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你有什么感动的事情吗?

疫情期间,你有什么感动的事情吗?,第1张

疫情期间我的家人没有做过什么让我感动的事情,到是我的朋友做了一些让我感动的事情,因为我会定期去小区或者是公园喂养流浪猫在一星期间有一次我们小区被封了一个星期。让我感动的事就是我的朋友,知道了,我的情况主动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已经带我去我常去的公园喂流浪猫了。而且还味道很好,甚至还帮助绑架啊,收养并且绝育了一只流浪猫,所以我对我朋友做的这些事情非常感动,因为我知道他本人是不喜欢养猫养狗的,但是他为了让我放心做了这些事情的确是很让我感动的。这种事情肯定是对我有好感,甚至是对我非常暗恋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当我知道了他暗恋我的事,我更加的感动了,因为其实我也早在暗恋了他。等于是我们两个人都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开正因为疫情的原因。他反而勇敢地做出了表白的行为这件事情就让我非常的感动,至于我家人的话他们也就是,只是打打电话问候一下并没有做什么让我感动的事情,因为其实我们,对于疫情,并不是很在乎,我觉得得我们都有一颗大心脏,并没有觉得,得了新冠肺炎,就会要死要活。这就是一个比普通流感,稍微新一点的病毒并不能够让我们畏惧。

2020肺炎疫情感人事例五篇 疫情感人事例1

 原本是一个难得的阖家欢乐的日子,殊不知却撞上了天灾,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使神州大地一片沉寂。这位不速之客,在华夏之地猖狂肆虐,听者闻风丧胆,触者闻风丧胆,鹦鹉洲畔,黄鹤楼下,游人绝迹。疾风知劲草,大浪知英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医护人员前继后扑奔驰一线,只为托起生命的明天。

 “_,你平安回来,平安回来,我包一个月的家务”,这是_的丈夫送妻驰援_时喊的一句令人动容的话。其实,在这场大战中,_并不是唯一的“逆行者”。除夕,在这个本该与家人团圆的日子,各地医疗队伍纷纷向祖国递上了“请战书”,请求祖国批准驰援_,一份份“请战书”上按下的鲜红指印,代表着他们战胜病魔的坚定意志。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退役军人孙会贤在大年三十得知_发生疫情后毅然决定请战加入_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建筑工人宫达飞远从山西来到_,只为加入火神山医院建设大军中,在拿到工资后,他四处打听军款渠道,毫不犹豫把工资全部捐献,用于火神山医院建设。非典时期北京小汤山医院设计师黄锡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名年近八旬的老将主动请缨,再度披挂上阵,为医院设计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逆行者”们,他们是医护人员,是建设者,是军人,但他们也是普通的一员,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是为人子、为人妻、为人父母,年三十,谁不想与家人团圆,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危难时刻,他们挺身而出,毅然在人群中选择负重前行。

 大义担当,无私无畏。“逆行者”是今天中国社会最值得尊敬的人。尊敬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他们的牺牲付出,以做好自我的行动回报他们,每个人确保自身健康不添乱,就是对“逆行者”们最好的尊敬。同时,我们也要向他们看齐,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给社会添乱,不给国家加重,为打赢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疫情感人事例2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场上,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宣传引导群众联防联控,党群一心、全民动员,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汇聚起了抗击疫情的“党员力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一位老人第一时间亮出党员身份,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员的使命担当,他就是张庄乡东郭坡村的老党员——_。

