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高考真题演练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高考真题演练,第1张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诗所吟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人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诗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分析意境应该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的具体。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答案: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用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解答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

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

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何辨析诗歌的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语。

解答步骤同4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提问分析: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解答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分析句意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

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

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8、分析主旨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

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2、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

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

安详的气氛。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

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

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3、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

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

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

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5、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6、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

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

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

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

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7、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A。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8、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

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

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

安详的气氛。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

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

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

ps:里面夹杂着高考题,希望我的回答你满意。

分析诗人情感的角度有多种,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看诗题

      诗歌的题目是对本诗内容的概括,或是对本诗类型的一个界定,重视诗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如《别董大》,从诗歌题目中的“别”字就能断定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愤。

3看注解

       有些诗歌后面补充了一些注解,或交代创作的年代,或交代创作的缘由、背景,为作品奠定了情感基础,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看意象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因此解读诗歌的意象是一个迅速读懂诗歌内容的有效突破口。如“杜鹃”寓意着伤感或思乡。

5看题干

        

考试中,有些题目,为了题干的指向性更明确,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对诗歌的内容有所解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帮助自己读懂诗歌理解诗歌。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一、情感单一型

这类题目,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对单一的。赏析的范围,可以是整首诗歌,也可以是诗中的部分诗句。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

注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锦囊之一巧借注释提示,领悟诗人情感

注释是一种提示,或者说是一种暗示,是命题者降低命题难度的一种方法。利用好试题注释提供的信息,是一种解题技巧。

分析典故中的情感,就表达的旨意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典言志,一种则是借典翻新。

“借典言志”,就是化用典故,借古喻今,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这类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分析诗人的用典技巧,以及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面的例子,要求分析诗中化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的情感,乍看有一定的难度,细看却不难发现解题的奥秘。这里的秘诀便是“巧借注释提示,领悟诗人情感”。考题附注说,“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两句,是借《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任公子设喻。任公子无须垂钓,是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个比喻是说天下归一,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诗的前八句,是由眼前景物引出的历史回顾:长江绵延曲折,奔流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曾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自六代帝王(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曾建都于南京,史称南朝六朝)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唐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已是垂衣拱手而治。因而,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可以罢竿了。读懂全诗,再重点揣摩已作注的典故,便不难理解结尾二句流露出的感情:一是对大唐君王的歌颂,一是以“任公子”自况,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案9①作者以水中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再看“借典翻新”。也就是借用典故,翻出新意,而且往往是反其意而用之。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题:

鹊桥

诗歌鉴赏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弘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因此它已成为初中初一必考的题目。这里有相关材料,快来学习!小学语文诗歌欣赏策略:吟诵事物和表达愿望的诗歌

欣赏方法应把握以下三点。父母可以要求他们的孩子在每次回答问题之前进行思考。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1、分析对象的外部特征、环境特征和内部特征。2、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环境,试图弄清诗人的爱情和抱负。3、体验诗人高质量的表达。表达技巧主要包括隐喻、符号、拟人、对比、等。简而言之,父母让孩子记住,咏物诗中的对象通常象征着人或隐喻的人,当写清楚东西时,人们应该像成年人一样理解东西。常见的意象有松、竹、梅、荷、芳草、精卫。家长也应该让孩子从分析的角度去把握:对象和人(对象和我的结合)的相似之处,并关注:写了什么,在欣赏时有什么特点。(2)关于什么抱负。

常见情感每首咏物诗和表达思想的诗都有其内在的情感表达。小学的考试章节在情感基调上相对简单,在分析时应该能够分辨出诗中属于哪一种情感:(1)表达了不愿意迎合世俗、不愿意随波逐流、坚持保持纯真个性、的高尚情感;(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3)表达一个人不崇拜富贵的闲适心态。

常见的考试形式咏诗的常见考试形式如下:(1)判断诗歌中描述的主要意象(对象)是什么。(2)通过对意象(意象)的分析,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意象特征。(3)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的含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情感或主题。(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技巧。答题思路:结合诗歌来分析咏物诗的特点,尤其是分析其内在神韵特征。本文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分析了赋予他的情感。

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颈联、尾联抒情。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

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五、感情倾向。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2 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一)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三)分析。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当然,作题的关键是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正确把握住诗词的思想感情,并掌握了解题思路,那么,作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一、抓题目中的关键字来体味诗歌情感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题材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模拟题中有曾几《道中喜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审清了这个标题,就能够确定该诗情感之一表达了在夏秋季节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又如2012安徽卷中(宋)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题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

  二、从注释中的信息来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例如,2007年福建高考题谢枋(fāng)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张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背景中的信息为我们把握诗歌中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一片空旷寂寞中抒发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痛苦之情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从固定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在诗歌中,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出现了“黄花、秋风、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与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哀愁、凄苦、悲愤的内心世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便能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正确把握诗中意象,实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解读,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45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