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常见逻辑谬误之“诉诸同情”

15个常见逻辑谬误之“诉诸同情”,第1张

原文链接 David Ferrer: 15 Logical Fallacies You Should Know Before Getting Into a Debate

诉诸同情 (拉丁文Argumentum ad misericordiam,即英文的argument to compassion)跟 针对人身 一样,是一种相关性的谬误,这两种谬误的问题都在于与所讨论主题的对错无关,而是通过利用他人的同情或者某些情感上的敏感去绕开主题。换言之, 诉诸同情 就是一种对情绪的操纵,例如

显然,这一对吃胡萝卜的指控是通过将胡萝卜比成有意识的动物来实现的——而且强调胡萝卜的“小”,但这一指控并非以事实作为根据。那么依照正确的逻辑,什么时候你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你把什么东西吃到肚里去了”呢?答案是当只有存在确切的证据证明,你的食物是由不道德的农业实践或者不公平的交易行为生产的,比如使用奴隶、使用有毒的化学制剂等等,你才需要反思。

真理和谬误属事实范畴,而非情感范畴,这是一个“是”与“不是”的判断,而与人们的感受无关。换言之,当我们将感情误解为事实时,就会出现这种谬误。人的感受只有经过专业训练才能用来探测真理,因此我们可以将下面这条作为一个一般规则: 当我们将情绪视为判定事情真假的确定证据时,我们肯定在犯错。 举个例子,孩子们因为觉得他们的床下有怪物而害怕黑暗,但这(害怕)并不能用来证明怪物的存在。

说句公道话,情感有时也可能与真假相关。比如,在道德领域,当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是否令人生厌或值得称赞,或者政策领域,政府的政策是令人愉快还是令人反感,情感或者感受当然是判断的关键因素。在计划一项社会活动、为一种产品做广告、或为一项慈善事业团结一群人的时候,人们的感受或者情感是至关重要的数据。我们所要强调的是,一旦 情感被用来代替事实、或者作为对事实的干扰 ,就变成了 诉诸同情 的谬误。

珠宝和汽车公司通过影响你的情绪来说服你购买他们的产品并不是一个谬论,因为这是一个行动,而不是一个主张,无关真或假。不过如果他们通过诉诸情感来证明你 需要 这辆车,或者某款钻石手镯能将你的青春、魅力和社会地位从时间老人的寒冷湿冷的魔掌中夺回,那就是一种谬论。事实上,你可能不需要那些东西,它们也不会拯救你转瞬即逝的年轻岁月。

其中哪一个是诉诸情感的谬误,哪一个不是?

例1: “老师,这篇论文你得给我打个A。我知道我只写了一个句子,还放了一些剪贴画,但请你理解,我的祖母在旅行时突然去世了,我要去外地参加她的葬礼,而葬礼过程中我的父母还离了婚,所有这些压力让我这两周分外紧张。请你多点同情心,我祖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我这门课能得A。“

例2: “老师,我知道这个作业不合格,对此我也感觉很不好。我想和你约个时间见面,讨论下一项作业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诉诸同情是诉诸情感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诉诸愤怒、恐惧/焦虑、内疚、悲伤、厌恶、骄傲、解脱、希望等谬误,都是通过诉诸某种情感的方式让人们去用情感代替事实做判断。

油管视频:辛普森一家之“想想孩子!”

大概是Helen Lovejoy本人做事惹人讨厌,却经常(很夸张地)用孩子来说事儿。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6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7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8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扩展资料:

意象起源: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

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意象

  论题类错误、论据类的错误、结论性的错误

  

  一、论题类错误。论题类错误分为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也就是论证涉及的某个特定话题发生了变化。

  1、偷换概念,又叫混淆概念,是指在论证中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的逻辑错误,实际上是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2、转移论题,又叫偷换论题,是指在论证过程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偏离正题而转向另一问题,从而转移人们对关键问题的注意力。

  3、从论据的角度来看,其谬误实质就是通过对与原论题相似或无关的另一论题的举证来转移或逃避对原论题的举证责任。

  二、论据类的错误。论据错误分为论据错误、以偏概和全诉诸情感的错误,即作者用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论点的理由出现错误。

  1、论据错误。一般指论据本身至少包含一组矛盾或存在错误,又称虚假论据、虚假理由、虚假前提等。

  2、以偏概全。以偏概全包括举例不当和轻率概括。举例不当是指所举的例子具有非典型性和偶然性,无法代表总体。轻率概括是指样本太小,以少数的事例就轻率地归纳出普遍性的事例。

  3、诉诸情感。诉诸情感是指在论证中不依靠有充分根据的论证,而仅利用激动的感情、煽动性的言辞,去说服别人,使别人支持自己的论点。

  三、结论性的错误。结论性错误分为过度推断、可能推必然和自相矛盾,即结论没有保持和论题一致。

  1、过度推断。过度推断是指在论证时,脱离了条件所给的内容,得出了比条件所给内容更深层次的结论,属于命题人主观上做的推断。

  2、可能推必然。可能推必然是指所给条件只是有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或者是条件有多种存在的可能性,却推出肯定的结论或是唯一的结论。

  3、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是指所给论据与结论是完全相反的,或者是结论与论据描述的明显不符,存在矛盾。

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

作为一般文章,记叙文和论说文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或者说,都是客观事物经过作者头脑加工的产物。但是,作为不同文体的文章,二者之间却又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反映的对象不同。尽管两种文体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地说,记叙文侧重于表现客观世界的人、事、景、物等各方面的情态本身;而论说文则侧重于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中人、事、景、物的各种复杂关系的本质规律的看法和主张。这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制约着这两种文体的题材范围。

