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情感产生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

民族情感产生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第1张

1、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共同生产生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特别是外来民族的汉化

2、各民族之间的互通婚姻,互相帮助

3、在对抗外来侵略时,特别是对抗欧美列强和日本侵略时同仇敌忾,全民族抗战

4、各民族大众在反对他们共同的敌人即封建统治阶级时形成的感情

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情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还受到来自西方世界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本土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政治经济的弱势局面受到严峻的质疑和挑战。西方世界依凭强大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物质财富、政治关系上的强势地位,带着强烈的自信以拯救者的面貌出现在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前,一方面输入资本、拓展市场、扶植代理人等,将第三世界绑缚到西方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上,另一方面大肆灌输西方世界的文化观、价值观,甚至将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描述权也牢牢掌握住。

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而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情感、区别他国其他民族、激励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的根基,第三世界由于政治经济弱势而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怀疑,在全球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只能处于聆听和接受的地位,无法参与到对话中,本民族文化观念在被质疑、歪曲、变形中渐渐被洗刷了,这样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强制输入和干预统治的传播交流方式就是文化殖民。

霍米·巴巴指出,要在一种偶然的但又是历史性的关系中,通过重新安置和调整他者,建立起一种民族秩序的信仰,对文化差异从"外围"进行表述;在这里,"艺术和政治的焦虑汇集于民族之爱与恨那扭曲的边境地带;文化的断裂性差异使得对现在的修复和在将来的褶页内对过去的修订成为可能"。对民族过去的发明就是从现代社会的差异性的、断裂的文化现在和在场的一种转离。

但在其后顾之中,民族身份的现在变得矛盾而充满焦虑。巴巴于是提出文化的"少数族化"概念作为走出当前焦虑的困境的一种策略。文化的"少数族化"是在一个满是跨民族的、移民的社会力量的世界上,表达文化差异的民主可能性的一种激进方法。巴巴进而推崇产生一种新世界主义的可能性:它会依照伟大的后殖民和世界主义的中心模式,通过文化疆界的混杂而被发现被产生。

首先要谈及的是充满时尚气息的拥有爱情、家庭、歌舞等元素的印度影片《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只是宝莱坞大众题材中,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并且反对印度种姓制的影片,但是该部影片中的大量细节,反映出的殖民与印度本土文化的对比,并且对印度本身高度赞扬,使得影片与印度文化的优越性有着很大的联系。

卡伦·乔哈尔导演的印度**《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是以Rahul与Anjali的爱情故事发展为主线。在两人的爱情故事发展过程中,影片多处或者说是无时无刻不在宣扬印度传统文化相比殖民文化的优越性。在Rahul与Anjali爱情的产生、发展、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影片表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典雅与魅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然后殖民文化给印度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在这部**中,Rahul的父亲这个角色有着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二元性。当Rahul的父亲要将家族产业托付给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着重强调了家族名望的重要。他要求Rahul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把家族的名望放在首位,Rahul的父亲说:人人都会赚钱,但不是人人都会赢得别人的尊敬。

在金钱与名望的对比中,Rahul的父亲更看重的是名望。当Rahul将自己与Anjali相爱的事情告诉父亲时,父亲所坚持的是印度传统的种姓制,他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上是传统的、封建的态度,也就是父母提亲包办婚姻的方式。Rahul的父亲对于这两点的看重,使得他的形象只能定位为:一个接受了殖民文化并坚守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虽然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但是不能说他就是殖民文化的代表。

后殖民文化在影片中的体现多数是由对比得来的。在建筑风格上,影片一共有3个镜头是Rahul住宅的正面全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那种西方建筑风格。在服饰上,Rahul的家庭与Anjali的家庭,充满现代气息的西装、衬衫、领带与印度传统服饰对比鲜明。

在教育上,Rahul的家族中的男人都要去英国受高等教育,Rahul是从英国学成归来,Rahul的儿子也是在英国的学校读书的,这个家族的三代人都接受着英国文化。影片的这些接受英国教育的情节展现了后殖民文化在印度的渗透。在庆祝方式上,Rahul的父亲的生日宴会所有人西装革履,穿着燕尾服和晚宴装,Naina唱的歌曲也是明显的西方生日歌曲,并且在舞蹈上,Rahul的父亲跳的也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舞蹈。在同样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中,Anjali的妹妹出嫁时,参加宴会的人的服饰是传统的印度服饰,唱的歌曲跳的舞蹈都是充满印度传统色彩的舞蹈与歌曲。

