动。当然,欣赏主体被散文作品的艺术形象所激发的,并不只是一般的喜怒哀乐,它并不排斥理性的参与,相反这种情感与建立在正确审美观基础上的高尚的道德感和理智感是紧密相连的。优秀的散文作品是真实性(真)、思想性(善))和艺术性(美)的有机统一。欣赏主体在欣赏时,也便会同时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所谓道德感是在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散文作品形象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例如革命先烈林觉民壮烈殉国前夕所写的《与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吾至爱汝,即此爱汝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的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接着又安慰和鼓励其妻:“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欣赏主体被这些充满爱国爱民、舍已忘生的崇高道德情操的话所激发的情感,就是道德感。

  由于散文中的形象往往就是作者自己,或是作者所亲闻、亲见、亲历的其人、其事、其景;散文中的情感往往是作为抒情主体的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它给予欣赏主体的道德情操的感染和熏陶往往更为直接,更为强烈。所谓理智感,对散文欣赏主体来说,是欣赏主体审美认知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当欣赏主体领会了作品的精神实质时所产生的愉悦的情感,或者看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的事实现象而产生的疑虑、惊讶的情感,都属于理智感。例如我们读朱自清写月夜、梅雨潭、秦淮河的散文,为其中的清丽的文字和优美的意境所吸引,从而产生美的愉悦之感;而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则对段祺瑞反动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镇压爱国青年产生强烈的震惊和愤怒之感:这二者都属于理智感。由于散文重抒情和重真实的特点,故给予欣赏主体的理智感便更直接、更强烈。

  二散文欣赏中,作品的形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正如上文所说的,由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形象是由想象去把握的,它与其它艺术样式比较起来,有着更大的创造性。因此不同的欣赏主体由于生活经历、文化教养、个性特征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中的形象,也很可能所得到的印象不一样,认识不一致,这在欣赏戏剧与小说中更显得突出,比如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放映后,有的观众对宋江深恶痛绝,认为是他出卖了梁山弟兄;而有的观众则认为宋江是个好人,他不遗余力地为起义兄弟谋出路。正是由于欣赏主体这种在欣赏过程中对于作品形象的想象,总不免要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道德观念和生活经历而有所加工改造,从而所得的印象也就是往往带有个人特点,因此人们认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文学的本质既然是作家对客观生活的能动的反映,那么在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上,哈姆雷特还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个特定的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于连,或者是堂吉诃德,唯其如此,文学鉴赏才有一定的普遍性。散文则不同于戏剧与小说,它不必运用艺术虚构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是通过对真人真事的描写来表达和抒发作者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情感。尽管作者在创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生活体验,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例如在朱自清关于荷塘月色的那绘声绘色的描写里,那荷塘虽是清华园的荷塘,却又不是自然界里客观存在的荷塘,而是作者心目中的一片绿荫。同样,欣赏《荷塘月色》读者心目中的荷塘,经过了欣赏主体的再创造,也已不是《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了,而是搀杂了自己曾经目睹过、欣赏过的各种各样的荷塘的影子。但是作者与欣赏者有一点始终是共同的,那就是溶溶月色下的荷塘是美的。写景如此,写人亦然:《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的拳拳之心,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谁读了都会感动得泪沾胸臆的。这与人们看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后,对宋江评价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由此可见,在散文欣赏中,作品的形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同一性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三散文欣赏能使欣赏主体潜移默化地受感染、移性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够通过情感的力量感染读者,扣动读者的心弦,从而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这是文学欣赏的一般规律和功能。然而不同的文学体裁给予欣赏主体的陶冶方式又各具特点。

  戏剧、小说主要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和命运给予欣赏主体以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例如:“五四”初期,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介绍到我国后,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千千万万年轻女子,她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娜拉追求自由,摆脱资产阶级市侩丈夫束缚的感染,纷纷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奔向个性解放的新生活。散文则不同,它是一种最钟情的文体,因此它主要是通过作者一片真情来感染和陶冶欣赏主体的。贾平凹在《浅谈儿童文学中散文的创造》中,对散文的审美本质作了如下透视:“散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

