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情感作为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随同因素,具有独特 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它在主体的个性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幼儿情感的功能以和如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谈点看法。
一、幼儿情感功能分析
幼儿的情感具有易激动、易转移和易感染等特点。但是,其复杂程度和社会化程度等方面却有所发展。情 感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已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作用,并影响其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1幼儿情感的信号功能。早在婴儿期个体就会利用哭和笑这两种情绪表示(初级情感)向成人展示其需要或对客观事物的体验,使情感表示出信号功能。到幼儿期,幼儿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已能较正确地领会他人的情感信号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一个小朋友的哭声作为悲伤的信号会迅速传送给其他幼儿,并被他们理解 接受,引起一起悲伤体验。
2幼儿情感的发明功能。幼儿情感的发明功能集中体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自身喜爱的游戏百玩不厌,会不时发明出新花样。比如,自制游戏中所需的“道具”,布置游戏场所,装扮角色,假造新奇愉快的游戏情节等等。这些发明性活动的开展完全是建立在幼儿喜爱该活动这一情感基础上的。因此,成人应慎重地评价幼儿持积极情感的游戏,对他们的积极情感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并协商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发展发明力。
3幼儿情感的`催化功能。幼儿假如对活动充溢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在活动中往往会表示得很主动,很有勇气和智慧,会取得出乎意料的好结果。相反,则会表示出心不在焉、愚钝木纳、出错率高,甚至故意捣乱以 求被取消活动资格来逃避活动。所以,成人应特别注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情感,尽量防止或减弱消极情感 的不良影响。
4幼儿情感的取向功能。幼儿情感的取向功能是指:情感能够直接引导个体选择行为的方向并能决定维持此方向时间的长短。幼儿情感的取向表示出不稳定的特点。他们最初的情感取向经常受成人暗示,后来在具体活动中又经常出现情感削弱或转移的情况,使原始取向中断。因此,成人在加强自身情感修养的前提下,应特别注意加强幼儿情感取向的自主性和稳定性的培养。
以上分析显示,情感不只是幼儿各项活动的随同因素,而且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制约着活动的进行,并在幼儿的人际交往、智力和个性发展等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情感去判断他们的个性特征,也可以根据主导情感分析他们对家庭、社会和成人的态度倾向。情感功能的释放为我们对幼儿进行正 确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幼儿情感教育的措施
培养幼儿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维护、鼓励积极情感,改善消极情感,进而充分发挥情感在 幼儿各项活动中的功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围绕以上教育内容的实施,笔者着重强调以下五项措施。
1进行适当的体质锻炼。情感随同幼儿各项活动的始终。体弱多病的幼儿,其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肯定大大低于健康儿童,所以其情感的发展和释放比健康儿童来得缓慢,对其活动常发生消极作用。一般说来,体弱多病的幼儿较易体验到痛苦、害怕、孤独、厌烦等消极情感,相应地在活动中就容易表示出害羞、胆小、娇气、自私、孤僻和任性等不良行为倾向,这样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加强幼儿体质锻炼是 对其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
2为幼儿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温馨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首先,家庭结构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人做过变态根源探析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在单亲家庭中,幼儿由于得不到适当的爱抚和关照,经常觉得自身生活在一个不平安的环境中,不相信任何人,孤独、羞怯、猜疑、嫉妒,由此导致行为失调和心理失衡。而良好的家庭结构则是幼儿形成健康情感的基础。其次,在家庭成员的影响方面,母亲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刻些。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和其同事早在1951年就在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可以确信,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时的关系。”他们认为母亲的情感取向以和母亲的关心和爱是幼儿情感健康发展的基础。再次,家庭的教养方式也影响着幼儿情感的发展。有人曾以282个美国儿童和135个中国儿童为被试进行过儿童情绪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其中有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儿童对使其“生气”、“害怕”的情境描述比例(27%、24%)大于美国儿童(20%、18%)。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大多数家庭采取的物质生活上溺爱加精神上专制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此外,像家庭的情绪气氛、家庭的物质环境甚至家庭的色彩、布置都影响着幼儿情感的发展。总之,一个温馨、和睦、充溢爱和关怀的家庭会使幼儿更多地发展同情心、信任感、责任感、愉快乐观等积极情感。相反,则会使幼儿发生恐惧感、孤独感、无助感和不信任感,使他们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发生挫折感,甚至出现智力低下和频繁的攻击行为。
3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由于幼儿极易接受外界的情感信号,所以 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等培养幼儿的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一直以来就备受中外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在此笔者着重强调一下文学作品在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方面的作用。对识字极少的幼儿来说,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读给他们听,让小朋友在听的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改换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姓名,改变家庭环境布置以配合作品中的场景描述等方式,让幼儿在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充分理解和接受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进 而达到丰富其情感体验的目的。
