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一篇关于电灯的作文
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无论在早上,在下午,在黑夜都能用的上。等还有很多种类:灯管、灯泡、荧光灯、霓虹灯……它们的衣着有的华贵,有的朴素,有的简陋。
灯,它能给人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带来光明;然而,它却只是给予,没有索取。当一个电灯安在灯座的时候,它便注定一生都要受尽热的折磨,电流经它的身体,使它不得不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人民服务;像是街上的路灯,便是为人民付出的更多;它们虽然有高高的身体,可也不免于被一些可恶的人打破!
灯,它为了让别人有光亮而舍身,有一些灯因超过负荷而烧断了线,它的生命就这样子结束了。人们用灯时,使他们感觉又热又烫,可人类却尽情的享受,不管它们的“生死”与否。在夜晚看东西只能用灯光照亮全世界,在封闭的场地只能用灯光照亮黑暗,可是,人类不节约的用灯,让它报废了。
灯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我们每天都会用到它,它也不加思索的付出,让我们享受光亮,它也毫无怨言,所以我们应该珍惜那灯,让它的生命无限延长。
灯是我们的唯一能够照亮黑暗,让我们感受快乐;你散发出来的洁白的光能让人舒畅;你散发出来红色的光能让人温暖;你散发出来的**的光能给人温馨;你散发出紫色的光能给人优雅;你散发出来蓝色的光能给人自由的畅想……
灯啊!你发出的光使我们温暖,又舒服,让我们自在,让我们欢腾!我们会更加珍惜你,保护你的!
2 三年级作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恐龙大家好,相信你们壹定对我不会感到陌生吧,我就是生活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前得史前动物——恐龙。
虽然我们恐龙化石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经有过这么壹种奇特得动物。说起“恐龙”名字得由来,还有壹段故事呢!1820年,英国壹个叫曼特尔得医师首先发现了我们牙齿得化石,知道可能是某种庞大爬行动物所有,取名“禽龙”。1841年,当时壹位杰出得科学家理查·欧文爵士,才将我们正式命名为恐龙,学名得意思是恐怖得蜥蜴,从此揭开研究恐龙得热潮。
我们恐龙得种类很多,大约有900多种呢。所以我们得体形和习性相差很大。其中个子大得可达45米,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得却不足壹米,跟壹只鸡差不多。就拿食性来说,我们恐龙有温顺得素食者和凶残得食肉者,还有荤素都吃得杂食性恐龙。6500万年前得地球可是由我们统治和称霸得啊,无论天上、陆地和海里都有我们恐龙得身影。为了大家更加了解我们,我就给你们讲讲我们恐龙家族中比较有特点得壹些恐龙吧!
以前人们壹直认为恐龙和今天得爬行动物壹样,都是壹生下蛋就走开,根本不管它们得孩子会怎么样,其实不全是如此。有壹种恐龙,它得幼龙是在巢中由父母来养育得,它们列队外出得时候,大恐龙在两侧,小恐龙在队列中间受到保护。它每次能生25个蛋,这25只小恐龙每天要吃掉几百斤鲜嫩得植物,大恐龙就要不辞辛劳得到处寻找食物,多辛苦啊。于是,科学家给它们取了壹个很有人情味得名字:慈母龙。在加拿大得雷德迪尔河沿岸,有壹种恐龙叫阿尔伯特龙,与壹般恐龙相比,它们得身躯要小壹些,但它们却更令其他动物害怕。因为它们奔跑得速度极快,据估计,短距离内可达时速30多公里。阿尔伯特龙得可怕之处还在于它得嘴巴特别大,里边排满了尖利得牙齿,能咬穿坚硬得骨头,更不用说其他恐龙得厚皮了。另外它们得前爪像老鹰壹样非常尖锐,任何动物被它抓住都难以逃脱恶运,你们在恐龙园里应该看到过它得样子吧。
我们恐龙和其他生物壹样,都会经历产生、繁荣和灭亡得过程,这是壹个生物演化史得必然规律。但是我们恐龙突然从地球上消失还是壹个谜啊,这个谜还等着你们来解开呢!!
3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作文,字数不要太多,初一下,速度萤火虫趣谈
炎炎的夏日,月光悄悄的升上枝头,这时,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提着小灯笼走的“小精灵”,一上一下发出幽幽的萤光,这当然是萤火虫了。
字典里这样写道:一种能发光的昆虫,黄褐色,节肢动物门,尾部有发光器可是你知道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吗?
原来,在萤火虫尾部的‘发光器”中,有许多能产生萤光素的发光细胞,它产生的这种化学物质对发光起着关键作用,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能与一些有能量的物质很容易的结合,在萤光酶(一种有机化合物,对生物化学变化起催化作用)的作用下,就能使化学能量转化为光能,我们就能看到光亮了。只是由于萤火虫的呼吸,转化作用便时断时续,于是便看到了一闪一闪的萤光。
当然了,我们知道萤火虫的萤光大多为草绿色,十分悦目,但是萤光酶的不同,也会导致萤光颜色不同,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白或橙红色的萤光,便不以为奇了更神奇的是,萤火虫的卵竟也是能发光的呢!
4 作文的几种说明方法每个该如何写,记叙文----四段式加强描述法
一、「择要深入」:仔细描写人、事、物,而不是提一下而已;与草草的提一大堆事物,不如精细的描写几样就好。例如说别人胖,就别提他头发很长这些不相关的事。
二、「善用比喻」:把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闻到的、嘴巴所吃到的、皮肤所接触到的、心所感觉到的,用「……好像什麽……」的方式,来取代呆板的直述。例如,「他很高。」不改成「他那过人的身高,几乎要摩擦天花板,再长的床都不够大,简直是个人形高塔。」
三、「成语俗话」:可以丰富文章。适时的加入成语或者俗话,有画龙点睛之效,当然切记不要太过火,整篇引用个没完没了,而能在文中加入成语的方法无它,就是勤背成语、俗话、名人语录、静思语、诗词等等。
四、「善用举例」:说明了一大堆,不如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例如:形容完小明是多麽多麽会吃之后,马上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和小明吃完晚餐后,一起去逛夜市,不料他竟又吃了三盘臭豆腐、一碗猪血汤、一杯绿豆沙、一包鸡蛋糕……。天啊!回到他家,他妈妈问要不要吃消夜,他竟然点点头说:『好好好……,我又饿了!』」
这样一来,文章肯定生动有趣多了!
B,议论文----说明型三段论
一、说明型的论说文的特徵,就是在说明题目是什麽,以「我的烦恼」为例,就是说明自己的烦恼是什麽。
二、说明型文章可以分成三大段:解题、说明、总结期望。
三、首段为解题,就是把题目概括性解释、举出例证、四方联想一下。以此题为例,就要说明一下什麽是「烦恼」、不同的人有什麽不同的烦恼、有了烦恼会有什麽影响等等。
四、次段为说明,要根据自己的想法、看法、经验、解决方法来深入说明,可以根据个人所见,分成几个项目来条列说明。以此题目为例,不妨细分几个小段来细说,细说之后,别忘了加入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例如:
「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弹钢琴了,每次练习的时候……,我想为了克服这个「音障」,我想只好……。(第一项烦恼和解决策略)
其次是算数学的应用题,对我来说……。老师建议我……。(第二项烦恼和解决策略)
最后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就是我的身高太矮了,已经是六年级的我,居然……。看了几次医生后,我决定……。(第三项烦恼和解决策略)」
五、最后一段,说说自己的想法、感觉,以及心中的期望。
C,论说文----实践型四段论
一、有关於孝顺的论说文,是中国小孩一定充满了又爱又恨的情绪,爱的是:这是我们中国人独特於世界的一种社会制度,它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开端,也是社会分工的最佳示范;而恨的是:这种论说文是最容易流而千篇一律,最没有发挥的空间。但是这种很多人写到『臭酸』的题目,却没有多少人可以写得很好。
二、论说文最大的忌讳就是『言不由衷』,说一些自己都不一定认为对的话,拼拼凑凑出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而是要动头脑思考,真的以自己的角度去构思。
三、实践四段论:
(一)解题: 这个题目是什麽意思?需要我多做说明吗?古今中外的说法如何?有些什麽成语、俗话、典故?
(二)反省: 这个题目一般人的现况如何,我自己的现况如何?有什麽古今中外比较好的例子吗?
(三)策略: 这个题目要如何去实践它?我能做得到吗?能做些什麽?
(四)期许: 这个题目我有什麽期望?有什麽感想?有什麽心底的话要说?可以引用谁的话来勉励自己,成为座右铭继续努力下去吗?