  纵观古今散文名篇,如《出师表》、《岳阳楼记》、《赤壁赋》、《指南录后序》、《项脊轩志》、《藤野先生》、《给亡妻》等等,或抒情,或记人,或叙事,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丹心,那先忧后乐的志士情怀,那真醇高洁的友情、亲情、爱情,无不给予欣赏主体以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其中论述他和宾客嬉游于安微滁州一带的山中的情景,篇末点题之笔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从太守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作者移情于禽鸟,谓其“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真可谓神来之笔。接着作者进而指出“人知从太守之乐而乐”,可以想见,这是生活常态或人情之常,譬如没有高山显不出平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突兀而起,真正显示出欧阳修“高山”般的情怀来了。原来太守之乐别有会心,他不自得其乐,而乐人之乐。换句话说,如果知人不乐,他也就没有什么可乐的了。这还不是高山流水一样的高尚情怀当我们的欣赏主体读到这里时,必然胸襟为之豁达,情趣为之悠然陶然,其乐融融。当然这种陶冶和启迪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即使是托物言志的咏物散文,也无不饱蕴着真挚深沉的情感。例如1997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施友明的《见紫荆花》,作者以紫荆花为对应物,写它“满枝红艳,独领风骚”,早被定为香港的象征。作者借紫荆花来歌颂香港人民渴盼回归与大陆骨肉同胞团聚之情。然而花木无知,怎么会有情呢于是作者深入开掘,寻找巧妙的契合点,先从祖国诗歌宝库中,采得唐诗人韦应物的《见紫荆花》诗:“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表现紫荆花具有唤起人怀念故园的情愫。接着作者又是从民间传说中,借来一则有趣的故事:汉代田真兄弟三人分家,欲把屋前的一株紫荆花也一分为三,紫荆花闻之而枯萎待死。三兄弟深受感动,遂改变主意,不再分家,紫荆花也重归于繁茂。作者借此者直述紫荆花反对分离,以赞颂香港人民渴望团结统一的深情。作者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真是“百丛紫荆花,千人赋深情。”欣赏主体在阅读此文时,自然会被紫荆花这种“多情的花”的形象所感染,所陶冶,潜移默化地获得一种高洁的美的享受,获得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这种陶冶和启迪对欣赏主体来说,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启迪是离不开理性思考的,因为文学表现人生,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悟道,所以这一层最难。好的散文作品都是某种程度的“悟道”之作,读这些作品,我们会被其中的哲理意蕴所吸引。

  这些哲理意蕴,可以简称为“诗韵”,因为它是由丰富的生活形象传达出来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便是这种“悟道”的典范之作,它的点睛之笔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是作家体验众多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而总结出来的名句,当他当日登岳阳楼,追思千古,既超乎“忧谗畏机,满目萧然”的悲叹,也超乎“心旷神怡……把洒临风”的游乐,而达到人格的升华。此语一出,千古传诵,给欣赏主体以哲理的沉思,九百年来,这种崇高的忧乐观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使他们的一生过得更丰富、更崇高。

  我们的散文欣赏一旦进入这样一个哲学层次,那就来到了一个真正自由而广大的空间,我们就可以在广袤的大地上自由自地耕耘和创造了。

情感,是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是人因为客体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源于欲,生于感,至于情,甚至渗入了理。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或追求某种社会性目标的过程中被诱发出来的带理性的情感经验,形成人的社会性情感,具体表现为推己及人,即能把情感移向社会,推广到社会。古往今来杨闻宇简介,人们对于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情感,这些情感又具有共通性,甚至模式。

