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六章读书心得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六章读书心得,第1张

第6章主要是讲的依恋的多样性,第1种安全自主性依恋是能够自由的链接探索和反思;第2种回避冷漠型依恋是不太显眼的隔离;第3种是矛盾依恋型依恋,没有为自己的心智留出空间;第4种是混乱未解决型的意念丧失和创伤的伤痕。

第一个体会,113页至114页。主要讲了两点,第一点是说婴儿与父母的非言语沟通,构成了婴儿以后与其他人交流的规则,父母喜欢的就纳入到规则里面,父母厌恶的就排除在规则之外。

第二点是说发现的有一些挣来的安全依恋,一些人在小时候是不安全型的,但是成年以后变成了安全型的依恋,这就是挣来的安全依恋。这种挣来的安全依恋发现和婚姻有关,这就给了治疗的启示,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治疗模仿父母和婚姻的这种关系来进行治疗。看来,人生的第二次转机真的就是结婚啊!

第二个体会,安全自主性的依恋。具有这类依恋的孩子,他的情绪是有开放性的,能够描述测试照片中孩子的感受,并能想象这种感受的来源,并且还能提出方案。这些孩子的言语都是非常顺畅的,绘画也是表现出有安全感的。

这类孩子的父母可能首先是安全类型的,也有可能以前是不安全类型的,后面变成了安全类型。这理由不安全类型变成安全类型的父母具有反思的特点,还能够置身于自己的体验之外,进行元认知监测。这一类父母让咨询师很感兴趣,给出了治疗其他不安全类型的治疗方向。

第三个体会,关于回避冷漠型依恋是不太显眼的隔离。对于回避型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仿佛整首歌只有一个调子,他们压抑了自己对父母的情绪,但是实际上内心还是很痛苦的。给这些孩子看测试照片的时候,他们能够说出照片中孩子的情绪,但是不能给出解决的方案。这些孩子画画,里面的内容是每个人都是比较刻板的笑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是冷漠型的,这些父母在回忆自己与其父母的关系时,常常有两个标志特征:要么说自己记不记不起来了,要么其所说的与实际生活中看上去的问题是自相矛盾的。

我的体会是这类型的孩子和父母有点情感隔离,我们生活当中也有这种人,一副冷冰冰冷若冰霜的样子。他们有的苛求完美,有的喜欢指责他人。

第四个体会,关于矛盾迷恋型依恋是没有为自己的心智留出空间。矛盾迷恋性的依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给人的印象就是焦虑,焦躁不安。这类型的孩子就是特别的黏人,特别害怕母亲离去。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身边,有的小朋友就是这样。

这这个类型的父母,要么越过边界,对孩子没有界限感,要么就对孩子不理,好像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

这个类型的父母和孩子都是使用了过度激活的策略。而冷漠型的父母是使用的降低活性的策略。

第5个体会,关于混乱未解决的依恋是丧失和创伤的伤痕。这类型的婴儿给人的感觉就是束手无策,愣在那个地方了,偶尔表现出让人难以理解奇怪明显的前后矛盾,甚至这是解离的行为。

这类孩子的父母主要是对过去的创伤缺乏解决方案,他们把这个创伤逐出了自己的意识层面,也就是埋入了潜意识,也就相应的关闭了自我的反思功能,使得他们的孩子处于危险的境地,就发展出混乱型的依恋模式。

防御机制之理智化

这种防御机制是用过多的思考替代物取代痛苦和不适的情感,它的表现是个人把一切的不幸和痛苦完全归于客观原因,这样来避免反思和觉察自己的内心活动,从而减少内疚和羞耻带来的痛苦,它主要是对长期心理冲突的防御。

生活中经常见,譬如,一个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求助者,无法处理心理治疗早期的焦虑,转而开始大量阅读心理治疗的书籍,甚至开始和治疗师探讨移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他就是在用理智化做防御。

我们知道,情感隔离隔离的是情感,或者说他不表达情感,我们自然也看不见他的情感。譬如,汶川地震中,当时有一些人的亲人遇难了,他们依然参与抗震救灾 ,也没有表现出悲痛的情感,别人也没发现,他们运用的就是情感隔离这种防御机制。但是理智化的人是有情感的,只不过是他们的情感是用理智的形式来表达的,在我们听来他们就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

譬如,有一位领导,在大会上被另外一位领导指责,当时他的表现是平静如常,过后问他,他是这么说的,“我当然生气了。”注意他这样说的语气语调是平静而随和的。可以说他是有愤怒的,只不过他被这个愤怒埋藏在心里,他的情绪被理智化替代。

