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京剧的要领和技巧如下:
一、“气粗”是讲运用气息缺乏控制技巧,把吸入的气息合筒呼出,由此造成了声音的浮浅不实。
“气弱”即气息不足,发出的声音则单薄无力。“气浊”即气息浑浊不匀,发出的声音则滞涩漫浊。“气散”即气息全盘用尽,由此发出的声音自然也就干枯竭尽了。
慢板难于紧 快板难于稳 散板难于准
注:讲唱好慢板、快板、散板的要领。慢板易犯拖延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紧凑些;快板易犯抢板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稳重些;散板易犯松懈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圆准些。
二、 念要像唱 唱要像念
戏曲舞台上的念白又不同于日常的讲话,它具有特殊的声调,演员在舞台上的话白要念出它的音乐旋律,即所谓“念要像唱”。
语言是演唱的基础,演员在舞台上演唱,在注意演唱旋律之美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语气的表达,即所谓“唱要像念”。
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强调念白的音乐性和演唱的语言性。
三、清晰的口齿 沉重的字 动人的声韵 醉人的音
中国戏曲的演唱,讲究“字清、情真”。所谓“情真”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即指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表达感情。
2、演员在行腔之前,形(动作)、容(表情)应先起烘托作用。
3、行腔之后,“形”、“容”后收,在表情的微澜中,好像还带着腔调的声波痕迹。
4、演唱遇有较长过门时,要以情感填补过门儿的空白。
四、所谓“字清”,即在演唱时,演员要从技巧上明确字在口中的部位和着力点,以及正确的掌握不同的口形和发音部位的变化,然后把字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中。
1京剧知识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末行简称“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
龙套:比配角更小一点的角色。大多扮演士兵、衙役、随从、群众之类的人物。
别觉得这些人不重要,尤其是在战场上,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他们经常扛着各类旗子根据剧情需要跑上跑下,跑来跑去(所以又叫跑龙套)。这一跑,战场上宏大的气氛也就出来了。
文场:京剧伴奏里的管弦乐队,乐器主要包括京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这一批不用敲打的乐器。丑行简称“丑”。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板眼:戏曲音乐名词,就是节拍。
因为京剧里节拍是用鼓板掌握的,遇到强拍都击板,所以这一拍就叫做“板”,次强拍和弱拍敲鼓或者用手指按拍,称为“中眼”“小眼”,合起来叫做“板眼”。武场: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乐器主要包括鼓板(单皮鼓和檀板)、大A、铙钹、小锣。
2京剧的基本常识
唱、念、做、打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剧,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3请提供有关京剧的知识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
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京 剧 的 形 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 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
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 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
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
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戏曲小知识 1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的飞机命名为? 答:香玉剧社号。 2豫剧的音乐结构属于? 答:板腔体。
3请说出豫剧五大名旦及其一个代表剧目? 答:常香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陈素真,《宇宙锋》、《春秋配》;崔兰田,《桃花庵》、《秦香莲》;马金凤,《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阎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获“梅花奖”的演员是谁? 答:汤玉英。
5戏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剧的武戏锣鼓经有哪些? 答:四击头、紧急风、小四击头、马腿、串子等。
7豫剧《跑汴京》还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风》或《对绣鞋》 8什么是戏曲中的叫板? 答:演员在起唱前对鼓师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苍娃”属于什么行当?又称什么? 答:丑行;又称“三花脸”。
10豫剧《花木兰》的编剧是谁? 答:陈 。 想知更详细可登录以下网站
参考资料:
4有关戏曲的知识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其中,京剧(Beijing Opera)是我国的国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
5京剧的基本常识和一些知识
对不起,我只搜到这些概念,不知有用吗?