抒情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因。刘勰《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发而为文,则可以咏,可以觞,可以兴观群怨,从而产生了我国文学史上许多著名的篇章。成功的作品在于能以新颖的方式表达出独特的情感,相比较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是最适合抒 感的文体。今天,当我们面对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面对冰心的《寄小读者》、巴金的《怀念萧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文章时,总能感觉到这些优秀的散文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和饱含的情感打动着我们的心。

因此,我们策划组织了这套“零距离——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大型散文系列丛书,以大致相同的描述对象将作家们特色各异的情感表述分门别类,以期传达出人类对于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不同事物的情感,也可用以比较面对同一客体时各位作家不同的情感表达与写作风格。

“零距离”散文系列丛书共分两编十卷,三百万字,其中“社会编”包括《致父母》、《致师长》、《致爱人》、《致友人》、《致孩子》五卷;“自然编”包括《致大海》、《致高山》、《致森林》、《致小鸟》、《致故乡》五卷。在每一卷题材的划分上,我们都作了较大的延伸,如《致大海》,除了大海,还吾有江、河、湖、潭、溪,只要和水联系在一起就一并收入。再如《致爱人》,爱人不单指夫妻双方,还包括恋人、情人。在每一卷的具体内容选择上,我们不仅考虑作家的代表性,还考虑所写对象的多样性,比如《致小鸟》,我们尽可能地实现百位作家写百篇动物。同样,在《致大海》、《致高山》等卷中也大致体现了这样的想法。

我们提倡作家写灵性散文,其核心就是作家要用简练朴实的语言来书写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与热爱。收入本丛书的散文都是这方面最为优秀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美文”——一种人们之间相互传达情感的特殊文体。我们相信,它不仅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还给人以精神的陶冶,情感的熏陶。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成长中人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成年人而言,也可以相互勉励,相互慰藉。文学一直在发展,而人类的情感却永恒。我们希望,本丛书所传达的美好情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也希望杨闻宇简介,永恒和共通的人类情感能使本丛书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间接抒情法

  特点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间接抒情法,是与直接抒情法相对,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要依靠媒介,具有依附性;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引人联想。它是叙事性、议论性文章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方法。运用间接抒情法抒情,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例如,巴金的《怀念萧珊》就运用了间接抒情法。他在文中写道:开刀之后她只活了五天,谁也想不到她会去得这么快!五天中间我整天守在病床前,默默地望着她在受苦,可是她除了两三次要求搬开床前巨大的氧气筒,三四次表示输血较多付不出医药费之外,并没有抱怨什么。见到熟人她常有这样一种感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这里,作者运用间接抒情法,通过叙述肖珊去世前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希冀和愿望,抒发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特点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定义

  这是一种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往往是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 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

  编辑本段

  文章事例

  

  《人生组曲》

  

  别人艳羡的目光、啧啧的赞叹,仿佛是人生舞台上的红牡丹,一个耀眼的角色,万 人倾慕,闪亮的星呀!眼前似乎是平坦的高速公路,却隐匿着会刺人的荆棘呢也许是真的聪 明而又快乐吧!可是美丽的外表却也掩藏不住——一颗虚浮的心,就如高音喇叭吹奏得尖锐 ,却欠缺一份平和!

  当“平凡”的中音平稳地缓缓奏出时,坠落红尘的心也逐渐清静澄平,并不是规律呆板,而 是人生另一层境界,与世无争,超脱而不走异端,也许当历经了高亢的尖峰才能领略出平凡 的美;虽只是一条普通的柏油路,却依然能尽责地担当人生的重任;“平凡出于自然”,假 如能好好地思索,更能悟出真正的人生!

  不论是多明亮的艳阳天,也会有乌天突罩的可能,世上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海,人生也有颓 丧消沉的时刻。遭遇挫折时的心境就如令人闻之会莫名感伤的低音号——低沉,低沉!仿佛 正走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径,颠仆跌踬,使人气馁,但这是真正的转折点,能坚持到底便是 成功,否则就要失败;但最撼人的人生却常于此际产生,雄伟浑宏的低音能使人起最大震荡 !

