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心理反应。情感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由客观刺激引起的。客观刺激不仅包括来自肌体外部的刺激,也包括肌体内部的刺激,当客观刺激符合人们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快乐、热爱等;当客观刺激不符合人们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厌恶、愤怒等。
中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其情感表现为;高亢而热烈,浪漫而激情,迭荡起伏,内容多彩。中学生富有朝气,容易产生感情,也容易产生激怒。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他们表现自己的感情大胆而热烈,可以象火一样把人烤焦。然而在强烈的刺激下,他们可以在极短的一瞬间激怒发火,甚至不计一切后果地把自己的愤怒用某种强烈的行为方式发泄出来。此时,他们有可能做出令人十分可怕的事情来。
所以良好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情绪和情感又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个缺乏良好情绪和情感的人是很难进行有效的生活的。
小叶是体育特招生,今年刚考上当地一所不错的高中,家人对这次考试结果都很满意。更好的是,他的女朋友也考上这所高中。殊料,开学后,女朋友却提出分手,原因是女孩觉得该好好学习了。男孩一时无法接受,无法听老师讲课,在课堂上也会哭泣。
青春期少年由于性心理的驱动,喜欢接近异性。当遇到自己钟情的异性时,爱慕之情便油然而生。也可能是赶时髦心里。中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从众心理和模仿性极强。大众传媒和现实生活中的恋爱“榜样”,使他们产生了也要尝试一下的赶时髦心理。正如一位初中女生在日记中所写:“小梅和方刚好了,静雅和李军约会了好几次。看到班上那么多同学谈了朋友,我也就和他好了。我好想他,可我也不知道看中了他什么,只怕自己将来连朋友都找不到,被同伴们说无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寄托心里,由于长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就寻找异性寄托情感。
随着中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迅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他们对这些需求的合理性认识不足,于是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矛盾的情感心理。
在青春发育期受生理因素影响下,个体情感就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开始关注异性、也在意异性对自己的关注,这是人生成长的普遍规律和自然现象。自然成长本该带来自然美好的感觉,但是在校园生活中常有因“爱”而痛苦、情感与学业冲突等不和谐现象的存在。
究其原因是中学生涉世不
温馨提示:
本文内容较长,数据较多。大概需耗时45分钟左右,请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认真阅读及思考。
本文讨论的是社会大多数人将面临的趋势状况,不一定适用于某些特定人群。
如果你能认真读完并有一定的心得或相关的思考,欢迎留言与我互动!(谢绝无脑喷)
开始
第一部分未来20年的变化
如果让我们从一个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引起变化的根本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人!或者说是人口结构,当人口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整个社会也就会随之变化。
比如,我们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是因为什么?因为人多了嘛,原来的采集渔猎的生产方式养不活那么多的人,于是才摸索,发展出农耕文明。从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时代,同样是因为人口变化,人多,地里种的粮食不够吃,生产的物资不够用,这才发展的工业,用机器代替人力,提高生产力,从而让更多的人能生存下去。
那么未来20年,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里的人口会怎么变化?
我们先看新生人口。
新生人口的变量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育龄妇女的总数(15到49岁的妇女定义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高低(生育率)。
从2020年算起,未来20年,即从2020到2040年,这段时期的育龄妇女总数是多少?
按照年龄计算,2020年时的育龄妇女(即1971年到2005年出生的女性)总数为224亿人。到2040年时额的育龄妇女(即1991年到2025年出生的女性)总数,大致为185亿。(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还没有2020到2025年的出生人口,只能根据目前的生育率和生育人群进行之后的推算)。
从数据可以看出,育龄妇女的数量在以后20年是不断减少的,也就是说,生孩子的人群基数在萎缩。
人群数量减少并不足以说明新生人口会减少,还需要看生育意愿。
从过去40年的生育率统计可以看出,从1987年到达高点之后,我国的生育率就在不断的走低。
截止目前,我国的生育率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80位,比我们普遍认为低生育的国家,比如日本(171),德国(173),法国(119),美国(127)都要低。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我们的生育率有望进一步的走低。至于原因嘛,想必各位都能说出一些不愿意多生孩子的理由,如果你不清楚为什么,你可以上知乎搜索一下: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