 _,现年68岁,东郭坡村人,是一名有24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担任23年村干部,其中村委会主任4年,党支部书记12年。在担任村干部期间,他勤奋敬业,2008年卸任后,他继续以一名***员的光荣感与责任感,关心本村发展,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他是疫情防控的“战斗员”。_平时爱看新闻,关心国家时政,在了解到_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后,便高度关注并提醒身边人做好防护。大年初一,东郭坡村人梁某某从_返乡后回村内祖父家拜年,他得知后,第一时间联系村党支部书记反映情况,建议对本村出入口进行封堵并安排专人轮流值守,又联系村医上门对梁某某进行测体温、隔离等防控措施。在了解到其在天坛镇小邢村居住后,再次向上级报告,帮助做好后续监管工作。接到他的反映后,东郭坡村党支部迅速安排部署,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对全村所有重要路口和必经之路进行封堵,共设置四个卡点和一个应急通道,成为张庄乡第一个设卡防控的村,为开展后续防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是坚守一线的“防护员”。“年轻人起得迟,我就早点儿到。”他总是最早到岗的那一个。村党支部要求卡点实行全天候24小时轮班制,他便挺身在前,即使年事已高,依然主动选择了早晚班。在做好自己岗位值班工作之余,他还帮助其他卡点的同志,共同站好岗,每天坚持在岗12小时以上。同时带头义务打扫街道,自觉爱护环境卫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他是为民服务的“宣传员”。“不戴口罩就别出门,回家去!”“口罩要戴在嘴上,不能带在身上。”严厉又不失温情的话语体现了他对村民们浓浓的关切之情。听说党员需要分片包联村民,他便主动报名包联了10户,挨家挨户摸排、登记信息,坚持每天上门宣传防疫知识。他担心村民们对疫情不够重视,还用党员活动室的大喇叭为全村广播,引导村民进行科学防护,提高村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用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一些实用的疫情防控小知识。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全体***员的无私奉献。_就是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党员,他时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发挥着***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疫情感人事例3

 为提高群众防疫的意识和能力,霍邱县临淮岗乡刘台村妇女主任、***员_同志,2020年元月24日才做过阑尾手术,在伤口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手术后仅三天就向村支两委提出申请,要求加入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工作队。

 每天清晨和中午午餐后,一支骑着电瓶车,手中拿着喇叭和宣传资料的抗击新冠病毒宣传队出发了,这是刘台村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工作队。他们或深入街巷、或走上庄台,宣传抗击和预防新冠病毒肺炎知识。_同志把小喇叭作为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武器,主动承担了语音宣传任务。为了提高宣传效果、便于群众接受,_同志每天在宣传前,认真研究上级下发的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宣传资料,然后用通俗的、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进行录音,在宣传时进行播放,告诫辖区村民不聚集、不办红白酒宴、不走亲串友、出门要戴口罩;劝说辖区内饭店、棋牌室暂停营业;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

 刘树琴同志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她和丈夫经营了一家中医理疗室,还在村里兴办了家禽养殖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抗击新冠病毒的非常时期,为避免人群聚集,她主动关闭了理疗室。考虑到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大都隔离在家,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尤其是村里和乡敬老院的老人们,_同志自己出资,用自家饲养的土鹅,加工出真空包装、开袋即食、味道鲜美的熟食鹅块,和村里的同志一起,把价值近5000元的食品一袋袋送到村里和乡敬老院的老人家里。

 _同志说:“虽然我是一位女性、一个母亲,但更是一名***员,在非常时期就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争做打赢这场无硝烟战争的排头兵。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是为了全村村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就应该在群众最需要我的时候,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通过乡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的大力宣传,刘台村村民抗击和预防新冠病毒肺炎的意识增强了,辖区内群众外出走动的减少了,出门也戴上了口罩,饭店、棋牌室暂停营业了,全村没有一家农户筹办红白酒宴。_同志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积极工作和无私奉献,在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示范作用。

 疫情感人事例4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坚持做好自己,战“疫”很快就会离我们远去。请在家的同志莫出门少走动,请战斗在一线的同志严格防守,同时做好自我保护。战“疫”还未成功,请大家继续坚持不要松懈。

 她叫_

 说到“坚持”,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她叫_,2018年12月入党,是_通道管理科的一名安检员,如今已有2年党龄,疫情发生以来,她放弃休息“坚持”工作。当得知科室需要疫情防控支援时,她主动申请报名参加,还是西区通道管理科人力资源模块的助理,负责疫情防控的相关组织落实工作。

