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谣在抒情叙事方面的特征和表现

民间歌谣在抒情叙事方面的特征和表现,第1张

1、朴素自然:民间歌谣的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受到太多的艺术加工和修饰,表达着人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2、情感真挚:民间歌谣表达着人们最真挚的感情,它们通常是由平民百姓创作的,表达着他们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不错 表达了佳节思想之情

里面的知识点也很多 例如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一种草 每年的九月九日插上茱萸去采青是作者家乡的习俗 不过这句 少一人 少的正是作者本人 从热表现了作者的思乡情~ 这首诗挺经典~ 我很喜欢~ 也很短 朗朗上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编辑本段]注解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7、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8、茱萸zhūyú: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编辑本段]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编辑本段]英语译文

ON THE MOUNTAIN HOLIDAY

THINKING OF MY BROTHERS IN SHANDONG

Wang Wei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编辑本段]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编辑本段]作者诗集造诣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诗人因离开家乡,去他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编辑本段]简单的意思

作者一人在外面做客,每次想到好的节日,就更加想念亲人。作者在遥远的地方知道兄弟们正在登高了,兄弟们都插了茱萸,就剩下作者没有。

[编辑本段]赏析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编辑本段]山东兄弟是谁?

题目中的“山东兄弟”是谁?本人搜索网络、不同多个版本的唐诗赏析,均没有确切答案和明确解释,只是笼统解释为作者王维的“亲人”。

统揽全诗并结合不同学者的赏析文章,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东兄弟就是作者自己,王维。

诗的前两句是第一人称写法,后两句是写家乡亲人登高,而独自缺少远在山东的“兄弟”---亲人王维。

1、阳羡民谣

徐建亚

http://wwwwxrbcom/wwh/whxl/whxl_06_0616htm

宜兴古称阳羡,历史文化悠久,地方上还流传着许多民歌民谣。据县志记载,宜兴的民歌民谣分山歌、盘歌、号子、小调、唱春、宣卷及散花等形式。但近几十年来逐渐淹没、稀少。四十多年前,宜兴文化馆、省音乐家协会等单位还做了一定的收集整理工作,而现在几乎无人问津了。

宜兴的民歌民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过去的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如《牵砻山歌》、《养蚕谣》、《长工谣》、《陶工谣》等,是时代特点和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抗日战争期间,宜兴和江南百姓参加新四军抗日,如: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抗日报国有名声。哎呀、哎呀,抗日报国有名声”。长工谣如:“春季里来雨绵绵,手拿铁耙去锄田,一早做到天乌黑,长工日脚真可怜。”陶工谣:“坐正月,闲二月,三四五六平平过,七死八活九还魂,十月里头动动手,十一十二无人问。”这歌谣反映了过去丁山一带烧窑工们的生产特点和他们的苦楚。

有些歌谣有鲜明的地区特点,过去的徐舍一带,经常淹大水,百姓深受其苦。如歌谣“徐舍万亩圩,河高田面低。月半十六落大雨,十七十八车大水。十九二十破只圩,背着衣包上张渚。”徐舍是宜兴西乡的低洼地区,“破圩”也就是大水决堤,田里一片汪洋,要颗粒无收了,只会挟只衣包到张渚做工糊口了。还有西渚、元上一带的民谣。“七十二涧下西洋,十年倒有九年荒,三天勿雨干筱王,日雨三寸淹亳阳。”原西渚乡叫“西洋渚”,现在是西渚镇。半山区涧沟涧滩多,自然条件差,所以叫“七十二涧下西洋”。“筱王”、“亳阳”也都是当地地名。那里不下雨干,但一下雨就淹。你说过去百姓的日子会好过吗。

有些歌谣反映民俗风情,如《抢亲歌谣》:“前清老将,对对成双,炮仗一放,去落刀枪。金钱姑娘,动手就抢。”过去定下了亲,但没有钱办喜事下聘礼,那就“抢亲”。这是旧俗,过去也不讲“人权”,现在没有了。《大头歌》:

“大头大头,落雨无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大头大头,死出风头。小鬼领袖,阎王走狗。抓起人来,要我动手。到出棺材,我走前头。”《乘凉歌》:“六月里蚊子哼哼响,端只搁排凳去乘风凉。拍拍凳你小官人坐下来,我扇扇子一人扇风两人凉。”还有童谣《南山》:“脚趾扳扳,扳到南山,南山有会,青龙宝贝。宝贝南、宝贝北。宝贝田里种小麦,小麦开花,癞痢庄稼,缩了一只臭臭大脚。”这个“脚趾扳扳”我小的时候也哼过。还有我亲娘教过的:“抖抖虫虫飞,飞到南山吃白米。”还有一只《颠倒歌》,但记不全了:“我从来不讲丁倒话,今朝讲个话丁倒。开开天来望望门,满天亮月一粒星……”这些歌谣都用宜兴话说唱,有浓郁的吴方言特色,朗朗上口,本地人听起来比较亲切。

有些歌谣流传的历史已经比较悠久,而有些也不过几十年历史。如解放前宜兴城里流传的《茶馆歌》:“地方风俗不改良,习惯仍旧吃茶忙。茶价虽然日日涨,一百五十不肯省。‘顺和’开勒长桥头,地点适中聚米商。‘畅和’也勒城中央,盖屋造房寻宽畅。‘鸿园’就勒书院巷,三五阔少叙话堂。‘南泉’老板最和气,两人一碗不较量。还勒楼上设书场,招揽生意翻花样。‘阳羡’就勒新街上,夏天吃茶好风凉。‘春泉’、‘访和’、‘步瀛楼’、‘亦园’、‘先春’、西庙巷,爿爿茶馆茶飘香。”这个茶馆歌大约创作于抗战结束到解放前夕这段时间内,歌谣记载了宜兴茶馆分布的历史和特点。顺和楼茶馆上可以欣赏“蛟桥夜月”,这里是米行商人聚集的场所;畅和茶馆在南大街上,解放后作为老虎灶和书场还存在了很久。过去畅和茶馆是泥水木匠聚集的地方,要砌房子只要到畅和寻匠人作头。“南泉茶馆”在原蛟桥浴室那里。两个人一壶茶,只收一份钱,所以说老板和气呢。亦园、鸿园及西庙巷那里是宜兴的文人雅士、编辑记者等聚会的场所。过去宜兴的大茶馆热闹时一天还能卖上千壶茶。茶馆也是歌谣的一个集散地。许多歌谣的创作者大多已难查考,有些歌谣是口口相传,有些歌谣显然也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像《茶馆歌》的作者大约是城里的说唱艺人。

这些歌谣有过去的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烙印,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但越来越少了。如果现在重视起来,去发掘的话,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宜兴歌谣吧。

2、苏州、无锡共同申报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是日已过 提交日期:2006-3-23 12:31:00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30202&PostID=4536392

  婉转清丽 重焕生机 不老吴歌今又唱响

   不久前,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国家文化部已经受理了无锡关于“吴歌”的申报补录要求,初步同意把无锡作为一个申报主体加入名录,由苏州、无锡共同申报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名称:吴歌。

   产地: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

   传世特点:清新委婉,吴侬软语,乡土气息浓重。

   代表产作品:《江南可采莲》、《吴孙皓初童谣》、《子夜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栀子花开六瓣头》、《五更调》、《苏州景》、《南山有鸟》等。

   流传时间:3000多年。

  

   名词篇

   吴歌是流传于吴语方言区域的民歌,俗称山歌,又称吴声歌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

   锦锈的江南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吴歌曲调高昂而悠扬,清而不靡,一般用管弦及金石丝竹乐器和之。其体裁都为赠答之辞,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其题材多为男女恋爱,或反映战乱离别之苦。著名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它州。”曾经风靡一时,脍炙人口。

   吴歌在历史发展中,有过四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第一次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歌经过整理加工,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欣赏的乐府文学,吴歌开始流入城市。第二次是在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大量搜集、整理吴歌。第三次是在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整理出版了《吴歌甲集》,撰写了论文《吴歌小史》,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第四次是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搜集和整理吴歌的活动,并形成吴歌学。吴歌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评弹、苏剧、昆剧中至今保留了吴歌的调子,形成曲牌,如《山歌调》、《乱鸡啼》、《金绞丝》等。

  

   艺术篇

   吴歌一唱3000年

  

