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沈自征所撰《鹂吹集序》云:沈宜修“夙具至性,四五龄即过目成诵,(八岁)即能秉壶政,以礼肃下,闺门穆然”。“不肖弟幼顽劣,争枣栗,辄鸟兽触姊,姊弗恚,以好言解之”,“先大人相顾,诧为不凡”,从而令父母颇为钟爱。
由于家庭因素,除了父母偶尔教读外,沈宜修没有上过学。好在沈氏这样的文苑世家,家中的女性长辈也多通文墨,有诗文等作品流传的女性,见诸族谱或其他书籍的有十几人,幼无师承的沈宜修,勤奋好学,向家中的女性长辈问字求学,自己勤加钻研,常能“得一知十,遍诵书史”,打下了学问的基础。稍长一些,则手不释卷,但是每每想到母亲早亡,于读书写字之余,家务劳作之间,常暗自悲伤。这从其出嫁前的诗作无从得见,但从父亲过世时所写的悼亡诗《先严君弃捐之后音容如昔燧火已周怆焉欲绝赋言志痛》一诗也可得证,诗中有:“哭兮不复闻,回肠空自裂”之句,那种少年丧母,后又丧父之痛,读之让人肝肠寸裂。 沈宜修万历三十三年(1605)嫁与叶绍袁为妻,时年十六,此时宛君已经“颀然而长,鬓泽可鉴”,归时“鹿车布裳,毫无怨色”。这桩婚姻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既符合当时讲究的门当户对、男才女貌之类的外在条件,又为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打开了一扇志趣相投的爱情之门。无怪乎时人叹道:琼枝玉树,交相映带。那一年,叶绍袁十七岁,鹊起时髦,珠莹玉秀,克称王谢风仪。沈宜修兰心蕙质,工于吟咏;他们之间应该有过不少花前月下的诗赋酬和。好读书的沈宜修,但凡有空闲的时候,喜欢博览群书,经史词赋,过目即终身不忘。又喜作诗填词,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新颖颇具少女气,见者无不赞为有谢道韫之风。然而这样美慧多才的媳妇,婆婆却担心其作诗会影响叶绍袁的读书,因为诗作成后难免夫妻共赏,甚至唱酬互答,使叶绍袁分心,因此不喜欢也不希望沈宜修作诗,让沈宜修放弃作诗,一心操持好家务。沈宜修虽然对婆婆的要求不满,但她毕竟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女子,不肯违背婆婆的意志,造成家庭不和,进而影响了丈夫叶绍袁的读书,只得违心地暂时放弃了诗歌创作。沈宜修是一个爱清静整洁的女子,在叶绍袁《亡室沈安人传》中说:“……性好洁,床屏几幌,不得留纤埃。”初婚时的一床翠绡床帓,垂挂三十年“寒暑不易,色旧而洁整如新。”沈宜修善于持家的品性在叶家家道中落之时更是凸现出来。
婚后数年,叶绍袁为了科举考试,读书学馆,当时叶绍袁与堂弟叶绍颙住在一起读书,发愤努力。为了应对科举考试,需要作策论之类文章,叶绍袁每每成文,都拿回家请沈宜修批评指正,沈宜修则常能指谬归正,其见解让叶绍袁心服。为了帮助叶绍袁,沈宜修还常帮叶绍袁抄写其为应试所作的策论之类文章,其一手漂亮的书法(尤其小楷),见者无不赞为有卫夫人(古时著名女书法家)之风。然而文名著于江南的叶绍袁在科举考试中却“累屈秋闱,偃蹇诸生间,家殊瓠落”,沈宜修对考场失意的丈夫总是加以鼓励,“从牛衣中互相勉励”让丈夫对自己的才学充满信心,“未尝做妾面羞郎之词也”。在这种情况下,沈宜修一方面“上事下育,勉力拮据”,“不以动冯太夫人心”,一方面变卖自己的陪嫁首饰补贴家用,以至“箧无余饰剩襦”。事母至孝,胞弟沈自征语:“矜严事之,每下气吞声柔声犹恐逆姑心。迨夫儿女林立,姑少有不怿,姊长跪请罪,如此终身”。然而沈 “米盐浆酒之暇,不废吟咏”。在丈夫又一次赴试时,沈宜修赋诗《甲子仲韶秋试金陵》送之,其中有“而今莫再辜秋色,休使还教妾面羞”句,风趣而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叶绍袁于明天启五年(1625)金榜题名,取为进士,“迨仲韶登南宫,受鸾诰称命妇”,亦能“处之淡然,略不色喜”。叶从此走入仕途。初授南京武学教授,再迁国子助教,不到二年再改工部主事,可谓是仕途顺坦。