 孕期数月,毅然坚守岗位

 2月11日接到通知,支援科室的10名党员干部职工要执勤上岗,她被分配在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国际出发层,从那时起至今,她一直坚持值守,认真细致的做好航站楼进入人员登记检查工作,而且近期天气恶略,不是雨雪就是大风,甚是寒冷,身体健壮的人都会被冻得瑟瑟发抖,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首都机场安保公司这么多的防控执勤者都是这样做的,对,大家做的都很好。”可是,她刚刚怀孕还不到俩个月,医生建议她少走动,多休息,不能劳累,保证情绪的稳定。

 大家都知道,孕期的人最怕的就是寒冷,身体健壮的人在寒冬里,遇冷都会容易使血压升高,而且会导致心跳加快,更何况是刚怀孕的她呢

 因为有你,寒冬不觉冷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这些她至今都未向领导反映,在一个偶然的闲聊中,她身边的同事提起才知道,当领导找到她说换人执勤时,她反映还很激烈,居然说:“我做的哪不好了,为什么换掉我。”

 领导说:“你隐瞒不报”,她惊讶了!也愣住了!这时,领导说:“执勤前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你刚怀孕,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家休息。”嗨!这事呀!我没事,您放心吧,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最后,在坚持不过领导的情况下说:“那我在值一次班,然后带新同志熟悉一下”。

 守初心、担使命,显担当

 疫情面前,她守初心、担使命,显担当。防控值守她冲锋陷阵带头做表率。

 她还说:“疫情大考,重在基层,难在基层,所以我们要从基层严格把好疫情防控这道关,守好国门安检这道门。”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员,要为党旗增辉。

 疫情感人事例5

 宝应县安宜镇东门社区_同志,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当战“疫”来时,她毫不犹豫奋战在一线。在社区她负责宣传工作,防疫工作宣传要先行,只有户户知晓,人人知道,才能化为居民的行动。她深感自己的责任,准备各种防疫宣传资料,与同事和志愿者们上街入户散发;制作悬挂横幅、宣传标语,做到小区和主要道口全覆盖;录制防疫宣传音频,安排志愿者走街串巷进小区进行流动宣传;作为网格员挨门逐户登记,排查外省市入宝人群,及时把防控知识宣传给居民,处处都留下她忙碌的身影。整个春节假期前后,她都始终坚持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家住商业广场的一户居民,父女二人从浙江温州回来,一家人都需要居家隔离观察。在居家观察期不能外出采购,_主动为他们采购蔬菜等生活所需,还留下电话,嘱咐有事随时联系。

 生活中,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儿5岁,儿子2岁,都还年幼,需要妈妈的看护照料。但她深知,这是一场危险却不能退却的战斗。我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该以一名***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家庭不能影响工作,但更怕自己万一被感染而传染给孩子,与丈夫商量后,她咬牙把俩个孩子都托付到自己老人家里,偶尔跟孩子视频,叮嘱老人一些防疫的注意事项。每一次和孩子视频后她都转过身潸然泪下,擦干泪,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 事迹材料 5篇

 国家正在变强,有句古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相信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共同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实现幸福生活。下面是我整理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作文,欢迎阅读。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一

 谭青苗:疫情不退 战斗不休

 “护士长,拿套防护装备过来。”“护士长,这个表格怎么填”2月29日10点30分,黄冈市中医医院综合科里,护士长谭青苗正忙得团团转。

 谭青苗是宜昌姑娘,在黄州安家多年。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本该与父母、年幼的儿女共享天伦。1月21日,她的父母从宜昌来到黄州,准备和她一起过个热闹的新年。不料早在1月19日,谭青苗就已进入市中医医院感染科,回不了家。她的父亲说:“你让我来过年,我整个春节都没看到你的人。”“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她很愧疚地对父亲说。

 1月22日晚,谭青苗转战黄冈市惠民医院。那里三层楼住了97名新冠肺炎患者。刚入院的病人还不适应隔离,每天谭青苗都得大着嗓音讲解着隔离知识,没两天嗓子都哑了。护理部主任周祥想法找来扩音喇叭,这才让她的嗓子轻松了点。每天的隔离知识讲解与安抚,让病人们慢慢接受了不能出门的治疗生活。

