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网络舆情调研报告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社会和民众中产生影响。由于城管体制和城管工作的特殊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我区城管分局受理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越来越多。网络舆情一方面推动了城管工作的改进,另一方面,一些负面的舆情往往给城管部门的形象和声誉造成影响。加强舆情监控和引导已成为我们城管人的新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一)数量日益增多。分局处理网络舆情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诉求、发表看法。他们的网上诉求日益频繁,网民发表言论热情高涨,阶段性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市民意见情绪网络化表达逐渐形成习惯。二是城管这支队伍因其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成为网络舆论热议的焦点,常被民众所关注。
(二)内容涵盖面广。从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有以下几项:一是表达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态度情感;二是表达对某一事件的认知;三是暴露问题或投诉;四是行为倾向,此类为我们通常说的预警性信息,常发生在特殊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前期。
(三)形式呈现多样化。一是网络论坛,通过网民自主发帖、跟帖等方式形成舆情;二是新闻点评,新闻网站在新闻信息之后设置点评窗口,收集网民意见;三是留言板,主要是官方网站专门设置给地方领导留言的栏目,例如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成为收集民意的重要渠道;四是在线调查,用网络编程的方式将问卷生成页面,用户在浏览页面的时候,对问卷进行回答,生成调查结果;五是微博,拥有不同数量粉丝的微博同传统媒体比较,其影响力相当于一本杂志、甚至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微博的多点内容发布、信息同步、与移动媒体的结合、链式反应和循环跟贴等特点,值得我们跟踪关注。
(四)性质的双面性,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一项政策或者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受发言者身份隐蔽、信息不对称以及网民年龄、身份的影响,网络容易成为情绪宣泄的空间,对社会问题产生片面认识,有着非理性、极端化的一面。就城管方面来讲,负面舆情较多,一些城管执法行为往往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其他一些组织的不当行为也常让城管背“黑锅”,如“衡阳城管粗暴执法,踩烂女摊贩金桔框”事件。
(五)影响逐步扩大。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许多领导已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我区信息办,宣传部均有专人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舆情干预现实作用日益强大,政府通过网站收集民意,倾听民心,如衡阳新闻网民意直通车栏目,设立了投诉中心、谏言献策、求援求助、部门反馈的专栏,为政府和老百姓之间建立了沟通的平台。关注社会生活和关心家乡建设的网民则不限于本市居民,还包括散居各地的人士。
二、应对措施
目前,城管分局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还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网络舆情监控主要靠上级部门反馈,再针对已发现的问题,向上级部门回复,虽然取得一些效果,但呈现分散、零乱、业余等特点,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必须调整思路改进管理。
(一)加强网络宣传,宣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网络宣传,加强城管形象建设,改变公众对城管以往的不良印象,以此带动整个舆论大环境的改善,使城管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一是通过党政门户网站进行信息公开,让广大市民了解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工作动态等,加深市民对城管工作的认识;二是综合运用回帖和网络发言人、网络访谈、博客、微博、播客、QQ等多种网络公关手段,以幽默、轻松、草根化的方式开展宣传,提高网络公关效能。
(二)积极应对舆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是要在第一时间抢占先机,针对谣言要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批驳,在第一时间发布内容客观、表述严谨、措词准确的权威消息,第一时间作出客观评论,用正确的导向消除各种杂音和噪音的干扰,澄清不实报道。二是要积极快速全面收集相关影像资料。如在拆除违章建筑时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针对不实的信息或谣言,可及时将执法记录在网上发布,澄清事实。三是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快速针对事情真相给出合理解释,与网民进行平等互动交流并逐步发布事件后续处置情况。四是要善于把握引导时机以网民身份进行跟帖,并组织提供舆论引导素材。
(三)迅速解决问题,给出满意的回复
网络舆情管理不能做表面文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沟通民情、纾解民怨,最根本的,要落实到解决问题上。对态度、情绪、认知性舆情,要进行正确的舆情引导;对投诉类舆情,要及时转办给相关部门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网上,本部门暂时无法解决或不属本部门管理的事情,也要调查清楚,及时给出合理的解释说明。
(四)建立舆情监控体系,畅通舆情报送送渠道。目前,分局舆情监控无专门的科室负责,无专职人员管理,无专业化运作,由于办公室人力有限,导致被动应付的局面。要建立专人负责,实行舆情收集、信息上报、应急事件处理的工作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差距。如果建立了舆情体系,就可以借助。
网络舆情报告 篇2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也被称为“第五媒体”。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和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利用,舆论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增多,如何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是社会各个方面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好的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相关网络舆情,及时让公关处理,从而能避免带来公关危机。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上网