京剧:也叫“京戏”,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调班社,陆续进入北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
“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一说“口手眼身步”)五种技术方法的合称。这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
“角色”:传统戏曲中,根据剧中人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如一般男子称生或末;老年妇女称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称架子花脸(副净)等。各自具有表演艺术上不同的特点。从戏曲史看,角色划分逐渐由简而繁。近代各戏曲剧种大都以生、旦、净、末、丑为基本类型,并各有较细密的划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员往往专演一个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习惯上,角色与行当通用。
“碰头彩”:戏曲术语。指演员一出台帘,观众即迎头报以热烈喝彩,俗成称“碰头彩”。
票友:戏曲、曲艺术语。它是非职业性戏曲、曲艺演员和乐师的通称。相传清朝初年,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到各地演唱子弟书,从事宣传,不取报酬,后来就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演员称为“票友”。票友的同人组织称为“票房”。票友演出称为“票戏”。票友转为职业演员称为“下海”。
四大须生
指30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个京剧须生(老生)演员,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选出当时尚在科班或尚未满师的京剧旦角演员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响下,再次选举上述四人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后成名的四个京剧旦角演员,他们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武场”:指乐器中的打击乐。如京剧的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过去,也指打击乐的乐师
“文场” :指乐器中吹、拉、弹的各种管弦乐。如京剧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唢呐等。过去也指演奏这些乐器的乐师、笛师等。
6有关京剧的知识
京剧形成到底多少年? 有两种说法:150年或200年。
在戏曲史界,尤其在群众中有些争议,但此较准确的应是150年。一个剧种形成的时期,当然不能像商店开来那样确切,应该说是150年左右。
1990年曾在北京举办徽班进京200年的纪念会,许多人因此认为这就是京剧形成已有200年的证明。其实徽班进京与后来的京剧形成虽有密切关系,却是两个同的概念,打个粗浅的方,婴儿的年龄应该从他降生的时候算起,不能把他从受孕以及在母体中的那段时间算在内。
既曰形成,就得有个比较科学的界定。徽班进京与京剧形成的区别即在于此。
京剧是徽,汉两个剧种在北京融合以后形成的产物。但在形成过程中,汉调实占重要位置。
严格地说,汉调的声腔,板式,剧目,字韵等,是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徽班则是融会徽汉二调演员同台演出的"载体"。因此专家有谓:班曰徽班,调曰汉调。
没有徽班,汉调演员无所依附,京剧很难形成。但是没有汉调演员,只有徽班,缺乏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照样无法形成京剧。
三庆徽班在1790年进京,只是载体出现的标志,距离新剧种京剧的产生,为时尚远。所以我们不能含糊地说京剧已经形成200年。
汉调演员最早进京的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以演关羽戏蓍称,大约在1800年左右,曾春台徽班20年,但作为汉调演员,毕竟单枪匹马,影响并不广泛。大批汉调演员陆续进京,约在1820-1832年之间,蓍名者有王洪贵,李六,龙德云,谭志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余三胜。
这些汉调演员与徽班中的演员同台演出,徽调演员演的多为二黄,高泼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演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京剧声腔的主要组成部分,无疑是西皮和二黄,从后来的京剧剧目和声腔看,更多的是源于汉剧,例如现在的传统戏《击鼓骂曹》,《乌盆记》,《卖马》,《碰碑》,《琼林宴》等,都是源于汉剧。
也有部分剧目源于徽剧,与卢胜奎等编演了许多京剧本(如《三国志》等),那已经是京剧基本形成以后的事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徽班进京,只是出现了产生京剧的载体;二,汉调演员进京后搭入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唱,互相影响,融合,再加上京音化,逐渐变为一个皮黄系统的新剧种,但汉剧的剧目,声腔,实为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所以汉调演员入京,实为产生京剧的重要步骤,没有这一步,只有徽班,谈不到产生京剧;三,大批汉调演员进京是在1820年以后,又经过将近20年的融合,酝酿,京剧才逐步形成。
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这就是我们认为京剧形成约为150年的历史根据。
