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文言文表达的情感

隐士文言文表达的情感,第1张

1 求隐士思想感情 急

全诗如下: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全诗的内容是:秋天的月夜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景色是: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松林中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缝隙里潺潺地流。

3: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者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也即是说,王维决心归隐,厌倦世俗生活的感情跃然纸上!

2 古文中的意象(如“菊——隐逸”等)请举例并说出它所表示的感情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明代徐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出,禅放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草——随事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B“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动物类 1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另外,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13猿—。

3 描写隐士的诗句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

--刘安:《招隐士》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 《过故人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阮瑀《隐士》诗词 四皓南隐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

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

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

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孟郊《隐士》 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怀南岳隐士》 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 《寄隐客》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

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

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

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元稹《悟禅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 《中隐》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

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

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一作王隐士居)》 磻溪连灞水,商岭接秦山。

青汉不回驾,白云长掩关。雀喧知鹤静,凫戏识鸥闲。

却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间。——许浑 《题灞西骆隐士》 紫府丹成化鹤群,青松手植变龙文。

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李商隐《题道静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 存焉》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

——韩偓《南亭》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经文是妄言。

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

——杜荀鹤《题江寺禅和》 病后霜髭出,衡门寂寞中。蠹侵书帙损,尘覆酒樽空。

池暗菰蒲雨,径香兰蕙风。幽闲已得趣,不见卜穷通。

——李中《书蔡隐士壁》 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

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

——李中《寄庐山庄隐士》 盛府宾寮八十馀,闭门高卧兴无如。梁王苑里相逢早,润浦城中得信疏。

狼藉杯盘重会面,风流才调一如初。愿君百岁犹强健,他日相寻隐士庐。

——徐铉《赠浙西顾推官》 仙人好负局,隐士屡潜观。——张鷟《扬州青铜镜留与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隐此中藏。

饼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风榸支酒瓮,鹤虱落琴床。

虽斅忘机者,斯人尚未忘。——贯休《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赠隐者)》。

4 求几篇文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鱼我所欲也 在生活中往往面临著很多的选择,就看你怎样取舍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 即当官的见识浅薄 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

诌忌讽齐王纳柬 个人之间的比美,是生活小事,向国王进谏指出错误是国家大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身负重大责任的人,一定会经过“动心忍性”的折磨

出师表 不会= =

桃话源记 作者在美丽的画中寄托了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三峡 不会= =

陋室铭 通过对自己简陋房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品格

小石潭记 奇特的风景是柳宗元被贬仇怨心情融于一体的产物

岳阳楼记 不会= =

醉翁亭记 表现坐着胸怀豁达的个性和儒者“民胞物与”的襟怀

爱莲说 歌颂更多的是因为其中孕育的人格力量

记承天寺夜游 表达了寂寞孤独的心情

送东阳马生序 不会= =

与朱元思书 不会= =

口技 不会 = =

。好累= =

5 写终南山的诗都是表达什么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阴晴不定全诗具有视野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是诗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而庵说唐诗》)《唐诗观澜集》,《唐诗汇评》第318页)这种大蕴涵着无限的佛学理气并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与禅学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体现佛教禅字隐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起点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地方于诗人思想层面来探究诗文与佛教禅字思想,单是这一句就足够了“樵夫”与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联系它的哲学理念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打柴的人”来理解其中的韵味它已经与“隐士”挂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隐士的概念等同,成为了隐士的化身

《终南山》全诗上部分对终南山的描写并非仅仅因为对终南山的热爱而去尽情抒写,他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积淀终南山是历代文人、隐士选择归隐的地方,诗人极言终南山的美这种赞美与其说是对终南山景色的热爱,不如说是对隐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处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诗人要在终南山归隐的意向(抑或说感受归隐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单单为了住上一宿可是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困难的一旦选择了入世也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脱离现实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维的生平也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

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人生几许伤心事”,对于人生无常,难于把握是切肤体验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际的思想轨道,而这样的情感辐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归依,在山水中留恋徘徊,排遣人生苦楚,从而培养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丧我”、“无待”的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找回自我,珍视生命,而王维的《中南山》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异质,它未能达到“与田地并道生……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文心雕龙》)的心理境界它所倾露出来的只是诗人对“出世”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其内心十分清楚其现实中所处的位置,尽管他的内心多么的苦闷,多么期待脱离世道的各种束缚去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他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遥远,尽管中南山——归隐(出世)的好去处就在眼前,(甚至已经置身其中)也只得隔着河流在岸的另一边探问对岸的樵夫——隐士