理智化是需要强大的自我力量的,有利于我们在消极情绪中保持理性,有助于在我们还未妥善处理自己情感之前,保持思维的持续性运行。我们大多数人确认成熟的标志是,在面临压力时,能够保持理智,减少冲动行为。

一个习惯于情感隔离的人,会变傻变麻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而一个习惯于用理智化来应对生活的人,对那些有趣的事情,譬如性、幽默、娱乐,毫无兴趣,我们会看到一个无趣的人。

情感隔离是一种与儿时家庭经历有关的心理障碍,但并不一定只会在原生家庭里出现。如果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各种负面影响或遭受了心理创伤,也有可能出现情感隔离的症状。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自闭、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而出现情感隔离症状,同样会出现情感隔离的征兆。因此,情感隔离并不局限于家庭环境,也可能与自身心理状态有关,包括不良的情感体验、人际关系等。如果出现情感隔离症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2) 情绪具备人际沟通的功能

愤怒让人有力量去战斗、对攻击者展现出威胁;难过激发他人的滋养和帮助;高兴也让他人感到愉悦和安全……人与生俱来就具备释放和接收情绪讯号,并以此引导社交行为的能力。

如果你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强者、只能允许自己做一个强者,他人如何知道真实的你有怎样的脆弱与柔软,如何让另一个人靠近呢?

所以崩溃,不必对自己藏起来,也不要对别人藏起来。

3崩溃其实藏不住更重要的是,崩溃/情绪根本藏不住。

你也许只能藏起崩溃不当场发作,但无法藏起来那些挫败、无力、愤怒、厌恶、无意义感……藏不了一举一动的冷漠疏离、消极敷衍和意难平。

这跟一个人是不是脆弱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负责情绪感受的大脑部位(边缘系统),在负责理性的脑区发育成熟之前,就已经发育出来了。情绪是一种生理反应,极其迅速,比理性快速得多。

所以,如同人不能控制心跳、肠胃的蠕动一样,情绪的生理反应无法被“控制”、被消除。

那如果是出于对所爱之人的保护,要藏起崩溃吗?

——不要藏。你以为藏起来,别人就感受不到吗?亲近的人,恰恰是最能体会到你细微情绪变化的人。

真正有力量的,不是你一个人藏起脆弱、独立支撑,营造出岁月静好的假象。

而是我们都知道生活的艰辛,我知道你愿意为我遮风挡雨,我也愿意在某些时刻hold住你的脆弱;我知道作为父母你们原来不是超人,但你们为生活努力的样子,会成为日后我也能够用勤勉去面对生活的心理原型。

不是虚幻的、拥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才能鼓舞人,而是每个有脆弱、有退缩,但仍然没放弃的平凡人在鼓舞人。

我们都知道,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4崩溃要藏,本身就是悖论当我们认为“崩溃需要藏起来”的时候,恰恰没搞清楚崩溃是怎么来的?

崩溃从来不是单一事件发生,就崩溃了,往往是许许多多的小事叠加再叠加,一再地被藏起来,最后由一根稻草给压崩的。

每当习惯性地独自藏起每一次挫败、不舒服、不自在的时候,就是在为崩溃、为彻底的崩溃积累弹药——这样的崩溃当然越来越让人感到害怕、不敢去崩溃。

不断地藏,正是造成崩溃的原因。

可奇妙的是,如果在情绪没那么猛烈时,就能够或多或少被释放、被看到、被分担,崩溃反而不那么容易发生。

就像蓄水的池子,如果平时就能往外倾泻,这倾泻并没有那么大的毁灭性,也让真正的洪峰到来时,有更多的空间去容纳,避免最终的崩溃。

5不得不藏的崩溃,何处安放?有时候,藏与不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不得不藏。

比如在飞机故障、重大灾难面前,如同弗洛伊德所说,人们需要有情感隔离的能力,因为在当时需要藏起崩溃和脆弱,才能客观理智地应对。

但在事后,英雄机长刘传健经历过半年的康复,通过身体、心理测试过后,才能复飞;灾难中的援助人员也需要接受心理援助和干预,来“代谢”掉当时不能崩溃、但已实实在在造成的情绪冲击。

哪怕当时需要藏起崩溃、挺过去,也千万别忽略崩溃给我们的信号,还是要回过头来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有时候,某些情境不允许我们无所顾忌地把崩溃付诸行动,或者说,崩溃的确会带来严重后果的。

例如:工作中的崩溃,可能会影响职业发展,甚至失去工作;生活中的某些崩溃会吓到孩子、失去重要的关系、牵连他人……

从现实层面,崩溃当然会有后果,但崩溃造成的后果,也是可以经得起破裂与修复的。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和他人有心理复原力、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相信某些关系能够在负面情绪中存活下来,还会那么担心崩溃吗?