出身宦门,德性旷达的沈宜修却“待人慈恕,持已平易,下御婢仆,必为霁容善语,即有纰缪,悉洞原其情之所在,故无撄和之怒,亦无非理之谴”,这在旧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尽管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难,有时还要借债,但沈“人有求而必应”。叶家祖上曾一度广有田产,传到叶绍袁手里,因不善经营且家庭贫困,为补贴家用,只得变卖部分田产,到后来已所剩无几。手里的部分田产,雇人种植,由佃户们种植粮食,每年上交的田租可以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遇上灾年的时候,叶家“于常额外倍加减去”而沈宜修更是仁慈,“命主计者,改置小量收之”。叶绍袁的友人贫困不能自己时,沈宜修“即脱簪铒,鬻数十金与之。”而此时,叶绍袁说“去此,君箱奁益空,宁无怨色。”叶绍袁感动的说他日当以翟冠翠翘来报答她,但是沈宜修却说,“既已委身于君,又何云报?”
他们夫妻生活中最开心的日子,要数叶绍袁辞官归隐的最初两年。那一段时间,上有白首高堂的老母依然精神瞿烁,下有一群风华绝代才情横溢的儿女,他们夫妻二人正当壮年,这样一个融融乐乐、慈亲友爱的大家庭,玉树芳庭、书香满室,弥漫着文艺的氛围,又怎能不快乐呢?清朝文学家张潮曾云:“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用来描述这时的叶家生活,可谓至当。
快乐的生活,最能激发人的诗兴,如这首《晓起》中所云:“芍药如含笑,旖旎回廊曲。蔷薇更袅袅,满架纷红玉。景色良悠哉,聊以消尘俗。”从之可见其早起之时的心情愉悦与欢快。叶绍袁学古人写了《秋日村居》诗八首,沈宜修也依其韵作了八首和诗,其诗作洋溢着喜悦,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第一首中有:“地是柴村僻,门临荻野开。远山堪入黛,曲小可浮杯”之句,第四首中有:“幽居自萧洒,一枕莞花偏”之句,这些诗句道出了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欢乐之情和对生活的可爱。《分湖竹枝词》中一首:远树微茫湖月悬,银鱼风起浪头鲜。乡村偏觉秋光美,艳逼芙蓉水底天。把欢乐之情融入景中,读之如亲眼所见。还有在诗题中就标明快乐的《喜雨》中有“繁花鲜欲滴,细草嫩堪浮”,以愉悦的心情写出了雨后的景色,颇有杜少陵《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意境。 孤身一人宦游在外的叶绍袁本来并不热衷于宦海沉浮,很快厌倦了政务,加上对家中妻儿的牵挂和对老母的思念,遂以母冯氏年高为由,陈情养亲,终弃官返乡。据其撰写的年谱记载:崇祯三年十一月,奉旨允归终养。由此可见,叶绍袁具有极重的恋家情结。沈宜修为叶家共生下了八男三女,“生平钟情儿女,皆自训诂”,在其悉心教导、言传身教下,后皆有成就。叶家原本富裕,所居有池亭竹石之胜,闺门之内全工诗词,他们相互题花赋草,镂月载云,成为江南大族间一时的风流佳话。然而终因一生在朝日浅,官守清苦,绝意仕途之后,靠土地为生,不重荣利。如其六子叶燮所说:“萧然生平,口不言钱”,“家居杜门,一榻书卷”“处事接物,坦易乐与,而是非必以直”。又如袁景辂说:叶氏“终日吟哦,不事生产,家渐败落”。从而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并没有延续多久。时世骤变,人有天命。崇祯五年的秋天,对于叶家来说,应该是一个不祥的季节,厄运连续降临。年仅十七岁的叶小鸾在与昆山张立平在行百年好合大礼之前五天,突然不起而卒。大姐叶纨纨哭妹过度,不过两月便也随妹而去。二姐叶小纨伤痛之之余作《鸳鸯梦》杂剧以寄意。在悲痛中,将姊妹三人写入戏中,情真感人。曾经繁茂的绿叶,在萧瑟的秋风中纷纷飘落。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让沈宜修毫无心理准备,促不及防,生命的天平开始倾斜。她始终无法接受,如此才情绝代的子女会先自己而去,难道真是验证了天妒奇才一说?三年后,在对儿女深深的怀念中,这位江南才女,撒手人寰。当时“婢女哭于室,僮仆哭于庭,市贩哭于市,村妪、农父哭于野,几于舂不相、巷不歌矣”。
