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东山待起
“大家风范白德松新作展”观后
邱笑秋
四月中旬,我在成都文轩美术馆刚看过“成都美术近现代优秀作品提名展(第一回)”,收益甚丰;同时也有些看法正在思索中……
突然,有朋友送来请柬:成都市龙泉驿区委、政府定于四月三十日在洛带镇的博客小镇举办“天府画派系列展大家风范白德松新作展”。
四川老中青三代画家的作品我都经常读到,唯独我的四十五年交情的老友又是近邻的名符其实的大家白德松先生一直潜伏在成都东山深处,不参加活动不靠拢市场几乎不与人交往。我们偶尔相见,仅饮酒闲谈而已;这十几年来,究竟白老还在画画否?还在读书吗?均不便询问。
白德松办展!惊喜交加,驱车前往。步入展厅,哇!十二幅宏篇巨制一下子向我扑来,我差点要惊叫出声了:过瘾!高大上!
之后,我连去了几天,反复阅读仔细琢磨。正如作者戏言,他的画不是大众化的而是“小众化”的。
这次展出的“魏晋文人”系列画中所描述的历史故事对很多人说来都是陌生的,应该做些简要的诠释。对此,作者一再声明:“艺术不是欣赏故事,而是欣赏表达。”
那好吧,我就从《建安文气》说起:风起云涌慷概悲凉应是这幅画所营造的环境气氛也是魏晋文人所处的时代气氛。作者定是从《观沧海》诗句中得到启发:“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七子”中的大英雄当然是曹操。你看他临风把盏豪情高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宽广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全都体现在画中人物的姿态、神态上了。
强烈的气氛效果从何而来?首先是尖锐的黑白对比造成,然后是众多人物群体的外轮廓线的大起大伏所致。在这些人群中我们听到了“五言之冠冕”的漂泊思归的佳句,还听到了浪漫风流的《洛神赋》如痴如醉的华章。真是,群星丽天,高人辈出。
与这幅画相匹配的当是《正始之音》。
这四幅力作(包括《竹林之游》、《兰亭春禊》)都是大题材、大场面、大气象、大调度的精品。
《正始》表现了建安之后另一批文人同开玄学清谈之风,喊出了被誉为“振玉铿金”之时代最强音。画面上天体运转,仙乐齐奏;****王弼自信傲立,高谈阔论;众多同仁错落搭配,其神情之认真之投入,刻划细腻,有血有肉。
《竹林》与《兰亭》两幅文人雅集题材的画应是一对姊妹篇。都强调了装饰性、象征性的总体框架构成。其衣色,一明一暗,展示了两场雅集各自不同的时代气氛和参与者各自的处境、心情。
《竹林》一画以褐色暗花(竹叶、竹节图案)衬托出姿态各异相互呼应的七位先贤的形象:抚琴拨阮,闭目品曲,读谱和乐,狂饮击坛……作者突显了他以线造型的优势,其线,顿挫婉转如歌如诉。
位于画面上方之抚琴者定是魏晋奇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了。嵇康,就是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因不与司马王朝合作被处死。行刑当天,三千太学生请求赦免嵇康并愿拜康为师,司马昭不允。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弹奏《广陵散》(聂政刺韩王曲)后,从容赴刑。
白先生十分珍惜这一创作题材,早在1996年就画过一幅15m×15m的水墨人物画《永逝的广陵散》,获得画界和爱好者的高度赞许。
《兰亭》则又是另种情调。作者大胆留白,画面舒展通透,正是“天朗气清”“畅叙幽情”的环境,这里“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画家将山水、人物融为一体,这正是“画家的画”非“文人画”之布势气派。书圣王羲之纵情挥毫,两组人物左右分开,各具起伏。右面的人、石聚集与左面自上而下的流觞曲水作对角呼应;会嵇地标性之奇石群横空而过穿越全画顶端,起了调节统率的作用。
纵观全图再读《序》文:“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画与文,相得益彰。
《东山待起》,画名用“待起”而不用“再起”,另有含义,悬念。此画主人翁谢安,被誉为“东山圣人”,史书称“江左第一风流宰相”。入仕之前隐居会稽山中,待机出山展露才华。此画有意将他所指挥的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隐入幕后,来了个“且听下回分解”。