  一首歌必定是由许多高高低低的音符组成,我们的生命之歌不也如此吗有艰苦才显得幸福 的可贵,有平凡才烘托出灿烂的日出。其实只要你好好把握,人生必会有意义,何必埋怨上 天呢

痴心是什么意思:怀有执著的情感念头等

痴心,汉语词汇,拼音chī xīn,解释为深深迷恋于某人或某事物。

出处:《法苑珠林》卷十四:“彼家所生,不结痴心。”

唐·寒山《诗》之二四八:“伸头临白刃,痴心为绿珠。”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小弟因多了几岁年纪,在他面前自觉形秽,所以不敢痴心想着相与他。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从此痴心物色,而短于资。”

巴金《怀念萧珊》二:“其实这是她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

1、多少痴心的日子通过了你的考验,多少精心的付出博得了你的笑脸,多少细心的照顾为你带去温暖,无数的过往让我觉得今天能通过你的门槛,求你嫁给我是我一生的夙愿。

2、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3、爱,是一双深情的手,相思的美梦托举得纯净温柔;爱,是一颗温暖的心,炙热的情意无微不至地庇护;痴心的把你守候,用爱的心曲为你打造最美的幸福!912,就要爱,爱你哟!

  散文中关于作家身世感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以第一人称的“我”来进行叙述。即使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第一人称,但我们也能看到叙述中作家的影子在闪现。 鲁迅先生的许多散文篇什都是从自己人生的真实经历取材,写出了切切实实的身世感,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真实性的价值。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散文中看到他真实的人生轨迹,是研究鲁迅先生不可缺少的材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篇章,是散文真实性的典范之作。

散文创作中所体现的作家身世感是散文艺术价值的重要方面,读者就是要通过散文看到作家的人生经历的真实面貌,看到真情实感的具体表现。从这种极富个人化和个体性的内容中看到社会、时代乃至历史的基本情况。凡优秀的散文几乎都是充分地写好作家本人的身世感,写自己的行为举止,写自己的生活处境,真实地表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文学创作中“以小见大”的原则在散文写作中的具体体现。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家,他的散文就是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表现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在表现作家的身世感方面,他的散文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在《荷塘月色》和《背影》两篇最为知名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善于把生活中的真实内容进行充分的艺术化处理,让属于个人生活的琐细内容闪射出夺目的艺术光彩。《荷塘月色》虽然多是景物描写,但作家却把荷塘的风物景观与自己当时的行为心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酣畅地抒发了作家自我这个“主体”的情感。这就属于身世感的内容,没有这些内容,散文的艺术表现就会大打折扣。《背影》更是一篇个人身世感极为鲜明的散文,以父亲送别为主要内容,写父子之情,人生的苦辣酸甜诸多体验尽在其中。也正是这些个人化的内容使散文别具特色,这也就是所谓的“个性”中很重要的因素,这在散文创作中是绝不能缺少的。

新时期以来,巴金曾反复强调文学创作要“说真话”。这无疑包括散文创作要坚持真实性这个问题。个人的身世感不能做假,它的真实性给散文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说真话”的提法在散文里就是要表现作家最为切实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是写出身世感来。年逾古稀的巴金所写的《随感录》就是从身世感出发,情真意切,可以称为当代文学中的散文精品。可以说,巴金在这方面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代表。他的写给亡故夫人的散文《怀念萧珊》真实地呈现出自己的一段生活历程,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当然,身世感并非散文所独有,凡是文学文体都不可能完全与作者的经历、体验毫无关系。小说、戏剧等文体允许以一定的虚构成分来抒写身世感,而散文则要求必须是通过真实的境况、真实的行为、真实的感受加以表现。《红楼梦》这样优秀的小说相当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身世感,从每一个人物身上,从每一段浓浓的情节里,我们都可以体味出作者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深切独到的感受,但作者真实的“身世”却是隐性的;散文就不同了,巴金的《怀念萧珊》就是写自己的事,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不是靠“夸大其词”和“无中生有”对自我进行表现的。因此可以说,小说是以寄托的方式来表现作者身世感的,这种身世感是一种情感的状态,与作者的真实状况有一种“神似”就可以了。散文是以重现的方式来表现作者身世感的,这种身世感不仅要求进入一种情感状态,还要具体地表现出行为、处境的真实性来。散文的真实光有“神似”是不可以的,还必须做到“形似”。