“成年人”的意思,不是要人前人后“假装”成一个无坚不摧、抗压能力一流的人,“成年人”是可以承认脆弱、允许犯错,同时也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够再站起来的人。允许自己脆弱,也才能允许他人的脆弱。

6崩溃的“感受”vs崩溃的“行为”崩溃之所以让人害怕,有些人害怕去体验脆弱、挫败、无力的感受,对此有强烈的羞耻感,于是不允许自己崩溃;有些人一想到崩溃,就会联想到冲动的行为会带来破坏性的、无法挽回的后果,于是不敢崩溃。

感受上的崩溃是正常而普遍的,需要被确认和接纳,崩溃≠脆弱;需要改变的,是崩溃时带来伤害的行为方式。

勇敢地面对崩溃、寻找社会支持,永远是应对崩溃最美好的方式。也许需要冒一点不被理解的风险,但也许能够收获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资源,还有珍贵的、在崩溃中互相支持的情感链接。

就像刘擎教授在节目里说的:“藏只有一种方式,而不藏有很多种方式,包括找亲朋好友分享交流,这就是不藏。

断亲(脱离原生家庭关系)并非一种治疗原生家庭不幸的万能方法,它可能对某些人有效,但也可能对其他人没有帮助。断亲本身不能解决所有原生家庭问题,但它可以作为一种开始,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及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

断亲可能会带来以下好处:

1 减轻负面影响:断亲可以减少原生家庭中的负面影响,如言语暴力、情感操控和心理虐待。

2 增强自尊:独立生活有助于个体建立自信心,从而提高自尊。

3 更好的心理健康:断亲有助于个体发展独立的心理边界,从而降低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4 提高生活质量:个体可以更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断亲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 情感隔离:断亲可能导致与原生家庭成员的情感隔离,使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亲情的支持。

2 内疚感:一些人可能在断亲后感到内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抛弃了家人。

3 对过往的逃避:断亲可能导致个体逃避面对原生家庭问题,而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更多的心理困扰。

总之,断亲并不一定能治愈原生家庭的不幸。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所以最好根据自己的需求、感受和目标来决定是否进行断亲,以及如何进行。同时,寻求心理治疗、与信任的人沟通、建立支持网络等方法也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原生家庭问题。

对于每个人而言,启示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矛盾的,而且这也是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有的人就会产生上的疑惑,就是情侣之间发生情感隔离,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我个人看来,比如说会产生陌生的感觉,同时也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 产生陌生的感觉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其实在谈恋爱的时候,过程中,如果一方疏远另一方的话,那么两个人之间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再加上情侣之间发生一些情感上面的隔离的话,那么一段时间之后,两个人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虽然说两个人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是感觉没有以前那么亲近的。

2 影响两人的感情

如果情侣之间发生情感上面的搞你的话,我觉得这样会严重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因为一件事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升温,同时也可以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导致两个人最后分道扬镳,这种类似的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因此我们也一定要慎重的考虑一下做每一件事情的后果。

所以无论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如何,我们在平时的相处当中,一定要学会去为对方考虑一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就能够把问题化解了,当然我们不要仅仅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死抠不放。这样的话就会显得自己很小心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生活中有时会大气一点。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一些对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认识,希望这些能够对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定的帮助。

以前在学校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由于缺少理论、经验及指导,感觉做起来很困难,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是“以无招胜有招”、有人随口说“顺应自然”但实际上没有做到,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的防御的表现。

阻抗与防御的关系:

联系:阻抗就是防御,防御就是阻抗。

区别:阻抗的表现为精神分析之中来访者所做的防御。我们无时不刻在防御。阻抗是无意识表现出来的。

学习精神分析分析就是把防御象征化。脸皮更厚,心理治疗就是形成更强大、更成熟的防御机制。

不能太快把来访者治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保持对自己的童年忠诚,新的防御机制没有建立,我们就无法更好的生活。

1、压抑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对意识层面的冲动压到潜意识之中。

从精神分析角度:人没有遗忘,只是将记忆压抑到潜意识。意识不到的需要,就是压抑。

从性的角度:有伴侣,没有性欲望,是压抑的表现。早泄、阳萎,不允许插入、不允许自己射精,是最成功的性压抑。这样把自己变成为不是男人。

压抑与压制: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泄泻,环境不具备,是压制。压制是指人在意识层面没有得到满足。