这是一幅装饰性最强的构图:左山右水对仗,上圆下方呼应,一群海燕从山里飞出直奔大海。既把全画贯通又在静中添动,而且还带出了谢公隐居会稽山和出海遇险这两件大事来。
作者有意将位于画面中心的那张象似地毯的黑色方块朝右上方拉斜,造成不稳定的趋向。谢安正好坐在此处,胸怀韬略,神情镇定,纵目远眺;左手欲出,犹似即将指挥一场鏖战。他面前那几位美女乐伎漂亮端庄专心丝竹。有人说若将她们穿的汉服上的图案作为现代服饰肯定会受到当今靓女们的宠爱。
白先生说:“再起”,说明他曾经失败过;“待起”,则是表明他此时正在养精蓄锐,一旦时机成熟立即策马上阵一举获胜。
《归去来兮》所表达的是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回归田园的隐居生活。这幅画简洁明快,以古朴的汉代画像砖图案作为人物的陪衬点醒诗人的追求,从右上方匆匆归来的牛车直至左面旋转至下方的耕织收割鱼船禽鸟……构成一条行动链围绕着陶公载歌载舞。画家集中概括地表现了陶文陶诗中的经典内容。读者站在画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好读书,不求甚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高明的画家不会把话(画)说尽道绝的,他会把联想递给读者去延展,这就是视觉艺术的魅力!
《静观》系列共四幅画。笔者暂不说“之一”,再留悬念,下回分解。
当下且说“之二”、“之三”。这两幅画都取材于川西北高原。“之二”所描写的应是深秋初雪。山、雪、水、倒影、落叶……
这一切,都是那么安祥;这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好一首赞美高原金秋的抒情诗!
“之三”,可称是“雪域祥鹤图”。雪山、祥云、仙鹤缓缓地随着浑厚的法号声和诵经声围绕着圣洁的白塔翱翔……
这是一幅工兼写的山水画,作者吸取了藏族唐卡的线描手法表现仙鹤、白塔;而画山,则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线和皴法,但又绝不是“块面结构”的洋法。总之,很神秘,很青藏。
“之二”的树枝倒影和“之四”中的那棵逢春的硕大枯树画得洒脱凝重,充分展示了画家宽阔的胸襟,娴熟的水墨和书法功力。人书俱老矣!
《云南的云》和《凉山的山》又是一对姊妹之作。白先生对云南情有独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以连环画《西双版纳的故事》影响了一代青年和青年画家,后来他还用工笔重彩绘制了二十四幅精品参加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亮相。
在《云南》画里,作者采用了当地两大艺术元素:一是用扎染妙趣谱写蓝天,二是以婀娜舞姿放飞白云。画的中央,像似一颗恒星,内含石林和大象;周围转动的云朵,不正是杨丽萍的白孔雀舞吗?象征、抽象的造型留给读者诸多遐想,够浪漫的了!
据作者说,他曾画过三幅不同样的《凉山的山》,我看过其中两幅,还看过姊妹篇的另一幅画《凉山的火》。都是作者长期深入生活千锤百炼的精品。
独特的构成
纵观这次展出的十二幅大画,作者都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气韵和整体节奏。首先是运用几何图形确立大框架。全景式的构图并采取了传统的跨越时空的“散点透视法”甚至还含有蒙太奇、意识流的元素。我在读画时就顺理成章地把敦煌壁画、大足、安岳石刻跟白先生的作品联系起来了。在特定的框架内,“总导演”自由任性地调度人物:或坐或立,或静或动;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呼应连接以及群体中人物相互的开合聚散,人与物、人与景的相辅相成;具体的细微,总体的单纯……其间包含了多少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艺术哲理哦!实实耐人寻味。
变形与写实
当今国画人物造型之多数,要么照着像片抹,要么怪诞变形;把美变成了丑,还赋予“丑美”之誉。千人一面近亲繁殖相互雷同,面部表情苍白无情,肢体动作僵硬木然。而白先生笔下的人物变形却是来自生活的,却是经过集中概括夸张深化后所得来的;确是从丰富的内心世界里所迸发出来的。真实的、生动的。
强烈的雕塑感和中国独有的戏曲招式(特别是川剧),已成为白德松塑造人物的一个响亮的符号!