四、这种四段论法的文章,结构稳定而丰富,在大段与大段的连接上,如果加点巧思,就让人感觉侃侃而谈,再加上些历史上或典故的例子就更具可看性,但是临门一脚是什麽呢?就是要有『真心、真话、真情感』在背后支持著。
5 多种说明方法相结合的作文450字叙事角度 第一旦唬测舅爻矫诧蝎超莽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为了直接表达情感,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编辑本段叙事时间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就会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详叙法 详 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
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
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
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编辑本段情感表达 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 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 彩。 编辑本段议论文体 先叙后议法 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
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先议后叙法 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
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夹叙夹议法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 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
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0 编辑本段叙事线索 以物为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
6 使用五种说明方法介绍植物的作文秋菊时逢深秋,便是菊花怒放之时,我又走进花园;去赏菊。
菊乃花中四君子之一。有着傲霜斗雪之挺拔,婀娜多姿之娇艳,色彩绚丽之美观。
菊花在秋天开放,当柳树嫩叶枯黄的时候,别的花都凋零时菊花便开始生根发芽,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在风中,在雨中,在雪中,都依旧那样傲然挺立,逐渐生长起来。
菊花的颜色种类繁多,有的大如玉盘,有的小巧玲珑,至于颜色红的像火,白的像雪,黄的如金。叶下的茎有一尺来高,像大人的手指一般粗细,茎上的细枝大约两寸长细枝上的叶子,边缘呈锯尺形,像一把小扇子,叶子绿如翡翠那美丽的花瓣在树叶的映衬下,像是一位亭亭少女。
在众多菊花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称“富士雪山”的菊花了。这是株案头菊,花瓣稍稍向里卷,外边的花瓣微微伸展出来,整朵花呈图形,给你以气势逼人之感。
这种花,像一座堕落的雪山,下面映衬的叶子,好像油绿的一片山下的草原。怪不得称“富士雪山”呢!“不是花中偏爱菊”。
这句古诗一直在我心中沉浸。我爱菊花,爱它的婀娜多姿,争奇斗艳,菊花是我市市花,它会让我市欣欣向荣。
写一种植物的作文我有篇例文: 梅花 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
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五月份,春与夏交接的季节。阳光明媚,姹紫嫣红。
迎春花与玉兰花刚刚开败,月季冒出了小小的蕾,一串串粉嘟嘟的桃花,绿草如茵,这一切,都像人们说得那样,是的,这我也同意,春天确实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嫩嫩的绿,淡淡的绿,无边无尽的绿,而夏天,绿得更深了,那是翠绿,绿得更加得深沉。
然而,冬天,这四季中最没有生气的一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无边无垠的白,雪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仅仅能为这枯萎的冬天增添几分绿色的松柏,此时也被盖上了厚厚的雪被。夏天的那些花儿们,此时也只剩下了枯枝烂叶。
不再有了往日的娇艳,不再有了往日的富贵,不再有了往日了神气,他们那仅剩下的矮小的枝,也在雪被的压力下累得直喘粗气,只能悲哀的等待着死神的到来。而此时,就在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这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出现了,就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
她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受不到风雪的影响。傲雪临霜。
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的吹打…… 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虽然冬天是那样的寒冷,以至于人们都懒得出门,然而梅花却在风雪中开着那小小的花,而这小小的花,所象征的精神,却远比那夏天中艳丽多彩的玫瑰,月季,牡丹高尚的多。
你看那梅花,像极了纯白的雪,只是那雪花融化之后,留下的只是一滩污迹,华而不实,虚假的很,而梅花,她是真真正正的纯白,有时还带着一点点粉红,她留下的,是似有似无的芳香。她的朴质与素雅,也不是常人能所及的。
你看那在风雪中傲然挺立,怒放着的梅花,难道你就丝毫没有感受到她的美吗?难道在漫无边际的白雪中,你突然看到前方有一株挺立着的梅花,你就不被她那种不畏寒霜,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吗?难道你不曾想到,她与红军战士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多少有些相似吗?难道你就没有想到,这傲雪临霜的雪梅,真真切切的象征了我们的革命战士们,象征了他们那种顽强不屈,勇于拼搏,渴望着暴风雪的来临的那种精神,那种意志品质吗? 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们! 大自然是美的, 那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树木,那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花卉,以其色彩、情态、形状、功能装点着犬自然,也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宜人、多姿多采的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的生存、生活离不开植物,花草树木也成了同学们练习作文的重要题材。
描写植物的文章,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都离不开“状物"、“咏物"。咏物言志,按照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艇、《文心雕龙》的说法,就叫作“应物斯威,意物吟志",这句话的意思是z见到外界事物,触发了某种思想,于是借助描述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落花生》〈许地山著)、《松树的风格》〈陶铸著〉、《茶花赋》(杨朔著〉、《白杨礼赞》(茅盾著〉等,都是咏物言志的脸炙人口的佳作。那么,怎样描写植物呢? 首先,要仔细观察,抓住植物的特征进行具体的描绘。
同样是花,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各显丰姿,即使是同一种花舟,在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和不同时间〈早晨、中午、晚上〉,其形状、颜色、气味也不相同。同样是绿色,也还有嫩绿、翠绿、墨绿之分。
同样是香,也分清香、淡香、:香等。各类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都是由萌发、-芽、出叶、抽枝、开挖到结果。
描写的时候,就应把植物i'外形特点有坝序地记下来。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丁烨小朋友: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题。
7 三年级用两种以上说明方法写一篇作文150字春天到了,学校湖边的柳树也开始抽出嫩嫩的柳芽,走在小河边的石板路上,感受着春风微微拂面的惬意之美也是一种享受,然而,更美的除了这些花花草草之外,是那给人以期盼生命快快成长的碧桃。
碧桃,又名千叶桃花,是桃树的一个变种,属于观赏桃花类的半重瓣及重办瓣品种,统称为碧桃。第一次发现这可爱的树种,是在一群柳树的尽头的涵洞边上。以前上课经过这里的时候都没有留意到这个小小的枝桠是一株果树,偶尔的一次驻步留意,竟然看见青绿色的细枝夹缝中见有一颗小小的果实,再仔细看,上边稀稀疏疏的竟然还有数十个之多。那小小的果实真的很讨喜,青翠的颜色,和其碧桃的名字相符,又泛着一点娇羞稚嫩的感觉,像一个可爱的顽童一般,在绿叶之间遮遮掩掩,羞于露面,但又想迫切的长大。
后来的日子里,每隔几天我都会去那里看看这些可爱的碧桃,有没有长大,或者有没有被顽皮的鸟儿啄食。久而久之,这些果实竟然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牵挂。
现在,夏天马上就要到了,风霜雨露和谐交配搭织,为碧桃们生长提供了更加好的环境。可爱的碧桃们,我期待着你们快些长大!
8 运用三种以上的说明方法,写一篇作文,说明你喜欢的一种学习用品的我有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它叫笨笨。这个文具盒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我非常喜欢它。
它是长方体,颜色是淡蓝色,上面点缀一些白色的花儿。花儿旁边是几只小熊,小熊可爱极了。它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衣服上有两个小小的钮扣。圆溜溜的眼睛,长长的鼻子,小小得嘴巴。它好奇地望着你,好像在想:这是什么东西呀?小熊身旁有二排英文字母,它眼睛一动也不动地望着,好像在说英语呢!
打开文具盒,只看见一块长方形的玻璃,后面有我的课程表。我文具盒里的“小肠子”-笔们。黑笔兄弟们一个是我的“大将军”,一个是我的“宰相”。钢笔各式各样,有的胖乎乎,有的身材中等,结构精巧,有的身子细小,小巧玲珑。我的那只支铅笔,有的穿着黑白和红色的制服,有的红色的运动服装,有的穿着天蓝色的裙子,打扮得漂亮极了。长长的尺子躺在中间的那张大床上。卷笔刀它有很多功能,它能卷铅笔,它也能照镜子。我把它的肚子弄得饱饱的,文具盒也是我的好伙伴。每当我考试考的好,它仿佛在说:“小主人不要骄傲。”每当我考试没考好,它又好像说:“小主人,不要灰心,不要气馁,下次努力哦!”