结合育龄妇女基数和生育意愿两个因素,我们可以的出一个结论:未来新生儿将进一步减少。除非发生重大政策变化(类似原来计划生育,强制执行之类的措施),逆转人们的生育意愿,否则新生儿数量将成不可逆的单边下跌。
说完新生人口,再说说老年人口。
截止2019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超过25亿人。如果我们把60岁以上的人定义为老龄化人口,那么未来20年,将达到60岁以上的人(即1960到1980年出生的人),将有471亿人。
假设我们的人均寿命在未来20年提升到80岁(现在76岁),那么老龄化人口的净增加值接近22个亿。
换句话说:老年人口将大量增多
再看一看2040年时,50到60岁的人群数量(1980年到1990年出生的人),有227亿人。
两者相加将超过8亿人,这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20年后,中老年及老年人口将超过我们整个社会的一半,相当于你走到街上,看到的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人。我国将会成为一个严重的老龄化国家,和今天的日本几乎一模一样。
这就是我们未来20年将要发生的最根本的社会变化。
那么这个变化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部分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社会抚养比急剧上升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社会抚养比,按照统计定义,即16周岁到59周岁的人口数量,与其他年龄人口的数量比值。
因为16到59岁的人是社会最重要的劳动力人群,其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是需要抚养的人群。简单来理解就是16到59岁的人赚钱,来养16岁以下的孩子和60岁以上的老人。
这个比值越大,人们能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就越小。相反则越大。
截止2019年,我国16到59岁的人口为9亿,其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口总数为5亿,相当于接近2个人养一个人。等到2040年时,劳动力人口大概只有75亿,而需要抚养的人口将超过6亿,相当于12个人养一个人。同时,别忘了,这75亿里有22亿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
这么说来,可能大家感受还不是很深,换成钱来算,大家就能理解更明白了。比如你现在是个老人,每月拿5000养老金,这个养老金分担给两个年轻人,每人出2500。20年后的老人如果依旧拿5000的养老金,那么相当于一个年轻人要出4167元。如果 年轻人出不起那么多,依旧按照现在的2500,那么老人只能拿到3000元养老金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这些老龄化很严重的国家,老人们要出来工作,而不是待在家里养老的原因。他们每月领的养老金,养不住他们的老,必须得去工作,挣钱来补贴生活。
除了社会抚养比上升之外,还有第二个对社会影响很深的因素就是消费结构的变化。
从人的一生来分析,18到50岁是一个人一生消费量最大的时期,也是消费种类最多的时期,无论是生活保障,购置资产,文化娱乐,孩子教育等等,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内进行的。
当年龄超过50岁以后,很多之前消费的种类,会减少,甚至不消费。在消费的量上面也会缩减,原来可能消费1000,现在只消费500了。
当一个社会50岁以上的人群大量增多,年轻人减少时,对我们目前的消费结构就会带来很大的改变。对年轻消费群体依赖比较重的行业会出现大幅度的萎缩,比如,房地产。同时,在一些对老年人依赖比较重的行业会迎来突破性发展,比如医疗保健。
这么说来,可能有些人有点想不通为什么,举个简单例子你就能理解。如果你在学校食堂吃过饭的话,你会有这样一个感受,正常读书期间,食堂吃饭的人很拥挤,窗口开的多,菜也多。但是到放假期间,人少了,但是窗口也少了,菜品更是少的可怜。为什么?这就是需求决定行业存在与否,当这个行业所依赖的消费人群大幅减少时,从事这个行业的商家会更大幅度的退出。因为这个时候就算你竞争赢了也没有意义,因为你通过竞争获胜,赢得的是一个不断在萎缩的市场,利润空间在不断被压榨。
回到我们的生活,未来20年,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很多消费,将变得不那么自然,很多种类甚至会消失。比如大众娱乐行业,KTV,夜店,酒吧之类的,你觉得喜欢去这些地方的中老年人有多少?当年轻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你会发现很多这些过去存在并且还经营很好的娱乐场所关门。
社会抚养比上升,消费结构改变是人口老龄化对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两个重大的深层次改变。
具体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这两个改变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第三部分老龄化对当下生活热点问题的影响
第一:房价下跌
我知道很多买了房,特别是2018年以后才买房,而且花费很多的人,很不愿意听见这个词。毕竟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房价一跌,几十万就没了,换谁都心理不平衡。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是这样的人,心理确实接受不了,那么请你跳过这段,或者关闭此文。毕竟我也不希望让读者难受)
不过,社会趋势并不以我们的意志或心情为转移,虽然我自己也有房,花费也挺多。但是,相关的各种依据依然告诉我,房价下跌是必然趋势。
在说论据之前,要先说一个结论:大面积房价下跌是必然,但少部分地区可能会横盘,甚至微涨。比如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的房产。越是小的城市,房价会跌的越惨。
开始说论据:
消费人群减少
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人更需要买房子?当然是年轻人更需要买房子,特别是25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大多没有自住房且需要成家。年纪小一些的,可能还在读书或刚工作,对购房有需求,但没那么急;年纪大一些的很多已经有了自住房,如果再购置,基本都是出于改善的目的,迫切性也没有那么强。