王芝兰,黑龙江绥化市教育学院副教授。

1、什么是散文2、散文的特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3、举出2种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识与写作技巧

 教学目的和要求:散文长于抒情和形象说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散文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散文笔法,能够写出具备散文体式的抒情文和说理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散文的类型与写法

散文的概念,曾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我国古代,有人把韵文以外的文章,统称散文。后来,随着文体的发展,它的概念渐趋缩小。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文学样式。这样,似乎散文的概念是很明确了,实质上要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很难,因为文体仍在不断发展,尤其是一些文体交叉嫁接,产生了许多边缘性的文体,而散文又几乎和一切文学样式紧相毗邻,这都增加了散文概念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我们只能这样说,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篇幅短小、取材广阔、形式自由而文学性又比较强的那一类文学样式,就是散文。所以,它是一个“大家庭”,如游记、抒情小品、人物传记、哀祭文、随笔、专访等都可说是它的成员。

一、散文的分类

1.散文的含义: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与“韵文”相对。狭义的散文指文学四分法中的散文,篇幅较短,题材广泛,笔调灵活,长于主体抒怀的文学样式。

2.散文的类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描划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也叫记叙散文。与小说写人叙事的区别。它以叙事为主,通过对事情的具体叙述,表现事件的意义、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的深刻感受、真挚感情。侧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于对事件的叙述。所叙之事既可以是一件以往的事,也可以是一件刚发生的事;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有头有尾,也可以是对几个片断的剪辑。但在叙事中,往往倾注作者真切的感情,极富有意义和志趣。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的《怀念萧珊》、张洁的《拾麦穗》等。

(2)抒情散文:侧重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品种。抒情性散文以倾吐作者浓郁的感情为主,重在用抒情笔调、象征手法写景状物,在描写中抒发情感。它也叙事、写人、发议论,也有场面和细节描写,但没有贯穿全文的事件和人物;它叙述的事情、描写的人物、景物和发表的议论,都处于从属地位,是为表现作者的强烈感情服务的。抒情性散文与其他的散文的区别就在于情感强烈,想象联想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感情和志趣必须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峻青的《雄关赋》、贾平凹的《丑石》等。

(3)议论散文:以形象的议论为特征,注重文学性,又富于哲理性。杂文、文艺(文化)随笔可归入此类。与议论文的区别。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议论说理的散文。它也抒发感情,但以论述道理为主;它不用一般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的直接逻辑论证方式来说理,而用形象说理的方法,用形象来说话,融逻辑性、象征性和抒情性于一体。唐代韩愈的“杂说”、现代鲁迅的杂文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范畴。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和叶至诚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都是典型的议论性散文。

二、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以小见大

散文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怀、明志、访旧、描绘风土人情,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虫鱼,均可入文。但它又讲求审美价值,选择具有内在美质的材料,以此抒情表意,映照人生社会。散文因为不象小说,剧本那样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及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题材也就显得十分广泛了。它长于写“小”题材,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情感。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点思想的火花,一曲感情的波澜,往往都是散文的好题材。

2.手法多样,行文灵活

在文学各体类中,散文是最不受文体约束的文体。写法灵活是散文的一大特点。这首先是指散文运用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均可使用。其次,是指散文结构形式的灵活自由。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可以以人物、事件、景物、典型细节等为结构中心。比如:有的散文以场面取胜,如《挥手之间》;有的以联想取胜,如《土地》。