从此,江南叶家随着岌岌可危的晚明,一起快速衰落。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即明王朝覆灭第二年,叶绍袁夫妻与三子弃家隐居汾湖(今江苏吴江东南60里芦墟镇西)。
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小说背景设定为清代,那么林自然是清朝人。
关于林黛玉的原型,红学家们主要有两种说法:
1叶小鸾
叶小鸾为诗人叶绍袁三女,十二岁时,叶绍袁就任金陵,在秦淮风月、长干桃叶之间,母亲沈宜修教她学咏,从此能诗。十四岁,能弈;十六岁,通琴,而书、画两技,小鸾更是无师自通。小鸾性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嘉兴女诗人黄媛介读了小鸾集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诗则与古人相上下,间有差胜者。词则情深藻艳,婉约凝修,字字叙其真愁,章章浣其天趣,成风散雨,出口入心,虽唐宋名人亦当避席。”小鸾不仅有惊世之才,更有天仙之貌。一日早起,素面未洗,宿发未梳的小鸾来到母亲床前,其粗服乱发的神态更显风神韵致,使母亲忍不住发出“我见犹怜,不知画眉人见了会有何种感觉”的赞叹。小鸾之死非常奇特,她是在婚前五日突然去世的,疑为故意去世,像小鸾这样,哪能受得了婚姻之俗,小鸾那天神清气爽,念佛之声明朗清澈,须臾在母亲臂中而逝,不管家人如何千呼万唤,小鸾早已不复再闻。
因小鸾与黛玉同为十七岁夭亡,同是一生与诗书做闺中伴的多愁才女,且曹家与叶家本有交往,想必曹雪芹是读过《午梦堂集》的, 资料显示管理江宁织造的曹寅又与叶绍袁六子叶燮往来甚密,数十年后其孙曹雪芹将叶燮的三姐叶小鸾的形象糅入林黛玉的创作中,是否与其祖和叶家的深交有关呢?
小鸾死后,家人日夜望其再生,故至七日方入殓,含珠之时,宛若生时,面光犹雪,唇红肌润,举体轻软。母亲在她的右臂上用朱砂写了“琼章”两字,嘱咐她来世转生舅舅沈君庸家,并以男子相报。而小鸾的未婚夫张立平,自此以后,闭户绝交,长斋礼佛,悉心禅学。小鸾亡后,叶家接二连三又有八人去世。短短三年,叶家雁群频频凋落,琼枝玉叶的两个女儿纨纨、小鸾,在花样年华时返驾琼楼。素有“神童”之誉的次子世偁为功名吐血而亡。五岁的八儿,忽然患疾夭折。守寡三十多年的慈母,悲伤过度突然离去。
没多久,明清易代,八旗劲旅的铁蹄踏碎了叶绍袁去分湖的归隐梦。叶绍袁为《了凡四训》作者袁黄的嗣子,父亲叶重第为他取名“绍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不忘袁家的抚育之德。面对血雨腥风的故国家园,叶绍袁愤然披缁带着四个儿子出家,隐迹于吴越的空山荒刹。顾不上家中的弱女幼孙,亦顾不上湖边未能安置的儿女棺木。五十年后,寓居吴县横山的叶绍袁之子,小鸾的六弟诗评家叶燮,来宝生庵归葬兄姐,小鸾姐弟的权厝之所才得以一起封筑。
上世纪50年代末浙江开太浦河时,筑青平公路(即现在318国道),因土方不够,便首选了离路不远但毫不影响开河筑路的叶小鸾墓茔。“一代文章才女坟”就这样被连同根基一起挖掉了。两位当年参与开河筑路的老人,讲起挖墓时掘开百年封土,出乎意外的是,小鸾的棺柩竟是一只上好的独木棺,木材质地坚硬细密,传出阵阵檀香。生产队如获至宝,立即将独木棺锯开,细细地刨成了光溜溜的船板。
2李香玉
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据红学家考证,她就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生活原型。