第二,思维的方式不同。这是两种文体反映的不同对象决定的。论说文要揭示客观规律、表达作者的认识,这就要求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达到目的;而记叙文主要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受,这就只能侧重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叙述、描写和抒情等手段来具体表现。反映生活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区别论说文和记叙文两种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

第三,表达的作用不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诉诸人们感官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晓之以理”,后者是“动之以情”。如果说,论说文是通过严密的说理,唤起人们的理智,那么,记叙文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

第四,构成的要素不同。说理的文章要写出说的是什么理、用什么证明、怎样证明,三者缺一不可。记叙性的文章,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都要写出是什么人、什么事,事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如果不交代清楚,记叙就不完整,内容就说不明白。这就是记叙的“六要素”。

第五,语言的运用不同。不同的文体在语言的运用上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比如都要求准确、简明;但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会有某些不同的重点要求。比如,论说文更多地需要严密、犀利,而记叙文则更需要生动、形象。如果在语言的运用上与文体要求不协调,那就是不得体。而“得体”则是不同文体在语言运用上的最基本最实际的标准。

必须明确,上面列举的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是从不同的侧面区别文体界限的重要标志,这是不容混淆的。区别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掌握文体知识,在这里就是更好地掌握记叙文的特征,以便应用于记叙文的写作实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上述的不同点并不是绝对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常常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比如,客观事物的情与理,有时就是糅合在一起的,论事说理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形象描绘也往往隐含论事说理的表现力。又比如,在写作过程中,记叙文的构思常常要运用逻辑思维去认识生活,而论说文的表达则有时也会借助形象思维来剖析事理。了解不同文体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使作者提高构思和表达的能力。这对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记叙文的体式,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体式”,是指文章的不同样式,是文章外部形式上的特征。记叙文的体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等。这里所说的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为了认识和学习的方便,这里将比较复杂的记叙划分出来,称为“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抒情类记叙文,与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又是一脉相通的,很难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分。

下面,我们就有关记叙文分类的一般知识和写作要求,分别举例作一些必要的解说。

记人叙事类记叙文。

这是一般记叙文的主体。记人、叙事密不可分。记人,就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wwwpepcomcn/200410/ca612913htm

fallacy分为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两种。距离如下:

所谓形式谬误,就是指逻辑上无效的推理、论证形式。一般而言,每一种有效的推理形式都有与之对应的违反这种推理规则而产生的谬误。这也是比较容易辨别、而且容易避免的谬误。

所谓非形式谬误,就是指结论不是依据某种推理、论证的形式从前提中得出的,而是依赖心理、语言等方面的因素从前提中得到的,其谬误是有关推论的内容和实质的。

非形式谬误的种类很多,很难对其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分类。从上述导致谬误的两个重要因素,大体上又可以把非形式谬误分为歧义性的谬误、相关性谬误和论据不足的谬误。

相关谬误是论证的论据与论题在心理上相关,而不是在逻辑上相关。正确的论证应该立足于论据与论题的逻辑相关,即论据在逻辑上支持论题,由论据可逻辑地导出论题真。

在相关谬误中,论证者利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功能,以言词来激起人们心理上的恐惧、敌意、怜悯或热情,引诱人们接受其论题。相关谬误主要表现为诉诸权力、人身、权威、无知、怜悯、众人等。

(1)诉诸权力

指论证者借助强力或威胁,迫使人接受其论题。

(2)诉诸人身

用论证者自身或别人在人身即人格或处境上的优势作为论据来论证某一个命题的真理性。论据与论题之间只具有心理上的相关性,并不具有逻辑上的相关性。如“某某人格高尚,他的话可信”,人格优秀的人说话未必全对。

(3)诉诸权威

在论证中以本人或他人的权威为根据来论证某一论题。诉诸权威是诉诸人身的一种情况。

例如,“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4)诉诸无知

以人们对某一个命题的无知为根据,从而断言该命题是真的。

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还没有人能够证明鬼是不存在的。

(5)诉诸怜悯

又称诉诸情感。即借助于打动人们的怜悯心、同情心,以诱使人们相信某命题。

例如,学生李某数学没考好,他找到老师说:“如果您给我不及格,我的奖学金就没了。”

(6)诉诸众人

指援引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等来进行论证。

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很多人都说见到过鬼。

(7)人身攻击

用某人在人格或人身上的缺陷或不足作为反驳他所持的某·个论点的论据。人身攻击也是诉诸人身的一种情况。

例如,他曾经犯过错误,他说的话不可能是真的。我们通常说,“不能因人以废言”,某人虽然过去曾犯过错误,但他现在所讲的话却未必假。

情感诉求广告: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商品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或自我形象的展现。当某种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些心理需要或充分表现其自我形象时,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商品本身。也正因为这样,情感诉求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在今天更是得以蓬勃发展。因此,情感广告是诉诸于消费者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传达商品带给他们的附加值或情绪上的满足, 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品牌态度。这种广告又叫做“情绪广告”或“感性广告”。

就是广告作品反映的最主要的情感诉求,消费者从广告中可以看出产品的理念以及情感价值,比如教育人们要孝顺是一种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能促使消费者产生强烈共鸣,比如大多数人都有同情心,那么如果广告作品中反映了这一感情诉求,就会使广告更让人印象深刻,从而使广告的效果得到体现

表达形式:根据人类不同情感分类的情感广告在广告中融入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不仅赋予了商品生命力和人性化的特点,而且容易激起消费者的怀旧或向往的情感共鸣,从而能诱发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动机。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

1颜色,2图像,3标题广告语,4广告歌曲,5字体,6情节,7心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5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