作者对人物面部结构的处理,早已不是用毛笔抹成的素描画了。他受契斯洽柯夫影响的素描技法早已中国化了,白德(松)化了。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他成竹在胸,信手拈来,准确洗练,情感自若。毫不夸张地说,随便在他的画里切取一张面孔就是一幅鲜活的肖像画。
白先生画人物面部是在写实基础上的变形,而他对衣纹的处理却是写意的或者说是寓意的。他用画山石云水的笔法来画人物的服饰。既有大自然赋予的的纹理又有人体结构和动作的变化。写实性与象征性的无缝对接应是白教授多年来艰辛探索的重大成果!
一位美术理论家曾经这样说过:探索者的眼前是黑暗的,身后洒下的才是一片光明。
是的,创新是无私的,创新也是忘我的。
水墨与色彩
古有“惜墨如金”之说,讲究把浓墨用于画眼;白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在大面积施用水墨的画面上以艳色点染不起眼的细小配件。如盘内的水果,袍服上的腰带、玉佩之类。用色最响亮的应是《建安文气》中曹操把盏吟诗时海风掀起并瞬间凝固的红色披风了。简直就是全画的惊叹号!
在这十二幅画中,除《云南》用了大面积的蓝色外,其他几幅看似纯水墨画,实则都不纯;细看之,就会发现每幅画都有一个统一的色彩调子。一提到调子,似乎就是西画的说法,其实中国画早在唐代就已有青绿、浅绛之分了;“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不就是强调色彩冷暖归类么!白先生善施暖色,比如土黄、褐灰等,色融于墨,色墨难分。《正始之音》以焦茶色调融汇全画,在中偏下的部分又插入了一种类似“隐青瓷”效果的对比色,其间还有冷暖交错的局部渲染。作者用心良苦,读者深感神秘。
白先生在这批画中着意强调了两个极色:黑与白。他嫌常用的墨不够黑,又嫌白色的画布不够白。于是他加用了丙烯黑,又在白布上加盖了锌白用于当光和需强调之处。由于他将这两个极色推到了更加极至的程度,遂使画布本色的视觉效果变成了米黄,又使黑色多了几个色阶。简言之:黑更黑了,白更白了,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色彩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据作者自述,他的人物、衣纹、环境等物象的艺术处理最初来自奇石纹理的启发。笔者恍然大悟,我国民间早有偏爱石纹、木纹的审美习惯,在许多家和具器皿上都保留了木石纹样以作装饰,甚至还将大理石石片装入木框作屏风摆设。大理石上呈现出的“山水”、“人物”所引发的许多遐想幻觉,历来为国人所喜好。
画家独具慧眼,将此感受用于创作,使他的系列作品在艺术格调上更加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绘画材质的革命
谁说中国画自古就是在纸上操作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型帛画和一直流传至今的绢画、藏族的唐卡等等一直都是在纺织品上作业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为了达到古人在石壁上绘画的效果,特请了塔尔寺的藏族喇嘛为他制作画布。
白先生经过数十年的不懈探索,终于在纯棉白布上画出了只能在宣纸上才能达到的枯湿浓淡的效果来,实乃一创举也!
