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情感,产生于血缘、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相互交往等多个方面,不可能一言以蔽之。不同的人,情感产生的来源也不可能相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父母遗传。这部分人,遗传了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的相同情感。
2血缘关系。某些人的个人情感,虽不同与父母。但是,有可能与其姑姑、姨妈、表叔等极为相似。
3生活环境。从小,或者某一段时间,处于一个特殊的生活环境(比如:汶川地震的孩子们;父母娇生惯养的的孩子),从而形成一定的情感记忆和习惯。
4交往人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某种意义上说,经常喜欢和什么人在一起,往往容易形成相似的生活情感。
总之,情感的来源千差万别。无论自己的情感从哪里产生,都要正确面对、调整。要多学习,积极、阳光、向上,以削弱或止损不良情感,增强有益、良好的生活情感。
人的感情本身就是一种身体激素分泌所出现的结果,也就是说身体内激素分泌刺激了人的情感状态变化,会导致人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好感。这种好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感情朋友之间就是友情,爱人之间就是爱情。
至于说两个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激素的变化,这个不清楚,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系统,也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凭我们现在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我们还搞不清楚这些东西,虽然也有不少科学家在逐渐探测,人的基因哪些链条会对于人的情感能力产生影响,也有一些成果,但是这个终究只是一部分。我们还不能了解全貌,人的情感来源,就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好感,最终可能会变成友情,也可能会变成爱情。
帮我们建造一个自己有好感的人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呢?仔细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对那个人有好感?可能就是因为他的某个动作,因为他的某种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某个穿着打扮,某一个器官上面的特征,突然就触动了,我们的内心就觉得这个人以后自己相处应该会挺舒服的,这种好感在双方都去努力的情况下,就会逐渐产生友情产生爱情。但是两个人相处时间久了,这种好感会逐渐消失,基本也就是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个激素分泌的强度就会下降很多了。
也因此有很多人说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时间,甜蜜期不超过三个月,三个月之后,两个人仍然在一起,就不单纯是因为激素了。是因为两个人逐渐适应了对方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也愿意去,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对方,这样两个人的感情得以延续。我们真的要去控制这种感情的话就是避免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突然产生好感产生了之后,迅速将这种好感掐断,不要再和这个人继续见面。
态度的含义。态度(Attitude)一词源于拉丁语中的 Aptus,含有“合适”和“适应”的意思。进入18世纪初,它开始被用来指人对其他事物的身体上倾向。到18世纪末,生物学家达尔文首先在生物学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并赋予它“通过身体表达情感”或“情感的外部表露”之类意思。实际上,即使到了20世纪,仍有很多学者主张将态度与趋近或回避某一事物的身体或生理倾向相联系。 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态度下过定义,这些定义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态度主要是情感的表现,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好恶观。心理学家瑟斯顿(L L Thurstone)认为,态度是人们对心理客体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赖茨曼(L S W rightsman)将态度定义为对某种对象或某种关系的相对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第二种认为,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美国学者罗森伯格(M Rosenburg)写道:对态度客体的情感反应是以对客体进行评价所持的信念或知识为依据的。所以,态度既有情感成分,又有认知成分。第三种定义则将态度视为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克雷奇和克拉茨菲尔德把态度理解为一种与个人所处环境有关的动机、情绪、知觉和认识过程所组成的持久结构;弗里德曼(J L Freedman)在其所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将态度理解为一种带有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现在理论界一般倾向于第三种定义,即将态度定义为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动上的倾向。 (二)态度的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1态度的构成。根据态度的定义可以看出,态度主要由三种成分组成: (1)认知成分。认知成分由个体对某个事物的各个属性的信念所构成。例如,关于“健怡可乐”,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信念:①几乎不含热量;②含有咖啡因;③价格比较贵;④是一家大公司生产的产品,等等。 (2)情感成分。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某个事物的感情或情绪性反应。以“健怡可乐”为例,一些消费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情感:“我喜欢‘健怡’可乐”;或“‘健怡’可乐是一种糟糕的苏打水”等。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情感有时可能是对产品的各属性进行一番评价后的结果,也可能是在缺乏关于产品的认知信息或没有形成关于产品的信念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模糊的、大概的感觉。 (3)行为成分。行为成分是个体对某事物或某项活动做出特定反应的倾向。再以“健怡可乐”为例,一些消费者可能会有这样的行为倾向:①我将购买或不购买“健怡”可乐;②我向朋友推荐该品牌,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行为倾向是预测行为的重要手段,但行为倾向不一定会导致实际行为的发生,因为在行为倾向与实际行为之间还存在一些其他影响因素。
1音乐的心理学实质
音乐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地区和时代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音乐作为艺术形式,它的功能和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如情感表达、认知促进、放松、治疗、社交互动和美学欣赏等。但是,所有这些都与音乐的心理学实质密不可分。
2音乐结构的心理学实质
音乐的结构是指音乐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包括旋律、和弦、节奏、韵律、和声、乐器的使用和演奏技巧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音乐结构的心理学实质在于它可以激发听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通过特定的音乐结构,听众可以理解、预测和感受音乐,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响应。
3情感和音乐结构的关系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音乐领域中往往表现为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情感和音乐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发现,音乐结构可以调节听众的情感体验,不同的音乐结构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响应。例如,快速有规律的节奏、明亮的旋律和欢快的和声可以唤起愉悦、兴奋的情感体验。而缓慢、柔和的音乐结构则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平静、放松的情感反应。
4认知和音乐结构的关系
除了情感,音乐结构还可以调节听众的认知功能。研究表明,音乐结构可以影响听众的注意力、记忆、情境想象和语言理解等认知过程。例如,复杂的旋律和和声结构会引起听众的注意力和记忆负荷,而简单的音乐结构则往往能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音乐结构和情境也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音乐结构可以调节听众的想象,增强听众对情境的体验。
5音乐结构在治疗中的应用
由于音乐结构对情感和认知的调控作用,音乐在治疗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音乐治疗是一种利用音乐结构来调节患者情感和认知状态的治疗方法。音乐治疗可以用于缓解焦虑、抑郁症状、改善记忆困难和沟通障碍等。同时,音乐治疗也可以通过激发患者的情感反应,促进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表达。
6音乐结构和个体差异的关系
除了音乐结构的功能和作用,个体差异也会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反应产生影响。不同的听众会因为不同的音乐经验、文化背景、性格、情感状态和大脑神经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音乐认知和情感反应。因此,不同的听众会对相同的音乐结构产生不同的评价和体验。
7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结构是音乐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音乐结构的心理学实质在于它可以调节听众的认知和情感反应,同时还可以作为治疗手段用于对抗情感和认知障碍。最终的音乐体验和评价是由听众的个体差异和音乐结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