如果从2020年开始算起,25到30岁的人是1990年到1995年出生的人,这部分人总共有106亿 。往后推算,每5年为一单位的话,2025年时这部分人口总数为9612万,2030年时,这部分人口为8131万;2035年时,为7951万;2040年时,为8217万。
很明显看得到人口数量在下降,也就是说潜在,急需买房的人群基数在下降。
如果和前10年的在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我们把时间往前拉10年,也就是1980年到1990年出生的人群数量比较一下。在2010年时的25到30岁的人群总数为102亿,2015年时,这部分人口数为125亿。
也就是说到了2025年左右,迫切需要购房的人群总数将比2015年时减少3千万。呈现一个断崖式下跌。且这一下跌趋势将持续10年,到2035年左右才见底。
房子说到根本是让人住的,从本质上来说和其他商品一样,当需要的人大幅减少时,房子就会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维持高价是一个伪命题。
货币无法超发
除了人口因素以外,有的人会想到,货币因素。过去多年,我们建造的房子实际是供大于求的。按照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尚未卖出去的新房面积,除以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37平米),需要34亿人才能住满。(是住满,不是塞满)
从总量来看,我们根本不缺房子,为什么过去10年,几乎所有地区房价还大幅上涨了呢?因为央行货币超发。
中国过去15年的货币超发有两个大的时间点,一个是20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另一个是2015年的“棚改货币安置”。前一个带来了10年的“铁公机”大建设,全国到处大修高铁,高速,飞机场。第二个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让拆迁户成了“暴发户”的代名词。这些钱相当一部分都流进了房地产,因此房价暴涨。(当然,货币超发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这里就不详细谈了)
未来20年,我们都不可能再看到央妈如此大放水了。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大放水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两次大放水的核心作用都是为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都使用过这样的手段。比如美国1930年时的“罗斯福新政”;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腾飞,都是用基础设施大建设拉动的。
但是这个手段是有效用期的,不是任何时候使用都灵,只有在经济还比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才有用。到2019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已经处于整个世界的领先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6%。继续放水搞基础建设,对经济发展已经没有多少作用了。相反,大印钞票会稀释和浪费社会财富,加大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是不利的。
没有哪一个政府会希望它的钞票在人民眼中跟纸一样,社会财富高度集中,除非它想结束自己的统治。
放水阻碍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发展到目前这个程度,阻碍我们继续发展,或者说多年来的发展痛点就在于人民币无法国际化。
了解一点金融知识的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国家在贸易时都是以美元来进行结算的。也就是说美元是世界货币,各个国家都要储备。
我们大家都觉得美国的军事实力世界最强。但实际上美国的金融才是称霸世界的核心武器,军事只是维持美国金融霸权的手段而已。
大家使用美元结算,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美元是美联储发的,对美国政府来说就是一张纸,它用一张纸来和全世界交换物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得到的是纸,而美国人民得到的可是真金白银。
当美联储钱印多的时候,就向全世界输出通胀;当美国钱少的时候,提高利率,资本回流。这么一来一去,就搜刮了全世界的羊毛。这就是美元国际化的厉害。
中国在过去发展的时期,也是深受其害的。要不怎么说“勤劳的中国人民”,我们辛辛苦苦生产的衬衣,袜子,圣诞树,芭比娃娃,基本都拿去换了美元。我们加班加点,得到的也就是点辛苦费而已,而美国人操作汇率却收割了大头,躺着赚钱。
中国想要摆脱这种被操纵,随时被薅羊毛的命运,必须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说取代美元,起码也要能和美元分庭抗礼。这也正是中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组建“亚投行”的一个核心原因。
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汇率就必须保证稳定。也就是人民币的价值得有保障,不能随意大幅变动。这样其他国家才敢信任中国,并使用和储备人民币。
要是央行动不动就放水,人民币随时有可能变成废纸,哪个国家敢相信这样的货币?没人相信和使用,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一句空话。
那我们不要人民币国际化成不成?就接受美元的统治不也挺好吗?
处于现在这个阶段,中国已无退路。中美贸易战只不过是两国争夺世界头把交椅的表面文章而已。中国若退出竞争,美国必将把中国打的一败涂地,无法翻身,就和原来打日本一样。如此才能消除威胁。在国际政治中,老二离老大太近的时候,必然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握手言和的可能。
更令中国头疼的是周围还有一堆小国家对我们不怀好意,若中国无法和美国相对抗,失败了。那等待我们的结局不只是美帝会来收割,其他小国也会趁机收割,比如南海的领土你还要不要的?
这里扯远了,总结来说,为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央行不能也不可能放水,否则国家战略就玩完了!
