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咏梅 陆游的主旨

卜算子 咏梅 陆游的主旨,第1张

主旨: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出自:《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原文: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

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赏析: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作者介绍: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

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

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

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

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

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

将军枥上汗宝马,猛士腰间虎文韔。

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向。

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

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题解:

河外,黄河以外。此诗作于孝宗乾道九年[1173]九月,陆游49岁,在嘉州知州任上。诗人于夏天摄知嘉州事,身在后方,心系前线。诗人现实中无法实现赴身疆场的热望,便化成梦境。首四句写河外战场,次四句写军幕威容,又四句写报国忠心,后四句写胜利喜悦,环环紧扣,脉络清晰。运用浪漫想象,将人生理想表现的极其壮美。其时诗人正在编《岑嘉州诗集》,可以看到岑参诗风对诗人的影响。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和自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中年时,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一齐向心头袭来。

  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

  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

  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

  然而眼睁睁地看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纵然有万千豪情,满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情?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以其永恒的魅力永远影响着后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过零丁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过零丁洋》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过零丁洋》教案3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 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教案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过零丁洋》。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全诗慷慨悲壮,气贯长虹,通篇洋溢着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壮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抒发的爱国情情感,从中受到感悟。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二、学习《过零丁洋》

 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讨论: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2)额联上下两联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学习背诵

 4谈感受,升华主题。

 从这首诗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作者,从这里,你懂得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三、拓展延伸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英雄事迹,写一则读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6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