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林黛玉的原型人物就是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其父是任两淮盐课的李鼎。织造和盐课是清代宫廷在江南的两个重要部门,只有皇帝最亲信的臣子才能担任。李香玉是李氏家族的掌上明珠,在家中受宠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李曹两家同为康熙的宠臣,同掌织造府(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时任江宁织造),给宫里提供布匹。又是过从甚密的亲戚,李煦就是曹雪芹嫡亲祖母的胞弟,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的亲密交往是很自然的事。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过世后,由其子曹颙继任父职,不满三年即病故,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曹雪芹的祖母李氏十分喜爱曹雪芹,时时带在身边。每次到苏州探望其年近九十的母亲文氏太夫人时,常携曹雪芹一同前往,他们常住李鼎家的「拙政园」。因此曹雪芹和李香玉从幼小时即一同玩耍,一同读书习字,一同作对吟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龄渐长,日久生情。
康熙末年,李鼎夫妇先后染病,卧床不起,香玉年纪虽小,却常侍疾在旁。不久,李鼎夫妇先后辞世。香玉遭此不幸,日日恸哭,虽有祖父母加意照顾抚养,然终不能减轻其心中之愁苦。曹雪芹的祖母甚怜香玉,时时将其接至江宁织造府,与曹雪芹相伴共读,两人耳鬓厮磨,感情日深。当时的情景,曹雪芹在《红楼梦》七十二回中曾有生动陈述:「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看,我也不敢怠慢了你。」两人感情之深,由此可见。
李香玉虽有曹雪芹祖母的关照和曹雪芹的抚慰,然其家庭不久又遭沉重打击,李煦因受宫廷斗争牵连被革职抄家,不久病故。香玉因此孑然一身,只好长期寄居曹家。可是曹家不久也因同样原因被革职抄家,曹家在江宁的家产荡然无存,江宁无法存身,幸北京尚有众多亲友,经朝廷应允,曹家遂于一七二八年全家迁至北京,香玉也随之进京。
曹家在京城全靠亲友帮衬,李香玉生活虽然无缺,然终因寄人篱下,免不了受闲言碎语之扰。加之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虽有曹雪芹祖母的悉心照料和雪芹的温存宽慰,然仍忧思难平。没有几年,竟香消玉殒,撒手人寰。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书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沈宜修《季女琼章传》记录了叶小鸾生病到去世的经过,九月十五日还教弟弟妹妹读楚辞,当日生病,成不起之疾。忽然就起不了床了。十月初五去世,虽疲惫但是举体轻便神气清爽,无昏迷之色,想坐起来,沈宜修抱起她,星眸炯炯念佛声明朗清澈,须臾而逝去。七日方入殓,消瘦面如雪,臂柔白,唇红如故。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原型就是叶小鸾,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病症描写的具体一些,肺结核病程长不太可能,肺癌的确会引起消瘦但是疼痛也是难以忍受的病程也较长一般生存期一年以上。
那么只有一种情况:先天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的患者症状与林黛玉却有高度的重叠性。如,二尖瓣面容的典型体征(腮上通红,压倒桃花);瓣膜狭窄所致典型症状,如端坐呼吸(夜间常常因为咳嗽而起床端坐)。