我的文具盒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我奉献。
9 用两种说明方法写的小作文(100字左右)我家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弟弟和我。我最喜欢我的弟弟。 弟弟今年六岁,别看他人小,可是很聪明,大眼睛忽闪闪的,很是惹人喜爱。再加上嘴甜,没有人不喜欢他,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生他的气。
有一天,我和他去公园玩,看见一个池塘。弟弟指着它说:“真大呀!能装十头大象。”因为他刚看完动画片,所以就认为大象是最大的动物。我懒得理他,没想到他居然趴到池塘边上向里看,吓得我连忙拉住他,没好气地嚷道:“你干什么?找死呀!”他笑 的对我说:“哥哥,水里有好多的小鱼,咱们去捉吧。” “那怎么行!掉下去就没命了。”本来我是坚决反对,但是禁不住弟弟左一声好哥哥,右一声好哥哥的叫,我只得投降。 我们趴在池塘边,弟弟抓住我的腿,我探着身子向里面摸,摸了半天什么也没摸到。我泄气地说:“弟弟,捉不到呀。”弟弟眨着大眼说:“哥哥,你得拿吃的,小鱼看见吃的,准来。”我摇头说不,他又说:“要不,我来抓。”于是换成我抓他的腿,他手里拿着几块饼干,半个身子探在池塘里,慢慢向里扔饼干渣。还真别说,鱼儿真向我们游来。弟弟向前一扑,我一个没抓住,只听砰的一声响,他掉到水里,幸亏管理员叔叔及时将他救了上来,否则真不知会有什么后果。当然,我们挨了好一顿批评,尤其是我被骂得很惨。
从公园出来,我恨恨地说:“以后我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你这个惹祸精。” 没想到弟弟嘻嘻一笑,伸出手对我说:“哥哥你看。”原来手里还攥着一条鱼呢。 我的弟弟就是这样顽皮,让人气也不是,爱也不是。
梅花 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在百花之中,中国人偏爱梅花、偏钟情于梅花呢?是因为它美的缘故么?是的,它的确很美: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孤芳自赏、纯洁无瑕。像一只骄傲的天鹅屹于冰雪间。“千白丛中一点红”。开得刺眼,开得高傲;是因为它美的别具一格的缘故么?是的,它的美的确与众不同。它的美,比起娇艳的牡丹、绚丽的月季、清秀的荷花来说,别有一番风味。是的,即使它不如茉莉清香、不如菊花美丽、不如桃花艳丽,但它的确很美,它的美绽放在风雪中,盛开在风雨里。开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于是当人们饱赏百花之俏丽,走出门外,看到这株傲于风雪之中的红梅,谁能不为它倾倒?谁能不被它征服?谁能不被它别具一格的美丽所吸引呢?是因为它美的精神的缘故么?是的,中国人爱梅花,是爱 梅花傲雪斗霜的精神,爱梅花谦逊的精神。爱的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爱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爱它不怕困难,于无声处,傲然挺立。爱它甘愿在幕后无私奉献的心。爱的是梅花有灵魂、有骨气、有品格的精神。梅花之所以能排在“四君子”之首,正是因为这种傲雪斗霜、谦虚乐观的精神!
中国人偏爱梅花,是因为红梅于中国人有相同的精神。有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精神。那血色的梅花,开得那样娇艳。它敢与风雪争斗,感与风雨撕杀。她是春姑娘的使者,不怕冬姑娘的胁迫,傲然于天地间,飘撒春的芳香、播种春的种子。当大地终于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春姑娘时,她却静静地消逝,化作脚下泥,只留一抹余香荡漾于天地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齐鸣,看春满大地便欣慰地走了。于是“落红本是无情物,明年冬天再见花。”它的一生就像一部充满欢乐与悲愁的乐曲,从飘舞的雪花奏到缤纷的百花。
我爱梅花,爱它的骨气,爱它的坚强,爱它的永不屈服。 它排在岁寒三友的第一位,是最有骨气的!它在严寒的冬天时不肯屈服,将自己娇嫩的肌肤顶着风欺雪压。只有它会有那份精神与那份傲气在寒冷的冬天与风雪做斗争。梅因冬天而存在,而正因为梅也使冬天添加了几分温馨、清香,减少了几分严寒、冷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家会感觉冬天很寒冷,都不愿出门。而梅花这种没有思维的植物却在冬天里绽放,雪白的花瓣顶着寒风傲然挺立,显现出与任何花儿都与众不同的姿态。中华民族的英雄有很多,他们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毫不退缩,毫无惧色!它也是迎着狂风、暴雪一步步成为中国国花、成为岁寒三友的第一!这么多的荣耀!同时,梅花也付出了代价,它经历的困难不知有多少。生活中,有些人的意志都没有它强,因为有些人本来可克服眼前的困难,但他却不积极面对,有的甚至采取逃避的办法。
梅的傲骨,梅的精神我不会忘记,也正因为梅的这份傲骨、这份精神激励我,让我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站在寒风中,又飘来了梅的阵阵香气,那样清淡、那样高雅。我的脑海中,又看到了梅花的坚持与毅力!
梅花韵 冬日,院子里一株蓬勃的腊梅花灿烂地开放着。一树的金黄,圆圆的花骨朵儿小巧可爱,绽放的花儿笑意盈盈荡漾在枝头,在寒冷的冬日里妩媚妖娆。远远都能闻到那一股馨香扑鼻而来,直钻进了人的心坎里,回味悠远……
南国的雪,历来吝啬,多年来难以一睹芳容,让我心生许多的遗憾。只有陈年的回忆,带着岁月的沧桑在心头沉醉回味.尤其是腊梅花盛开之际,我觉得应该有冬雪的陪衬才得以完美。正如屈原所说的:“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可是一年一年花落去,等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落与惆怅。这一种情结在来年又会延续下去。我都觉得自己有点聊发少年狂的味道,虽然已人到中年,可那是我心底里唯一纯白的记忆,不忍忘怀。
前天,忍不住采摘了几枝盛开的腊梅花。寻个花瓶插上,卧室里顿时香气迷漫。夜来枕着香味入眠,心情曼妙如花。心念之间似携着一幅踏雪寻梅的美丽图画翩然入梦。雪舞翩跹,花开烂漫,馨香环绕……
就在我夜半暖衾之时,你翩然而来,如约而至。好似知我心情一般,悄无声息之间用一枝妙笔给大地披上了银装。晨起,你让我欣喜若狂。眼前是一片粉妆玉琢的世界,真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
久违了哦!江南的雪,你是那样的滋润美艳,动人心怀。你虽没有北方那样的漫天大雪,那样的壮观雄伟。却是显示出另一种江南别致的美丽与独特的雅致。那样的从容不迫,洋洋洒洒.似柳絮般漫天飞舞,又好似一位多情的江南女子,在轻歌曼舞,轻盈妖娆而又妩媚深情!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纯洁的冬雪啊,!我喜欢你的淘气,喜欢你的抚摩。欣欣然投入了你的怀抱,雪花落满我的发梢我的脸颊,沁凉沁凉的。心里却是极喜欢极快乐极温暖的。雪里梅花分外娇艳,雪似梅花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红红的茶花躲在冬雪下面含羞带笑。这久违了的江南雪,给大地带来了一份祥和、幽雅与洁净.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美丽的雪花,也给人的心灵带来了一种惬意和浪漫的感觉.
梅花是冬的精灵,雪的姐妹,春的使者.雪是舞的精灵,是雨的精魂。雪映梅花,梅花傲雪,清雅俊逸。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梅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我想起了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读来意味深长.有梅无雪,那梅的坚贞品质又何以显现?有雪无梅,那雪的寂寞又有谁人能知?
此刻,我对着这雪里梅花,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激:因为这个冬天我了无遗憾!因了这纷纷扬扬的江南雪而温暖满足。我因为有了你们的相伴而多了份淡泊和宁静。痴望着这飘飘洒洒的美丽雪花,情丝凝结,好想此刻幻化成雪,轻舞翩跹与这天地之间……
我爱你,江南雪。
我更爱你,这傲雪的梅。
《语文教学情境论》有关文献
说明:《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2001年1月第4次印刷。
1、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本质作用决定的。”(第8页)
2、关于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牵涉到认知、技能行动和情感三个领域是由文章的基本要素决定的。”(第17页)“认知领域:识记、理解、应用、评析。技能行动领域:学习、模仿、迁移、创造。情感领域:感受、领悟、个性倾向。”(第17页)
3、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四大效应:“教学方法艺术化,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果从课堂教学来看,主要抓好四大效应:1开讲激趣,磁力效应。上课伊始,教师开讲要抓得住学生,如同磁力吸铁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如同说书人的起讲那样,开讲叫得开:叫得开课堂的门户,叫得开课文心脏的门户,叫得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美读体察,语感效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移情动容,深入体会,得到丰富的语感,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提问启发,开窍效应。在需要提问的地方,恰当运用提问启发学生。提倡学生驳问,爆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4精要板书,点睛效应。运用板书给学生学习引路导航,提要钩玄,归纳小结,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板书力求合理布局整体美,简明清晰朴实美,直观醒目形象美。”(第20页)
4、关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第25页)
5、杜威论情境教学:“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王承绪、赵祥麟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
6、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被称为‘人类学之父’。早在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经典性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性的意义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总体。’”(转引自第40-41页)
7、克罗伯和克拉克关洪于文化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于1952年出版了《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他们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同时,研究了欧美文献中关于文化的160余种定义,将‘文化’综合定义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克洪还认为,‘文化’一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和个人从集团所得到的社会性遗产。”(第41页)
8、梁启超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4分册)
9、关于文化:“从文化的作用来看,就是以文教化。”(第42页)
10、 魏书生教学《梁生宝买稻种》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从“他打着饱嗝儿”到“付了汤面钱”这段文字中,找出动词。
生:打,取下,掏出,打开,取出,拿出,付。
师;这段文字的内容用三个字——“付了钱”就可以概括,但作者却写了这么多,光动词就用了7个。我们再读一遍,细细体会一下,这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生(读书,体会。)
师:我们可以演示一下这一连串动作。谁有红手帕?好。这是书上说的“红布”(教师把钱包在带字的纸里,又包上“红布”,揣在兜里,又向学生要了枚别针)。大家看,梁生宝当时的动作是这样的(教师边说边演示,取下别针,掏出红布包,打开红布包,打开字纸,取出人民币,拿出5分票)。这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梁生宝什么思想品质呢?
生:仔细认真,稳重老练,谨慎朴实……
师:对了,如果不这样写,只有“付了钱”三个字行不行?
