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x0d\除此之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而绝非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性和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x0d\一、学术界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x0d\(一)马斯洛和密特曼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x0d\1有充分的安全感。\x0d\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x0d\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x0d\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x0d\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x0d\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x0d\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x0d\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x0d\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x0d\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x0d\(二)斯柯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x0d\1一般的适应能力\x0d\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x0d\2自我满足的能力\x0d\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x0d\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x0d\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x0d\4智慧能力\x0d\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的理解。\x0d\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x0d\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x0d\6创造性\x0d\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x0d\7自主性\x0d\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x0d\8完全成熟\x0d\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x0d\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x0d\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x0d\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x0d\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x0d\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x0d\综合各家观点,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x0d\1智力正常\x0d\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地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x0d\2情绪适中\x0d\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x0d\3意志健全\x0d\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x0d\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反应适度说明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既不过分,也不突然。\x0d\4人格统一\x0d\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人格和形成一个残缺的、失调的人格,其性质对心理发展和精神表现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x0d\5人际关系和谐\x0d\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等。\x0d\6与社会协调一致\x0d\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x0d\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x0d\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多数心理变态者都在情绪上有困扰,因此,情绪的调适与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
自20世纪90年代“情绪智力”概念产生以来,情绪智力对人的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探究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学生情绪智力问卷,运用自编问卷,探索中学生情绪智力在各个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性。此外本探究还进行了中学生情绪智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通过分析和讨论,本探究得到的结论主要为:
(1)中学生情绪智力为一个二阶八因素结构,八个因素为:对自己情绪的体验能力、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能力、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对自己情绪的表达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观察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调控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表达能力。这八个因素又可以分别归为两个二阶维度:前四个因素归为“自我维度”(处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后四个因素归为“他人维度”(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2)中学生情绪智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情绪智力显著好于男生。
(3)中学生情绪智力存在年级差异,初中生的情绪智力显著好于高中生。
(4)不同生源地的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存在着差异,而差异主要来源于城市学生和乡镇学生及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
(5)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存在着差异,独生子女中
一、 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它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些。
(四)、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那就是长期反覆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情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六)、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份,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出某种印象,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身力不从心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份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十分热情地倾谈并表现得十分兴奋,也可能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
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01了解自己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
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02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
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03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
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04承担责任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
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劳动一日,方得一夜安寝;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05控制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
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06塑造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07有家有业
家和事业是成年男性责任与压力的源头。家庭的和睦与事业的成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家和万事兴",无力"齐家",恐怕也无力"平天下"。
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应具备一个健康的心态。
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
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健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小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小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小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
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小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部分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不少小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
许多小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小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
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5、唯我独尊心理
一些小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
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6、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 厌学学生在小学生中高达5014 % , 其中初二最高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感到学习没劲, 丧失上进的信心, 学习欲望低下, 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 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上课懒得开课本,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
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 看到课本就头痛, 坐进教室就犯愁,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对老师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7、早恋问题
所谓早恋,指小学生中间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着的恋爱现象。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相差的程度。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小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小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 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 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8、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小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小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
比如说,我的一个表弟,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直上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9、“追星”问题
当五彩的追光辉映着荧屏、舞台上富于青春生机活力的歌星、舞星、影星,以及体星、作家等成功者的身影时,一双双发自内心的崇拜目光,也在紧跟不舍地随着这些“星级”人物的身影,这成为小学生文化现象之一——“追星族”的涌现和“青春偶像热”的掀起。
小学生的追星现象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很明显了,我曾经在我们镇中学初中一年级教育实习,下课的时候与同学们聊天,同学们都围着我问我喜欢哪个歌星、哪个笑星等等。
10、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以担心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约的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表现为: 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 考前睡不好觉, 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 心慌意乱, 记忆卡壳等现象, 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 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 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 在小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 %。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 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 造成潜在威胁。
11、情绪方面的问题
表现为: 小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 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 不稳定, 而且容易冲动, 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 可能会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 也可能为一点点小事而灰心丧气。多变的情绪, 常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由于小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 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 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 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妨碍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甚至违反校规, 触犯法律。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之所以有不愉快的情绪,是因为人们对事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不愉快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不合理的看法。
12、学业不良问题
学业不良现象在学校中是很普遍的,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离教学的基本要求尚有一段差距。一般来说成绩极差的学生,其学业显然是不良的。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也叫“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看重分数,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生时代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光,为什么学生却如此痛苦呢?
把学习的结果简单地用分数来评价,我们不得不把学习看作获取分数的一次竞赛,在竞赛中注定大多数是失败者,使学生感到学习是痛苦,因而也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这不能不让人痛心。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着最敏感的心灵,老师、家长、同学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一些未在意的话语,都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2一、小学生4大心理需要和3种变化
(一)小学生的“弱点”
学生知识的实有水准不能与新知识的起点合榫,或教与学彼此摸不着思路。
(二)小学生的“需要”
1、爱和成人关心的需要。对于“心理上的断奶期”的小学生,要从依赖成人抚养教育为主转变为独立从事各项活动的成年人,需要成人(教师、家长)的关爱和关心,得不到成人的爱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担心失去成人的爱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2、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3、自主和独立的需要。进入少年期的儿童产生了“成人感”,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以为家长和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他们要求老师在学习上引导自己探索,在生活上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4、求知和学习成就的需要。学习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它的状况如何,会影响其他活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最大的需要。
(三)小学生的“变化”
1、更强调竞争。尤其是学习上的竞争。
2、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而出现部分学生厌学现象。
3、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四)小学生的“不良心理”
1、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对着干”。
2、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
3、猎奇心理——这是一种生理与思想发展不协调的心理。
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对心中偶像的过分崇拜,对异性的神秘感。
4、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5、模仿心理——这是心理不成熟的具体表现。如模仿影视剧中打斗、抢劫杀人、谈恋爱等。
(五)优秀小学生的表现
1、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够适当应用学到的基本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对一个问题集中注意力。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和进行争论。
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5、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6、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像艺术、书法、阅读、数学、体育和社会常识等。
7、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并努力完成它。
8、善于口头表达:能使用众多的词汇表达一件事或一个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3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 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 再给自己一点爱;
3、 分散你的注意力;
4、 改变你的行为;
5、 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
6、 了解自己的极限;
7、 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8、 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9、 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小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 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 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 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 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 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胸怀坦白,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 担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