3.形散神收,文情并茂

散文看似散漫却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一个情感的基点去曲情尽态,妙笔生华。因此,散文既有优美的笔调,又有浓郁的情感,文情并茂。好的散文应是情感真挚自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的文章。

三、散文的写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散文易学而难工”。因为它朴实,却从中见神采;它平易,却从中见炽烈;它简洁,却从中见充实;它自由灵活,却易写难工。散文尤如青春少女,神备则“淡妆浓抹总相宜”。构思也就是人们俗说的的打腹稿,散文的构思是指在孕育过程中,作者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定主题,考虑散文的谋篇布局,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手法。

1.缘情构思

情有所动,有感而发,借助形象,以情伟文,行文挥洒,这是散文构思的要诀。

(1)借助联想进行构思:①借托式联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②链环式联想——由发端环环相套的联想。③辐射式联想——由基点向四外扩散的联想。(结合朱自清《荷塘月色》、曹靖华《小米的回忆》等作品做具体分析。)

(2)寻觅“动情事”,捕捉“动情点”。

本文下载于《百度文库》自己需要的部分,摘录则可。

高职《大学语文》中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教育渗透

 论文关键词大学 语文人文性 生命意识

 论文摘要 生命价值追寻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高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大学 语文 教学立足人文性目标定位,借助经典篇章,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探寻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现实意义。

 

 的最初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命,然而,在这样一个将实用功利发挥到极致的消费主义年代里,本着实用性的高职教育中,似乎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才获得了合法性,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情趣的养成、意志力的磨练、为人处世之道等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作为人文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传承知识,同时要从传承与文化安全、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教育、对生命的理解和欣赏等角度来审视《大学 语文 》教学的功能。

 1、人文关照、生命呼唤是来自时代需求

 每年的l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可见精神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权威,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成为影响我们健康成长的隐形杀手。高校作为缩微的社会形态,这种症状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明显。目前在全国各高校陆续发生学生自杀案件是对这种现象的诠释。

 一份反映近几年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和未来的显示,“有超过10%的大学生对生命持漠视态度”,遭遇挫折时有“17%的人想到用结束生命来解决”,在对待大学生自杀行为上,“1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甚至有接近1/3的人承认自己也曾产生过轻生念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凸显崇尚生命、注重生命的人文价值,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大学生生命及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大学 语文 》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思考和智慧资源,能培养学生汲取正确对待生活并且适应生活的精神养料;在与 语文 的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和生命愉悦的享受,并对人生善恶进行鉴别,积累人生经验,张扬人性美,对人的生命发展起着核心性的决定作用。在大力推行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大学 语文 》教学中渗透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质,这是 语文 人文性的有效体现,更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强烈召唤。

 2、树立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素质是大学 语文 的目标定位

  语文 课程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即 语文 的实用功能,听说读写;所谓人文性,就是“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立人教育”。“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方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是人生的另一种存在,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

 《大学 语文 》以经典作品的赏析为主,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还原一种生命精神,使学生感动于这种生命状态;或者通过作品的解读,将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揭示出来,使后人感奋于这样的精神形态,从而达到通过文学来认知社会与人生的目的。通过这样的 语文 课,学生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把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 语文 教育过程中,关注入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养成,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纠正,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读经诵典的过程,体验《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迈,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典雅和谐,宋词的飘逸灵秀等,使民族文化重新弥漫于校园,净化学生浮 躁 的心态,重归健康和充实。

 3、探寻生命意识,关注当下人生是大学 语文 课程内容

 31 传递生命意识。大学 语文 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来先哲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作品中沉淀了诸多母题--爱情婚姻、人生价值、仕与隐,这些话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的探寻、自由人文的追求。