影片中,印度传统文化在Rahul的父亲身上就有着很好的体现,种姓制是印度传统文化的糟粕,种姓制文化也是Rahul的父亲反对Rahul与Anjali在一起的理由。Anjali的生活环境中,印度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旧德里街上所有人的服饰都是印度传统服饰,在歌舞中展现的也都是印度传统歌舞。在语言上,Rahul的家庭中英语会掺杂在多数对话里,但是在旧德里街,人们的对话是毫无英语成分的。语言在影片中并不完全是两种文化对抗的点,却充分反映了印度平民与上层阶级的文化对立。

在影片开始Rahul与Rohan回家的时候是印度的传统节日排灯节,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看出所有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Rohan曾说过他希望能在排灯节的时候回家与家人团聚。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家族中,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依旧是无比深刻,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丝毫没有减弱。在Anjali的身上,Anjali在与Rahul离开印度后,她一直耿耿于怀的便是自己的婚姻没有得到Rahul父亲的祝福,Anjali这样看重父母对婚姻的祝福,其实也是印度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一种表现。

殖民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对抗,这部**中多数以喜剧的方式展现出来。当Anjali与Rahul第一次相见后,Anjali知道自己造成乌龙,在与妹妹的未婚夫的对话中,Anjali叫嚷自己就是占西女王。在对待充满西方文化气息的Rahul时,Anjali自称占西女王表现了Anjali这个印度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曾经作为殖民者的西方的不满。与此相对,小Rohan在第一次来到旧德里街时,说这里充满了臭味,并称生活在这里的小孩是流氓,是坏人,在与自己优越环境的比较下,充满香水味道的家庭,充满西方礼数的环境使得小Rohan对旧德里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Anjali与Rahul在旧德里街散步时,Anjali说只有西装革履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人,Anjali在用这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于殖民文化对人的渲染的不满。在Anjali的思维里,Rahul接近她的目的是要占有她家的甜品店,她对于Rahul初期的不信任也表现了Anjali对于殖民文化的怀疑。在影片的喜剧情节中,有这样一个部分,当Anjali参加Rahul父亲的生日宴会上,她打碎了两个花瓶,但是在道歉时,Anjali却称呼花瓶为大壶,Anjali之所以用搞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歉意,包括她对Rahul的不满使得Rahul的父亲造成的误解,其实都是在展现Anjali对于那个充满西方气息的地方的不屑。