棉布虽然具有较宣纸易于保存的优点,但它也有不及宣纸的地方,比如画错了怎么改?在宣纸上画错可以挖补,而在布上出错则毫无办法。一次,白先生因抽烟不慎掉了一小节烟蒂在画布上把画烧了一个洞,气得白老捶胸顿足差点下决心戒烟了。即将完篇的巨作只好忍痛废弃,另起炉灶了。
宣纸已成国粹,但仍需改革提高,比如易于受潮生霉,烘染时间稍长即易“风矾”等等。还望业内专家为之关注解决。
隐居东山静心求索
在成都市郊洛带镇土生土长的客家人白德松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之后,又以成绩优异直升四川美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教授、国画系主任、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助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和国画家,同时还坚持国画创作。他的连环画《西双版纳的故事》、《红岩》、《野风出没的山谷》、《三月不知心里事》等等,单幅画《希望曲》、《冯将军歌》、《永逝的广陵散》、《凉山的火》以及工笔重彩组画《满目青山》……参加全国美展或出版、发表。
白先生在这批新作中所使用的线,可说是种类多、变化大,行云流水、刀劈斧凿、轻描淡写、顿挫收放……这一切都应是他长期琢磨笔墨技巧和绘制连环画的深厚功力的结果。
《静观》系列“之一”就是以紧凑的构图奔放的笔墨画出他对故乡的眷恋深情。1998年白先生退休还乡,远离闹市的喧嚣,默默无闻地读书、创作、饮酒、清淡;不撵时髦,不图名利,过着悠闲清平的生活。
“饮白干以过瘾,喝啤酒而解渴”。虽则如此,他对世界风云、美术现状了如指掌。我问他:“你潜伏得这么深咋个还晓得这么多桃源之外的事情?”他泯了一小口白酒后,酸溜溜地回答我:“这叫做‘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嘛!’哈哈哈……”
无论是“归去来兮”还是“东山待起”,个性特强的白德松不同凡响,更不同古人。他所潜心绘制了五年多的“魏晋文人”系列画正是他坚持文化自信、传统自信的文人情结和文人品格所耕耘的收获。
他是农民的儿子,是最接地气的草根画家;然而,他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院派老教授。两者结合得极妙极好!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为了画好“魏晋文人”系列画,光文案准备就花了一年多时间。
他的画中那些看似偶然所得的效果或是虚化远化的处理,都是他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近看还有笔触美)。绝非侥辛所得。
白先生的画风,已从“文人画”过渡到“画家的画”,已不再是“逸笔草草”玩玩笔墨游戏之作了;而是用现代绘画形式来表现古代历史题材的具有沉甸甸厚重感的力作了。
他常引用《文心雕龙》中一句名言“变则能久,通则不乏”来鼓励自己不断创新的决心和耐力。
此时,我又该回到他的《静观》系列“之二”那幅画上来了:高山密林中,海子之一角,树枝的倒影、凝固的初雪和那金灿灿的枫叶悄然落在水面上……
这一切,都是那么安祥;这一切,都是那么宁静。
静,没有喧嚣,没有浮躁。
只有静下心来,才可能精益求精搞创作。
2015年5月14日晚笑秋于成都东山中
关于洛带古镇的神话传说如下:
相传很久以前,洛带镇原本叫做甑子场,在场里面有一个池塘,池塘中有一口八角井。八角井里面的井水是从东海龙王的最里面吐出来的,味道特别甘甜,用井水泡茶可以使茶水变香,用井水洗脸的话可以起到美容的效果。
在这口井里面生存着东海鲤鱼,鲤鱼肉的味道非常鲜美,吃完鲤鱼肉以后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蜀国太子阿斗听说了以后,就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带着很多太监来到了甑子场的八角井旁边。
当他们看到井里面一条条金色的鲤鱼从石洞中来回在水井和池塘之间游进游出的场景,觉得特别可爱,于是太监们便脱下了鞋袜跳进池塘里面来捉鱼,但是捉了半天都没有捉到,这时候阿斗非常生气。
突然听到身后有一个人喊了一声好,一条一尺多长的大鱼跟随者一位白发老人手中的鱼竿甩动了一下飞出了井口。俺都看见了以后非常眼红,想要买下这条鱼,但是这名老者不卖。
于是太监们开始从老者手中硬抢,最终抢到了这条鱼,但是当这条鱼到了阿斗手中的时候 ,却很用力的摆动着尾巴,阿斗连人带鱼都摔倒了池塘里面。这条鱼趁着这个时候钻进了八角井里面溜走了。
阿斗非常生气,脱下了自己的衣服跳入井里面准备抓到那条鱼,但是鱼却顺着海眼逃到了东海,阿斗被太监们扶了起来,在慌忙之中腰带却掉进了井底,阿都非常生气准备回头找那个白发老者算账。