“黛玉一翻身,却原来是一场恶梦。……扎挣起来,把外罩大袄脱了,叫紫鹃盖好了被窝,又躺下去。翻来覆去,那里睡得着?只听得外面淅淅飒飒,又象风声,又象雨声。又停了一会子,又听得远远的吆呼声儿,却是紫鹃已在那里睡着鼻息出入之声。自己扎挣着爬起来,围着被坐了一会,觉得窗缝里透进一缕凉风来,吹得寒毛直竖,便又躺下。”
二尖瓣狭窄的患者,平躺时回心血量增加,会导致肺淤血加重。「林黛玉翻来覆去,躺下又坐起来,坐起来又躺下」等表现,就是出于此因。
林黛玉长期反复的咳嗽(感染、心房增大压迫支气管),咳痰(感染伴淤血),咯血(晚期支气管血管破裂)等都是二尖瓣狭窄常见临床表现
虽然二尖瓣狭窄可以解释患者临床经过,但这种疾病最常见病因是风湿热、老年退休性改变,其起病至死亡往往需要数十年进展期。可考虑其为先天性二尖瓣狭窄(Shone 综合征、降落伞二尖瓣畸形),但其发生率极低。除非其它常见先心病不能解释其临床表现,一般不考虑此类畸形。
动脉导管未闭的分流发生于肺动脉水平的患者左心衰竭出现较早,加之有大量分流,肺动脉高压会进行性加重。但与室间隔缺损不同,动脉导管未闭所致肺动脉高压虽然也可以合并紫绀,但下肢缺氧程度大于上肢,即所谓差异性紫绀。差异性紫绀单看颜面部及上肢,是不容易发现的。文学家不具备这类血流动力学的知识,自然也就无法对其进行描述。
心衰进入失代偿期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肺水肿、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晚期则因长期肺高压进一步引起肺小动脉及肌肉型小肺动脉内膜及中层增厚,血管腔变窄,出现咯血、右心衰竭等艾森曼格综合征表现。
叶小鸾的大姐叶纨纨在她去世后三个月也去世,年仅23岁。
可以考虑叶纨纨也是先天性的心脏病,这种病是有遗传性的。
综上所述,叶小鸾的死亡原因考虑可能为: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艾森曼格综合征
古代才女名声传扬出去的途径包括: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人们口耳相传,特别是名人的宣传。
自古以来,远近闻名这个词代表了美好的含义,比如一个人远近闻名,会被认为德高望重、成绩斐然;如果某个发明远近闻名,则这个方面设计得非常巧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古代,男性在出名这件事上,更有优势,原因在于他们可以出仕做官,有史学家为他们做传,大大推动了他们名声的传播。
而相较于男性,女性一般被封锁在闺中,并且在三纲五常的文化习俗影响下,女性更为内敛。
她们的名声传扬出去,更多依赖的是:
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
比如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所写的佳作,可以有力地为其传名。一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成为千古美文,当人们独到这样诗句的时候,必然会对创作这首诗词的作者感兴趣。
还有一位被称为“清代李清照”的贺双卿尽管去世时只有二十岁,但是因为其诗句足以名垂千古。
人们口耳相传
人们因为其创作的文学作品记住了她们,反过来人们又会为她们的人格魅力吸引,然后竞相传颂。与这种方式起到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人们的口口相传,特别是当时的知识名流。一代戏子薛涛,因为诗人元稹,印入人们眼帘,并且被深深记住,还有就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等等,不计其数。