一、地名与具象思维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维的特征它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填密的、论证、推理,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所以直观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是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核心汉语词汇的形象性最能体现汉民族具象思维的特点,它以视觉形象为主,辅以感觉、听觉、味觉、嗅觉、动觉等形象这些形象词多以联想、类化、比喻、借代方式构词,使词汇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使人见其词而晓其义,甚至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想象得出,具有修辞功能人们为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依据往往凭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摄取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特征为地方命名,力求把它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的感受如海南的五指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山有五峰,极高大,屹立如人指”该书还说:“贺兰山盘踞数百里,上多青草,遥望如骏马,北人呼骏马为贺兰也”这类地名在我国相当普遍,又如象鼻山、桌子山、眼睛山、七星岩、日月潭、峨眉山、鸡公山、神女峰、伏牛山等,人们把山水的外部特征和自己熟悉的动物、使用的物件、天上的月亮星星,甚至连自身的器官起来了,都是为了达到形象化的目的地名还通过广泛使用颜色词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如红水河、长白山地名中还有的是因声音而得名的,如铜锣峡(江水声如铜锣的声音)、鸣沙山(山间有飞沙响)、响堂山(山洞中因回音而鸣响),这些名称都能在听觉上给人以较为具体直接的听感另外,宁夏的苦水沟、甘肃的酒泉(泉味似酒)、陕西的甘泉突出了水的味觉特征,冷水江、温泉则通过对水温的描述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二、地名与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不同的民族其心埋特征是不同的汉民族的心理特征也通过地名透视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地名体现出汉民族重方位的心理特征中国人对方位词情有独钟东、西、南、北、中是确定四至的基本方位词中国这个名称本身的由来就带有方位的含义,意为“之国”、“天下之中”古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居天下之中,因此自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叫做“四方”我国的省名、名、县名中常常带有方位词,如河南与河北分别因大部分省域位于黄河以南、以北而得名,山东、山西因分居太行山东西而得名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的相互对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张清常先生说:“在街巷名称中,在全国地图中,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是一个意思,而且相互对应在我国的兄弟民族地区往往更习惯用左右前后表示东西南北”(3)在,东直门、左安门在同一侧;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在东,右旗在西我国地名中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的一致无疑是来自坐北朝南的居住习惯在、县名中,用得最多、最能体现汉民族方位文化的莫过于“阴”、“阳”二字我国地处北半球,山脉多是东西走向,当太阳照射时,南坡受光,北坡背光;阳光照在河上的情况正相反,我国多数河流也是东西走向,但由于一般情况下河身低于地面,当太阳照射时,北岸受光,南岸背光古人从这些现象中得出了“山南属阳,山北属阴;水南属阴,水北属阳”的朴素认识,并根据某地与附近山水的相对位置,用“阴”、“阳”二字为地方命名在《中国地名语源词典》中,、县的专名一般由两个字组成,其中第二个字用“阳”的有多个,而与之相对应的“阴”字不足10个,如淮阴、江阴古人认为,“阳”字是个好字眼儿在大千世界里,“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阳喻暖,阴喻寒,阳主明,阴主暗,人们喜暖避寒、喜明厌暗的心理正是“阳”字较多地用于地名的一个原因(二)地名体现了汉民族重宗族的心理特征中华民族历史上把宗教看成是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皇帝把天下当作自己一家的天下,“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广大农村处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中,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便以聚居家族的大姓命名,诸如王庄、李家村、王家屯、郭家营、安家堡、张营、齐家集等地名遍及全国各地高阁元先生曾对几个省的县地名志做过抽样调查,他的结论是:汉语姓氏地名,在不同的地区占有不同的比例,最高的80%,最低的也有巧%,一般约在so%一50%之间地名和姓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地名来源于姓,同时,一些姓则来自于地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姓来自国名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国名如齐、鲁、赵、魏、郑等都成了今天常见的姓(2)姓来自邑名,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其各诸侯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再如屈原的屈,则是由于楚武王熊通之子瑕,受封于屈邑,子孙因以屈为姓(3)姓来自乡名齐宣王少子通封于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后代因乡名而姓陆(4)姓来自山、河名如济姓来自济水,老姓来自劳山(今山东唠山)实际上,以姓命名的地方,由于时代的变迁,未必反映后代实际,叫“张家村”的未必都是住的姓张的人,甚至没有一家姓张的人家但无论是以姓作为地名,还是以地名作为姓,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人们把姓看作宗族的标志,想光宗耀祖,与江山同在的心理(三)地名体现了求安定、吉祥、幸福的心理特征历史上的中国,战乱不断,烽火连绵,加上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对的生命、财产形成巨大的威胁于是,社会上普遍产生一种求天下太平、安定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地名中表露出来我国的许多地方以“太平”、“永安”、“永定”等类似的词语作为地名,表达人们盼望和平、安宁的愿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众都希望拥有平安的生活因此,人们在命名时总少不了受这种心理的支配,在全国的分省地图集所标地名中