生;那样写,就不能表现出仔细认真的思想品质。
师;对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便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
(转引自马鹏举著:《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风采集》,有改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6-57页)——[这一片断中,魏书生运用了较好的提问技能和情境创设技能,加深了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认识。刘向军评]
11、 关于情知对称性:“认知与情感的对称,且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称为‘情知对称性’。”(第53页)
12、 布鲁姆论认知与情感:教学中,学生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第53页,转引自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
13、 关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合理地解决了教学内部的关系,即认知与情境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同时攀登认知行为、认知目标和情感行为、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第53页)
14、 于漪教学《茶花赋》创设情境教学的案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最后一部分时,在学生面前出示一幅鲜艳的《童子面茶花》图。学生眼前突然一亮,全班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活跃起来。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选一句话来说。
生;(齐声)童子面茶花开了!
师:为什么说是“童子面茶花”?
生:(响亮地)因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师:写这有什么作用?
生: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
(第57页,据徐金海、金正扬《中学语文教学探索》改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15、 关于语言与思维:“语言影响着人们思维的抽象程度。如果语言本身抽象的成分多一些,人们思维的抽象程度就强;反之抽象程度就弱。例如,希腊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容易形成抽象性较高的词汇,因而希腊人的思维活动有较强的思辨性。中国的语言文字属象性表意文字系统,具有丰富、具体的形态,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但抽象概括就嫌不足。”(第71页)
16、 钱梦龙的教育激励案例: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有次到某地借班上课,临时召来的40来个学生,身材高的160厘米以上,矮的才130厘米左右,从小学5年级到初中3年级都有,竟是一支跨了5个年级的“杂牌军”。他把学生按年级编为小学组、初一组、初二组、初三组,针对不同学生作一次课前谈话。
师:(对小学、初一组)今天要学习的是初二的课文,你们是超前学习,肯定有不少困难。不过,我敢肯定,智力高的同学一定学得好。你们是不是愿意趁学习这篇课文的机会,测试一下自己的智力,是高是低?
师:(对初三组)我知道你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你们在这堂课上是知识最多、能力最强的老大哥。我现在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协助老师指导其他几个年级的同学学习,他们讲错的,由你们纠正;他们遗漏的,由你们补充;他们讲对的,由你们认可。你们愿意协助老师吗?
师:(对初二组)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你们这个年级的,你们肯定能成为课堂的主力军!
(第84页,据钱梦龙《我当了一次“杂牌军司令”》改写,原文见《语文学习》1991年第7期。)
17、 关于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的不同:“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琅琅、琅琅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第一基本功。”(第94页)
18、 叶圣陶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19、 于漪教学《七根火柴》的情感引导案例
于漪老师教读《七根火柴》的结尾有一段实录:
师:卢进勇接受了无名战士的嘱托,很快追上了后卫部队,把火柴交到了指导员的手里。大家看,文章的最后一节,在写法上与前面哪一节是相似的?
生:第16自然段:那同志“口里小声数着1、2、3、4……”
师:对。前面第16自然段写了无名战士非常郑重地一根根数着火柴,把它交给了卢进勇。现在呢,卢进勇像那位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也极其郑重地用颤抖的手指打开党证,用异样的声调数着火柴,把火柴交给了指导员。“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这些词组写出了卢进勇此时此地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凝聚在哪一个词上呢?
生:(齐声)数。
师:(边讲边板书“数”,并在其下加上着重号)他为什么含着那么复杂的感情,极其郑重地一根根地“数”呢?因为这几根火柴,在长征的部队里,就是极其宝贵的火种,它能给含辛茹苦的战士们带来光,带来热,带来欢乐。请同学们找一找,把文章里描写火的语句找出来。
生:(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并发言。共找到了四处。)
师:大家看,文章前后有四个地方具体写到了火,对火的描写贯穿了全文。在冷风暴雨、冰雹无常的恶劣环境里,火真是我们部队最需要的东西,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了它,卢进勇想到了战友的深情嘱托,所以他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这个“数”,饱含着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品格的无比敬仰,还饱含着这几根火柴的不平常意义和价值……
卢进勇带着异样的声调的“数”,还可以引申一下,他还想到了自己——他想着自己的什么呢?
生:想到自己完成了任务,实现了烈士的遗嘱。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想着要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生:想着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
师:对。他想着自己要像无名战士一样,忠诚于党的事业,革命到底。……这篇文章以数着“1、2、3、4……”来结尾,言虽尽,而意无穷!大家要好好体会啊!现在请一位同学把全文朗读一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特别是两个“数”,能够分别读出既相似又不同的感情。无名英雄的“数”,——庄严、微弱、低沉;卢进勇的“数”,——激动、深沉,包含着坚强的决心。……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一个“数”字,于老师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体味“数”的含义。……通过朗读两个“数”字的不同表达方式体味不同的感情色彩,真是用心良苦,如此教学,学生的理解能力焉能不高?
(第110-112页)
20、 高润华教学《背影》案例片断:
年近60岁的上海特级教师高润华教读朱自清的《背影》第二课时,有段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背影》(她打开课本,响亮地),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请大家边听边划出父亲动作的词。
师:(学生朗读完后)好,谁来回答?
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话中用了“攀”、“缩”、“倾”这三个动词。
师:(激动地)你们看,朱自清先生这三个动词用得多好啊!父亲对儿子的爱,都凝聚在这三个动词中,多感人啊!这样普普通通的三个动词,就能把人物的精神细致地刻画出来,没有一句人物的对话,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稍停)大家都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这三个词的用法清楚吗?
生:“攀”是手的动作,“缩”是腿的运用,“倾”是形体的动作。
师:对!这三个动词连着用又说明了什么?(这时,只见高老师慢慢地转过身来,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一条腿慢慢地向上缩着,她那胖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时,每一个学生都屏住了呼吸。顿时,他们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戴着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铁栅栏上艰难地攀着,仿佛觉得眼前这高老师的背影就是那高大的背影……(一个学生写道:“这一瞬间,父亲的背影消失了。但高老师的背影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消失。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三个动词的深刻含义——高老师已用她的行动证明:这就是爱。”)
(第138-139页,据初三学生乔轶美《她做了一个“攀”的动作》改编,原文见《语文学习》1991年第4期。)
21、 关于提问的原则:“课堂提问要遵循的操作原则主要有:①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发问,不要盲目随意地瞎问,搞“满篇问”、“满堂问”。②适应学生知能水平的原则,提问不能过宽过泛,过深过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到点子上,使学生犹如摘桃子一样“跳一跳,够得着”。③启发学生自省的原则,启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觅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因而提问就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④体现教学程序的原则,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地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⑤表现教师功力的原则,提问的设计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提问的恰当与否表现出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第142-143页)
22、 关于创造想像和再造想像:“创造想像,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的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再造想像,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第167页)
23、 叶圣陶论教师的教:“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着重号是作者亲自加上的——引者注。选自叶圣陶:《谈教学的着重点》,《人民教育》1981年第1期。)
24、 课堂教学中的精彩问题
1)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回答贾母和宝玉关于念书的问题,为什么会不同?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2) 《祝福》写祥林嫂被抢,一个是卫老婆子,一个不认识。对此,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午饭后卫老婆子来赔罪道歉,鲁四老爷说:“可恶!”当卫老婆子说“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鲁四老爷又说:“然而……”请问,这两个“可恶”、两个“然而”背后的含义是什么?(第176-177页)
启凡,是覃必陶的笔名。覃必陶(1913—1986),湖南省宁乡人,长期担任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工作。曾同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发表,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主要作品:《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四川读中学,后来在金陵大学与厦门大学就学,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9年获爱奥华大学硕士。曾任台湾师范大学与政治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并以富尔布莱特访问教授身份,在美国讲学四年。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迄今,在高雄市中山大学外文系任教,并担任文学院长6年。