每个人都有网络言论自由,所以一些事情在网络上会变得非常容易传播,极其容易引起网民的舆论,如何应对这些舆论,成为了各个企业和部门的一个难题,所以,相关部门能组织一些人员学习和了解舆情发展,舆情分析,及时应对常常能将公关危机化解。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所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开始对舆情分析人员颁发舆情分析师证书,足以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些了。未来,可能舆情分析师证书将会是含金量很大的证书。
未来的发展离不开网络,请重视网络舆情发展。
网络舆情报告 篇3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主要的一种信息的传播途径,其开放、互动、虚拟的特性让言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随着网站日益增多,言论发布渠道日益多样化,不良信息产生的随时性等各种因素给企业的网络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根据网络舆情的来源及特点,目前网络舆情主要通过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途径传播实现,针对这种自由、直接、快速的信息传播和意见交互带来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的监控手段,及时掌握分析各种声音动态,并加以积极引导,剔粕扬正,才能规避被动处理有害信息快速蔓延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企业利益不受更大的损失。
经过网络舆情监测需求的理解,我们发现人工采集方式的低效及局部性与不良信息的突发性及快速蔓延形成的矛盾日益明显,所以网络舆情时代的企业迫切需要一个智能产品能自动搜集互联网信息、找出讨论敏感主题的人群并跟踪、发掘信息的传播趋势等,从而形成一整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对此,乐思舆情监测室的专家说,网络舆情监测产品在做到及时监测的同时,还要有效引导,以及从网络舆情危机的积极化解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把控。
网络舆情报告 篇4
为进一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强对我单位相关网络舆情的关注及引导工作,经单位党委研究,决定组建网络舆情观察组。
一、舆情观察组成立宗旨
广泛收集、报送和研判我单位相关网络正、负面信息和涉及单位领导及职工信息,使单位党组及领导班子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网络相关动态,把握应对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全面开展网络舆情巡查监测,及时发现网络上关于我单位的不良信息,特别是对网络上出现与事实有出入对单位有影响的内容要及时响应,澄清事实,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网络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营造与单位良性互动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舆情观察组队伍组成
(一)组长
一名,领导观察组,负责观察组全部工作。
(二)观察员
若干名,应有过硬的业务和政治素质,爱好上网浏览,每天至少保证3小时的在线时间,比较熟悉网络论坛、微博等各种应用。
三、舆情应对机制及考核标准
(一)、危机舆情应对
舆情应对主要是指网络上出现不利本单位工作的信息,形成或者正在形成一次针对本单位的舆情风险,如果放任不管会给本单位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的现象。
1、舆情监控发现
舆情观察员队伍要根据各人工作,建立12小时网上新闻、帖子浏览、舆情监测判断制度,非常时期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和本单位有关的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务必在舆情蔓延的初级阶段发现甚至预判某一话题的蔓延风险。
2、舆情上报
观察员监测、预判到的有风险话题,应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领导,并即刻进入网上舆论监控、反击和引导状态。
3、组织应对
舆情观察队伍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在发现不利本单位工作的网上舆论风向时,及时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布回应信息,引导、反驳网友观点;持续跟踪话题直到本次舆情风险解除。
4、后期舆情收集汇总
消除舆情后,应收集整理成资料、备案留底,以供领导查询。
(二)良性舆情引导
舆情引导是指根据需要及领导指示,舆情观察组必须主动出击,通过在各主要论坛社区上发表主题、主要网站发布新闻、各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等手段,有组织、有目的为单位工作在网络上做正面宣传。舆情引导应根据领导指示,谨慎严肃,严防适得其反。
1、确定主题
根据领导指示,确定需正面引导的主题。舆情观察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单位方面的信息,不能自作主张炒作主题。
2、集中造势
对确定需被集中宣传、造势的相关主题,舆情观察组需立即响应,制定相应的网上宣传方案,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在本地重要社区、新闻网站和其他有影响的网站进行集中宣传、造势,以形成良好的正面舆论氛围。
3、后期汇总
对于舆论宣传中的各方面情况、各阶段进展、网站主题页面、跟帖情况等均按需拷贝留底备案,以供查询。
四、舆情观察组奖惩
(一)奖惩以月为单位进行
(二)舆情观察组每处理一次舆情险情,根据舆情的发现、上报等各个环节的应对处理情况,给予舆情观察员一定的加分奖励,计入绩效考核分;未发现舆情或应对不力造成一定影响的则扣除一定绩效分值,造成影响严重的还将追究其他责任。
(三)舆情观察组每做一次正面舆论引导,为单位工作正面宣传做出贡献,则根据效果、网上影响大小等因素,奖励舆情观察员相应分数,计入绩效考核分。
(四)本月无舆情风险,也无舆论引导宣传,则不奖不惩。
网络舆情报告 篇5
3月9日收悉贵办关于群众反映镇村存在严重乱砍滥伐现象的网络舆情专报,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了由县环林局、县森林公安局、镇人民政府参与的专项调查工作组,根据网络舆情所反映的情况深入林区进行调查核实,现就有关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核实情况
经过与县森林公安局、镇深入林区开展的排查摸底,镇村确实存在盗伐集体商品林、滥伐个人所有的自留山、责任山林的现象确实存在。2014年至今镇、镇共受理并办结林业行政案件90件、罚款823万元、没收违法所得004万元、没收木材60立方米,办理刑事案件2件、治安案件1件。其中2014年截止目前已查处镇村林业行政案件5件、刑事案件1件、口头警告1人。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由乡镇村组负责管理的集体林,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管护人员形同虚设且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得罪人的思想,导致集体林、自留山、责任山管理失控。