另外还有一个佐证,就是第一部京剧剧本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问世的署名观剧道人所著的《极乐世界》,其凡例中有这样的话:"二黄之尚楚音,犹昆曲之尚吴音,习俗然也。今将以悦京师之耳,故概用京音。
间有读仄为平者,元人北曲已有其例,幸勿嗤为谬妄。"可是:一,京剧主要尚楚音《即汉调》,不是尚徽音。
二,由汉调演化为京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京音化《当然只是部分字音的京化》。三,在1840年《极乐世界》出现以前,并无京剧剧本。
因此界定京剧形成的时间为距今150年左右,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的。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艺术特色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
7摘抄关于戏曲的知识400字左右
给你摘录一篇《中国戏曲简史纲要》中的内容吧,原文近万字,经过仔细分析,摘录了最简要的内容,但阅读者读了此文,应该也能大致了解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过目前还有七八百字(包括标点符号),比你说的要求多了近一倍,但是我觉得已经不能再删节了,你如果认为还能删,那就你自己搞定吧,希望能够帮到你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成熟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前期以各种上古舞蹈的形式出现,大致有这么几种:(1)原始部落的歌舞:古人在狩猎或部落间战争结束时为表达喜悦、满足、愉快的活动(2)上古时代的傩舞:原始人驱鬼逐疫的一种舞蹈(3)巫觋的宗教祭祀舞蹈(4)到西周末年出现“优”,是专司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倡优指女性演员,徘优指男性员后期出现了先秦的宫廷歌舞、汉代百戏所谓百戏,是泛指各种表演形式,例如扛鼎、寻幢(爬竿)、冲狭(类似钻刀圈)、燕跃(跳高)、跳丸(抛小球)、走索、吞刀、吐火、振童(小孩翻斤斗)、幻术等2、形成阶段主要表现为唐代歌舞与参军戏(1)唐代歌舞唐代音乐歌曲的形式已经较为完整如“大曲”,已经有散板、慢板、中板而转为快板有了大曲,就可以配上故事,于是戏曲的雏形便形成了(2)参军戏“参军”原为一种官职的名称,始自汉末舞台上两位打扮成参军的演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称为参军戏,盛行于唐代,是以滑稽问答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3、成熟阶段经历了宋杂剧、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漫长岁月(1)宋杂剧宋杂剧继承唐代参军戏,并吸收表演、歌唱的技艺,进一步综合而成的戏曲宋杂剧分为两大类:滑稽戏和歌舞戏杂剧(2)南戏的形成南戏是以浙、闽里巷歌谣歌唱民间小戏为基础,吸收北来的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和民间的说唱伎艺,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亦称“戏文”期间出现了四大南戏《荆钗记》、《拜月亭记》、《白兔记》、《杀狗记》其中《拜月亭记》被称为南戏的最高成果(3)元杂剧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南北戏大规模交流,形成元杂剧元杂剧的代表剧目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玉镜台》;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至此,中国戏曲走向成熟。
8有关戏剧的知识初三语文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 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 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按剧情繁简和结构长短,戏剧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它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戏剧动作和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剧作家通过台词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剧本不能直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所以人物的语言尤其要求性格化,不仅要 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教养、身份、性格和他所处的特定环境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都要由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 现 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的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京剧的动作神态描写如下:
1、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演员们粉墨登场京剧开始了。
2、和着京剧的配乐,她一会儿转着圈,一会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连停下来的姿势都是那样的精美,还有她的眼神,真是传神。