房产税抑制炒作
关于房产税的这个问题,关注时政的人应该不陌生。2019年两会期间,“房产税”就是关键词。
房产税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房价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房产税会大幅遏制住炒房行为,因为房产税会大幅降低房子的增值属性,以及降低房子的投资属性,甚至可以把房子拍成负资产。
当房子不能给炒房者带来增值时,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补救,或是出租或是抛售;要知道很多炒房者以前是宁愿房子空着也不对外出租的;如果房产税出来了,他们还不出租,那么房子就会成为负资产不停地吞噬他们的现金流;所以大众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炒房者能把房产税转嫁到租房者身上,因为到时候你会挑花眼的。并且每年折旧剩余的房子会泛滥成灾。
房地产这个行业已经没有潜力可挖了,它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历史使命。随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结束,卖地也将行将就木。因此我们国家迫切需要新的税源,既然增量已经没了,那就打存量的主意吧!
因此房产税的出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有这个可以替代卖地留下的大窟窿。房地产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可能会急速没落,因此房产税会很快推出以履行它的历史使命,大概率两年内出台,因为根本没有时间拖延。
2018年全国卖地收入为65万亿,而全国房地产总值450万亿;为了弥补65万亿的卖地收入,房产税就是一个答案。试想一下,只收1%的房产税,就是45万亿收入。当然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绝不是一个卖地收入就能解释清楚的,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划等号的。但是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分析和思考的角度,方便读者理解。
房产税有两个作用:
一是降低甚至除去房地产的增值属性,想稳赚不赔,做梦,因此会逼迫一些囤房(炒房)的人主动卖房,会极大增加市场房屋供应量;
二是降低地方政府对卖地的依赖,彻底解决土地财政尾大不掉的问题!
存量巨大,难以消化
截止2019年的一个比较粗略额的统计,中国目前已有的房产面积(已建成未卖出及已卖出的),按照我们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39㎡去分摊,可以住下40亿人口,超过全世界总人口的一半。
房产本身也是一个商品,商品价格的涨跌从经济学上来说就是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一个商品供大于求,那么必然价格下跌。
面对如此巨大的一个房地产量供给,别说是我们的新生人口还在下降,就是不下降,大家使劲生孩子,也是消化不完的。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将一直存在,即便不再建设新房。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这么大的房产量不是在一个地方。这就造成了结构性的差异。核心城市的房子始终稀缺,而边远地区的房子则无人问津。
这也就是上面我说到的,从大范围上来看,3线城市及以下的地区,房子会跌成白菜价,因为压根没什么人来消费。也不具备任何的投资属性。但在一二线一些核心地段的房子,还是比较值钱的。
当然,即便是一二线城市的多数房子,也不代表着会继续大幅升值,很可能为20年横盘不涨,或是小幅下降。
因为当周边一些小城市的房价出现大幅回落时,一些在大城市难以生存或是生活成本太高的人群,就会选择转移,到小地方去生活。从而降低大城市房子的潜在消费量。
有的人可能会拿城市化率来说明城市的房价会不断上涨。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6%,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市化率,确实我们还有一些空间。
但是,别忘了,没选择进入大城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居住于县乡地区的60岁以上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你觉得他们有多少人愿意进大城市来居住?再把养老本都赔干掉来付个小房子的首付,还不给贷款。所以,未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不是人口继续大量从农村进入城市。相反,是把农村建立成为小城镇。
另外,根据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从60%到80%这个阶段,不是人口继续大量迁入,而是老年人口的死亡。日本的城市化率到达60%左右之后,保持这一水平达10年之久,之后大幅提高到80%。原因就在于原来留在乡村的那些年迈的老人,大量离世。基数降低了,所以城市化率提高了。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不是很相似吗?
如果没有新增人口的大量流入,谁又来接一二线城市大部分房产的盘呢?
第二:养老困难
养老难这个问题,未来将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难题,且程度和范围会不断加深,类似于今天买房难一样,甚至比这个还糟糕!