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已分山到户,原八十年代栽植的商品林已到轮伐期,加之我对木材采伐利用控制较严,但受经济利益驱使,部分村民变相出售或滥伐自家自留山上的林木现象十分严重。
三是市场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成都地区木材可以自由买卖,木材价格高加之漩映地区临界都江堰市,交通便利,特别是地震后村村通水泥路,部分林区也修通了水泥路,这在给农户带来快捷交通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偷运木材提供了便利。
四是在该地区,一些微型面包车主受利益驱使,偷拉盗运十分猖獗,部分面包车主甚至结成团伙作案,采取盯梢、跟踪等方式掌握森林公安、巡山护林人员行踪,逃避打击,藐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蓄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打击力度不够。近年来,县环林局与县森林公安局对该地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多次组织开展专项打击活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依然突出。一是通讯手段现代化,违法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强,有效打击难度大。二是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林业行政执法处罚力度小导致违法犯罪成本低,林业行政执法的威慑作用不强。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是开展全面的清理工作。通过到重点林区现场查验登记造册,落实权属所有人;通过走访群众,了解盗伐滥伐情况。
二是县环林局、森林公安局行政执法队伍加强路巡路检工作,从运输环节堵截非法运输。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森林管护和宣传引导工作。一是国有林森林管护人员,在对国有林进行管理的同时,协助镇、村两级做好集体林地的管理工作。二是村集体管护人员应充分掌握其管护环境,做好管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各乡镇人民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听取护林员汇报巡山管护情况,发动群众积极提供违法犯罪线索,切实加强源头管理。同时,将护林员工资与监管工作挂勾,纳入考核后依据工作开展情况发放工资。三是各乡镇和村组要在村民大会(或户主大会)上宣传《森林法》、《省集体林地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二)整合力量集中整治。由县人民政府统一协调安排,落实部门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多措并举,形成合力,集中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或政策,着重对林区的乱砍滥伐、偷拉盗运、乱垦、乱占林地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三)严格村民自用材指标控制。严管2015年村民自用材指标,对存在偷拉盗运的村组整改到位后,才进行审批;加强采伐监督检查,严格按采前设计定点定株、采中随时检查、采后现场检尺的原则,进行全程监督检查,乡镇人民政府、县环林局、县森林公安局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和打击力度。
(四)做好相关政策争取。积极争取在建立木材交易市场,继续争取州林业局同意使用商品林采伐指标,有序推进该区域商品林采伐和换代更新。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向省林业厅协调将部分区域商品林调整为国家级重点公益林,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1公司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情况汇报范文(三篇) 2机关单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三篇) 3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报告(两篇) 4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三篇) 5企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6医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总结范文 7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总结范文(三篇) 8工业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学什么 未来从事什么工作 9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主要学什么 未来从事什么工作 102019年首度网络安全日总结,信息安全工作汇报 ;
首先我觉得情感分析师是有一定用处的,就我从业的这些年来说,我的很多理论,很多模型,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做自己。当我提出这样观点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棒。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势利,越来越急功近利。是的,在我提出这些观点的时候,我也好像变得有些冷漠,有些势利,有些急功近利。
在我提出做自己这样观点的时候,不是任何的心灵鸡汤,因为网络上有大量的关于做自己的心灵鸡汤,而我是在表达出我所推崇的一种态度。在这样一个时代,很多人都是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行为再去做一套。这是我们应对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社交的一种方式,好像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大流所淹没。同时,更多的人把这样的行为放在了我们的爱情中。伪装,成了我抨击那一部分人的关键词。
突然有一天,也或许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
伪装,可能就是这部分人的一种做自己的方式吧。
不管你是否认识我,亦或者有没有听说过我,一时间,我被我自己所谓的做自己蒙蔽了。从恋爱激情曲线,到upop极限人格像素,再到恋爱关系导图以及恋爱关系曲线。都是以做自己为大前提,我认为,每个人都不一样,只有当你在做自己的时候,才能遇到那个真正喜欢你的人。
其实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是没错的。但是,假如那个所谓真正喜欢你的人,认为你是伪装的,对方需要在将来的日子里去看看你的另一面,那又怎么办?
放弃?因为习惯的养成,你就这样轻易放弃了,不可惜吗?不浪费时间吗?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关注其他同行的朋友表现很冷漠,又有一段时间,我又会很势利的面对那些拿着问题,但无法支付我高额咨询费的朋友,再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认为我手中握着一个完美无缺的理论模型,却得不到广泛的推广,显得非常,急功近利!
