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
一种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工作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等等,会对心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意向
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
境界
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多数时把境界楞划分几种,以质来区分;度来衡量。如主体在某件事物上所处于的水平。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1)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①含义不同。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艺术形象,包括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意境首先是情与景的交融,即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景,借物抒情;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等与客观景物的融合,也就是情与理的结合。简言之,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②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比较直接的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构建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则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③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的诉诸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则更多的在于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2)典型与意境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①典型和意境都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也都属于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范畴,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 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②典型与意境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即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③ 在被欣赏接受时,典型和意境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欣赏者投入到审美再创造的状态之中。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创造过程中都会努力追求达到典型与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高度。
中西方情感表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含蓄与直接: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更倾向于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表露情感。
2 礼物接收:中国人通常不会在送礼人面前打开礼物,而是等送礼人离开后再打开。而西方人通常会当面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和激动。
3 思念表达:在给家人打电话表达思念时,中国人通常会嘘寒问暖,而西方人会更直接地说“我想念你我爱你”。
4 语言使用:中国人往往避免直接使用“爱”这个字,而是通过行动表达。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了父亲过铁轨买橘子的情景,尽管“爱”字从未出现,但读者能感受到父亲的爱。
5 面子:中国人非常在意面子,避免直接伤害他人面子。例如,当一个礼貌的中国人问是否打扰到你时,他得到的回答通常是“哪里,不”。如果回答“是的”,那么对方会感到丢脸,气氛也会变得尴尬。
6 语言翻译: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这可能导致翻译困难。例如,“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个谚语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但英语翻译可能不够准确。
综上所述,中西方情感表达差异主要体现在含蓄与直接、礼物接收、思念表达、语言使用、面子和语言翻译等方面。这些差异可能源于文化背景、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不同。
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
1、哲理性是至境意象的本质特征。
如波德莱尔的《天鹅》。诗人虽然写的是天鹅,但我们想到的是人类的处境。波德莱尔对人类命运的诗意沉思浓缩到了天鹅这一形象上,使之成为表意之象。
2、象征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如里尔克的《豹》。表面看来,描写了关在笼子中豹子的客观形象,诗人通过豹子这一形象隐喻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3、荒诞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无望着等待戈多。
4、求解性是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
如北岛的诗歌《迷途》。
扩展资料
象概念,广泛应用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主要有四种含义:
(一)心理意象,即从心理意义上的意象,国内心理界一般把它译为“表象”,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心理意象是文学创作赖以展开的基础,这个意象是有价值的,但它不是文学形象,更不是文学的至境形象。
(二)内心形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或内心形象
(三)泛化形象,是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简称“形象”
(四)观念意象及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多义性等特点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文学意象
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念。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请看瘂弦的诗《秋歌》:“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驳那锟眨此敲览龅氖男辛耍B硖懔粝绿げ械穆浠ǎ谀瞎⌒〉纳骄丁8枞肆粝缕扑榈那樵稀T诒狈接挠牡乃略海锾欤锾焓裁匆裁挥辛粝隆V涣粝乱桓雠涣粝乱桓雠R磺斜愣剂粝铝恕!闭馐资某晒χΓ驮谟谟炝艘桓銮锾斓囊饩场U饫镉星锏陌酌瑁卸匀宋锱纳钋椤S伞奥湟丁⑤痘ā⒑印⒄枭⒀阕印⑶锟铡⒙硖恪⑸骄丁⑺略骸ⅰ闭庖幌盗幸庀螅楹先诤铣梢恢智锏囊饩场T谡饫铮庀笫遣牧希饩呈亲钪漳康暮妥罡咦非蟆�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现代诗歌有没有情感意境?
关于这个问题,有的朋友把现代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得过于狭窄,认为“现代诗歌很大一部分是讲究激情抒发的,早已冲破了意境的美学原则”。其实,直剖胸臆,以激情抒发为主的现代诗歌,同样有意境。
古代诗论中早就有“诗有三境”之说,除了“了然境象、故得形似”的“物境”之外,还有“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的“情境”与“意境”。
现代诗歌的激情抒发,不表现为如画的“物境”,直接展示诗人激动的精神状态,在诗中形成一种情感境界,应归于情境。有境界与无境界是诗歌与非诗歌的区别,现代诗歌也是如此。
诚然,近年来的一些现代诗歌,直抒胸臆,激情奔泻的作品日见其多,现代诗歌较为自由的艺术形式更适合于这种激情的抒发。它的具体表现是:不融情于景或托物寓情,诗人撤出一切可以构成画境景片,直接袒露、倾吐心中的情感,即或诗歌中写景叙事,要么融景于情,化客观外物为主观情思,使之成为心灵化了的意象,意象的组合或迭加不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可感的画面,而是表现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要么诗歌所写及的景物,只具有象征意义,象外之义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境界。
总的说来,不赋予情感以明晰、稳定的具象,而给予诗情以率真的、富于流动感的表现,是现代诗歌情感境界的主要特征。
诗人高尚或优美的情感越真,诗的情感境界就越美。王国维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真情实感方有真境界、真意境。这种情感,虽然摈弃了一切映衬之物,读者却可将心屏上接收的诗人情感信息,迅速还原或幻化出一个“象”,这“象”便是诗人“我”的形象,抒情诗的主人公往往是诗人自己,读者从诗中情感信息转化出来的诗人形象是透明的,就是说,诗人的形象也就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显现,表现于诗中的情感意境也就是立体化了的诗人形象。就通过情感信息直接呈现诗人的自我形象而言,就诗的情感意境与诗人的精神世界密切关系而言,就诗品与人品的一致而言,直抒胸臆的诗歌要比托物寓情的诗歌表现得更为主动、明显和直接,情感信息反馈的频率与速度也更为敏捷。
一个诗人表现于一首诗中的情感意境,往往是他的精神世界在某一瞬间,或者说“灵感”降临的时刻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在读者心目中,则是诗人自我形象一次亮相的特写镜头。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人不同境遇下产生的各个作品中,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
有的意境波翻浪涌,有的意境滴水折光,有的意境高屋建瓴,有的意境曲径通幽……
一个诗人以他相对稳定的精神世界,在同一种境遇中,情感的奔涌所至之处,也会形成多样化的情感境界……
意境是指诗歌给人营造的总体环境,读者感观。意像通常指诗中某一物暗指其他,或许诗歌本身意外言外,另有所指。而感情也是诗人创作时所带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影响到全诗意境,也是意像的真正面目(或者说内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