刚一回头却发现白发老者已经没有了踪影,在老者钓鱼的地方只有一个白绸缎,上面写着,不知道创业的艰苦,这个孩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云中不昌。阿斗看见这首诗以后脸色铁青,把白绸缎团成一团堵住了海眼。
从此以后还会变的又浑又苦,所以后世人们变把甑子场改名字为落带镇,到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洛带镇。
扩展资料: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跟四川大多古镇一样,商业气息浓厚,很热闹,街边很多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和一些可以品尝到四川美食、闽粤美食的饭店。
当然也缺乏娱乐设施,比如影院、游戏厅等等,值得高兴的是,这里有一个比较重磅的“空中看洛带”的娱乐项目,坐直升飞机俯瞰整个洛带古镇。
洛带会馆建筑群雄伟壮观,讲究对称美,融合了移入民原籍的建筑风格与川派建筑特色,内部构件精巧细腻。
雕饰图案形象生动、逼真,令人赞不绝口,展示了前人炉火纯青的建筑技艺,为研究会馆建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006年,洛带会馆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对于先民来说具有特别的含义,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同时也述说了移民生活的欢乐与苦闷,寻求精神上的一种认同和归依情感。
萃取世界小镇之精华,精选中国建筑的优秀元素,汇闽、徽、晋、川、海派等建筑于一镇,随着街、巷、院的空间变化,让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得以展现。
2013年,洛带博客小镇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每栋楼都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施工让整个小镇韵味无穷。
—洛带古镇
四川,显然是一个 旅游 大都市,也因网络的发达,使得这里成为网红聚集地。但一般到成都的多半是吃喝玩乐,游玩也不在少数。可就是没有发现在成都是龙泉驿区里有着一个“小丽江”,这里还是“天下客家”,因为这里85%以上都是客家人。它就是洛带古镇。
现在的古镇,多半是明清时期具有地方特性的建筑群,这里也不例外。不过这蜀中大地里的古建筑群不仅仅是建于三国时期,更重要的是和丽江一样,多半是少数民族的建筑,这里的土楼,岭南街区, 美食 街以及各类的文化活动,都充斥了客家人民的热情,好客。除了客家人特有的建筑之外,古镇中还保留着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等的古建筑群,各地的建筑群相互交映,形成了特有的洛带古镇。
有人说,仿古的建筑并没有纯真古朴建筑的那种风格。但是在洛带古镇新开发的博客小镇中,有很多的仿古建筑,不仅不影响整个古镇的古朴,还让这里的景色显得格外耀眼,由于客流量比较少,所以在这里拍照和摄影是不错的选择。
这里的建筑,人文,艺术,花鸟自然都显现得如此完美。这里的生活就好像是在古代一样,并且是古代繁华的闹市。各种模仿古代生活的活动层出不穷,但也不失现代人的精致。只是把这种悠闲寄托到了这种形式之上,在繁华的大都市中,多半是找到一个心灵的慰藉。更重要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这里休闲的生活状态,让你也置身到这种休闲之中。
景区的门票是免费的,但如果你需要讲解的话是要支付10元。都说这里有山有水有小吃,不仅仅是成都人的后花园,更是我们大家的后花园。相比于丽江古城来说,没有那么大的规模,没有那么多的古朴,更没有丽江的繁华和优美的景色,但就是拥有这丽江所不能匹及的精致,这一点就让洛带古镇成为了休闲必去之地。
四川又一景点走红,是成都市区的“小丽江”,全天免费少有人知。对于洛带古镇你有什么看法?去过洛带古镇的,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你们宝贵的建议。
广东又一景点走红,被称为佛山的“西湖”,门票免费少有人知
贵州又一景点走红,省内唯一的 历史 文化名村,景色不输丽江古城
河南又一景点走红,景色不输四川青城,门票100却被称良心景区
秋末冬初 寒意渐浓
能带来温暖的
不仅仅只有妈妈帮你加的秋裤
捂紧的衣裳
还有邻里街坊的一个笑脸
一句温暖的问候
“邻居,你好!”