   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指江南地区用吴语演唱的山歌、小调、号子等民歌。锦锈的江甫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大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江南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歌宝藏。从吴歌的音乐形式来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篇幅不长的短歌,一类是长篇叙事歌。

   短歌包括山歌、时调小曲和劳动号子。委婉的吴侬短语,加之曼丽甜润的曲调,使吴歌带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清丽柔和风味。

   吴歌多咏爱情生活,与“西曲”中多述商旅生活、水边离情,及北方民歌多勇武粗扩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独具一格。吴歌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的一绝。吴歌最为著名的短歌是以“子夜”为题而作的《子夜歌》,相传为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作。歌中唱道: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这里描写一个女子在深夜里仿佛听到情人低低的呼唤声,情不自禁地空自答应,非常生动传神:夜静人息,万籁俱寂,一轮圆月当空悬照,蒙陇的村舍在淡淡的雾霭中显得更加秀柔,如仙山琼阁,虚无缥缈。我们仿佛感到了春夜的清爽,闻到了淡淡的花香,仿佛听到了姑娘那甜甜的应答声,在微风中飘荡。人们不自觉地走进歌儿营造的轻柔宁静的气氛,简直不敢大声喘气,生怕破坏了这美的意境。这首歌意境深远,感情轻柔似水,令人身心为之一 清。

   吴歌中的情歌,以《子夜歌》为代表,委婉而含蓄,给人一种“水”的感觉,感情的抒发悠远绵长,在人们心中旋来旋去,虽不强烈,却余波荡漾。

   山歌,盛行于江浙一带每个乡村,农民们称它为“解疲劳”、“解烦闷”。浙江省嘉善县的山歌最为流行,至今,那儿的农民还能吟唱几首。

   山歌中还有船歌、儿歌。夜间摇船,颇感寂寞,一曲山歌,一问一答,可以驱除睡意,带来欢乐,像《夏墓落》往往是摇船时唱的。

   山歌的演唱,也是有独特的时间和场合的。山歌的演唱时间,习惯上是从春天插秧开始,到秋收稻谷为止,冬天是不唱的。耕田时,在赤日炎炎下,双膝跪地,在茂密的稻苗中,双手除草,十分艰苦,但是,唱歌能消除疲劳。因此,深受百姓的喜爱。

  

   名人篇

  

   江南各地听古音

  

   晓青 梦雪 王璟/文

  

   54岁的沈建华是常熟市古里镇文化站副站长,他被誉为当地的“山歌王子”。七八岁时,沈建华的老家门口有两条河交界,每到晚上,附近的农民们总是三三两两地坐在水泥桥面上休息乘凉,对唱山歌。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沈建华的脑海里,他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山歌,山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在常熟白茆地区,从八九岁的孩童到80多岁的老人,都会哼上几句山歌。传统演绎形式为“四句话,每句七个字”,除个人独唱外,如今还有多人合唱、载歌载舞、表演唱等,歌词内容更为广泛。今年10月份,规模盛大的“白茆山歌会”将如期举行,沈建华介绍说,届时参加山歌表演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漂亮服装,坐在船只上,用“盘、答、对、唱”四种形式演绎山歌。山歌会当晚,参演的歌手有40多人,两岸围观群众成千上万。“在一年当中,举行山歌会是白茆人最盛大的节日,”沈建华介绍道,即兴演唱最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从今年开始,白茆山歌会将作为传统活动固定下来,每年举办一次。

   钱阿福,无锡一久居乡村的农民,却被称为“国宝”。钱阿福自小生长在美丽的太湖之滨、吴歌之乡的古吴梅里无锡东亭镇竹园村。阿福不识字,然而他的山歌阐述了不少民间文学和吴文化的规律。如:“山歌经风传千年”,“吴歌如海源金匮”,金匮是无锡的旧名,短短两句歌谣,阐明了吴歌的起源。又如:“吴文宝塔有几层,小调曲子为塔身,山歌民谣是塔基,滩簧戏剧结了顶。”短短四句歌谣,是对吴文化的精练概括,把小调曲子、滩簧戏剧都是在山歌民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再以《稻家谣》为例:“正月半,煝好田角吃团圆,二月半,搓好绳团加田岸……十二月半,新米团子斋罗汉。”他把“看多花灯闹春耕”直到十二月半的江南农事和民俗都概括进去了。还有《端午闹龙舟》、《喜新年说唱》、《元宵花灯》等,好比一幅幅生动的江 南稻作地区的民俗风情画。