 特殊时期又正值春节,保洁工人和护工都不好找,谭青苗就与另一名护士长承担了整个三层楼的所有垃圾清运工作。每次做完清洁,两人的衣服都是从里湿到外。“这些垃圾处理不好,容易造成污染源。”谭青苗说,就算找到清洁工人,她们也是会跟着清洁工人,指导他们做好防护:“毕竟我们也要为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

 1月29日晚11点30分,有8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转运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本该跟车的护士因不适应负压车无法跟车。谭青苗当即顶上,一直到1月30日凌晨4点左右才转运完成。在凌晨2点左右,一名70多岁的婆婆被抬上车,婆婆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好不了”谭青苗握着婆婆的手,说:“别担心,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条件很好,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婆婆却说:“姑娘,你看起来好累,你睡会儿。”

 谭青苗一回想起此事,就抑制不住感动,她说:“我一定要坚持战斗到最后,为这样可爱的人尽一份力。”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二

 周敏:职责所在 累也坚持

 “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只要工作需要,我还会继续干下去。”2月28日晚,刚回到驻地休息的黄冈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生周敏表示,疲惫的声音里,透着坚定。

 为了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自2月18日投入使用,急需大量医务人员值守,周敏第一时间请战。而当时,他刚刚结束19天的县市疫情防控督导工作。

 从2月22日开始,周敏和同事两人承担起新院区4——11楼的医疗废物转运工作。每天早上7点多准时上岗,9点进入各楼层,对电梯通道前的医疗废物进行整理、搬运,送到楼下污物出口,再转运到暂存间……因为医疗废物大多是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垃圾,为了保障所有人的安全,必须及时进行清运,最多时,仅一层医疗废物就达20多桶。尽管接触医疗废物很危险,需要两个小时进行一次修整,但他和同事在工作时几乎没有时间概念,只想着全力加快进度,连续工作6、7个小时是常事。有时等同事招呼吃晚饭时,才发现自己的中饭都忘了吃。

 “前几天天气闷热,不到半个小时,口罩和身上的防护衣就全部湿透了。”周敏告诉记者,防护衣穿脱不便,加上密闭的防护镜和口罩,本就行动困难,呼吸不畅,每次搬运一桶桶重达几十公斤的医疗废物时,他们更会面临体力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稍有不慎还会受伤。“好几次,我坐着就睡着了。”周敏每天完成工作任务回到驻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休息,好积蓄力量迎接第二天的高强度工作。

 周敏的妻子余灿是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护士长,每天早出晚归,一直在老院区负责产科病人的收治及护理工作。两岁的儿子年前被送回浠水外婆家看护,夫妻俩已有一个多月没看到儿子。

 “我们都不敢和儿子视频,怕他哭,也怕自己难受。”周敏低声说,自己很想儿子,也知道妻子的辛苦,但是,身为医务工作者,站在抗疫一线,这是职责也是使命,他愿意付出,选择坚守。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三

 “我是一名好医生,但却不是一个好孩子“

 “我是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但我不是一个好孩子。”工作6年的90后武汉第四医院医护人员姜思达对健康时报记者这样评价自己。

 几天前接到通知,医院需要紧急开设两层抗病毒的新病区,急缺人手,经过再三考虑后,他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连夜写好了请战书,交给了院领导。

 姜思达说,母亲身体不好,早在十年前就做了子宫切除术,父母就只有我这一个儿子,我如果不幸感染牺牲了,谁来给他们养老。

 “但是时间不等人,病毒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肆虐传播!我就是应该冲在最前面!”1月25日12点,医院下达了通知,下午两点钟之前到西院报道!此前四天,他已经工作了70多个小时了。

 姜思达作为东院第一批护理支援队队员,主动要求被划分到门诊输液室,感染病人最开始接受的治疗就是在输液门诊。“明显觉得自己身体极度透支,随时都有可能倒下。” 姜思达回忆到。当时心情极度困扰,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休息好,另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现在状态很差,免疫力是极度低下的。