百度文心一言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短文本情感分析产品,它能够针对输入的短文本,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并给出相应的情感标签和分值。文心一言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短文本信息,并为企业提供情感分析类的数据支持,促进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更加准确的情感分析。文心一言不仅能够高度自适应,精准分析自然语言,还能够识别语境,抓住写作的情感、倾向以及沟通目的。采用更先进的算法和技术,让情感识别更为准确可信,提升应用的实用价值。
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我期望文心一言能够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舆情监测、新闻报道、广告营销、客户服务等领域。例如,可以结合社交媒体的实时数据,实现更全面的舆情监测和反馈。还可以为广告商提供更精准的广告投放策略,提高广告投放的效果和ROI。期望文心一言可以通过与其他工具和产品的结合,为更多行业解决情感分析及管理问题。
三、更完善的应用支持
百度文心不停完善产品本身和其应用生态,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和应用效果。具体来说,文心一言需要提供更加丰富、灵活的情感分析API,同时为开发者提供更完善的文档和技术支持。
此外,还需要不断完善产品的用户界面和易用性,方便非技术人员使用。根据用户反馈,及时更新算法、修复漏洞,优化集成流程,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情感分析类技术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一言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必将不懈努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为用户和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情感分析服务
舆情周报,月报,事件分别从哪些纬度重点分析?
舆情分析就是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对针对这个问题的舆情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分析研究,得到相关结论的过程。首先,一般常见的分析方法有连续接近法、举例说明法、比较分析法和流程图法等,应该根据舆情事件本身的特征科学选择图表,如趋势图、比例饼图、百分比柱图、流程图等,表格的设计则要简洁实用,科学高效;其次,舆情分析图表在数据来源上要注意区分传统媒体、网络论坛、博客、问答网站等;第三,在媒体类型上注意区分媒体历史形态、媒体控制类型与地域类型;第四,分析舆情言论主体的身份特征,如媒体、官员、机构、意见领袖、网民等,进行社会化考察;最后,在对各种观点做具体而微的定性分析时,为研究结果做结论时应该注意材料之间的异同,避免为了结论的独立精确而牺牲材料的丰富性,应该兼顾赞扬、支持、中立、不关心、反对、谴责等不同态度,以防止观点遗漏导致分析结论偏颇,立体化、多层次、客观地反映我国转型期多元化社会的不同利益诉求,为决策和研究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 基于云鸽信息服务系统,实时抓取新闻、论坛、微博、博客、视频等互联网数据,为用户提供信息采集、分析、敏感事件预测和预警、企业竞争情报监测分析、品牌口碑监测、用户网络行为
多瑞科在监测系统租赁的基础上还提供分析报告服务。基于多瑞科网络信息监测平台软件的各种分析数据和分析工具,结合人工为客户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
1报告类型
日报:每日一报,根据当日监测结果按照分类汇总形成日报。
周报:每周一报,汇总每周监测结果制作的具有一定分析数据的周报。
月报:每月一报,汇总每月监测结果经信息分析师分析而形成监测月报。
季度报:每季一报,汇总每个季度监测结果结合信息分析师分析形成监测季报。
半年报:每半年一报,汇总每半年监测结果结合信息分析师分析形成半年报。
年报:每年一报,汇总年度监测结果结合信息分析师分析形成年报。
专报:每事一报,在发生重大负面事件时,对负面事件做网络传播分析、对策和建议。
2人工预警服务
工作日:工作日对负面信息做人工预警。在发生突发情况后,通过电话、短信和邮件同客户指定联络人进行沟通。
节假日:节假日对负面信息做人工预警。在发生突发情况后,通过电话、短信和邮件同客户指定联络人进行沟通。
3多瑞科产品优势
可靠的信息监测平台:依托四大数据中心庞大的云数据,信息量既全面又可做到个性化监测,分析出对客户有价值的信息
智能分析工具:监测平台提供分析工具,给信息分析师提供分析素材,如预警信息、专题信息及发展情况、关键人、传媒媒体、各种统计数据等
专业分析师团队:由新闻学、统计学、广告营销等专业精英组成分析师团队,提供从局部到行业、个体到大势的全方位的预警、观点、情报和资讯等分析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2、观察法
3、实物分析法 作/译者:张骏德刘海贵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309019148 [十位:7309019148]
页数:215 重约:0193KG
定价:¥1100 修订说明
前言
第一章 采访对象心理
第一节 原始心理状态
第二节 接受采访的良好状态
第三节 不要干扰采访对象
第四节 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
第二章 记者心理
第一节 采访准备与活动效应
第二节 创造访问条件与活动效应
第三节 谈话提问的技能
第四节 调查会的效应与主持技能
第五节 观察的效应与技能
第六节 采访记录的技能
第七节 主题的选择与深化
第三章 写作心理
第一节 求真——博取信誉
第二节 求新——先睹为快
[显示全部]
文章节选:
第六节求深--解渴释疑
要使读者对新闻所反映的事物有清晰、深刻而又完整的认识,看了新闻觉得“解渴”,那么,记者就得顺应读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新闻有一定深度。
要使新闻有深度,除了采访承担的义务以外,写作中应着重抓住三点:
一、恰到好处地选用背景
所谓新闻背景,即指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以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新闻界有轻视背景材料的倾向,这是应当克服的。应该讲,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深刻的。特别是报纸新闻,要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抗衡, 书名:新闻心理学
ISBN:750115374
作者:虞达文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定价:23
页数:402
出版日期:2001-12-1
版次:1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为新闻科学的创新和拓宽奉献新作