感恩邻里·美食相伴
10月24日下午,新桥村举办“感恩邻里·美食相伴”第二期活动,制作泡椒凤爪和石磨豆浆。
李大姐搬桌椅、王嬢嬢洗菜、张大哥切菜、谢大叔剥蒜……,张大爷家喜添孙子,红婶儿家的幺妹儿要出嫁了,唠唠邻里的“家长里短”,其乐融融。
△酸辣喷香的泡椒凤爪
△绿色生态的小石磨豆浆
暖心邻里节
共筑邻里情
有一个故事叫新桥村“老街坊”
有一种美德叫新桥村“邻里守望”
百家珍宴·亲如家人
10月26日下午,八角井社区博客小镇锦园第二届百家宴活动在欢快喜庆的腰鼓中拉开序幕。
天南海北的厨神,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山西的“一面情深”、东北的小鸡炖蘑菇、东北白肉、香辣狼牙鸡爪土豆、跳水鱼、粉蒸牛肉、冷水兔、魔芋烧鸭、香辣鸡丁、鱼香肉丝、糖醋排骨、麻辣鸡块、羊肉汤、韭菜盒子、南瓜玫瑰馒头、银耳莲子羹……。烹、炸、卤、酱一应俱全,川、鲁、粤、苏等八大菜系一个不少。
八角井社区、华侨城物业锦园服务中心准备了烤全羊、烤猪排……,德记九大碗、四合家宴馆等5家餐馆也给予了友情赞助。
百家珍宴,吃的是家长里短的“热乎劲儿”,传递的是“不见外”的邻里情。
社区深深深几许
关门是家
开门也是家
敦亲睦邻
比邻不再成天涯
来源:微洛带
371阅读
搜索
走心邻里文案
感谢邻居的简短句子
家庭温暖的文案短句
好词佳句赞邻里
邻里和睦相处七言诗
美好的邻里经典语录
有很多小的景点,也不是很特别。从上到下的顺序
1、三百梯就是在矮山上的长长的石梯
2、牌坊
3、广东会馆这里面有伤心凉粉,但有点贵
4、字库塔字库塔对角巷子里有捏泥塑的,这一团卖天鹅蛋的比较多
5、醒酒桩
6、巫士大夫第没什么好玩的里面
7、江西会馆,五凤楼广场
8、湖广会馆又叫禹王宫,里面貌似有博物馆
9、甄子场这一团有个卖武大郎烧饼的,其实是武太郎,当然你不在乎也没什么,自我感觉味道不错
一、洛带古镇简介:
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是四川省打造“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点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保护镇、成都文化旅游发展优先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作为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的核心分会场之一,洛带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天下客家”的定位也得以确立。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洛带古镇文化底蕴非常厚重,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 格局,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可以说,洛带古镇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极具历史、建筑、文化、科学价值。2017年10月,洛带古镇入选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洛带镇是一个客家古镇,于三国时期建镇,相传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落带”,后因“落”“洛”同音,后人取镇名为洛带。唐宋时,洛带隶属成都府灵泉县,排名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洛带镇的出名是近年来的事,吸引人之处则是生活在这里的客家人、特色的美食以及浓郁的客家风情。
二、洛带古镇特色:
洛带镇俗名甑子场,是成都东山五场之一。这里依山傍水,背靠龙泉山,面临成都平原。洛带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既成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镇内黄家河自东向西绕镇而去,状如一带水流洛洛。洛带镇是成都东山客家人聚居之地。至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清朝前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潮从一东福建迁移而来的客家人。客家人的勤劳,诚朴的性格在旷无人烟,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垦荒务农,世代创业。使得洛带古镇至今保留着客家人的乡音、乡貌、乡情、乡风。有人把洛带称为西蜀客家第一镇,一点也不为过。
洛带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又被人们称为“客家名镇、会馆之乡”。
如今居住在镇上的2万多居民中,有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全镇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以老街为中心,而洛带镇周围十几个乡(镇、街道办)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5次大规模的南迁,于中国南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范围。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人口数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四川是中国5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数量在200万以上,其中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学术界统称“东山客家”。至今仍有150余万人能讲客家语言,并保持客家的风俗习惯。
这个小镇的最大特色,就是有成都坝子最大的一方客家文化“码头”,来自广东、湖广、江西、川北等地的客家人,经过许多代,依然保持各自的传统、语言、习惯,成为川人中的特色一族,而且,还保存了带有客家人风格的建筑———客家会馆。尚保存的会馆有:广东会馆、川北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等,其中广东会馆规模最大,也最能代表会馆建筑特征。洛带镇的三条街道将小镇组成一片树叶状。客家人讲究饮茶,这里喝茶的讲究丝毫不逊于成都市区的大茶楼。小天井似的院子,假山、枯石、盆景、植物,古朴的建筑,斑驳的树影,几杯香茗,三五老友,十几张桌子,或喝茶、或聊天、或打牌,很是悠闲。
当地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是"火龙节",据说其舞龙烧龙的传统源自江西籍刘姓客家人,定居洛带之后,将这一传统引入了洛带及周边地区,至今刘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带镇宝胜村,以扎龙舞龙为业,最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舞龙程式:接龙、祭祖、迎龙归巢、杀鸡出龙、舞龙点睛等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