老练之笔与典雅之风
沈宜修老练典雅的词风得益于其性灵天赋与书卷学力。有评宜修作品言:“格调近古,取法乎上,词采清丽,气韵不俗。”清人徐乃昌曾将《鹂吹集》中的词作编为一卷,收入《百家闺秀词》。
宛君早年的写景词词风清新凄切,清丽婉约有如李清照,幽怨凄切有如朱淑真。如少女时作的《望江南·湖上曲十二阙》是写杭州西湖风光的。分别描写湖上柳、山、女、酒、水、花、风、石、月、雪、草。现选一首:“湖上山,一抹镜中弯。南北峰高青日日。东西塔锁碧环环。淡扫作云鬓。微雨过。满袖翠红斑。石蹬半连烟缭绕。蔓萝深护涧潺湲。遥望四天间。”在词人的眼中所有的客观景物都有了人的情态。如:“一抹镜中弯”。逼真地写出了西湖中山的倒影;“淡扫作石鬓”,则以美女临镜梳妆来摹拟青山的妩媚姿态;“满袖翠红斑”以美女的穿着来摹拟山花盛开时色泽之美;接下去二句又是客观地描写石瞪、山涧景色之秀丽。这一组词充分显示了少女沈宜修具备很高的文学素养。
沈宜修长于写词,其词意境优美,典雅婉丽,哀艳沉迫。她“俱于桂乏珠艰之隙,儿晨女夕之余,酒帐药挡之边,送别望归之际,书怀诉闷”其词充满悲愁苦怨,“如怨鹤空山,离鸿朝引,令人恍恍,殆不欲生。”作为多愁善感的女性,她善于用诗心体察生活,用诗眼关注自我,将浓郁的愁情表现在典雅的语句里,用哀怨婉转的文字装饰感情与心灵,压抑的哀愁与隐寂的忧伤,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别具风味的诗情画意。如《忆王孙》:“天涯随梦草青青。柳色遥遮长短亭。枝上黄鹂怨落英。远山横。不尽飞云自在行。” 词沉浸于飘渺梦境中,词人追寻梦中的芳草,她经过了杨柳长短亭,暗暗流露出送别之意,借芳草怀远表达梦中怀远的相思。“枝上黄鹂怨落英”青春在等待中逝去却不见心上人陪伴, “怨”意不得不流露出来,但词人深婉的写黄鹂怨而不是自己怨。连绵不断的山无情地遮隔了追寻游子的视线与路程,女子极目远眺越不过远山的遮隔,望不见游子,无可奈何时望见空中可以自在而行的云,哀叹自己不能像飞云般飘过远山去寻找游子。整首词意蕴绵缈,将对游子的思念表达得十分含蓄曲折,词情一波三折由春而思,由思而怨,跌宕变化。梦、芳草、长短亭、黄鹂、远山、飞云这些审美意象,在梦的统领下共同作用形成相思念远而哀婉缠绵的情感氛围。以典雅的笔触、婉转的手法,将感情表达得端庄而雅致,典丽脱俗里带着欲说还休的愁绪,在人心泛开涟漪般的惆怅。
沈宜修的小令比较婉约艳媚。如《浣溪沙·春情》:“淡薄轻阴拾翠天。细腰柔似柳飞绵。吹箫闲向画屏前。 诗句半缘芳草断,鸟啼多为杏花残。夜寒红露湿秋千。”春天踏青时捡拾翠羽来装饰自身的柔媚多姿,而“吹箫闲向画屏前”箫声暗示夫唱妇随的和谐生活,而“闲”一字将难言的酸楚与无奈表现得哽咽难掩。下片第一二句巧妙工对:诗因芳草断而作,鸟因杏花残而啼。呈现出朦胧的愁思,用代表相思怀人的经典意象:香草传递出女子婉约的意绪。在轻阴薄、芳草断、杏花残、夜露寒、秋干湿等富有诗意的景语、意象中散发着典雅的气息,流动的是女子怀人的哀怨情思,而箫与芳草意象则使女子的情思在欲露还掩中含而不露。宛君之词在典雅中又有灵动流转,她善于用珠圆玉润的清词丽句描写典雅精工充满诗意画境的场景,并在景物、环境中融入自我的感受,注入深浓的感情,使环境与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从而使词中之景具有了灵性与生命活力,情韵的活泼灵动使全词在典雅中保持流丽之风,因而词气韵流动,婉转流丽,多姿多彩,极具观赏性,极具含蓄不露、温柔敦厚的韵味,而借助景语对深沉痛楚的表达则收到了欲盖弥彰的效果,深曲委婉,味中有味。
总之,沈宜修词熔典雅与清丽、深沉与灵动于一炉。清丽的语气,婉曲的风格表现内在的气质情韵,沉着而有丘壑,柔婉妩媚中带刚健苍凉之气,她正是以其雅正情思,典雅词美和婉转流丽的词风,为午梦堂女词人的写作立下了基本意象、风格和范式,成为午梦堂词人群的中坚与领袖。(作者现任职于云南某高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