先从政府的一个表态,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说了关于养老的问题,不仅要求政府加大养老方面的投入,同时号召各种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进入到养老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在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也再一次说了这个问题。总理说了这么一段话:“按照目前公立养老院的规模,已有的60岁以上的老人,入住率不到3%。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减小,因为政府投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老人增加的速度。如果完全要靠政府来支持养老的话,这将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要实现真正的老友所养,只有发挥全社会的作用,让所有能提供养老服务的力量都参与进来,才有可能实现中国人老有所养。”
老人要解决养老难,有几个前提条件:
有一定的钱,能解决自己的生活消费,医疗保健消费
有充足的医疗资源,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看病,保健的需求
有人陪伴,能满足老人心理及情感需求
先说第一个:有钱
现实情况是没钱,而且不是以后没钱,现在就已经没钱了。在全国养老保险可支付月数情况表中,很多省份的血槽已经快见底了。
我们的社会养老资金的收支方式是劳动力缴纳,老年人领取。但是上文已经分析过,未来的劳动力人口是减少的,社会抚养比在不断上升,缴纳养老金的人群基数在减少,而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多。
当然,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比如鼓励生育,延迟退休,社保养老资金入市等等。然而这些政策都只能是延缓一点养老金被消耗的速度而已,无法根本解决困难。
当老龄人口持续大幅增长时,缺钱,将成为很多老年人的一个生活常态。于是,我们将看到跟日韩,新加坡一样的场景,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餐馆里打工,在路上开出租车,送快递
有足够的医疗资源,满足老人们看病的需求
这个问题有个通俗名称叫做“看病难”,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看病之所以难,就是因为看病的人太多,而医生,医院太少,特别是好医生和好医院。于是医生们特别繁忙,有时间赚钱,却没时间花钱。病人们永远在排队,看病的价格在不断上涨。
指望医生,护士好好服务病人?不存在的,在一个纯买方市场里,消费者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病人只能服从医生。于是“医患矛盾”不就产生了嘛!从经济学来解释,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在未来20年,看病难这个问题依旧将持续,甚至更恶劣。因为老人更容易生病,特别是大病。老人多了,那么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将出现爆炸性增长。目前国家鼓励并放开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开设大量的民营医院。但是,医院可以快速建成,大批量的好医生,好护士却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培养出来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潜在病患的增长率将明显高于医疗资源提供者的增长率。
当然,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突破,也给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未来也许会有一些成熟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来替代医生和护士,满足人们对于看病的需求。比如机器人看病,机器人护理之类的(目前在科研阶段,技术已经成熟)。
但在这些技术产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之前,看病难将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老人的心理及情感需求
如果说,医疗服务可以指望人工智能的突破来完成的话。那么,情感服务就只能纯靠人了。(毕竟人不会对一个机器产生什么情感)
人的情感交流一般和两类对象,一类是朋友,一类是家人。换句话说,对于未来的老人而言。要么你朋友多,人家愿意跟你玩。要么你有家人陪,家庭和睦。要是两边都不沾,那么很可能会“孤独死”。
另外,说一下目前有些人对于未来养老的一些想象做法。网上有很多人(还比较年轻的人),不考虑结婚生孩子,说到以后养老,就想着努力赚钱,以后去养老院,或是和朋友一起抱团养老。
这种想法,只能说站在现在的立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貌似靠谱。但随着以后社会情况的变化,这些做法根本不靠谱。
先说养老院的事,对于很多幻想以后去养老院养老的人,你先问问自己,你知道你们那里的养老院门朝那边开吗?进入有什么条件?里面的养老生活怎么样?我接触过很多嘴上说去老了去养老院的人,根本都不知道养老院是怎么回事,完全就是从电视剧里,甚至自我想象里得出的结论:觉得养老院是个非常好的养老场所。
另一个,如果你觉得现在的房价很高。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未来的养老院的收费会比现在的房价还高。大家买房子住是因为居住需要,同样,当老人多了以后,对养老院的需求也会剧增。花钱买房子的实用价值是买一个居住权,花钱进养老院不也是买一个在养老院的居住权吗?而且,养老院不可能盖的跟今天房子一样多,容不下那么多人。供小于求也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状态。
公立养老院收费低,但是你得先想想你自己是不是社会前1%的人群。私立养老院,那就是看你的钱包了,毕竟为了赚钱来的,且名额有限,谁给的钱多,谁就入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公立是进不去的,高端私立给不起钱。低端的倒有,问题是你受得了护工对你爱答不理的服务吗?吃得下水煮白菜吗?住得下两人10平米的房间吗?当几个老人共同分享一个护工时,你觉得护工能怎么服务你?能管你活着就不错了,还会管你心情好不好?