从此诗可以看出王维未能真正从世俗中解脱“得了天上道心,便虚御风”“隔水问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辽阔,也道出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上的迷茫

6 寻陆鸿渐不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寻陆鸿渐不遇》是唐代诗僧皎然的作品。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吐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层次分明,音调和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一五。下面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唐永德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陆羽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然而他的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佛学思想,而是在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转变为佛学思想的。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被我们称之为“诗佛”。他的诗歌向来被人们称之为佛学的思想,但是王维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佛学思想的。他的思想是在现实的沧桑中得以改变的。王维刚开始的思想是和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是他的主导思想,他也是想着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伟业,但是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一、初出茅庐,遭受打击;

王维十五岁时,他的《过秦皇墓》“星晨七曜隔,河汉九泉开。”两句话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表现地淋漓尽致。这就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很具有才情的人。在古代,这么有才气的人必然会选择仕途之路。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太乐丞,此时,他觉得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可以为人臣,为国家为百姓做事了。他此时所作的诗歌都是很昂扬向上的,慷慨积极的,就像《燕之行》“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两首诗歌无一不表现出王维虽是文官,但是他有着雄壮威武之气,有着想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然而,就因为伶人舞黄狮子事,他就被连累贬谪为济州仓参军。这次的贬谪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是难于接受的,因为毕竟才刚刚开始了自己的梦想,刚刚进入了他所期待的生活。王维的《被出济州》“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看这句话,就能看出王维当时是有多绝望,他觉得自己回来时,头发都会变白了。他在路上是那样的凄凉与难受:《登河北城楼作》“寥寂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我们从他的诗歌中足以可以想象当时王维的心里是有多么的绝望,对前途、对官场。二十六岁时,王维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安顿好了生活,又让他前往淇上。经过了两次疲惫的奔波之后,他开始质疑儒家的思想了,他说“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

当第一次怀揣着一颗炙热的心去实现自己的毕生梦想时,他的激情、他的潜力都包含其中,这时却将他贬谪,这是致命的。故而对他之后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他最后致力于学佛埋下了伏笔。

二、回归长安,再次受挫;

王维在经历了贬谪和两次搬迁之后,于二十九岁时,回到了长安。然而,他这时没有直接做官,而是去蔫福寺追随道光禅师学佛,从此,他的思想中就有了佛学的根基。之后他又游历了蜀,此时作有诗歌《清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纳凉》“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晓行巴峡》“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这些诗歌都是很美的很空的自然的诗歌,可见王维现在已然开始从自然中来寻求精神慰藉了。

或许因为王维还是个知识分子,或许是迫于生计问题,他依然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梦想,于三十三岁时,又一次走上了仕途之路。此时张九龄任同书门下平章事,是他帮助了王维,推动了王维。这时期,王维的入世之情再度积极起来。想有所作为,在《与魏居士书》中所写,“布人施义,活国济人。”然而,好景不长,开元二十四年,即王维三十六岁时,李林甫就执政了,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堵塞言路,不仅如此,他还打击排挤张九龄,而王维就是张九龄所提拔上台的,因此王维不会再得到重用,他的政治道路不像从前那样平坦了。此时,王维的心里再一次对黑暗的政治进行了抵触,他为张九龄做了诗《寄荆州张丞相》“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这时的他有了一些想要归隐的思想,因为李林甫的原因,他再次对政治的黑暗产生了回避之情。

李林甫当权对王维不仅仅是政治前途上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个事件对王维的精神和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从此,王维在仕途上就不是那么积极了,他不会去巴结、谄媚于李林甫一派的相关官员,继续他的仕途之路,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斗志昂扬,他只是平凡地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王维于四十一岁时,再次回归到了终南山,他此时是在让自己的心灵放松,让自己来休憩一下,来决定是否在官场继续拼搏。而此时,王维的思想已然开始矛盾了,对他自己的仕途道路也开始怀疑了。

三、亦官亦隐,闲适平淡;

天宝元年,王维又出山了,很难想象他这次出山时的感觉,亦不知他此刻出山会怎么做。这次王维的出山有了自己的心灵栖息之所,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辋川别院,找到了一个心灵的庄园,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亦官亦隐”的真正含义是身在朝廷心在山野田园,“官”则为有俸禄,可保证物质生活和一定的社会地位,“隐”则可保证主体人格的清白和精神生活的相对独立。