 上前线之前,必须要回家看父母一眼。吃饭的时候骗父母说,科室最近有人感染了病毒,自己跟那个同事有过接触,去科室住把自己隔离几天,如果没什么症状就回来。

 “这一餐我吃得特别多!眼眶里的泪水不停的在打转,因为我知道,很久以后才能够再次吃到父母亲手为我做的饭菜了,下次回家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四

 延迟婚礼主动请缨上抗疫一线

 普外科90后护士陈娟娟,原定正月初十结婚,为了坚守一线抗击疫情,她主动推迟婚期,从正月初七开始便投入隔离病房紧张的工作中,同“战友们”并肩作战。作为年轻的护士,她说,“进入隔离病房之前,我们都接受了严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接诊、检查、治疗及自我防护等一系列相关救治流程专业培训。”当问及家人的态度时,姑娘腼腆着说到:“我的家人也很理解我,既然医院需要我,定当不辱使命、坚守岗位。我和家人共同商量把婚期延迟,等这场战役结束,再来准备做最美的新娘”。

 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李艳艳、邢静护士因为长期戴口罩,鼻梁、耳背的皮肤都被压烂了,反复的洗手、消毒使他们的双手都开始皴裂,因为穿防护服如厕不便,她们甚至都不敢多喝水;同时进入感染科的党彪大夫的妻子也是医院妇产科的一名护士,因为工作两个小孩也只能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了;李晓红结婚不到十天就放弃婚假,到感染病区工作……

 当前通渭县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共有3名患者,其中1例为通渭县第1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其余2例均为医学观察患者。目前,3名患者病情平稳。

 新春佳节,本是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日子,疫情无情人有情,正是有无数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防疫一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才多了一份保障。

 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感人事迹五

 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少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患者的康复,换来了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他们是新时代最可敬、最值得关爱的人。

 在大屏播放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照片,既是向广大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表达敬意,也是在宣传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宣传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事迹,不仅能起到激发医务人员战斗力的作用,而且也能激发更多人抗击疫情的信心,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浓厚氛围。

 宣传医务人员要找准宣传对象。疫情肆虐,全国数万名医务人员不惧危险、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有的主动请战,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他们有的推迟婚期,立下“疫情不结束,我们不结婚”的承诺;他们有的亲人去世也没能看最后一眼、送最后一程,诠释了忠孝难两全的古语……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体现着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宣传医务人员,我们就要深入挖掘这样的典型人物。

 宣传医务人员还要找准宣传载体。不同的宣传载体背后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宣传载体也有着不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我们要精准研究载体的特点和受众喜好,让典型医务人员事迹既走进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走进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还要走上讲台、舞台,走进影视剧……只有采取立体化的多载体多形式的宣传,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才能走进千家万户,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对典型医务人员事迹的宣传,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鼓舞和激励广大医务人员更加英勇地奋战在抗疫一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一定能鼓舞和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推动这场战“疫”尽快全胜。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作文素材_医护人员疫情感人故事

 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美丽的白衣天使,英勇的解放军将士,无畏的科学专家,辛勤的基层干部风雨中他们顶天立地。有这股士气,中国无往而不胜。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疫情先锋 故事 ,仅供大家参阅。

 一线抗疫群英谱夏思思:用生命践行医者誓言

 2020年2月23日,一位在疫情来袭时挺身而出的白衣战士走了,年轻的生命定格在29岁。这位在医生家庭长大的年轻人,用生命践行了救死扶伤的医者誓言。

 走进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 消化 内科 的办公室,夏思思的办公桌上,红色的听诊器还放在那里,照片中,她站在樱花树下,头戴着花环,笑意盈盈。1月15日,刚刚下夜班的夏思思在回家路上忽然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原来她值班时接诊的一位76岁的病人病情加重,初步检查结果显示疑似新冠 肺炎 ,听到消息,夏思思立即返回医院。