另外,入住养老院是需要人担保的,当老人有什么问题时,能够及时联系到人来予以解决,没钱给的时候能找人支付。一般这个担保人以子女为主。养老院这样的做法能较大限度的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而没有担保的那些老人,就很可能被拒之门外,或是被要求支付更高的代价,以降低养老院承担的风险。
再说一下抱团养老,比如几个老人互相照顾。首先,能和老人互相养老的也同样是老人。你指望别人来帮助你,别人也同样指望你来帮助他,那这个问题就来了,当你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和你互助养老的那些人会不会真来帮助你,这可就难说了。毕竟和你没有什么不可分割的关系和利益,帮与不帮都是凭心情。还有,人与人相处久了,都有矛盾,特别是老人是最难以改变的,比较固执。对待自己的子女,他让你不高兴了,你可以批评他,责骂他,但是对于同龄的老人,你敢责骂他们吗?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在一起玩久了,容易发生争执,互不相容。如果你和自己生养几十年的子女都待不下去,和一群没多大感情,也没有利益联系的老头老太太在一起,矛盾只会更多。
第三:孩子教育方式转变
“教育难”是现在很多家长的一个头疼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家长们,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突出问题:花费高,沟通费力,缺乏时间精力教育孩子。
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个逻辑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望子成龙”的思想虽说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但是发展到现在这样几乎疯狂的地步,涉及的因素不只是传统思想那么简单。
30岁及以上的父母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一个感慨,在我们小的时候,虽说也鼓励读书,重视教育,但是花费的成本没有现在这么高。虽说现在的公立中小学都不收学费了,很多甚至还发放伙食费等等津贴,国家教育部也提倡和要求中小学减负,按理说教育孩子的花费相对20年前应该下降才对。但是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花费却是与日俱增,很多家庭光在孩子教育上的花销,一年就超过10万。因此很多人都感叹:生得起,养不起。
这么多的花费,都去哪里了呢?随便问一个家长,得出的回答都基本相似:辅导班,兴趣班等等。为什么家长们如此热衷于给孩子报班培训呢?从直接原因上,是为
知识点详解:
幼儿期,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其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
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如,“破涕为笑”。
2情感比较外露:如,孩子往往“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或者幼儿小时候受一点委屈就在父母面前大哭,企图寻求父母的安慰,但是长大后,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受多大委屈,对于父母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工作中为了不让自己时而的负能量感染同事,有时候强装微笑等。
3情绪极易冲动: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幼儿初期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例如,小班幼儿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时,就会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成人这时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闹”,往往无济于事,他甚至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幼儿会用过激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例如,幼儿看到故事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即用动作把“坏人”去掉。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
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如,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大班儿童除去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的笑、偷笑、嘲笑、苦笑等。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
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
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个方面,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如,从幼儿中期开始,学前儿童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道德感,而且开始对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产生明显的情绪体验。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时候,就会出现“告状”的行为。
2美感:如小朋友画画时强调颜色的搭配。
3理智感:(又称为智慧感)如,好问好学,以及“与动作相关的破坏行为”都是理智感发展的表现。
经典考题:
1周末妈妈带以恩去超市,以恩看到货架上的“小猪佩奇”,想要妈妈给她买,但是妈妈说家里已经有同样类型的“光头强”了,不要再买了。但是以恩却不听妈妈的劝解,在超市就大哭大闹起来。妈妈严厉地跟他说,不许哭。他也听不进去。以上材料反应了幼儿情绪情感的( )特点。
A易冲动性 B不稳定性 C易感染性 D社会化
1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幼儿期的情绪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年龄越小,这种冲动性越明显。题目中以恩没有得到玩具就大哭大闹,不能自制是情绪的冲动性的表现。B答案不稳定性,更多的是表现为由一种情绪向另一种情绪的变化,而题干中并没有体现;C答案易感染性主要是指幼儿因为别人的某种情绪而自己也有某种情绪,情绪的主体有两个,题目中只反应了以恩的情绪;D答案情绪的社会性是情绪发展的趋势而不是特点。故此题选择A。
2一个孩子刚刚出生,为了培养幼儿的依恋,母亲要时常抱着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也喜欢父母抱着送他,进入幼儿园,孩子依旧很喜欢老师亲亲抱抱,但是上小学甚至更大一点之后,成人再去抱孩子,孩子就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反映了情绪情感发展的( )趋势。
A情绪不断丰富 B情绪的深刻化
C情绪的易感染性 D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所谓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孩子小的时候喜欢父母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大一点父母抱会感到不好意思,依旧是爱父母的,但是更多的表现出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A答案情绪的不断丰富,主要是指情绪的分化和他所指向的事物的增加,题目中没有体现;C答案情绪的易感染性是情绪的特点而不是情绪的发展趋势;D答案情绪的自我调节化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冲动性不断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题目中都没有体现。故此题选B。