余光中作品多产,风格多变,近年在大陆各地出版的诗选、散文选、评论选、翻译等书,近20种。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他如《乡愁四韵》与《民歌》等,亦颇流行。散文如《听听那冷雨》与《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入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
余光中的翻译以诗歌为主,也包括小说与传记;所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均曾在台、港上演。
余氏所得奖项,包括各种文学奖的诗歌奖、金鼎奖的歌词奖与主编奖、时报新诗奖、吴三连散文奖、吴鲁芹散文奖、联合报年度最佳书奖(1994、1996、1998、2000);大陆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余光中诗选);香港的年度十大好书、霍英东成就奖、200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三毛 女,原名陈平,台湾作家,1943年生于四川,祖籍浙江舟山群岛,出身于律师家庭,现已辞世。自幼酷爱文学,青少年时代阅读了许多中外古今名著,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著有《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梦里花落知多少》、《我的宝贝》、《倾城》、《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雨季不再来》、《随想》、《谈心》、《温柔的夜》、《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高原的百合花—玻利维亚记》等纪实文学作品,译成十五国文字,畅销全球。
三毛在台湾大学哲学系当过旁听生,毕业后,到西班牙德里大学修文学。两年后,又转到西德歌德书院,接着又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主修陶瓷,翌年又回到台湾。在欧美期间,为了体验人生,赚取生活费用,曾先后当过导游、商店模特儿、图书馆理员等。她用劳动得来的钱游历了东德、波兰、南斯拉夫、捷克、丹麦等国。这段生活经历大大丰富了她的人生体验。
回台期间,曾先后在文化学院、政工干校任教,这时期她的第一位恋人意外死亡,精神受到沉重创伤,一度悲观失望。后来在一本美国杂志上看到撒哈拉沙漠的介绍,便到那里过流浪生活,与西班牙水师荷西结婚。婚后,写下了富有异国情调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时风靡海内外,名声大震。接着又写了四、五个散文集。1979年,和她一起生活六年的荷西,在业余捕鱼活动中遇难,三毛精神上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1981年三毛回到台湾,1985年12月远赴美国进修与静养,1986年6月中旬返回台北,7月上旬去西班牙加纳岛处理她在那里的财产。秋天再回台湾后,潜心写作。
三毛作品介于自传性散文与小说之间,描写一个女子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及在异域的生活,将传奇的浪漫与别样面对世界的态度结合一处,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以清新的文笔和诙谐生动的语言取胜,并以讲故事的手法溶我于作品中,达到雅俗共赏。但作者满足于“我的写作只是我生活的记录”的一般要求,而不追求艺术造诣的完善和提高,这不能不影响到作品概括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over
《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
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
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
摘自评论报
萧云儒的《形散神不散》文中说:神不“散”,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形“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而言。“ 像煞有介事”的散文不是好散文……虽然运思落笔似不经心,但却字字玑珠,环扣主题……形似“散”,而神实不散。
散文之“散”,一直以来都是散文家及散文评论家们所关注的话题。早在“五四”时期就有人对散文的“散”发表过意见。散文名家李广田在《谈散文》中说:“诗必须圆,小说必须严,而散文则比较散”;写得一手漂亮“essay”的梁遇春也说:“小品文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散文比诗“更是洒脱,更胡闹些吧”;日本文艺家厨川白村在提到“essay”这一题材时认为:“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翻译这段话的鲁迅也认为写散文是“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以上统统是就写作散文的姿态和心态而言的,指心态自由,状态自在。这种自由、自如和自在,是一种相对意义的存在,它不必像诗歌那么苦心经营,也不必如小说创作那么严密井然。上述所谓的“散”与“随随便便”、“洒脱”、“忘破绽 ”应是一样的意思。
但是,以上说到散文的“散”都未免望文生义,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散文”,还是西方的散文essay,其“散”都不是散漫的意思。“散文”最初是与“韵文”相对的。西方文学中,prose指有韵之文,verse指有韵之诗,essay则本是“尝试”之意,在体裁上不必如诗歌一般有节奏、韵律上的种种限制。19世纪,随着西方杂志报刊等媒体的发达,“family essay”就流行起来,这种文体往往任意而谈,具有亲切的家常风。代表作家是英国的兰姆,兰姆写的那一类散文也被称作“絮语散文”;而中国自己的散文渊源,则是指先秦散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派文章一路下来的传统,尤其唐宋以降的古文是相对于骈体文而言的。
因此,散文的“散”,不可望文生义解释为“散漫、任意”的意思。散文之“散”,毋宁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就此意义上,说散文可以 “随随便便”、“洒脱”、“忘破绽”也是指出了散文的表现方式t:与诗歌、小说等的不同。
理清了散文的“散”,再看散文的“形”与“神”。散文的“形”是指一篇散文的语言、句式、结构、布局等等,这是为散文论者们所共识的。而散文的“神”在萧云儒的论述里主要是一篇散文的主题之谓。“神不散”,即主题不可散。“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理论在1960年代迄今的很长时间里影响了散文的创作格局与模式。虽然萧云儒在1980年代补充说散文的“神”不仅是主题、中心,也包括“情、理、意、绪”,即“作者在生活中产生的感情、理念、意会、心绪”。然而即便如此,要问的是,蕴含了散文“主题”和作者的“情、理、意、绪”的“神”是否真不可散
在此,笔者认为散文有三重境界:一为“形不散神不散”;二为“形散神不散”;三为“形散神散”。
“形不散神不散”为散文的第—重境界,或可称为“小境界”。“形不散神不散”顾名思义,是形式上具有整饬美、精致美,手法一致,巧心营构。而在内容与意蕴上,也只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将该中心主题向深处挖掘,展现出清晰、单纯的情感、思维脉络。我国古代的骈文要算是“形不散神不散”的代表,优秀之作如庾信的《小园赋》、鲍照的《芜城赋》、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杜牧的《阿房宫赋》,俱为形式上整饬而主题思想集中紧凑的名篇佳作。以现代散文而言,冰心的美文庶几近之。冰心的美文在形式上十分严整。排比、对仗等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十分精致而主题凝一,如她的散文名篇《笑》,《笑》里面的句子是十分典型的“冰心式句法”:“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以单纯划一的手法集中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可谓“形不散神不散”的代表作。“形不散神不散”的散文是“小境界”的散文,小境界的散文也是有境界的,惜乎格局太小,手法也太单调,并不能够充分发挥散文这—文类“自由”、“洒脱”的优长。唐宋散文家发起“古文运动”也正是为了纠正南北朝以降骈文创作雕琢、敷衍、有句无篇的弊病。
“形散神不散”为散文的第二重境界,或日“中境界”。“形散神不散”这个提法本身是有其合理性的,但该提法的一切合理及谬误都要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散文文类的当代发展中去看。“形散神不散”之提出是在1960年代初,那是“左”倾思潮泛滥,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畸形发展的一个时期。散文创作虽然出现了以杨朔、刘白羽为代表的“诗化散文”成果,但散文作家依然没能摆脱历史的局限。一时为人们公认的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雪浪花》等,单个看来,于结构布局、语言技巧上不无精彩之处,但作为整体,则无疑显露了其中的模式化倾向。所谓“卒章显志”、“园林式结构”、“先抑后扬的转弯艺术”等手法风靡一时、影响深远,可谓“形散神不散”的典型。当杨朔、刘白羽散文的“诗美”即“形散”成为一种模式,当主题思想、“情、理、意、绪”即“神”固定化、单调化、一致化,“颂歌模式”即由此产生。“形散神不散”的谬误之处也自然显露了。散文本是要表现“烟火人间”的,但“烟火人间”何其广大、深刻,并不止是政治生活那么一面而已,即使是表现政治生活,也不是只能歌颂不能批判、反思。而撇开时代背景,仅仅从散文的当代发展来说,“形散神不散”也是有必要商榷的。某种程度上,“形散神不散”的合理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局限性。
散文的第三重境界,或日“大境界”,是“形散神散”。事实上,有论者早在1980年代针对萧云儒的《形散神不散》就曾提出过接近的看法:“ 为什么‘神’只能不散呢……为什么‘形’只能散呢”并指出“形散神不散”乃是“古典主义的趣味”。这个提法颇有意思,其中的“古典主义”也暗示了“形散神不散”特定历史背景下“突出”、“典型”、“集中”等蕴涵。“形散神不散”的魔力也正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来谈。然而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自由,不惟形式如此,表现内容也如此,不可强加限定。从中外散文史上说,“形散神散”的例子很多。波德莱尔的散文集子里有许多就显得“形散神散”,然而不妨碍它予我们审美E的完整感;类似的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许多散文片段,时而是爱情,时而是食物予人的气味及记忆,时而是一次小小的散步与天气……这一切看J:去很无序,漫无边际的意识流之旅却给了我们同样深刻的审美享受;其他如周作人、钱钟书、王了一、沈从l文.…一他们也都是“不守规矩”的典范,也是有着真正的散文文体意识的佼佼者。从我们身处的这个现代生活的情境来说,散文的“形散神散”就更成为必然了。散文不仅可以思维发散表达多主题,也可以自由表现现代人心灵善变、跳跃、恍惚、纠结的感觉世界。“情、理、意、绪”在现代人心灵中常常是断裂、碎片式的。这是为以前的散文论者们所未能深刻揭示的一种现代生活的真实。在这方面,一些年轻的作者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有论者在论及周晓枫、祝勇、安妮宝贝等人散文时说:“这是无所顾忌的一代,他们中许多人在默默地写作,形成了青春的气韵,各自有不同的路向。给人深的印象是没有散文腔,天马行空地游走着。自由地阅读与自由的抒写,在这一代开始可能了。”所谓“没有散文腔”即是突破了过去那种“形散神不散”的框架!“形散神散”的散文,就是“无所顾忌”、“ 天马行空”的散文。这一类散文,包括现当代的沈从文、贾平凹等人的努力,才真正发挥出散文的文类优长,而达于散文审美的自由之境。
二、大境界散文的特征:“和”
一篇“形散神散”的散文,何以成为一件完整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无人听懂的呓语关键在形、神的相洽与和合无间。当形、神凝成了一个境界,则散文再怎么“散”,也能够表现个体“这一个”的独特风格与性情,此谓大境界的散文。
散文的境界与感情的抒发有关,但怎么抒发感情才算有境界关键在一“诚”字。说散文要抒发真情实感有点多余,因为一切的艺术都需要感情的参与。但散文的情感抒发与别的文类是不同的。如小说也抒发情感,但目的并不在表现“自我”。读者从那种情感描写里看到的可能是作者对某一种感情、某一种情境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直接的“自我”。散文则不同,散文是格外要求“立诚”的,散文家要敢于“裸心”。但散文并不是任意抒发任何的感情,“情感”也是讲品质的。散文允许艺术处理,但散文的“自我”和情感不能在艺术处理中失真,这是必须坚持的。散文的艺术处理,也并非像小说那样经营情节,而是一种自由想象,想象再离奇,所表现的仍是作家的自我本真!