 事实上敬畏生命,爱身养生、安贫乐道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我们可以透过经典文选,看到国人“倡导贵生、重生,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这实际上是人们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关爱、敬仰和维护。而经典中所透露的“忧道不忧贫”,则体现了一种达观的快乐情怀。“君子固穷”,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安顿和精神的超越。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是对生命的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 澹 远宁静的生活态度;“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诗文中浸透了一种旷达超脱又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山水审美消解生命悲苦的东坡人格。在这种经典人文关照中,体会出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

 32 经典阅读审视当下人生。对大学生而言,现实世界的爱欲、悖论、问责是最真实不过的,人文唯有穿透现实,方能承受生活的重压。大学 语文 课程面向的多是大一新生,正面临着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定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调整,以及成长过程中接踵而至的挫折,加之对青春、爱情等问题的敏感、困惑和茫然,使他们迫切的需要获得指引和帮助,更容易从阅读中寻求人生经验和价值导向的指引。教学过程中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作品的阅读,因势利导,与学生现实世界结合。如《伤逝》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角色代入和角色转换,探讨涓生对待职业的态度和失业后心态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效果差异的同时,学会对生活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障碍等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分析涓生的懦弱和缺乏责任感,在困难面前没有和子君携手面对,而是选择退缩与逃避,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生命在爱情中的责任;而子君在这一失败了的爱情中所体现出的欠缺,则是未能独立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丧失与人格依附等问题。

 4、因势利导、倡导真爱的途径渗透大学 语文 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

 《大学 语文 》的人文性要求授课教师要关注人生,以人为本,教学要用文本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做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

 41 因势利导,榜样激励,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 语文 教育中需要因势利导,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充分发挥文本中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许多作家的人生经历、选择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人生观是蕴涵其间的人文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对学生具有垂范作用。鲁迅为改变和提高国人的精神素质而选择的弃医从文,并在时代的风雨中以深 邃 的目光和坚毅执着的勇气持续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了铁骨硬汉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巴金一生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晚年后对自己的严厉解剖和批判,更是对自我人格不断追求完善的典范。此外,郁达夫的率真、徐志摩的浪漫、汪曾祺的冲淡、北岛的叛逆都以其独特的人生选择来展示和丰富着人文精神的不同侧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家人生选择的关注,可以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影响、鼓励和安慰着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对其健康完善之人格的形成颇具影响力。

 作品本身的内涵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王蒙的《安详》倡导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而不纠缠于琐碎小事的困扰;法国思想家蒙田的《热爱生命》里,倡导人生要过得“丰盈饱满”,“领略美好时光”;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芙的《笑的价值》认为微笑面对人生的心态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可以像“利刃一样应对外来的矫饰、虚套和压抑”,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就能微笑面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42 倡导真爱,以关怡情,燃起生命的热情。真实鲜活的生命是充满七情六欲,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亲情、友情、爱情于我们而言仿佛就是我们需要呼吸的空气,但在生活中往往我们会有呼吸艰难的时候: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友情陷入谷底;爱情触礁搁浅……面对如上情况,该如何理性应对文本中的课文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祭十二郎文》《追悼志摩》《怀念萧珊》,或哭亲人,或悼友人,心情郁结忧伤,但在哀伤中仍有对生活的美好展望;《关雎》《静女》《蒹葭》等篇章,或表达两情相悦的缱绻深情美好,或表达“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痴情守望。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山光水影的熏陶中,心灵的狭隘、偏激、冲动、暴怒、苦闷、创伤都可得到修复。“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春江花月夜》展现青春洋溢之美;“东南形胜”、“烟柳画桥”的《望海潮》展现风情之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富有诗情画意;《瓦尔登湖》寂寞、恬静、智慧……这些课文提供了丰富的视角,用山水的灵秀、壮阔、幽深、诗情画意来涤荡心灵的埃尘,让我们去体味生命的美好,愿驾生命之舟徜徉在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与学校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1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l997(9)

 [3]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

 [4] 国家教委高教司大学 语文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请继续阅读: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67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