3在幼儿晚期,幼儿在绘画中开始不再满足于颜色鲜艳,还要求颜色搭配协调,这主要体现了幼儿的( )的发展。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和谐感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幼儿美感的发展。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它受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制约,受社会的审美评价标准而影响。美感的发展和道德感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凡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都能够引起心灵美的体验;反之,则使人产生丑恶、厌恶之感,故本题选B。
4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请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年龄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
4答题要点
材料中幼儿园小班行为表现的差异有:
(1)情绪的易冲动性。幼儿期的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在材料中,小班年龄小,所以这种冲动越明显。随着年龄增长、语言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接受成人的语言指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材料中大班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的逐渐加强;
(2)情绪的外露性。小班的幼儿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到了幼儿晚期即大班幼儿,他们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材料中,大班幼儿打针也怕疼,却忍住不哭,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样子。
(3)体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绪逐渐自我调节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语言的逐渐发展,大班幼儿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不仅可以忍住不哭,还“装作”勇敢的样子。
学生谈恋爱是一把双刃剑,对学习的影响有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因为谈恋爱时,大家都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从而吸引对方。当然,前题是你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已经不再是尚未发育成熟的懵懂少年;相反,不管是男孩或女孩,到了青春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发展,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开始对恋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或幻想。
此时的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心智都还不够成熟,如果冒然进入恋爱禁区。不但会影响学习,还有可能会毁了你一生的大好前程。因此建议大家在上大学之前最好以学业为主,少做一些想入非非的事情。如果你已是大学生,我想很事情自己能够进行取舍了,是学习为主还是以恋爱为主还是两手都要抓,得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
先说说好的影响:
一、生理的发展,情感的需要。
初高中生,生理快速的发生着变化,第二性征的日益发展,渐渐成熟,导致与异性的探知和了解更加的日益增长,情感需求慢慢发展。
二、社交的拓展
恋爱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建立恋爱关系,是对社交的一种新的形式的探索。初高中生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与人交流的心理,使得恋爱作为一种社交形式得到大大的发展。
三、从长远看。
学生时期的恋爱,是满足情感和交流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对于建立爱人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益处;情感的满足和发展能够大大的促进人格健全,增强自信心。
坏的影响
针对自律性差的同学来说,一旦恋爱后,就容易不管不顾,成天沉浸在恋爱的甜蜜之中,而忽略了学习。
一、多存款,少负债。
现阶段,无数中老年人都喜欢做一件事,那就是“掏空”家底去帮儿女买房买车,甚至全家人都负债累累,需要三十年才能还清债务。
像这种情况,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那是特别要命的。只要遇到了什么意外,这个家庭终究会崩溃。
比如说家人中途生病了,需要做手术了,要花钱了,如果我们连救命钱都拿不出来,那我们该怎么办?
说得难听一点,如果躺病床上的是我们,家庭也没钱了,那我们岂不是只能听天由命了吗?
在这个年代,最重要的,终究是现金流。如果我们有存款,有可以迅速变成现金流的资产,那生活无论发生什么意外,我们都能轻易应对。
所以说,未来几年,要把自己的负债降下去,最好“无债一身轻”,再给自己积累点存款,晚年才不会有太多的风险。
二、低欲望,断舍离。
近两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低欲望。
所谓的低欲望,就是降低自己的“物欲”和“精神欲望”,没有“买买买”的冲动,也不会轻易浪费钱财,越活越简朴,越活越简单。
这种“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突然才出现的。它的根源,其实就是前几年被人们追捧的“断舍离”思想。
断舍离的核心,就是让人舍弃不必要的一切,抛开毫无意义的人与事儿,让自己的生活空间变得干净且清静起来。从本质来说,低欲望和断舍离,是一脉相承的。
现阶段的中年人,要想“安稳”地熬到晚年,不妨采取“低欲望”的做人理念。少花费,多存钱,可以保存我们仅剩不多的热量。
晚年的寒冬即将到来,留点钱财在身,好好过日子吧。没有钱,才是晚年最大的悲哀。
三、以房保命,以房养老。
在如今的市场当中,有一种商品,那是十分重要的——房子。
一般来说,在中国社会,只要儿女结婚生子,或者到了而立之年,父母都会把自己的房子交给儿女,自己则独守一隅,越活越像孤寡老人。
当然,把房子交给儿女,那是有条件的,儿女必须要照顾父母,且有经济能力为父母养老。如果他们没有钱为父母养老,我们也失去了房子,那最不幸的还是我们自己。
人,既要为儿女想一想,也应该要为自己想一想。你关心了儿女,体谅了子孙后代,那又有谁来体谅你呢?人,最终只能靠物质,只能靠自己。
年轻的时候很天真,认为钱财房子都是身外之物,不重要。等老了才彻底明白,钱财房子都是“保命符”,根本不可或缺。
人老了,不如以房养老,给自己一点安稳的保障。
四、劳逸结合,保平安。
无论是正在996的70后,
女高中生如何处理情感问题,使自己健康成长
女生刚进入高中可能遇到了很多问题,有哪些表现呢?
1
.
经常烦躁不安,
总想大哭、
大喊大叫或者找个时间,
找个场合、
找个对象发泄一下。
如在周记中,
我们有的女生会发出各种牢骚,
各种不满,
甚至认为这个世界都是灰暗的。
2
.
压抑不住对某个男生的爱慕之情,成单相思,暗恋。
3
.
总有一种炫耀的冲动,有一种虚荣心,认为有个男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慕是非常光
荣的事。
4
.