除了-一颗“立诚”的心,即真诚的、有品质的情感参与之外,思维与知性的部分是构成散文境界的另一维。知性与感性是散文家及散文评论家们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如台湾散文家余光中就曾说,感性与知性对于散文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如果说感性的部分有赖于散文家天赋的情感与性情,知性的部分则有赖于后天的修养。董桥在散文集《这一代的事》中说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话:“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 Alfred whitehead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也可见后天习得的学、识与天赋之“情”合而一之,才有艺术的佳境。散文家的学识、见识等都基于后天的修养,人们常说“工夫在画外”,好的散文作品的工夫也是在“文外的”。因此很多优秀的散文家往往是业余的,很多诗人、学者、艺术家都写得一手好散文。原因大概是他们并不刻意为文,而自身积淀的种种修养自然赋予他们别样的“文采”。画家之中如吴冠中、黄永玉,诗人里面如余光中、杨牧、周涛、舒婷等都写得一手好散文。汪曾祺也是从旧学的熏陶里来的杰出文体家,创作之外,更爱书画,爱美食,爱山水,爱戏剧……更不必说学者之中的钱钟书、王了一、张中行、黄裳等人了。这些人都不是专门的散文作家,但他们审美视角的独到之处都得归功于他们多方面的修养。散文家的才、识是构成散文境界的重要部分。
形、神之和乃有散文的大境界,“和”的标志是形、神能够凝成一个境界。而什么是将形、神凝成境界的关键关键在“气”。也正是“气”的存在使得“形散神散”的大境界散文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形散神散”的散文尽管予人一种有如家常闲谈的随意感,漫无边际、兴之所至,没有严密的思维脉络,但如同听人谈话,能够从那生气灌注的材料选择与句式、语气、语势上辨别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散文再“散”也是完整的,就因为“气”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气”是语气、气质、气息、气味与气场,最终是这“气”令我们看到作者本人的性格、情感与情绪。有性格,有情感、情绪,“性情”乃现之。诗歌是关乎生命的,而散文是关乎性情的,一篇散文就是一种性情。散文写到极处是与诗歌精神相通的。生气灌注的散文无不是对于烟火人间的深刻洞察与对生命的至高礼赞。大境界的散文是和悦的,它看似东拉西扯,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但它如千眼的“阿顾斯”(希腊神话中的怪物,据说有一千只眼睛 ),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内在的眼睛,通过每一个眼睛,都能看到作者的性情。大境界的散文是“形散神散”,但形、神又和合无间,只因为有一种发自个体性情与生命的生气灌注其间。散文的最高境界不是形式的整饬,不是叙事的精巧,而是“和”,是自我达到的无上完满。
三、“形散神散”的散文求“品”
“形散神散”的散文终极目标是求“品”。这里的“品”是“品格”,“品位”,“品相”,是作品整体的品格。有“品”的散文重的是“文化自我”,是作家心灵自由的放纵。“文化自我”是“品”的内在灵魂。“文化自我”离不开散文作者对自我及社会历史的执着探索与反思。归根结底,“文化自我”是一种自由、独立的个体精神的象征。
周作人曾说,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它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谓“个人的文学”也便是能够表达自我个性的文学。郁达夫也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无论如何,“自我”对于散文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里“自我”又特指作家的“文化自我”。所谓“文化自我”应是一种身份的标识,散文家是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一分子,他的自我应以文化为中心,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使命与文化责任,应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个体,在人格上是独立的,不为任何的外在势力所左右和规定。换句话说,散文家的“自我”不应被外在势力所“矮化”和“异化”。
散文家要具“文化自我”,意味着散文家要有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这种自由在现代情境下是“现实的个体的完整性和有生命的独立自足性”。散文家是文化个体,他身上带着文化的烙印,但他应以自由的、审美的视角去观照整个人间。真正的大境界散文应是烟火人间的一面镜子,它通过思考照见这个^、间,它有能力赞美它,也应该反思它并超越它。
“形散神散”的散文是对作者“文化自我”的一种自由表达和自由探索。这种“自由”包括散文写作心态的自由和写作方式的自由两个层面。
首先,我们提倡一种无拘无碍、自由舒展的写作心态。能否自由舒展地表现自我关乎散文创作的成败。1940年代烽火岁月里诞生的钱钟书、王了一、梁实秋的散文是自由表现自我的代表。其中,钱钟书的散文往往诙谐机智、妙趣横生,摆脱了“蟒袍玉带踱着方步”的—本正经的样子,可谓“不衫不履得妙”。钱钟书的散文是学者本色,谈的多是跟书有关的事,但并无书生的呆气,而多的是文人的灵气与锐气,他的散文是兴之所至、妙论迭出的那种,是典型的“形散神散”。丰富的中西阅历使他的散文具有思维上的开放性,他的散文思维是发散的,打破常规的,甚而是匪夷所思的,我们在他的散文里读到的是真正自由挥洒的学者性情。
王了一的散文也是不重规矩,无迹可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真正是有感而发。至于如何发,大多是随着情感的流淌,自由地延伸,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没有做作的痕迹,也不讲门面和架子,如《骑马》《辣椒》、《诅咒》《闲》《失眠》等。王了-一散文的“散”真正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令人觉得他在心灵上是那样自由而无羁,而任何即兴的情绪、情感,都能以信手拈来的内容将之表达,其“散”的功力非常可及。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也与以上两位的散文庶几近之,不过书卷味没有那么浓,而多了几分平实与典雅。除此之外,周作人、沈从文及当代的贾平凹、刘亮程等的散文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的大自由与散文的大自由。同时也将他们各自的个性色彩推展到了极处。其中,周作人可谓是现代散文里最心仪于“形散神散”写法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往往没有同定聚焦点,《苦雨》《鸟声》《死之默想》《初恋》《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还不过是笔意潇洒,但仍隐约有着所谓的“主题”,到了被讥为“文抄公”时所作的那些文章:《一岁货声》《一岁货声之余》《希腊神话一》、《鬼的生长》…一则似乎只是“东抄西抄”,没有所谓的“主题”了。然而即使在“读抄”系列的散文里还是能读出周作人这个人,读出他的思维特色、情趣所趋、爱憎所系。周作人说“惟‘抄’亦煞费工夫,亦需要一点手段耳”,这点“工夫”里有识见、有趣味,而这些是周作人特有的。这就是属于他这个^~.的“气质”所在了。周作人的散文心态是极自由、跳脱的,他常常“跑野马”,这归根结底是性情里的东西。
废名曾说过:“散文便是前浪与后浪互相推出来的。”这极好地说明了散文在写作方式上的特点。固然,写作方式的自由与写作心态的自由不可分开而谈——坦心态关乎性情,有时不可强求,方式则关乎对散文这—文类的理解,常常可以悟得。散文是要“作”的,然又不可做作。散文的前浪与后浪的相推如苏东坡所说是:“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这是说写作方式上的自由,不必拘泥于一个固定的写作目的或者写作套路。苏东坡说作文要“随物赋形”,很简洁地说明了“形”是渐次生成的,行云流水,只是一路散漫行去。而“初无定质”说明了不光是“形”,连“质”也不是先前就有的。它的“形”与“质”都是到“不可不止” 的时候才确定下来的。这里的“质”当然不是“神”,而是文章形与神的综合,即文章最后生成的“境”。“神”是形成“质”的一个方面。但 “神”、“形”是不可分开而论的,“形”既无定,“神”也无定,不然不会有“和”,不会有形神的相洽。其实不止是苏东坡,古人作文常常都是不拘成法的。《庄子》是文势酣畅、有很高审美品格的散文,里面很多篇也是“初无定质”,“恍惚”得很的。散文在写作方式上的自由应该如后浪推前浪,笔势是兴之所至,技巧是大而化之。不过,仅仅有对散文写作方式的认识是不够的,在某种程度上,散文的大自由一方面得自性情,一方面有赖于对写作方式的认知,然而背后若无丰富的人生经验、深厚的文化修养作支撑,自由终将成为无源之水。
“形散神散”的散文求“品”。“文化自我”是“品”的灵魂,自由是“文化自我”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散文的“品”也是一种趣味。如果说散文的“境界”只分大小而无高下,而趣味或日“品”是有高下之分的。
趣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散文品格的高低。以散文中的议论而言,议论的观点显然有高下优劣之分。有些观点体现了作者的才华与学养,常常新见迭出,高屋建瓴,予人以有益的启发,在引起我们对现实世界深层思索的同时也能给我们审美的享受。而有些观点则是人云亦云、枯燥空洞、陈腐琐碎,甚至是不健康的、消极的、误入歧途的,不够警醒的读者将受到一种混乱的、不知所谓的价值观的影响。鲁迅的杂文是“思想的散文” ,我们常常能在其中看到他对于整个时代、社会乃至人性的洞察,这种洞察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社会,也使人反思自我,犹如一柄锋利的匕首,常常割去腐朽,而获得新生的希望与力量。鲁迅杂文具有不朽价值的原因之一正在于其中蕴涵的洞察人性与历史的真理品格。
以散文中的抒情而言,抒情的“情”字也是讲求品格的。有“品”的情感是优美的、纯真的、深沉的、高尚的……总之是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向往真、善、美的。而品格卑下的情感只是一味琐屑、无聊,堕落在顾影自怜的一点点世间欲望的波动中,没有反思、没有超脱,更不用说那种不健康的、灰暗的、虚假的情感是散文无论如何要拒绝的。
散文有情感的“品”与思想的“品”,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散文的“品”最终表现为一种审美品格的诉求。一个有着好的情感品质与思想品质的作者还未必能作出有“品”的散文。关键在于,如何将情感与思想的“品”加以审美的表现苏东坡指出:“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若能真的做到“辞达”,文采也就运用不尽了。可见散文也是注重写法的。散文的形式营构,具体到字、句、篇的营构凸显了散文作者的审美品味,因而也是决定散文“品”的重要因素。
有的散文重文采,然而刻意雕琢,堆砌华丽辞藻,然而终于“文胜质”,失去了自然之姿,显示出趣味上的艳俗口味;有的散文很朴实,然而平直如白开水,甚至刻板如论文,通篇堆砌着概念与观点,是“质胜文”,不胜负荷的样子,没有丝毫审美性可言。