——序《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 童兵
《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总序 李元投
上编 原理篇
第一章 新闻心理学学科基本原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真实反映客观是新闻的生命
二、反映论认识世界与接受实践检验
三、“淡化”宣传,不断提高引导水平
第二节 构建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一、我国新闻呼唤新闻心理学
二、新闻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转折点
第三节 新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一、新闻心理学学科的性质与归属
二、新闻心理学与相关分支学科
三、新闻心理学与相关心理学派
四、新闻心理学与新闻母体学科、相关学科及科学方法论
五、传播心理学与新闻心理学
第四节 将新闻心理学研究从“解释水平”提高到“特有水平”
一、探索新闻心理“特有现象”作为研究重点
二、新闻心理学学科理论构架
三、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新闻心理“特有现象”
中编 传者心理篇
第二章 新闻敏感是传者最主要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
第一节 新闻敏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一、新闻敏感发端于直觉
二、新闻敏感是逻辑思维的“简缩”
三、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传播的始终
第二节 新闻敏感的特征及与直觉的区别
一、明确的目的性
二、强烈的求新性
三、超前的预见性
四、高度的敏捷性
五、新闻敏感与直觉的区别
第三节 新闻敏感形成的准备期
一、新闻敏感与学识
二、新闻敏感与实践
三、新闻敏感与思考
第四节 新闻敏感形成的酝酿——顿悟
一、显意识与潜意识
二、新闻敏感形成的两种模式
三、显意识与潜意识的接轨
第三章 传者个性心理特征的调节
第一节 传者性格的自我调控
一、传者向型的调控
二、独立型性格的培养
三、理智、意志型性格的锻炼
第二节 传者对自身能力的驾驭
一、传者能力类型差异及特征
二、传者的类型与思维能力类型
三、传者思维能力类型的扬长“补”短
第三节 传者气质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
一、气质类型的直观外显性
二、气质的先天性和稳定性
三、气质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的自我调节
四、认识自身气质与认识新闻人物气质
第四章 传者的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传者情感的境界
一、情感境界的内涵
二、认识与传者的情感境界
三、情感境界、认识与新闻敏感
第二节 传者的情感的两极
一、情感的两极性
二、传者对情感两极“度”的掌握
三、促进消极减力向积极增力转化
四、传者认识与促进人们情感两极的转化
第三节 意志的特征及与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目的、理想、信念
二、意志与认识
三、意志、认识、情感情绪
四、意志的自由与不自由
第五章 传者认识与注意心理
第一节 新闻传者的无意注意
一、传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传者无意注意的指向和集中
三、传者的无意注意与个体倾向
第二节 传者认识与有意注意
一、传者的目的性与有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与新闻价值
三、有意注意与新闻价值的发现和提取
第三节 传者认识与有意后注意
一、有意后注意与记者成才
二、传者两种注意、两种兴趣类型
三、用有意注意培育间接兴趣
四、用间接兴趣培养直接兴趣
五、促进两种注意、两种兴趣的相互转化
第六章 新闻传者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传者思维的求新性
一、发散思维与新闻的求新性
二、侧向思维与新闻的求新性
三、逆向思维与新闻的求新性
第二节 传者思维的系统性
一、系统思维的整体性与多维性
二、系统思维的动态性与关联性
三、系统思维的有序性与预决性
第三节 传者思维的灵活性
一、应变思维与灵活性
二、结构换元与灵活性
三、因素换元与灵活性
下编 受众心理篇
第七章 适应新闻受众的需要
第一节 受众物质需要与相关信息需求
一、生理的物质需要的紧迫感
二、“间接”的物质需要的重要性
三、受众物质需要的螺旋上升趋势
四、正当欲求与畸形贪婪
第二节 受众求知需要与新闻的知新性
一、求知需要与好奇心
二、求知需要比例增加规律
三、求知需要的启动、维持和导向
第三节 受众审美需要与新闻审美观
一、美的属性及其制约
二、外在美与内在美
三、内在美、外在美的主要矛盾方面
四、美的阶级属性与共同性
五、审美需要与美学价值的创造
第四节 受众交往需要与新闻媒体
一、求交往是人类三大特性之
二、人们求交往、求信息的迫切感
三、求交往与“感情接近”
四、求交往与“利害接近”
第八章 唤起受众的表象
第一节 新闻的细节描述与受众表象
一、语词的选用与新闻的生动形象
二、动词的使用与受众表象运动
三、调动受众的综合表象
第二节 “间奏式”描述与受众的运动觉表象
一、“间奏式”描述与受众心理的“似动现象”
二、运动觉表象与受众的美感
三、外在的运动觉表象与内在的运动觉表象
第三节 “解释性新闻”与受众的立体觉表象
一、“解释性新闻”与认知心理学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图形和背景
三、正确处理对象与背景关系,构成立体形象
四、利用表象整体性特点,构成立体表象
五、利用表象理解性,揭示更深层次问题
第九章 诱发受众的再造想象
第一节 新闻的“新”与受众再造想象
一、将受众的朝向反射引向新事物的特点
二、为受众提供构成新形象的必要素材
三、诱发受众再造想象与调动情感
第二节 “非事件性新闻”与受众再造想象
一、再造想象能对庞杂事物作出高度概括
二、“非事件性新闻”两种概括的交叉使用
三、因果关系与受众再造想象
四、遵循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安排结构
第三节 传者与受众再造想象的衔接
一、明确划分再造现象与创造想象界限
二、传者表象的数量、质量与再造想象
三、传受双方情感相通与再造想象
第十章 促进受众的联想
第一节 连接时空相近事物,促进受众接近联想
一、利用空间接近事物,促进受众联想“
二、利用时间接近事物,促进受众联想
三、利用时空交叉接近事物,促进受众联想
第二节 通过比拟,促进受众相似联想
一、相似联想能使事物更鲜明可知
二、相似联想能使受众认识迁升
三、相似联想还能使人倍感亲切
四、新闻运用相似联想的特殊性
第三节 进行对比,促进受众对比联想
一、对比特点相反的事物形成反差
二、联想强度和空向兴趣的利用
三、对比联想与对比事物的可比性原则
第四节 理清因果从属,促进受众关系联想
一、重大新闻事件与由“果”及“因”
二、“积累兴趣”与循“因”导“果”
三、因果交织与发散思维
四、因果关系明晰与显“果”藏“因”
五、辩证对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十一章 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与消除