一种惧怕的心理,高中生是不能谈恋爱的,可我喜欢上了某个男生,我无药可救了
吗?
5
.
经期反常现象。有的女生每当经期来时会坐立不安,怕考试、怕上课、怕做作业,
甚至逃学。
6
.
有的则干脆明确表明自己恋爱了,整天沉浸在卿卿我我之中。等等。
这些虽然都是青春期阶段正常的现象,
但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任其发展,
就会产生以下严
重的后果:
1
.
对自身的影响:
很多女生当碰到这些事的时候,往往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时注意
力不集中、对他人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什么都毫不在乎、看什么都不顺眼、有的甚至离
家出走和男生同居,甚至怀孕生孩子。这一切的发生,都会影响到我们今后的一生。
2
.
对他人的影响
:
很多男生打架事件甚至犯罪或自杀,追根溯源,基本上是因男女
问题引起。(讲解事例:
2003
、
9
沈阳市一所校园发生了一幕惨剧,一名高二男生因恋
人分手,用尖锐的玻璃碎片扎破自己的胸口,造成严重的心脏破裂,虽然到医院保住了
自己的生命,但却留下了永远的后遗症。)但问到女生时,有的女生感到很无辜。其实
我们女生的随意交往和无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这些男生,最后有的被学
校开除,有的被留校察看的处分,有的在监狱里度过,有的终身瘫痪。所以,我们的女
生同学们,不知你有没有意识到,有时由于你的交友的随意性,可能会毁了一个男生的
一生,我想你也不希望这种事发生,对吗?
3
.
对家人、
对社会:
当你成绩一落千丈时;
当你沉迷于恋爱之中时;
当你离家出走,
抛弃你那充满期望的双亲时,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已对你的家人、对社会造成了多么大的
影响?
因此,
作为一个高中女生,
作为将来的一名知识女性,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青春观,
使自己健康成长。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
一
)
保持健康的心理
女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但有助于身体在生理上处于健康状态,少患疾病,而且还能
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从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观点来看,健康心理包括下列十要素:
1
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抱有希望。
2
关心旁人,关心家人。
3
喜欢自己的工作,满意自己的成就。
4
保持广泛的兴趣与活动。
5
能发挥自己的潜在优点,也能利用各种机会。
6
知道自己的短处,愿意接受他人的
帮助。
7
能接受失败的挫折,并且愿意面对困难,正视困难。
8
能接受环境的变化,并适应
它。
9
时时充实自己,促进自我成长与成熟。
10
享受人生。
(
二
)
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
我们学校,为男女同学安排了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大量活动。参
加这些有益的集体活动,不仅有益于完善每个同学的人格特征,同时也能增强同学间的
凝聚力。举个例子说,比如男女同学一起挖坑植树。男生力气大些,抡镐刨坑,女生力
气小些,挥锹铲土。在这样的劳动协作中,男生所表现出来的强壮有力,会使女生感到
羡慕、男生感到自豪;同样,女生所表现出来的细致周到,会使男生感到宽慰、女生感
到满足。男生的个性与女生的个性都在相互对比中得到了更明显的展示。这种对比明显
的展示,使双方都产生了十分快乐的情绪。再比如,在男女同学的集体活动中,某个同
学在某一方面的才能特别出众,会引起大家特别是异性同学的注目或称赞。这时,这个
被众多异性称赞的人所感到情绪快乐,
无论在强度上还是持久上,
都要比
“卿卿我我”
、
“儿女情长”所获得的性心理感受宽广得多,强烈得多,也持久得多。
所以,
我们应走出那封闭的内心世界,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增加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从而满足我们那日益增长的求异心理。
(三)要用我们的意志来控制我们的情感。
我们饿了,
有吃东西的欲望和需求,
就跑到大街的小摊上拿起一个烧饼来,
说:
“我
饿了,有吃东西的欲望和需求。”然后也不给钱,转身就走,恐怕卖烧饼的人不会让你
走。
因为并不是我们要什么,
就一定能够得到满足。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用意志力来控制。
我们的情感也一样,同样需要意志力控制。
(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对待早恋
我们高中阶段所谈的恋爱都属于早恋,它是对异性的一种好感、喜欢、倾慕,是一
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它会对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
们必须要克服这种生理冲动,必须预防和正确处理早恋。那么,
就早恋问题我想说
4
方
面:
1
.危害:
早恋容易造成我们精力分散,影响我们的学习;涣散集体,损伤同学之间的
友情;腐蚀意志,败坏学风;情感失控,后果严重;感情不稳,伤己害人。
2
.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
要端正动机,自然交往;掌握分寸,勿过频繁;坦
诚相对,相互促进;务必及时克制自己的冲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