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唯美主义流派,推崇什么思想?

在欧洲唯美主义流派,推崇什么思想?,第1张

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法国推广了这一观念,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介绍一下我比较喜欢的几个流派心理学流派,

1、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疗的主旨在于解决人们的内心冲突,从而最终重构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精神分析疗法并不限于问题的解决和决定学习新行为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个体将更加深入地探究自己过去,其自我理解水平也将从中得到提升

2、合理情绪疗法

理性疗法(REB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

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目标在于消除来访者对生活的自我挫败观点,并帮助他们获得对生活的更加宽容、理智的态度。来访者将了解到一下内容:自己如何将自我挫败的想法结合进生活,又是怎样将这种错误的思维保持下来,他们因该怎样来摧毁这些破坏性思维,如何帮助自己学会哪些能改变行为和 情感 方式的新的思维

好了这是我喜欢的心理疗法,其他疗法可以在百度上收到了解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创始人是华生。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后期代表有勒温。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 社会 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 社会 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 健康 ”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兰克史学主张著史应该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作者在编撰时应该抛弃所有个人因素。

史学史作为历史学重要的分支,一直是一大热门。从古到今,有很多史学派别,如浪漫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年鉴学派,等等。其中,兰克史学代表客观主义史学,长期处于史学研究的正统地位,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在看待史学的功用这一方面,兰克学派一反以往浪漫主义史学流派将情感流露于史学编撰及推崇直觉感悟的习惯。在浪漫主义史学盛行时期,某些浪漫主义史学家习惯于运用深奥的修辞和抒情的手法,对历史过程做细致的详尽的描写。

这些史学家甚至会对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做一系列情景再现,以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激发读者走近历史的兴趣。兰克学派作为反思浪漫主义史学弊端而产生的产物,其主张史学家著史的职责就是如实还原历史真相。

社会影响: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兰克学派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野兽派

也称“野兽主义”。十九世纪末西方画坛上的后期印象主义者们开拓了强调自我,重视传达画家主体情感、个性、 与印象的创作道路。 在此基础上,各种新兴画派接踵萌生了。

1905年法国画家马蒂斯等人,参加法国秋季沙龙画展,因其作品打破了以往的绘画传统而被称为“野兽群”或“野兽之笼”,故得此名。该派于1907年以后趋向衰落。

这一流派的画家以艺术是传达而不是再现与摹仿为创作的基本原则,强调绘画要表现画家个人的主观感受、主观精神,把情感和自我意趣放在首位,追求单纯、率意的艺术效果。该派认为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只可感受, 不宜表现,艺术应从被表现对象的外表解脱出来,不必去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在绘画形式上,他们主张线条和色彩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线、色越简单越能有力地影响欣赏者的情感。在构图造型上,野兽派画家们多以强烈的色调和大色块,以豪放的线条、粗犷的笔触、变形的姿态、夸张的手法,追求单纯化与简洁精练,形成了颇为自由的形式,作品的装饰性效果很突出。这种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为后来西方美术界出现的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奠定了基础。该派后改名为“巴黎画派”,除马蒂斯外,代表画家还有特朗、弗拉芒克、马盖、安德烈·德兰等。

野兽派虽然摒弃和蔑视对事物的本来面目及精神作切近的再现性反映,向形式主义迈出了一大步,但终因其没有彻底违背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所以与后来盛行的现代主义其他画派不相同,作品大多仍有生气和美感价值,马蒂斯也还是现代画坛上一位很有影响的画家。对该派的作品也不可简单化地一概加以否定。

罗曼蒂克,英文romantic,又称为浪漫,辞典上的解释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英文romantic(浪漫的,激情的,也就是罗曼蒂克)和romance(恋爱史、故事、浪漫)的词根都是Rome,就是罗马。Romance还有罗曼语系的意思。中世纪基督教欧洲(特别是生性拘谨的德国人、英国人,也就是盎格鲁-萨克逊族人)认为罗马和罗曼语系的人(例如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等)具有一种异教、异域、异国情调的味道,而且他们似乎生性多情、放荡、多愁善感。听听西班牙语的音乐、看看他们的舞蹈和民俗(比如斗牛)就知道了。因此,romantic,原意是“罗马人的”,后来便引申出“浪漫、多情、爱情、激情”等等的意思来。德语roman还有“小说”的意思,即“虚构的、不真实的故事”之意。

罗曼蒂克的感情形式:

罗曼蒂克爱情的精髓在于:视被爱对象为宝贵知己而自己又难于占有对方,因而便采用如诗赋,歌曲,武工或任何可以想象出来的取悦方法,来获得对方的注目与爱情。人们之所以认为情人有巨大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方难于被自己占有。

最初,罗曼蒂克爱情并不施之于那些能与其发生合法或非法性关系的妇女,而是针对那些因无法逾越的道德和传统习俗障碍无法与其结合的贵妇。因为这障碍,具有了诗情画意,柏拉图式的感情,维持了爱情的美感。结果,人们狂热地表达爱恋,而又抑制了亲昵之欲。渐渐地这种观念为许多人接受,他们认为,纯洁高尚的欢乐只能存在于没有掺杂任何性因素的,专心致志的默祷之中。一个男人如果深恋和尊敬某个女子,他将感到无法将她同性活动联系起来,他的爱情将会采取富有诗意和想象的形式,很自然地充满了象征主义的色彩。

艾利斯

贝克

认知理论

ABC理论

主张以认知为研究对象;

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

强调“情从理生”、“以理驭情”。

1、把认知矫正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2、帮助来访者认知重组:认清并去掉不合理的信念,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

1、恢复了人的意识、内心活动的地位,把人看作理性的人;

2、关注人的认知、信念;

3、对情、理关系的见解与处理。

1、不太重视咨访关系的作用;

2、具有价值干预的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64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