第一节 发新闻的真实性与受众的逆反心理
一、病因之一:弄虚作假,凭空捏造
二、病因之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三、病因之三:“合理想象”,添枝加叶
四、受众逆反心理的组织转化
第二节 新闻的可信性与受众逆反心理
一、传播媒介的权威性与新闻的可信性
二、新闻表达的客观性与新闻的可信性
三、情感的差距与新闻的可信性
第三节新闻采写编与防止受众逆反心理
一、“淡化”宣传,寓理于事,让事实说话
二、叙事寄情,让有形事物激发受众无形感情
三、将受众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四、“把关人”把关与受众反馈
本书主要术语(汉英对照)
主要参考书目
图书信息3
书名:新闻心理学概论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定价:2600
ISBN 978-7-81085-980-6
版次:2007年7月第四版 2011年7月第五次印刷
出版时间:1993年6月
页数:448页
书本简介:
本书欲在建立新闻心理学的体系上进行探索,试图从宏观上、理论上把握这门学科的整体框架而有意忽略细枝末节,故取名为《新闻心理学概论》。本书力图融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与新闻学于一体,尽量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听众、观众共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并注意吸取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力求科学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作者:刘京林
作者简介:刘京林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等课程。主要著作《新闻心理学概论》、《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自选集》;主编《新闻心理学论文集》、《传播。媒介与心理》、《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原理》等著作。
舆情事件的一些处理心得分享如下。。
1网络舆情处理的流程:针对问题及时回应、根据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实施补救措施(道歉、整改等)、汇报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处理情况,说明结果)、总结预防(将相关材料归档,加强防范,为后续类似工作的解决提供经验借鉴)。
2网络舆情处理的黄金三原则:面对舆论压力不屈服不焦躁、及时澄清事件真相,做到客观公正、灵活回应,时刻关注舆论导向。
3网络舆情处理的“三个需要”和“三个不要”:一要主动与媒体沟通,二要学会适当冷处理不急躁,三要适当进行正面宣传。面对舆情不要愤怒和指责,不要用强硬和傲慢的态度处理,不要试图对抗媒体和大众。
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互联网舆情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为了针对问题及时回应,就需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为了时刻关注舆论导向,就会需要进行舆情跟踪等,这些都离不开有效的互联网舆情监测工作的辅助。
而面对互联网庞大的舆情数据量,很显然人工舆情监测方式并不适用,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在现阶段下,借助专业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是最好的选择。如像识微商情这样的全网舆情监测系统,可支持全媒体平台的724小时实时监测,可自动识别舆情,提供舆情告警,舆情跟踪、挖掘舆情传播渠道、分析舆情演变趋势及网民情感等,为网络舆情处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内容提要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与摄影相结合的产物,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纪实,是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进行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立兵种,它的表现形式是一幅幅带框的照片。随着新闻事业的纵深发展,新闻摄影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增强报纸的“可视性”已为我国报界所重视,形象生动的新闻照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显著的版面位置上。因此,提高对新闻摄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将新闻摄影纳入新闻改革的轨道,让与文字并重,特别是要加强对新闻美学的研究,已成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的当务之急。 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相结合的产物,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纪实,是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进行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立兵种。它的表现形式是一幅幅带框的照片,它与文字新闻相比,具有视觉可视性、现场可证性和典型概括性的特点;与电视新闻相比,更为简炼,更具保存价值。在版面编排上,更易于突出主题、美化版面,增强视觉效果。 从“五四”运动到“七七”事变的十多年间,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随着国内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闻摄影界涌现出许多新的事物,如报纸摄影附刊、摄影团体与机构、摄影记者等。为推动新闻摄影业务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起了巨大的作用。以《良友》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画报,重视时事摄影,大量刊登社会、政治性照片,报道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反映自然灾害、战争、劳动人民的苦难、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其他重大事件的照片。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我国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业绩,构成我国现代史的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在黑暗势力重重压迫下不断奋斗、抗争、前进的足迹。