   钱阿福对吴歌事业贡献巨大,“吴歌王”名不虚传。单拿他唱的22部中长篇叙事吴歌来说,就打破了“汉族无长篇叙事诗”、“江南无长篇叙事歌”的定论。他唱的6860首短歌又那么异彩纷呈,令人倾倒。钱阿福震动了中国民间文学界、学术界,并引起国际民间文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瑶贝克教授将阿福唱的《沈七哥》翻译成德文,并来信说:《沈七哥》是中国最早的汉族民间长诗,是世界少有的“创世诗”,它不仅开创了生产,同时开创了文化。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民歌家,也纷纷奔向无锡梅里拜访他。

  

   开口一唱歌满河

  

   如果说钱阿福是宝,而掘宝人就是毕生从事吴歌研究的朱海荣先生。钱阿福的山歌主要是通过朱海荣记录、整理、润色、发表,才为世人所知。朱海荣也是从记录整理钱阿福的山歌,开始他长期艰辛的吴歌事业。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朱海荣便从钱阿福口里记录到不少山歌,那时只是比较零碎地整理,想方设法甚至化整为零找机会发表,还不署大名。终于有一天,朱海荣记录完了钱阿福的山歌。朱海荣感到阿福是个宝,阿福自己也说:“肚子里好歌千千万万万千,勿倒秧田好唱一千零八十天。”“唱仔十日八夜勿作兴倒秧田,肠角落里刮刮还有三大船。”好一个三大船!太湖之滨的水乡歌王竟有这等豪迈的气魄!

   无锡许多长篇叙事山歌,如《沈七哥》、《薛六郎》、全套《啥个啥》以及《小五姑娘》等等,都是钱阿福唱出来的。以后,朱海荣每次跑到东亭、竹园村,都能从钱阿福那儿记录到许多短山歌、长山歌。钱阿福遇朱海荣,如遇知音、挚友,朱海荣不仅把钱阿福当成知音、老友,更施以师辈、长辈之礼,他帮助阿福收徒,为阿福祝寿,拍《歌王阿福》电视片。

   “让人心痛的是,现在无锡只有七八个人会唱吴歌,吴歌保护迫在眉睫。”朱海荣老人又忧虑地说。

  

   结语篇

  

   目前,吴歌已经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我们都已看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包括吴歌在内的许多优秀古老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虽没有理由一定要现在年轻人学唱吴歌,但应该让优秀的古老文化有所留存,让后人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如此精彩的口头文学。这些文学应该成为今日创作的丰富资源,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现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对我国诸多的文化遗产十分重视,如长城、故宫、秦陵兵马俑、昆曲、剪纸等20余种古代遗迹或文化艺术样式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吴歌也具有这样的资格。(华东旅游报)

3、《阳新县歌谣分册》序

(08-06 17:21)

风谣事千古、饱醮富川情

(费杰成) ——阳新歌谣序

当我们试图窥探一个民族的历史概貌时,除了潜心对其政治、经济的状况的研究,还要潜心去研究它的文化艺术。因为我们不能不承认,文化艺术是政治、经济作用的产物。阳新民间歌谣正是这种反映的产物并作为阳新历史风景线上的一个透视亮点,可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阳新人,智慧和力量的发掘、勤劳和勇敢的品性……

阳新历名富川、永兴、兴国县,有两千余年的建置历史。北依长江有半壁之险,南襟幕阜有藏龙卧虎之林,西边江夏东出豫章处吴头楚尾,沃野千里养万民之性。

阳新人,笃耕尚种,长于治生,俗朴风醇。他们所创造的西周时期的港下古矿冶,战国时期白沙牛头山的青铜镜均堪称巴濮文化的象征;而黄庄高雅的山鼓、穿号子,通俗易懂的蒿里,情真意切的哭嫁等阳新乡土歌谣,更是深蕴着南国文化之特质,可见中华文化的古老佐证。