 接下来的几天,夏思思就住在医院里,不断为这位患病老人联系协调会诊、帮助转到 传染 科、转至定点医院。在同事们的眼中,夏思思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处处为病人着想的医生。

 然而5天后的1月19日,又忙完了一个夜班回到家的夏思思出现了感染的迹象。高烧39度多,CT出现磨玻璃影,于是入院接受隔离治疗。她在 微信 里告诉奋战在一线的同事们自己会尽快归队。她还对母亲说,正月十五 元宵 节自己就可以出院了。夏思思的病情曾一度好转,给了所有人希望,但是十多天后,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月23日凌晨,夏思思病情突然恶化,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9个月零20天。

 夏思思的父母都是医生,小时候她就常常陪着父母在医院加班,耳濡目染,让她很早就励志成为一名医生。 医学 院 毕业 ,勤奋好学的她很快成为科室骨干,“有事叫我,我来。”这是她工作中的口头禅。每次下乡义诊,她总是积极报名。在夏思思所在科室主任邱海华印象里,她悉心照顾病人,对病人像对待亲人一样。

 邱海华说,夏思思1月中旬接诊的那位新冠肺炎病人后来转到定点医院,经过悉心治疗,现在已经痊愈。

 夏思思走了,墙上还挂着病人送给她的锦旗。锦旗下面,是同事们为她折的爱心和千纸鹤。其中一只千纸鹤的翅膀上写着:我们将用生命接力,战胜疫情。

 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快一点,病人就能早点出院”

 雷子乔是武汉协和医院放射 科技 师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为让病人得到及时救治,雷子乔提出“每天的CT,要一个不落全部完成”。为了保证同事安全,他反复叮嘱技师们“要做好防护,一个不倒”。

 作为技师长,他把自己的排班放到了放射科 急诊 和发热门诊的CT室。这两个地点,几乎要面对全院所有新冠肺炎患者,是工作量超负荷、风险系数最高的区域,“我是党员,还是支部书记,就应该冲上去,这没什么好说的。”

 正月十四下午,雷子乔在武展江汉方舱医院调试设备。“那里原来只是个展览场所,地下一两层也是商铺。需要安装的移动车载CT设备,既要考虑方便病人,又要考虑载重、供电等因素, 选址 要与其他好几个部门商量协调。”

 设备早一分钟投入使用,患者就能早一点得到救治。忙前忙后的雷子乔,一刻不曾停歇。

 在狭小憋闷的CT室里,雷子乔常常一待就是12个小时。累了,就在门边靠靠;饿了,简单将就吃两口。前后整整3天,雷子乔带领的团队终于完成了移动CT安装。当看到第一幅图像出现时,雷子乔长出了一口气。“方舱医院接诊的是轻症患者。时间不等人!我们快一点,病人就能早点出院。”

 除了院本部、武展江汉方舱医院,雷子乔还带队在西院区、 肿瘤 中心2号楼以及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帮助安装调试CT设备。“放射科所有技师将近70人,目前分别在这5个地方接诊。”雷子乔说。5个地点的CT设备管理协调联络工作也由他负责,从1月初忙到现在,一天都没有休息。

 雷子乔的妻子,是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医生,目前也在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虽是一个单位的,但其实各忙各的,上班碰不着人,下班隔离居住,已经10来天没见面了。”

 截至目前,由于他对防护工作的重视,放射科一线工作技师没有人被感染。

 一线抗疫群英谱“严格,是对生命的承诺”

 “这里还要再贴上标识,让人一眼就知道该干什么。”

 “这个地方防护密闭性还不够,重新做密封。”

 2月19日一大早,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李丹对防护区域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细致入微的她,生怕有丝毫疏漏。当 天下 午,湖北省妇幼 保健 院光谷院区接收了第一批55名新冠肺炎患者。

 2月17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队员李丹接手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控制科,担任主任。当时,这里还是一座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在建医院。经过50多个小时的准备,医院具备了接收首批患者的条件。