有的散文技巧很新,或尝试以诗歌语言造成奇崛句式,使散文通篇充满了令读者费解的隐晦象征,成为一种极端的语言实验;或过度使用叙事技巧使得散文成为小说家的练兵场……都属于“矫枉过正”了。散文可以“越位”,然而不可失了“本位”。失了“本位”的散文就已不是散文了。散文是“穿泳装的艺术”,而不是其他文类的“练兵场”,这是散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文类所必须为人清醒认识的。
我们主张“形散神散”的散文,正是看到了散文本是自由表述的文体。然而此种“自由”之中亦有大而化之的技巧,即要营造出形式的美感。没有美感的文字是不能称为散文的,也不是文学。理想的散文语言是自由之中有法度,尽管随意,却完全能表现作者的“文化自我”。而语言,本是带有文化性的。正如汪曾祺在《自报家门》—文中所谈到的:
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汪曾祺也用水来形容一篇文章之为一个整体的那种必然。黄裳曾用“很有姿媚”来形容书法作品予人的审美感受,“姿媚”也正是与“生气灌注 ”相关的、充满了活生生的个体气息的词。“形散神散”的散文作为一个具有审美性的整体存在,不是依赖于什么概念化的主题、中心,而是处处展现“姿媚”的。
散文是一种以彰显个性、表现自我为基调的文类,是“将作者的自我极端地扩大了而写出的东西,其兴味全在于人格地调子”,是“自己告白的文学”。因此,散文需要有充分的文化自我觉醒。
“形散神散”的散文是以“形”、“神”的相洽和合为标志、以充满自我色彩的“气”灌注其中,凝成艺术的整体的。它追求的是“品格”,而以“文化自我”为“品格”的灵魂,它的“品格”蕴涵了作家个体诸多方面的经验与积淀,是一种以自由、自我的审美姿态观照烟火人间的艺术作品。
、散文定义
现代散文,指与说、诗歌、戏剧并列种文体裁,广义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散文,指诗歌、说、戏剧外所具文性散行文章除议论抒情主散文外,包括通讯、报告文、随笔杂文、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科发展,许文体自立门户,散文范围益缩
狭义散文指文艺性散文,种记叙或抒情主,取材广泛、笔灵、篇幅短、情文并茂文式
二、散文类
散文具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相应,散文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记叙物、事件、景物主散文,称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情类散文与短篇说相似,明显区别叙事言,散文所述事件要求情节完整,更追求曲折变化,说叙事要求要较散文高;另外,散文叙事候需要饱蘸情,说情则主要由物体现,须作者明确抒发写言,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物形象,典型物作者虚构散文物则真真事基础,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物进行写意式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侧重点同,区记事散文写散文
偏重于记事散文事件发展线索,偏重事件叙述尾故事,许山《落花》,几片断剪辑,鲁迅《百草园三味书屋》叙事倾注作者真挚情,与说叙事显著区别
偏重于记散文,全篇物往往抓住物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物基本气质、性格精神面貌,鲁迅《藤野先》物形象否真实与说区别
另外,类散文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类,种散文描写景物,除些风土志外,主要游记性散文内容十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主要特点:作品所描写景物必须完全真实,允许夸饰虚构;照相似实录,作者融情于物,达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抒发作者主观情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情所散文共同特征,与其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等,通外形象描绘传达作者情思,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用手直抒胸臆,文章现,通篇用者并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情融于某具象征意义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主观情表现杨朔数散文,矛盾《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散文,情寓于景物,赋景物命,明写景,暗写情,做情景交融,情景相朱自清《荷塘月色》、刘白羽《》等
⒊议论性散文
发表议论主散文称议论散文
与抒情散文注重情抒发,同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情
同于般议论文,用事实逻辑说理,主要用文形象说,种文艺性议论文
既形象,严密逻辑;既要情,要理服;融形、情、理于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体鲁迅先杂文、陶铸《松树风格》等都典型议论散文
三、散文特征
⒈较强纪实性
散文具较强纪实性质纪实性理解,至今仍较歧,比较代表性意见三种
主张绝真实:描述真真事,散文首要特征散文家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积蓄丰富素材,要事件经,物真实,场实景,审察清楚,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能仰仗虚构说、戏剧主要区别(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民文版社1963)
二主张实虚:散文写作,选材并绝排斥任何虚构说,保持题材体真实(请注意,概念并等同于文科‘真实性’含义,故称‘题材纪实性质’)前提,某些细节虚构,乃至某要物虚拟,创作实践例,允许,且甚至必要……关键则要‘实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版社《写作论》)
三供实用散文,要严格写实;供欣赏散文,允许虚构存:谈散文创作,我能谈虚构虚构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种,于概括社、塑造典型形象、突作品主题均容忽视作用散文创作味排斥种具写实特点散文体裁所排斥虚构,写散文,自古供实用供欣赏别供实用散文,能严格写实,允许任何虚构;供欣赏散文,写实严格,允许虚构存(冠显《散文写实说》)
三种意见,我认第二种意见取首先,实虚说实践反映散文创作客观实际冰《桔灯》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久,拜访冰同志候,指教,知文章孩家,及作者同接触,包括孩父亲姓氏都确凿,实其、实其事别要处做点虚构冰《漫谈〈桔灯〉写作经》文,该文别要处做点虚构作补充说明,即我朋友要物虚构实虚说理论顺理章,散文文作品,虚构文作品用种手,所散文能与虚构关,种虚构能破坏散文纪实性原则,所能实虚
尽管散文细节虚构,散文情绝真实,点应该散文真实性重要侧面
⒉取材广泛性
散文取材范围十广泛,千世界几乎写,所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并且包括广,间,草木虫鱼,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题材应听其十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花叶均(《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民文版社1959版)周立波说:举凡际内事,社家庭细故,掀浪,物微,自段历史,丝触,撮悲欢,星冥想往凄惶,今朝欢快,都移于纸,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种文体,处甚石嶙,文水波,写意花瓣,破题实自由(《我散文观》)
,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鲁迅目阅白雪纷飞抒怀,形《雪》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命笔,致《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吟,《海》;吴伯萧忆纺车声韵挥毫,写名篇《记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留脍炙口《茶花赋》总,作者所见所闻,所知所,都能取作写散文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内容涉及自万物、各色等、古今外、政事私情……说所包、所 写内外社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 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记书简;既风土物志、游记偶录,知识 品、文坛轶事;能够谈说,更抒情写趣凡能给思想启迪、美受、 情操陶治,使阔视野,丰富知识,旷神怡,都选作散文题材
取材领域,说、戏剧、诗歌都能与散文相比说题材,要完整故事情节,鲜明物形象戏剧题材,要激矛盾冲突诗歌题材,要深郁情韵散文却没些限制,写说、戏剧、诗歌材料都写散文,写说、戏剧、诗歌题材,亦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选择题材古今,外,,凡能给知识、美,陶冶情操东西都信手写,缀优美篇其,表现写作散文,主题统率选取同间、空间材料,十自由秦牧《土》
我承认强调散文取材广泛性,说东西都写散文种青红皂白,挖篮菜做行通写散文要选取揭示类
种崇高庄严材料,要选取反映具超世俗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材料
3形式灵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其服务形式灵,拘格
①结构种
首先散文结构既用物结构,《藤野先》;用典型细节结构,朱自清《背影》;用景物结构,郁达夫《故都秋》;用某象征事物作结构,《茶花赋》
其,散文结构形式拘格:按间发展先顺序或空间转移序组织材料,《桔灯》《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思想认识情变化序,张洁《挖荠菜》杨朔《荔枝蜜》;某思想统帅,材料别组织几同侧面内,《土》
②表达式自由灵
散文自由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基本表达式,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记叙散文叙述、描写议论;议论散文议论主,间用叙述、描写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
现代散文语言主要现代汉语,表达需要,借用文言词语用,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陶铸《松树风格》:松树命力谓强矣!松树要求于谓少矣用歌谣谚语:朱桢《自语言》引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江三峡巫峡,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象说、戏剧靠虚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塑造物形象吸引读者,靠浓郁诗意理趣染读者抒情、叙事类散文要追求诗意散文家说,真散文充满诗意,象苹饱含汁毫诗意散文没命力,散文作者努力寻求诗意,并使自作品富诗意杨朔说:要狭义面理解诗意两字,杏花春雨,固诗,铁马金戈英雄气概更富诗意斗争,劳,些东西触,使激昂,使欢乐,使忧愁,使深思……凡遇种情事,我要反复思索,往往形我文章思想意境我写每篇文章,总拿着诗写总要象写诗,再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枝>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版社1983)