阳新歌谣长期以来受楚吴文化的沐浴,伴其语言、习俗、地理、气候等的制约,在内容在形式上,均铸就了不同他地的总体格局,从而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首先是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或祈神言志,咏卜丰年,或歌家事抒怀,咏古道今,天文地理无所不猎,有着农郁的生活气息。阳新歌谣在阳新人的童年就已视为食粮,伴随学步伊始,弘扬“劳动创造世界”的深刻哲理。“穿针/引线/磨麦赶面。/”这道既通俗又深奥的童谣可使我们联想到人类童稚时期的歌之祖“竹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宾。”/又如“请起秧神到田旁/金谷娘/请起秧神到田旁。/秧神难为开金言/金谷娘/赐于凡人金谷仓。”/这首崴崴伊始,长幼相传的农事劳作穿合体田歌,句法奇特,思维活跃,无不体现了阳新人盼望五谷丰登,植根于土的醇朴情感,劝力启人,古朴深遂。

宋书云:“”夫人情所动,感物悲愉,发为咏歌,借抒胸臆……”(中国论文史第25页)用情作为首子是阳新歌谣的又一显著特征。这类色彩歌谣体是大量的,其常与婚姻、家庭相结合,一般语言隽永真挚见风趣、诙谐,不鸣则已,鸣则惊人。“山歌不唱锈了香,/大路不走起了茅林/关刀不磨锈了口/镜子不抹不光明/姐家不去别了情/”这首五句子高腔山歌,运用重复叠起的比兴手法,叙说了一个青春少年对爱情的忠贞追求和希望。

阳新歌谣中的风俗歌,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家族群体”。大多与婚丧庆典相结合,表现鄂东南一带独特的风情。如“女呀/碗豆开花勾儿心/劝女莫嫌婿家贫/富贵哪有长富贵/清贫未必总清贫/人好水也甜三分/”这首嫁女哭唱的嫁歌,不仅记录了鄂东南一带千百年来的哭嫁习俗,而且其艺术价值也十分珍贵不凡。直感中诗意苦中渗甜,母爱中显现出道德的戥秤,寓意是耐 人寻味的。

阳新,曾作为中国现代革命的摇篮之一,自辛亥革命以来,在中国***的领导下,产生了一大批革命歌谣,也是阳新歌谣在传统艺术之基础上,一次质的飞跃。“天上雪/瓦上霜/可怜野鸡冻得昂/野鸡还有一身毛/可怜乌龟水里跑/乌龟还有一身壳/可怜泥鳅打赤膊/泥鳅还有一身皮/可怜燕子汾上飞/燕子还有一个窝/可怜穷人无法活/无活活/找条路/当红军/争自由。”这首曲三言体拓展、自古承袭发扬光大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时政歌谣,以拖板车、滚雪球的奇妙手法,累累贯珠,一气呵成。较好地道出了穷苦百姓当红军,争自由,求生存的深刻道理。无论就其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均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珍品。

阳新歌谣大多是披着音乐翅膀的乐歌,而谣则是以词入声的谣歌,两者均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就其音乐体裁分析可初归九类:号子、山歌、渔歌、田歌、灯歌、小调、儿歌、童谣(包括韵文叫卖声)、以及风俗歌类等。其中说歌因现代劳作方式的飞速改变,流传下来的数量较少。就其音乐特征来看,无论歌、谣,其调笥鲜明多欠为微,除山歌中有一定的七、六声性旋律外,五改朝换代性曲调占大多数。从曲体格调看,以双句、四句为主,余有单句、三句、三句半、四句半、五句、五句半、六句、七句半、九句半以及赶句子(又称垛句)这些句体结构,大大丰富了阳新歌谣的艺术思维。

历史用民族的文化刻下自己的年轮,从而宣传古老、挺拨而深沉,歌谣把民族的思考雕琢成时代的号角,从而发出呐喊、愤概和欢欣,而作为创造阳新歌谣的是新人,历史将永远铭刻他们的美名。

“水在山中溪中淌,歌在人民心中流”。愿这份宝贵遗产为共和国的文化振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http://yxcnhubeicom/col309/articlehtm1id=4347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发感情:

  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旧日,是妄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金昌绪《春怨》(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 艺”:风(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1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