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个时期的新闻摄影也带有某些消极甚至反动的成分,但主流是积极的。 新闻摄影在世界报纸上出现以后,开始并不为很多人重视。分析其原因,一则是初创阶段,照相制版条件差,效果不甚理想;二则照片费用高。我国直到1920年才有新闻摄影画刊出现(即《时报》),报纸从此开始有了形象宣传观念。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照片的功能被定格在装饰美化版面上,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报道形式还不为人们所认识。 进入8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报纸的编、排、印逐步由激光照排和胶印代替铅排的铅印,版面上的效果大为改观,数量亦相应有所增加。但独立的新闻较少,而配以文字报道的照片较多。正如中国日报总编辑冯锡良在《当今世界新闻摄影在报刊上的地位》中所说:现在国外把摄影新闻与文字新闻、广告新闻并列为新闻学三大学科,由于电视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国外报纸在采用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倾向,例如,新创办的《今日美国》报,全部采用彩色版,照片不但数量多,而且篇幅大。《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霍·塞蒙斯预言:“这代表未来报纸的发展趋向……在摄影报道方法上,用5-6张有内在联系的成组照片来说明一个事件发生的过程,配以简练的文字说明,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新闻报道,已为美国报纸普遍采用。”冯锡良认为:“我国新闻界应当重视和研究这些倾向,要预见到新闻在报刊中会越来越重的位置。” 借鉴外国经验,1981年《中国日报》英文版创刊,并大幅使用新闻照片,《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单独成组刊登新闻。一改报界过去那种把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作为版面文字报道的“配角”、“美化”的模式,深受读者的赞叹。但是,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报道形式,人们刚刚开始认识,在报界中要完全接受仍需要一个过程、一定的时间。因而“重文轻图”的现象常有发生。可贵的是,老一辈摄影工作者从来没有放松过努力,多方宣传新闻摄影的地位与作用,并从实践上极力去表达新闻摄影的特点。做到“图文并茂”、“图文并重”。直到1990年亚运会期间,各家报纸都大量刊发了新闻,而且质量好、尺寸大、编排新,新闻得到了报界空前的重视。老摄影家蒋齐生提出了“文字与照片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观点,要求总编辑、摄影记者和编辑人员要努力改革单一的“文字头脑”,增加“头脑”。从此,新闻照片的价值得到了张扬,并作为独立的报道形式在版面上大量出现,一些重要的新闻照片不但占在显著的位置上,而且篇幅也放大了。 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报纸让担任主角、上头条、占好位置仍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观念淡薄,对新闻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新闻照片的价值只是体现在版面设计中,没有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报道手段。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报纸只刊登重大会议或国家主要***的国事活动的照片,其他的新闻照片不但少用,而且图幅小,仅作为版面的调剂或美化版面的工具,其新闻价值难以体现,新闻摄影的独特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过去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新闻摄影的理论与实践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无论是在“大跃进”年代,还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都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和歪曲。报道出来的不是新闻的现场纪实,而是根据政治需要去导演、去摆布,从根本上动摇了新闻摄影的理论基础,从实践上歪曲了事件的本来面目。因此,无论是报界不是摄影界,新闻也只能“顺应”时代的需要,真实的新闻现场照片不用或少用,新闻也因内容空洞、题材重复、手法单一而使其失去了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上好位置的也就更少了。就是现在,新闻的实力还是较弱的,版面上“文重图轻”的状况仍然存在。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独特形式,配以文字说明能给读者更直观、更逼真、更形象的感觉,让人一看便明了新闻事件的原意。我们的报纸应将新闻摄影纳入新闻改革的轨道,让与文字并重。要达到“图文并重”,首先要更新观念,要从长期的“重文轻图”中解脱出来,正确认识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与作用,自觉地将新闻与文字新闻一样同等对待,让与文字比翼双飞。其次,要抓好新闻摄影队伍的建设,在更新观念、端正态度的基础上,着重抓好素质和提高技术水平,拍出更多更好的新闻来。摄影队伍的素质,主要是指新闻记者的思想和拍摄作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把握时代的主流,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十分明确,新闻敏感要强,要拍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瞬间;另外,记者的拍摄作风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质量,新闻摄影的记实性是每一位新闻记者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能弄虚作假,不搞摆拍,提倡抓拍,这就要求记者多作调查研究,深入新闻现场,善于观察并及时捕捉住事件发展的典型瞬间;其三,必须写好照片的文字说明。新闻摄影是新闻照片与文字说明的综合体,即是通过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文字说明进行报道,两者不可分割。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视觉的冲击力来自照片,强烈的情感在于借助文字说明。好的文字说明,除了主题鲜明、简明扼要交待新闻事实外,要带有文学色彩和情感交流,达到提高视觉、深化主题的效果。由于文字说明是依托存在的,作者应根据的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说明文体例(叙述式、评论式、对话或引语式、配诗说明、散文、通讯式),紧靠画面,因情定体,甚至配以必要的一些背景材料以增加其报道的深度。