 从军27年的李丹,长期负责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 疾病 预防控制工作。如今战斗在新的岗位,仍与感染控制打交道。李丹说:“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搭起阻断病毒的‘ 健康 之门’,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李丹手中总是拿着一个本子。记者看到,上面记满了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到协调解决整个医院的防护消毒、垃圾处理等,小到医疗区、缓冲区一扇门窗的密封,已经解决的打上了钩,特别重要的画上了横线。

 与病魔较量,就是与时间赛跑。主管护师赵晓林心疼地说:“昨天,李丹主任从一大早忙到夜里11点半,晚饭都没顾上吃。”李丹笑了笑:“医院早一分钟具备条件,就能早一分钟救治患者。能不着急吗”

 李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严格,是对生命的承诺。”采访中,正好赶上一批医用物资运达,李丹和同事们连忙进行验收、登记、入库,她不停地叮嘱大家:“这和我们导弹接装一样,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必须做到绝对安全可靠。”

 忙完物资接收,上楼看到几名医护人员正在穿戴防护衣,李丹赶紧上前挨个儿进行检查,发现一名护士有几根头发还在外面,立马严肃起来:“这就是战场,容不得一丁点的粗心,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持战斗力!”

 一线抗疫群英谱咬牙坚守就是给患者希望

 清晨,急促的电话铃在前往火神山医院的班车上响起。前一秒还在与同事讨论工作的感染六科一病区护士长王晓靖,下一秒接通电话后泪流不止,她用嘶哑的声音说:“爸……我回不去了,也不能回去啊……”原来,她的父亲在家乡病故了。车上的同事都红了眼眶。“每个人都有至亲至爱想要守护,只是一些人舍弃了小家来守护更多的人。”医生李俊在他的朋友圈里这样写。

 接到这个噩耗的,还有王晓靖的妹妹——同在抗“疫”一线的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王宏玲。在疫情刚刚暴发时,发热门诊的病人不断涌来,承担着预检分诊重任的急诊病区,防控压力陡增。王宏玲主动放弃了已经批准的休假,虽然父亲彼时已病重卧床,但她没有迟疑、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就在连续工作了20个日夜后,她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身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深知父亲的身体状况,他可能随时都会病危。但我也深知我肩负的责任,当时疫情形势严峻,医护人员多一人在岗,患者就多一点希望。我是急诊科的护士长,更是一名军人,必须与大家并肩作战,只是没想到父亲……”王宏玲哽咽地有些说不出话,稍微平复了情绪,她说:“我和姐姐都是军人,同在一个单位,我们当时只想尽好职责,想等疫情结束第一时间回家去看父亲,可现在父亲却突然走了。”

 王晓靖手机里存着与父亲的照片,照片上父女俩笑得很灿烂。看着逝去父亲的相片,王晓靖终于忍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每当想起父亲,心里就在流血。我真的想飞奔回家送他最后一程。但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军人,这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还有很多患者需要继续救治。”她说,“我相信父亲会支持我这样做的。”

 此时,相距千里的王晓靖、王宏玲两姐妹强忍着悲伤,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个在武汉火神山收治病人,另一个在兰州的急诊病区预检分诊。自疫情暴发以来,这两姐妹和战友已经连续工作了20多个日夜,收治确诊患者58人,预检分诊患者近2万人,筛查出发热患者408人次。她们咬牙坚守的这些时光,就是带给每一个患者生命的希望。

 一线抗疫群英谱你们保护患者 我来保护你们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而且还要负责把他们从污染区安全地接回来。他们就是院感医生,被医务人员亲切地称作“安全守护神”。

 娄昊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月4日随队到武汉后,就一直在承担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线医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护服难,脱防护服更难。因为从污染区出来,所有的防护都已经被污染,医护人员需要在不接触污染面的情况下脱掉防护设备。这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

 医护人员一天四个交接班——凌晨2点,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每次交接班,娄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舱指导穿防护服,然后指导下班的人脱防护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间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会。

 从第一天起,娄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舱,从未缺席。已是深夜,娄昊又要和几名医护人员前往方舱医院交接班。出发前他通过我们的镜头,代表院感人向一线战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 心得体会 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99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