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和态度的区别在于,情感是感性的部分多,而态度则是更理性一点。比方来说你对一个人的喜欢和讨厌是你内心的一种感觉,是不由自主产生的并没有什么原因。
又或者是在你们相处过程中的一些事情让你喜欢或者讨厌这个人,但是无论怎么样,情感这个东西都是由心而发。
但是态度却不一样在我的理解来看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的态度的因素有太多太多了,比如说对老师,我们也许每个人叛逆期都很反感考试,但是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要尊敬老师的,因为这个职业就决定了我们应该对人民教师保持尊敬的态度。
在来说我们对那些倚老卖老的年纪大的人,是不是也觉得特别反感厌恶,但是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态度依旧还是要谦逊,因为中华的传统美德教育我们要敬老。
还要说有些为富不仁的当官的,虽然我们恨不得打他们一顿,但是需要他们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低下头来,这是因为有求于人。
再者来说面对那些衣衫褴褛的乞丐的时候难道我们不该一视同仁么?但是往往我们的态度是不屑一顾的嫌弃?这是因为人们拜高踩低的恶习。
又或者面对那些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义正严辞的指出他们,但是我们很多人都选择了沉默,这是因为我们欺善怕恶。所以你看有些时候改变我们态度或者说让我们产生这种态度的因素有太多太多了。
而他们联系就是我们的感情也决定了我们的态度,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就不由自主的对她好,因为敬佩一个人,所以处处对他敬重有加,因为痛恨一个人所以面对他的是我们冷眼相待。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和区别如下: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
情绪和情感都是主观认识的一种感受,但是二者有区别,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情绪: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二、特点不同
1、情绪: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情绪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
2、情感: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三、作用不同
1、情绪: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2、情感: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对待感情的正确态度有三点:1、 爱他也要爱自己在爱情里失去自我,是最得不偿失的事情。因为真正幸福的感情,是互相爱着真实而完整的对方。他不用在你面前佯装无所不知,你也不用为了讨他开心拼命扮成女神。做最真实的自己,然后爱着最真实的对方,这种状态最舒服,也最长久。2、 拥有时全力珍惜,失去后坦然放手爱着的时候,要知道缘分得来不易,珍惜彼此,好好经营感情;如果分开了,就坦然离开,不要自怨自艾,不要回头哭闹,留给彼此一个美好的回忆,也保有自尊。3、 不因爱情而忽视亲人、朋友生活不是只有感情就够了,没有自由和空间、没有亲友和兴趣的生活压抑枯燥,让人窒息。无论任何时候,亲人和朋友都是最有力的依靠,强大的人懂得关系的平衡,亦懂得自处。
情感态度跟价值观的具体编写方式就是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自己在对待情感的时候,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会怎么去做,还有自己就是如何去处理那些没有办法割舍的情感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写上去的。
而且这些在个人的体现上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在价值观方面的话,就是自己怎么看待其他的一些东西,就是在看待金钱,看待社会,或者是看待整个生存环境是怎样子的一个认知都是可以写在上面的,然后价值观的话,每个人也不同,一个人有很好的价值观的话,是可以很好的去生存的。
相关介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和政治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放在第一位的,凸显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视。
而且,从新课改的精神来看,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评价,强调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等,都从多个方面说明了,新课改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情感 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 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 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这样,学生既可从内心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又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和感情的区别是概念不同、产生因素不同。
1、概念不同
感情一般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和动作流露,同时也表示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或厌恶的心情。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2、产生因素不同
情感从心理学上讲是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人相互碰撞产生的感受,是能够激发人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动机。感情通常是指对外界的刺激或者是人、事、物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它是情绪和情感的总称,是长时间累积的。
情感冷漠的原因
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会导致情感冷漠的发生,人们在事业或是社交方面受挫后,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态度,对周围的事物不关心,总是想要脱离现实生活。
如果家人长期不理解,不沟通,甚至责难孩子,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导致孩子不愿交流、内心封闭,出现情感冷漠。
一些疾病也会导致情感冷漠。尤其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情感冷漠,常表现为表情呆板、缺乏活力,对自身情况和周围事物漠不关心。
用语言、行动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是指通过言辞表达或具体行为展示个体内在的思想、感情或态度。这种表达可以通过口头语言、书面文字、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其他非语言的行为来传达。
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态度意味着使用词语、句子和语言构建来描述自己的内心状况、情感体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语言可以帮助我们传达自己想法的清晰度、准确度和表达力。
通过行动来表达思想、感情、态度意味着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来展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行动可能包括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动作举止等非语言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行动也可以包括具体的行为行动,如对他人的关心、支持、帮助,或是表达对某种事物的支持、反对或态度。
用语言、行动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是指通过表达和行为方式来向他人展示自己内在的想法、情感和立场,以促进交流、理解和共享。这种沟通形式可以帮助个体在社交和人际关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并建立互相的共鸣和积极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主体思想。在当代教育中,以它为主线,引发了现代教育理论课程的改革,并出现了很多有关的新教育理论,理念。如:生态教育理论,合作学习,多元智力理论…那么,我们怎样落实新课程?毫无疑问,能否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要看我们所进行的新课程是否实现了新课程的目标。所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然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那么要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呢?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意志、兴趣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关注。
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落实新课程标准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
(一)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着眼于目前,则会让学生情通理顺的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把通过学习、探索当成实现其价值的手段。因此,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学生欣然进入学习之境;如果着眼于长远,在新课程课堂上培养的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会成为学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器、方向盘,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新课程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欣慰满足感。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的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三)使新课程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的灵魂,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使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新课程更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既然新课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就要进一步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开放、生成,让教学精彩起来
所谓开放主要是指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所谓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上所蕴含的教学资源。通过“敏锐的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开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为达此目标,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的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例如,在讲“生态教育学理论”时就可以首先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开放”的问题:所谓的生态教育学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充分的袒露其情感与态度,接着教师就可适时的创造“生成”的条件,问题:在生态教育学中有个“限制因子定律”,就你认为,你知道的“限制因子定律”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分组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恰当引导,就会“生成”很多精彩的解答。
(二)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生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老师在讲授“合作学习”这节内容时,将我们分成组,然后给一张纸进行实践课,模仿“瞎子,瘸子”生活,进行合作交流,并写出心得。要求:求实,准确,心得有思想,有条理。这样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