,取名“太平”的有54处,取名“永宁”的有26处,取名“昌盛”的有25处,取名“兴隆”的有24处另外,我国还有大量以祈祷河、海安定为特色的地名如的永定河,从前叫无定河,常常泛滥成灾,深受其害,为使它安定下来,康熙皇帝把无定河封为永定河又如,河北有一条瀑河,河水湍急,对当地人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人们希望河水能流得缓慢一些,因此把“瀑河”改名为“徐水”类似这样的地名很多,如宁波(浙)、镇海(浙)等吉祥、幸福的生活是人们的追求,并把这种愿望显露于语言符上地名便承载了人们的这种期望人们在地名中广泛使用“吉”、“寿”、“康”、“福”、“禄”、“昌”等字眼儿,寄寓良好的心愿这类地名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比如带“寿”字的地名有:寿宁县、永寿镇、长寿路、万寿山等人们借助语言来满足趋吉避邪的心理,有时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这也反映在地名中,比如有的人定居某地以前往往要看看自己的姓和地名的对应关系,如果二者和谐,就住在这里,如不和谐,要么迁居,要么更名像姓“于”的愿意住在地名中带有“沟”、“河”、“渠”的地方,因为“于”和“鱼”谐音,这样好比鱼儿得了水,日子会越过越好三、地名与审美情趣地名往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国人崇尚对称和谐,把成双成对的现象看作是美的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送礼要送双,办喜事选日子喜欢选双日子,结婚要贴双喜等等都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受这种心理的支配,人们选词用词时也喜欢成双成对的格式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下降,双音节词汇逐渐增多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汇已占有绝对优势,约占70%左右地名作为词汇中的一员,也以双音节为主《马氏文通》中说:“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峙者,较单辞支字,其辞气稍觉浑厚”前辈学者已体会到双音化与辞气有关在地名中,为了满足语流对音节的要求,有时加人助词来凑足音节,如《山海经》中凡“某某山”、“某某水”大都称作“某某之山”、“某某之水”但“某山”、“某水”从不称为“某之山”、“某之水”,“之”字的双音化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沿用至今的“句吴”、“句容”、“赞潜”则是加人发语词“句、龄”以达到双音化的目的现代汉语地名,如果专名是双音节的,在称说时往往省略通名,如河南(省)、()、唐河(县)、南阳()等;如果专名是单音节的,在称说时一般不能省略通名,如淮河、叶县、襄县等汉民族常常用相同或相近的字把原来俗陋不堪的地名改得比较文雅据明、清有关史料记载,一些胡同是以生理缺陷的人的特征、牲畜的某个部位、服饰、器物等命名的,如狗尾巴胡同、小羊圈胡同、大墙缝胡同、母猪胡同等这些胡同的名称,多半是由于其时其地有这样的人或物,邻里相传遂成地名,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事的代谢,这些地名变得十分庸俗,迎合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的需要,人们利用谐音,使原来地名获得了新义,上述胡同分别发生了如下变化: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小羊圈胡同—小杨家胡同,大墙缝胡同—大翔凤胡同,母猪胡同—墨竹胡同人们还利用谐音字更改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如山西北部长城脚下有一个关隘重地,叫“杀虎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里是各民族争夺的古战场,中原汉族称北方游牧民族为“胡人”,当汉族地主占领了这里时,为炫耀胜利,便改其为“杀胡口”后来,胡汉民族对抗的历史结束,人们用谐音字“虎”代替了“胡”四、地名与信仰信仰分为实物信仰即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这两种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留有印迹地名中对这两种信仰有广泛的反映远古时代的氏族社会,人们对雷、电等自然现象还不能充分认识,由此产生一种恐俱、敬畏的心理,把自然界的一切都视为神灵,为了生存和发展,便乞求于这些神灵每个氏族都把其中的一种神灵作为自己的守护神蛇、虎、鹤、鱼以及虚拟的龙、凤等形象都是人们崇拜的图腾图腾文化在地名中也有所体现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就把龙作为祟拜的图腾,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是汉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华民族喜欢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成为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成公二年》:“齐侯伐我北鄙,围龙”杜预注:“龙为春秋时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自春秋以来,各地都有带“龙”字的地名,如辽宁的龙首山、福建的龙海等年版的《中国地名录》收词条,以“龙”字起首的地名就有条如龙井(在杭州西湖的西南山中的名泉,附近产龙井茶)、黄龙山(在浙江省湖州北)、九龙(现在香港北区)、龙门(洛阳郊,以龙门石窟闻名)“风”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风有美丽的羽毛,历来是祥瑞的象征带“风”的地名也不少,如“风阳”、“凤县”等今福建省简称“闽”,与当地对蛇的崇拜有关《说文》中指出:“闽,东南越,蛇种”古代闽地多蛇,对蛇颇为敬畏故以蛇为图腾,并用来作为地名又如重庆巴县,古时为巴国,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可见巴国的名称也来源于对蛇的祟拜虎和狮一向被称作“兽中之王”但在汉民族的心目中,老虎才是百兽之王人们在画虎时往往要在虎的额头上描画一个“王”的字样,人们在为地方命名时也多用“虎”字,如虎门(广东省珠江口)、龙虎山(江西省贵溪县)、虎牢关(河南荣阳)等宗教对人们影响很大,也给地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道教产生于中国,它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而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崇拜仙人在地名中也有反映,如九仙山、万仙山、仙居山等佛教宜扬人生皆苦,世界皆空,只有信佛,熄灭一切欲望,抛开烦恼,才能进人极乐世界地名中活跃着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如南京的清凉山来自佛教的教义(佛教把断除各种烦恼而获得安适、宁静的境界称为清凉),和尚源(陕),阿育王山(浙)是以佛教信徒或僧侣命名的中国的地名浩如烟海,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地名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文化特征地理区域本无名,是人们主观赋予的因此,地名自产生之日起就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95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