这个时期他与裴迪所作的《辋川集》就表现了这时王维的思想,已经接近空虚无的那种禅境。《辋川集・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辋川集・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即事》“寂莫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这些作品无一不是王维优秀的诗作,然而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惩恶扬善、说理说教、具有功利性质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一些有着闲净空逸意境的作品,让他得到心灵的憩息,达到心灵的瞬间宁静,让自我的灵魂得以休整的。这是在他的官场生活中永远体会不到的。 王维此时的思想就是可以在官场上保证自己的衣食,也要让自己在官场生活之余,得到一个心的憩息。这样他在官场中才能继续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地方可以让他完全的放松自我,这里就是他心灵的寺院,他佛家思想的一个酝酿之地。此时他的诗作《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写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此时他就认识到这个世界是空是幻,但有时也不空不幻,不执一边,这才是佛法的真谛,这也正是他可以做到“亦官亦隐”的思想的一个原因吧!

在王维经历了两次的事件之后,他觉得现在这个“亦官亦隐”的生活很符合他的心理,这时的王维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富足,同时在精神上进入到“一心禅寂”的禅悦境界,从世俗中超脱出来,精神上获得充分的自由,他进入到了山水而尽情享受到艺术人生的意义,生成禅其表而庄其实的高士潇洒。他现在很满足,他以为他可以这样平淡地生活下去。

四、“安史之乱”,彻底放空;

王维本来可以在这种半隐居的状态中度过自己的余生的,可是事不如人意,“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次政治事件对整个唐朝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它使得唐朝由盛转衰,使得整个唐朝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更加使得文人墨客们和官员的状态整个发生改变,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和刺激。王维在此次事件中就是受影响很大的一位,彻底打垮了他的政治之路,导致了他整个晚年生活思想的颓废与重整。

由于755年的“安史之乱”爆发的突然,朝内的各个大臣都没有来得及逃跑,少数人选择了投降,而大多数却成了叛军的俘虏,王维很不幸地成为了被俘的一员,他其实试图反抗“服药取痢,伪称喑病。”但“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救寺,迫以伪蜀。”此时的王维写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表达了他当时有多么怀念唐王朝而对叛贼拘禁的痛恨。后来他又写了《口号又示裴迪》,“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来表达自己渴望脱离罗网、向往自由的心情。至德二载,即757年,唐军收复了长安,虽然他没被处死,仅仅被降了一级,但他的心已不再从前了,此时的王维已经五十七岁了。

在古代,气节是一个官场中人和知识分子最看重的一种精神,甚至它的作用都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然而,王维却任了伪职,即使不是心甘情愿,即使是被逼无奈,但是这一笔却是不可磨灭的一个污点。王维觉得羞耻与惭愧,他在《谢除太子中云表》中提到“况臣夙有诚愿,伏愿陛下中兴,逆贼殄灭,臣即出家修道,极其精勤,庶裨万一。顷者身方待罪,国未书刑,若慕龙象之俦,是魑魅之地,所以钳口,不敢萌心。今圣泽含宏,天波昭洗,朝容罪人食禄,必招屈法之嫌。臣得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谨诣银台门冒死陈请以闻。无任惶恐战越之至。”王维此时的心就是放空一切,想要出家,此时他的思想是已经定了的真正的佛家思想。然而,他的请求没有得到准许,他将自己的辋川别业献出来,作为清源寺。表面上看,他或许是为了赎罪,但是这才是他真正到达佛界的一种举动。佛曰,一切皆空,他现在依然将自己最爱的东西都献出去了,可见他此时情感的真实的彻底的顿悟。他对人生了无牵挂,别无他求,一心向佛。

纵观王维的一生,他是由一个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分子变为了一个佛学占其主导思想的隐士。因为他的社会抱负和社会理想得不到实现,尤其是最后还沾了羞辱和自卑,他只能求援于自己的内心,超越功利,专注自然,人为地构造一个美好的心理防御,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如此的人生中得以超脱。这是他的生活经历使然,是他的个性使然,是当时唐王朝所经历的政治事件“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使然,我们不能光看到他的佛学,更要看到他的发展历程,如何有的这种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理解王维这个人。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只有在痛苦的炉火中经过不断的煎熬,终于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世界,才能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王维就是在经历了一番痛苦之后,终于超脱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痛苦,最后找到了心的方向,他归到了佛学的思想上去,将一切都看穿,一切都看透,让他的生活无论多艰难,也依然具有空空的美好

 尾句“欲上人衣来”。诗人在雨后院中独行,看到绿意盎然的青苔,忽然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好像从地上跳起来,像天真烂漫的孩子,依偎到衣襟上来。作者化静为动,将静态的青苔化为动态,巧妙地表达出欣喜、新奇的独特感受。(意对即可)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6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