个案:犯罪心理学的一个案例:强奸——进监狱——改造——释放——再强奸……这个过程中的压抑与压制:在监狱中,没有女人,是对性的压制。在监狱外面,看到女人,没有感觉,只有在偏僻、昏暗街道的地方(即案发地点)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这就是压抑。

想满足而不能满足是性压制。没有性的想法是性压抑。

现代精神分析修正了弗洛伊德的不能被接受的冲动被打包放在地下室,而认为压抑是指不能被接受的东西,被打碎后,弥散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精神分析认为:各种艺术形式都是性压抑的升华。据说,美国经济、政治比较繁荣时,容易出比较好色的总统。没有事做,可以很放纵自己的原始冲动。坐怀不乱的男人是享受道德的优越感,是压抑的表现。

男人的升官、赚钱,是更加强大、攻击的表现,是男性特征的表现。男人一辈子的事情就是把性压抑的象征化,将压抑的性表现各方面显示男性特征。

过分依赖、过分固执的人都是性压抑。过分依赖:见谁都是爹妈、做得不像男人是性压抑。过分固执:自己认为用语言来战败对方,其实是战败自己。

皮下脂肪特别薄或特别厚,是性压抑表现,这样没有性魅力,得不到异性关注,满足了自己没有性的潜意识愿望。这样的人做父亲,将不允许女儿直白的表达性感,女儿可能会配合父亲,把自己变成为一个没有性吸引力的人。

反馈1:压抑是潜意识层面,压制是意识层面。想做,而条件不允许做是压制。(21分补充)

反馈2:探讨压抑、压制在实际咨询中的实际意义:压制是超我,压抑是本我。做咨询时,我们通常解决的是压抑的内容。压制时间通常会形成压抑。父母对女儿的压制,容易形成女儿的压抑。

反馈3:如何改善自己的性压抑?放荡一次!(晕了!)

反馈4:父母打孩子是性行为的表现。如何理解打孩子可能伴有快感,是释放自己性压抑的表现。

2、情感隔离

避免与自己的真实情感接触,称之为情感隔离。

就事论事、遗忘,都是情感隔离的隔离。情感隔离是无处不在的。

情感隔离,正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傻、变麻木、无情无义。所以,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过度(不足、过多)的情感隔离都是不好的。

个案:听了,悲伤的家庭悲惨故事,有些人在笑。这些人隔离了,笑的人太痛苦了。

老师的处理:“现在有强烈的情绪反差。有的人特别悲伤,有些人特别欢喜”。可以提问:“为什么笑了”,不用和对方说,笑的原因是情感隔离。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可以问别人:他们笑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笑嘻嘻讲自己的早年创伤,是隔离的表现。或者,听完伤心故事后,有的人反应是:我小时候很幸福,这也是情感隔离的表现。(从咨询的经验来看,这些人实际可能并不幸福)

精神病人说自己没有病时,是隔离。只有承认自己有病,才可以考虑出院。

不抽烟时骂抽烟的,抽烟的时候特别享受;当了教授就骂教授,是日常生活隔离的表现。

对情感隔离的态度:我们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全部隔离。

反馈1:抑郁症状病人完全隔离。治疗的目标是将抑郁治成焦虑。焦虑了才能感觉的自己的生活。

反馈2: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0岁失去奶奶,特别伤心。15岁失去爷爷没有伤心的感觉。如何解释?所有的眼泪到流到心理,没有表达,是情感隔离的表现。

反馈3:听了一个笑话,别人都笑,自己笑不出来,是隔离吗?具体分析:听不懂感觉没有意思,就不是隔离,当能听明白,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不表达,就是隔离。

反馈4:抑郁症——即使自己体会到别人的感觉的时候,也会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中。

第三,理智化

年纪轻轻的人喜欢哲学,喜欢谈“大人不计小人过”,停留在书本的理论上,这就是理智化的表现方式。理智化是发育良好的乳房。完全去情感化,就是理智化。

来访者大特而特谈心理学术语、理论,这是理智化的表现。对理智化的治疗是:不谈理论,谈情感、谈性方面的事情。可以问第一次遗精、射精,和女孩子的关系。

个案:初中男生,谈话像做政治报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来访者给咨询师的感觉:家庭中的谈话像政治对话,缺乏应有的感情。治疗——谈下来,谈感情、谈性。或者直接反馈来访者:听起来很难受、不舒服。这类的来访者容易催眠治疗师。