第四,要有相应的版面表现形式。编辑人员要根据新闻照片的质量确定其相应的版面,以为中心去安排版面,提高新闻照片的传播效果。第五,必须加强对新闻美学的研究。新闻美学是新闻和美学的交融,加强对新闻美学的研究是寻找两者最佳的结合点,把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新闻报道中去,提高新闻报道的审美价值。过去和现在一些的新闻报道形式多是采用平铺直叙方式,忽视了新闻美感的情感美、形式美和角度美发挥。 人们面对变幻纷纭的大千世界总是在心里生长着一种愿望、一种揣测和预想,用新闻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闻欲,即对未知世界的欲望,而用美学的目光来看,是一种由期待产生的审美情绪。在这种情绪中,社会时代的心理因素与民族传统的因素及深层的人类共同心理因素相融决定了读者接受新闻的程度,也是新闻价值实现的程度。所谓情感美,是通过新闻报道能引起读者心灵的美感,产生心灵共鸣。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使新闻有价值,必须唤起读者的情感,根据不同的国度、不同民俗、不同的时期去表现新闻的美的价值。如我国在“十年动乱”时期,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人们关心的热点是副食品的供应,此类新闻总是让读者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产生快感。而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物资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副食品供应了,而转向了自身生活及环境的美化装饰上。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关注的焦点、最能唤起读者情感的新闻转为反腐败、下岗再就业了。但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都有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对同一则新闻,则有不同的情感。如我国在建国40周年之际,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和经验交流活动,我国读者热情关注,并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但在西方国家,反映平淡,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对“劳动模范”甚为生疏。所以,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信仰,会产生不同的新闻需求,对新闻美感的获得就不同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作者,在于作者对美的发现和对美的感知,并从形象的官能直觉上升到心理感知和情理交融的彻悟。这样,在面对人民的喜怒哀乐,面对社会的风云变幻,面对自然的沧海桑田时,决不会无动于衷,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拥抱生活,赞美人生,讴歌社会进步,把生活的真、善、美表现出来。美国著名肖像摄影家阿诺德·纽曼说得好:“拍照片,并不光是使用照相机,而是用我们的心灵和意念。这些照片不但表现了特定的被摄人物,同时也反映出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每一个艺术家都应使自己成为他作品中内在的一个因素。如若不然,这件作品就会成为一张洗衣房的清单——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意义。” 形式美,是人们最普遍、最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有规律的组合。一幅好的、高层次的作品都需要倾注作者的审美追求和加工润色,从内容取舍、结构设置到造型形式都要创造出适合人们的欣赏习惯,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形态。报道新闻事件,既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告诉读者,又要让人们领略美的享受,引起读者心理共鸣,因而新闻语言必须是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切忌复杂虚构、花言巧语,要用质朴或鲜明的语言把新闻事实具体、逼真、传神地呈现出来。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事物的美态要靠作者对“美”的把握,要通过对景物的形态、结构、动态、色彩、光调、空间及主陪体关系等外部特征的审视,由表及里发现有美学价值的题材和形式。要使作品激起读者的情感,首先要使作者自己深受感动,这就要求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掌握审美规律,提高审美创造力。周恩来同志说过:“作品的产生,可以是偶然之得,但是这种偶然之得是建筑在长期积累和修养基础上的。”要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力,首先要深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创作激情,提高认识水平;同时要从政治、哲学、文化等艺术方面去吸取营养,这是摄影创作成功的内因。只有平时练就了这样的功底,才能作出快速反应,抓住瞬息即逝的机遇。 新闻报道的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观察点,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切入口。用美的形式去反映具有美的内涵的新闻事实,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便是新闻美感的角度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苏轼这首诗可得到启示,表明同一事物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反映。从美学的观点看,美是一个流动范畴,是由无数固定范畴构成的流动范畴,因此,只要事物显现的美的征象是事物本质发生的,那么,这点美便是值得捕捉并反映的。事物有多个角度,但并不是只有正面和最贴近本质的一面的反映才是最美的。美学讲究含蓄、多层次、多角度,有一定的距离感,“见微知著”,“寓意深刻”是美学常用的手法。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新”、“奇”、“巧”为美学最佳角度。 随着新闻事业的纵深发展,新闻摄影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增强报纸的“可视性”已为我国报界所重视,形象生动的新闻照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显著的版面位置上。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为新闻摄影多作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