散文诗意与种于抒情文体,其诗意浓度同作者情深度总比散文于抒情呢:a、散文般采用第称,写我所见所闻所论写,其目都抒发作者受思想见解,带浓烈情色彩,作者灵歌声(高尔基)b、散文自特殊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语言凝练,优美富文采;其笔灵疏放,挥洒自
议论性散文,追求文章理趣散文富诗意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杂说:吸引我,面固幽默,面别,传统理趣,现我说理智结晶,诗类文章让我作者深邃思想所震撼,其精辟论辩所折服韩愈《马说》,朱自清《匆匆》散文说理与议论文同,必须借助形象说理(苏轼《赤壁赋》),情与理交融起,使既表现情,表现思想(普列汉诺夫语)
⒌语言优美
优美语言散文所美文重要面散文语言具特征:
①讲究文采
用种手,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画意,再现美形象文作家意识化语奇语,更表现散文诗情画意朱自清先《春》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让我,我让,都满花赶趟红象火,粉象霞,白象雪
再《赤壁赋》写箫声段:
其声呜呜,怨慕,泣诉,余音袅袅,绝缕舞幽壑潜蛟,泣孤舟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并非使用华美语言,散文家使用平语言,写极美文章即所谓家风魏巍《我师》
②灵疏放作者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叙,议,抒情,或水乳交融起谓腾挪翻飞,随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骈散相间,平仄相调;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音乐美请看袁鹰《青山翠竹》节:血雨腥风,毛竹青黄,黄青,向残暴低,向敌弯腰,竹烧,竹枝;竹枝断,竹鞭;竹鞭坎,深埋于竹根
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文采,要掌握朴素文采写华丽并容易,写朴素更难徐迟文章文采,用赋兼用比、兴修辞,使文采华美说:写朴素,才能显真文采古今散文家,都写作越作家,越熟,越写朴素文采闪耀朴素篇页我要看,管华丽朴素,散文富文采语言都新鲜、泼口语,优秀古代散文创造性继承,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加工结
⒍(篇幅)短精悍
散文般篇幅短,层较少,结构复杂,具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特点郁达夫粒沙见世界,半瓣花说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园林,,却境界深邃,阔(《园林 扇画 散文》见《笔谈散文》)
感觉提问主意不是很清晰
建议查下资料哦
自己写嘛~要靠自己 这里先教教你写散文:
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1983)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语)
⒌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开头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请看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坎了,还有深埋于地下的竹根。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园林 扇画 散文》见《笔谈散文》)
散文笔法
散文笔法有许多,主要有写意、延伸、指点、兴波四种。
写意
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作为一种散文笔法,写意是指以简练的笔墨传神。散文格局小,篇幅短,写人叙事不求铺叙,因此要想把人写活,把事情记述得生动,使作者可以充分抒情述怀,就要借助传神的笔法。
常用于叙事和写人。叙事时,常用以虚带实的方法,概括地把事物的特征和精神表现出来,在能反映事物精神的关键处,也常着意重写。如朱自清的《背影》。写人时,常用粗中带细的方法,寥寥几笔,把人物的精神勾勒出来,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有关阿长神态的写照。在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地方,也不排斥重笔铺写。
2延伸
延伸就是凭借想象和联想,围绕某人某事进行多方向的伸展。事实就是前文所讲的联想,主要有纵式延伸、横式延伸、多边延伸和捎带一笔。
延伸事实上就是上面我们已经讲解的联想,不再详细讲述,只将比较有特色的捎带一笔讲一下。
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会突然顺手捎带把别的一件事也写上,这种笔法就是捎带一笔。从现象上看,两件事物似乎关系不大,将其联系起来好像没有多少道理。但被联系在一起的两件东西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细细品味会发现凭空会增添许多“散文味儿”。
比如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中,写到那些庸医为父亲开了一些奇怪的方后,这样写道: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资格也丧失了。
这加点的文字就是顺手捎带的一笔。这是从他父亲的病上引申出来的,却又和父亲的病关系不大,似乎是节外生枝,但是这根“枝”,其味特浓,它幽默风趣,把对庸医的嘲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读了非但不会认为是“蛇足”,而且感到它正是文中十分精彩之处。
既是顺手捎带,带出来的笔墨不能太多,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导致跑题。
3指点
是在行文时用议论的方式把自己的倾向表露出来。在小说中,作者一般不大直接站出来指点,他的见解和倾向要通过情节和场面自然而然地流露;散文则不同,它允许作者直接站出来表白、亮相。
①指点的要求
指点要注意火候
在一篇散文中,什么地方指点,怎样指点,要注意火候,不要乱指点,也不能滥指点。一般说来,指点要出现在以下三种地方:一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升华处。二是在写人叙事中穿插进行,这样既是写人叙事的总结,又是直接抒情述志,还可以调节全文的节奏。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每叙完一个故事,就作一次指点。三是放在篇末指点,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要含蓄、形象
指点虽是作者公开向人们亮观点,但也要讲究艺术性,要含蓄形象些,留一点东西让人们自己咀嚼玩味。如把高尔基《海燕》结尾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改成“让革命浪潮来得更猛烈些吧!”就大煞风景了。
要和写人叙事紧密配合
指点的文字不能脱离写人叙事。它和写人叙事要鱼水相依,紧密交融,应该从写人叙事中概括出来。同写人叙事没有内在联系的指点,再形象、再含蓄、再富于哲理,也是苍白无力的。
②指点的方式
公开指点
就是运用明确的语言直接明白地将作者的意见和却向表现出来的指点方式。方志敏《清贫》,写完自己被国民党士兵搜身抄不到钱后,在篇末这样指点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方!”用的就是公开指点。
这种指点的好处是清楚明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也有其不足,那就是直露粗浅。
暗中指点
就是通过曲笔和间接的手段含而不露来表达的指点。它或用象征的词语来表达,如苏联柯罗连科的《火光》中的指点:“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或借文中寓意物来指点,如李天芳的《打碗碗花》中的指点。
反复指点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是在不是平凡的”这一指点语反复出现过四次。
4兴波
就是在文章中制造波澜,使文章产生感人的力量。
有不少人认为,引人入胜的曲折变化只能出现在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中,篇幅短小、题材琐杂的散文是无法生波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散文也需要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只不过散文的曲折有其独有的个性而已。和小说戏剧相比,散文的格局决定了它的兴波不可能大篇幅展开,常常是骤起骤落,战线短,节奏快;同时,散文旨在抒情述志,所以它的兴波常常不是以冲突的形式出现,小说、戏剧常用的误会法、悬念法等兴波方法在散文中并不多见,它的兴波总是和“情”紧密相连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兴波方式:
“急转弯”式兴波
写人叙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向发展下去,层层递进,不断加码,直到推向定点,尔后笔锋陡转,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激起波澜,把读者带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杨朔的《泰山极顶》、《香山红叶》等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这种手法。
情变兴波
人们对人、事、物的感情是常常处在变化之中的,作者根据感情上的变化巧妙兴波的手法就叫情变兴波。例如苏轼的《赤壁赋》和杨朔的《荔枝蜜》都使用了这种方法。
抑扬兴波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抑扬扬,使文章跌宕起伏的兴波方式。如唐涛《琐忆》,开始故意用抑笔,写自己未和鲁迅相识前,怎么相信人们对鲁迅的议论,什么“鲁迅多疑”哟,什么“鲁迅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哟,等等。继而,作者着力扬,写鲁迅的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等美德。在这一抑一扬中,使文章波澜顿起。
借议论兴波
这种兴波,常常借助议论点化完成。它一般是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突变的描写中,凭借议论,点化出一些令人惊叹的不凡的东西,以此激起富有哲理的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灵,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一例。
说了这么多手酸死了,你把分给我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