反馈1:对这类来访者不能讲道理,因为来访者的理论可能很系统很完整。

反馈2:理智化与情感隔离,都没有情感表达吗理智化是有情感的,是用理智化来表达。“我知道我很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表达。”“我恨我妈妈,但是,我明白,我妈妈很关心我、为我很操劳。”理想的状态:说到“我恨妈妈……”流泪了。

反馈3:理智化与合理化: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理智化,将丰富的情感内容用书本知识来表达出来,但是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但是来访者不敢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内心。

“我又哭了,对不起”、“老师,让你见笑了”动作表现:拿纸巾擦泪也是缓慢、有条理的。

反馈4:理智化与压抑的关系,理智化的人是否压抑了自己,失去了真实的自己理智化没有失去真实的自己,是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反馈5:理智化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作用的一般的来说,理智化是意识层面发生的。但是时间长了,可能会走向无意识。

反馈6:理智化与压制的关系:一般不是压制的,是压抑的。日常生活中,与理智化的人打交待很容易、很舒服的。但是,与理智化的病人打交道,并不是这种感觉。

第四,反向形成

举例:“如果老公突然对你好,这是有外遇的信号”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内心感到内疚,反向形成的防御就会对老婆好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自己讨厌的、痛恨的人也会对他好。一般的老江湖的都会这样做。表现上对老师特别客气的,在评价老师的时候会特别差。

在咨询中,洁癖的人可能会过度的喜欢脏东西。小孩子一般的来说,都喜欢脏东西。小孩子第一件艺术品就是自己的大小便,随便乱涂乱沫。小孩子没有被照顾好的,长大可能对脏就会有特殊的害怕,形成洁癖。洁癖,实际上特别喜欢、关注脏东西。治疗的方法:讲关于“脏”的笑话,讲咨询师喜欢脏东西,让其放松对自己的控制。或者与其讨论谁更喜欢脏东西这个问题。洁癖喜欢脏东西,已经完全渗透到人格中,他会说“就算你说的对”,讲一个特别脏东西“你的朋友真有意思”。这样来讲,会放松其紧绷的人格。

反馈1:“脏”的笑话,特别恶心的笑话:如何治疗羊羔风,让其吃枪毙的人大脑,就着蒜和葱,用小勺挖着吃。

反馈2:有洁癖的人,内心喜欢脏东西,看似矛盾,这是反向形成的作用和表现。

反馈3:强迫症会出现在1~3岁,父母对孩子的大小便,控制过于严格。不喜欢脏东西,就形成了特别注意脏东西的洁癖。所以一般要回溯到肛欲期。

反馈4:反向形成,与成语“此地无银三百里”来形容也可以。

反馈5:吝啬带有道德的味道,有钱、有物,但是啥不得用,啥不得花。

个案:特别吝啬的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和妻子花挣来的钱,但是过天桥时,一定要给乞丐扔硬币,不扔,会感觉很难受。内心把自己当成乞丐来看待。

反馈6:女孩子说“讨厌”有的时候表达喜欢的意思,也是反向形成的作用表现。

反馈7:吝啬的人一般是肛欲期的固着,与大小便的训练过于严格有关。

反馈8:如何看待“精神分析的解释过于牵强”精神分析可能很难直接被证明,但是我们在咨询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案或实践来感受、触摸到它的存在。

第五,分裂

分裂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常用的防御方式,但是分裂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偏听”、“偏信”,只看好的一方面,不看坏的一方面。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咨询的感觉:一会在温暖的房间,一会在寒冷的房间,冷热迅速交替,变化很快。一会儿把治疗师夸上天,一会儿贬咨询师一文不值。一会投投射对父母的好感,一会儿投射自己对父母的攻击。

个案:开始把咨询师“拔地而起”,一会儿,贬低咨询师。这样的来访者,这样的来访者如果没有攻击性负性移情,就好像活不下去一样。

不能同时看到好、坏的并存,两方面,可以运用面质这种情形,来访者会说“我也不知道”。

“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用坏的方面来否定好的方面。

偏听、偏信,使一个人完全认为一个人和一个人坏。

第六,否认

开口说话,就连续说不。这样的人可能很令人讨厌。

小孩子把自己的眼睛一晤,什么都不存在。(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这是最原始的否认的表现形式。只要一否认就感觉自己对了。

检查出绝症,经常出现这种防御机制——不相信检查结果,反复做检查。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一下子击跨。

个案:苏州某官员请德国老师吃狗肉(德国人不吃狗肉)——德国老师防御机制:否认。

回民同学吃猪油馒头——否认防御机制,吃的是羊油馒头。

不知道不为过。

否认的四种方式:

(1)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96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