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鲁迅的《风波》人物欣赏主要是抓住作者的创作宗旨,《风波》塑造的是一群人物形象
鲁迅从事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精神,唤起人们的觉醒”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他重视的是思想革命,因此他的作品更侧重于揭示人物精神上的创伤,刻画人物的灵魂极为深刻
鲁迅先生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中国国民的愚昧,他们的精神没有被唤醒《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写了江南小村里的人们是怎样表现出自己的精神状态的用一群人物形象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
赵七爷是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有学问的人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现长期以来封建势力对人民的统治之严酷,毒害之深,造成了国民的愚昧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
七斤嫂是一个欺善怕恶,不分是非,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的人从她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国民的劣根性
七斤是《风波》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辫子在进城时被人剪掉了,因此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七斤没有头脑,不加分析的相信赵七爷的谎话,被赵七爷弄得神志恍惚村里的人都躲着他,甚至有的幸灾乐祸
文章围绕着张勋复辟,描写了不同的人的反映,表现了人们的是非之心被私心和愚昧所吞没,人与人之间没有善良的沟通,感觉到国民的自私愚昧,革命要取得胜利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结尾救救孩子,实际上就是救救民生
这篇小说没有中心人物,而是通过一群人物表现作者的创作宗旨
七斤和七斤嫂等人的愚昧、落后,赵七爷的梦想复辟、不学无术都在对话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这些对话都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小说矛盾冲突和情节的展开也常通过对话来实现。
如第一部分最后,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预示了风波的来临,第三部分二人关于皇帝“不坐龙庭”的对话则表示了风波的平息。又如赵七爷“这些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大兵是就要到的”的恫吓,七斤嫂的指桑骂槐,这些都把风波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17年7月1日,封建军阀张勋拥溥仪复辟,复辟时要求百姓留辫子。
鲁迅在他的一篇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中说:“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张勋的‘复辟’,一不小心,辫子是又可以种起来的,我曾见他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幸而不几天就失败了……”“……我曾在《风波》里提到它……”这篇小说即取材于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
作品赏析
小说在对人物的言行、形象及环境描写时,都采用了白描手法。
如写七斤在不同的境遇里以不同神情掌控其烟管和赵七爷,“仿佛握着元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是行动的白描,写赵七爷的辫子、长衫和六斤的“小丫角”是形象的白描,写七斤和七斤螋的对话、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是言语的白描……”这些白描都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性格及外貌特征。
——风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