3、穆桂英就属于武旦了,着重于“打”。两个兵器一相交,动作也随之而来,又是翻跟头,又是转身。
4、一出场,小悟空就是十几个空翻,紧接着舞起了手中的金箍棒,眼花缭乱。不一会又练起了金鸡独立,站得稳稳的,真是好功夫。
5、特别是跟罗汉斗的时候,悟空三拳两脚就把罗汉们打得落花流水,真是精彩极了。轻松胜利的悟空还调皮地抓耳挠腮,显出了猴子的顽皮劲儿。
6、开始,演员们表演了一出“打虎上山”。他们披着白色的戏服,画着五彩的脸谱,有的舞剑,有的翻跟头,还有的唱戏,表演得非常精彩。
7、接下来是水袖表演,演员们穿着淡**的纱裙,象一群漂亮的天使。有一位主角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其他人围在四周,把长长的水袖抛向中间,舞台上好像盛开了一朵美丽的莲花。
8、大幕缓缓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蜘蛛精带领的大小众妖。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娇媚多姿。
9、许多的人认为京剧的节奏慢,就像摇篮曲似的催人入睡。其实也不错,但这都是根据剧情来定的。有慢的,反之,也有快的,那速度惊人,没有字幕你是听不出他在唱什么。
10、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
京剧作为融合艺术场景、形态美学、艺术形象、舞台表达机制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丰富我国艺术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打击乐作为统筹舞台场景因素的核心机制,在塑造人物舞台人物形象、描绘舞台场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详细探究京剧打击乐中所具有的艺术情感,对提升京剧人物角色的舞台表现力、升华舞台情感有着积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京剧打击乐中的情感展开详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关键词:京剧打击乐 艺术情感 舞台场景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27-02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特有的艺术表达机制,有着独特的魅力。就京剧的舞台表现形式而言,其音乐表达机制单一,只能通过特定的乐器表达出固定的音色,很多场景中缺乏旋律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声音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传播媒介,它所承载的内容是丰富且多样的,有着不同的情感内涵。对于京剧而言,强烈突出的混声效果有着极强的场景塑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突出且明显的音色能突出京剧的艺术场景,丰富舞台形象。
一、京剧打击乐的种类及内容
京剧打击乐器是伴随京剧艺术而产生的演奏乐器,具有独特的演奏效果,以鼓板、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乐器为主,有三种配置方式,按照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大锣作为主要乐器,小锣为辅,或者是铙钹为主,小锣为辅。还有另一种配置方式是以单击小锣为主。由于每种打击乐器的功能不同,所以每个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各具特点。大锣的音色浑厚、无节奏感,有下滑音响改变固定音高点的特点,小锣的演奏方式与其相反,为功能倒置,铙钹为不同音高的平行音响特点。这四种乐器有机的结合起来,有着突出的混音效果,而京剧表演中又常常以混音表达为主,就使得京剧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每个剧目中都有着独特的乐器演奏方法。此外,京剧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融汇一体,打击乐一方面满足京剧的艺术场景塑造,一方面与演唱融合一体,突出的混声效果再辅助以完善的唱功,京剧场景被塑造得完美无缺。就四大打击乐器而言,这里所讲的只是其基本职能及作用,由于京剧有着多种艺术流派,所以京剧艺术体系下还有着大量的延伸乐器。就四大件来讲,它们的延伸乐器还有很多,由于功能、属性不同,在京剧表演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差异,如水钹、大钹、齐钹、小锅、木鱼、广东板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打击乐器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但是在京剧表演中都具有传统的功能特征,它们都是以丰富京剧表演机制为核心的功能器具。
二、京剧打击乐独特的情感体现
在舞台表演中,京剧打击乐在场景塑造中有着独特的情感体现。京剧打击乐被广泛应用到京剧的舞台表演中,不同场景下,京剧剧目中所运用到的打击乐器也是不同的。很多现代京剧为了表达出强大的气场及主角人物悍不畏死、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经常用打击乐来渲染氛围,这在著名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类的京剧曲目而言,加入打击乐元素是为了更好的烘托氛围,表达情感。京剧与其他戏剧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清脆的曲调和分明的节奏感可以更好体现出京剧艺术独特魅力。打击乐的运用是为了增强京剧艺术的情感和现场表达能力,能更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伴随着武打场景的出现,为了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武打动作,对音效有着特殊的要求,打击乐配合着京剧演员的程式动作,舞台场景不再单调,而是更具有连贯性和丰富的内容,再辅助以打击乐较强的穿透力,整个场景极具艺术之感。打击乐是京剧艺术的灵魂,是支撑整体舞台场景的情感框架,打击乐真正将舞台场景与角色形象联系在了一起,在不断强化舞台场景形象的同时,增强人物角色的表达魅力。作为京剧艺术体系中最为独特的表现机制,打击乐让京剧艺术具有了生命特征,给戏词带来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舞台上,打击乐能有效调节演员的表演方式,使演员的动作发生变化,突出整个舞台场景魅力。通过对一部京剧的主题思想分析,打击乐始终是京剧艺术中的一条主线,贯穿在整个表演机制中,结合舞台场景塑造的需要,以独特的音乐旋律突出全场的主题思想,让舞台角色形象活灵活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无限遐想。
三、打击乐在京剧表演中的情感装饰作用
在京剧舞表演中,打击乐贯穿着整个舞台表演,始终是舞台表演的情感脉络,打击乐器主要通过音响力度和频率变化对舞台场景进行深入刻画和描述,起到对氛围、矛盾、表演形式的渲染。京剧中的打击乐器是京剧音乐的纽带,打击乐器共同协作能够塑造整体的舞台表演场景,让京剧舞台场景更具艺术化魅力。在京剧表演中,打击乐器不仅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还能够连同舞台表演中的舞蹈、唱腔、念白将舞台形象描绘出来。在很多舞台场景中,京剧打击乐器有着独特的作用,能够有效塑造舞台,长久烘托氛围,让舞台表演循序渐进,引导演员进行肢体语言表述,让舞台场景更加形象生动。
(一)强化舞台乐曲节奏
京剧舞台表演中应用了众多打击乐器,其中锣鼓等乐器的应用,不仅强化了整体的艺术氛围,而且升华了舞台场景,让表演更具和谐美感。一般而言,京剧舞台剧目表演中,不管是从结构上,还是节奏上都具有鲜明特点,舞台表演将具有弹性的节奏贯穿始终,以特殊的情感化表现手段增加打击乐的强度,表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伴随强有力的节奏,人们对京剧艺术往往能够形成直接的审美意识,对于舞台氛围也有着较深刻的体会,这样有助于受众更一步加深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完善自己的审美认知。
(二)完善艺术表达机制
京剧在舞台表演中仅通过小锣和鼓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表现,就能将各种人物形象有机的表现出来,这种打击乐器的使用,让艺术机制更加完善。结合不同打击乐器的组合,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人物的内心节奏和听觉节奏的协调统一,实现视觉传神,能够不断强化舞台场景,让舞台角色人物的内心情感与舞台场景相互统一,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贯穿整个舞台场景
京剧舞台表演中,必定会有锣鼓进行开场,这种节奏鲜明的开场方式,为整体演出奠定了有力基础,开场运用打击乐器,可以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到常用氛围中,能够让观众以热烈的心态观看演出。除此之外,针对不同角色形象的出场,往往也需要进行鼓点渲染。鼓点可以有效表明出场人物的身份、地位及作用,能够强化人物的性格特征,让观众一目了然了解人物的等级。鼓在京剧艺术体系起到完整的指导作用,它贯穿于整个舞台表演场景的始终,配合舞台场景的转换,以鼓点为标志突出塑造。可以说打击乐塑造整个京剧表演场景,能够强化整个表演特效,在紧扣心弦之余还能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让剧中的人物角色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四、京剧打击乐中的音乐情感
情感是整个京剧打击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京剧打击乐的重要方式,在京剧舞台表演中,情感与京剧打击乐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二者对于舞台场景和人物角色的刻画有着重要的作用。打击乐联系了舞台角色与舞台场景,让人物形象借助舞台场景,用肢体语言来表述自身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而情感正是打击乐借助舞台场景反馈给观众的环境信息,这种环境信息并非特定的艺术化情感,而是出于舞台场景塑造需要以及人物角色刻画所形成的音乐情感。这种音乐情感在京剧表演中,唯有京剧打击乐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因此在现代京剧表演中,为了有效塑造舞台场景,表演者就要将京剧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人文内涵有效的表达出来。京剧打击乐就要注重情感的体现,要将舞台角色形象与舞台场景联系在一起,借助舞台场景,突出角色形象,既要将情感融入到演员的肢体语言中,也要借助音乐语言反馈给听众,架起演员与观众沟通的桥梁,让观众更好的接受京剧的艺术信息,对京剧形成完善的审美认知。
综上所述,京剧艺术中的打击乐是京剧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是突出京剧艺术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情感的桥梁和媒介。在现代京剧舞台场景塑造中,为了有效突出舞台场景角色,烘托场景氛围就要注重京剧打击乐的情感体现。京剧打击乐的情感是联系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输出情感、文化的主要媒介,只有借助京剧打击乐烘托出艺术场景,将情感贯穿整个表演机制,才能将舞台场景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