4在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幼儿怀疑、羞辱和内疚的情感体验,鼓励其发明性、独立性的发挥,培养其合作意识。消极情感是幼儿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的严重障碍。幼儿在活动中一旦体验到过度的失败、羞辱、不受信任、内疚等情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逃避这项活动。所以,对于幼儿喜爱的活动,成人不要随便评论、嘲讽或表示不信任。过度维护对幼儿情感的发明功能发挥也十分不利。幼儿喜欢的或正在积极探究的活动,假如仅仅因为脏,有点危险,就遭到成人的禁止甚至呵斥,幼儿就会因此变得畏畏缩缩。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表示出来的独立精神和发明精神,成人一定要加以维护和鼓励。此外,还应尽可能鼓励幼儿间的合作,因为合作是他们交流感情、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开端。成人应该协商幼儿在合作中学习控制自身的情感,学习体谅他人,学 习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和奉献爱心。
5理解幼儿的情感,并教给幼儿调控情感的简单方法。幼儿易激动,情感外显强烈,所以幼儿常因情绪动摇引发过激行为。假如简单粗暴地训斥他们,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消极情感体验。相反,假如站在幼儿立场上同情地劝导:“我知道,××拿走你的玩具让你感到很生气,对吗?”这样小朋友会认为大人是理解他们的,诉过委屈之后就会更正确地对待自身的情感,在行为上也会大方些。此外,不注意控制自身的 情感,随心所欲是幼儿情感的主要特点。但随着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会逐渐意识到生活中的诸多“不行 ”,体会到任意发泄自身的情感已不受同伴和成人的欢迎。所以,学习调控自身的情感对幼儿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情感调控的方式一般有三种:转化控制、冷化控制和自激控制。对于幼儿,成人可采用转化控制(代偿控制)的方式协商他们克服消极情感和过分强烈的积极情感,即利用幼儿情感的易转移、易受感染等特点,引导幼儿将一时发生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使原有的消极情感逐渐被积极情感所取代。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以下是一篇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对其应有的社会化功能却重视得不够。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幼儿情感 发展 社会化
如今的幼儿都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而新世纪既是多姿多彩,又是充满挑战,如何塑造一个个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才步入新世纪呢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智商(IQ)之外,还存在一种被称为情商(EQ)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研究:证明: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等,它主宰着社会的未来。情商的培养可说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幼儿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幼儿教师也都形成了共识。“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发展幼儿高尚、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关于情感人从呱呱坠地就有了情感的萌芽,这为不少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
如有人在婴儿出生10分钟左右,用五官与人脸模样相同地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相当不同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完全不同地配置的图形以及只有脸的轮廓而无五官的图形,共四种刺激,分别慢慢地在新生儿眼前移动,结果发现新生儿会转动头部跟踪注视图形,从所测量转动的角度来看,婴儿对正常的人脸图形跟踪注视的角度最大,这说明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就有认人的知觉活动。这种认人的知觉,可以认为是个体依恋和归属感的萌芽。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由机体需要占优势,冲动性大,稳定性差,发展为情绪状态的多样化,意识性和主动性逐渐增长,道德感和审美感萌芽,最后到幼儿阶段的情绪生活的社会化,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活动感等高级情感开始逐步发展。为了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在幼儿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幼儿通过意志去控制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而音乐艺术教育特别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发展。
二、音乐对情感作用的心理机制。
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无形式的混乱状态。”幼儿音乐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价手段之一,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但各类造型为主的艺术所描写的内容本身并不是感情,而是描绘各种具体形象,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以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内心的种种感情。这种呈现形式的过程,就表达了音乐的内容,内容即表达了情感。在音乐艺术里,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不是音乐艺术的外壳,而是艺术手段本身。它不是走向概念的桥,而是自由联想的起点。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乐音,本身便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材料。它们引起听觉,唤起人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节奏快慢、音的高低、和声的开发与密集、配器的乐器使用等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对人的情感提供了种种客观音响基础。人 情感受到各种音响刺激后,情绪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
那么,如何让幼儿音乐教育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的情感呢
三、通过幼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幼儿依恋感的发展心理学家用依恋作为个体生命早期与照料者的情节连结。
依恋感源于婴儿的安全、归属需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表现,它最突出地表现为母子间的依恋需要。它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相互依恋关系。当孩子从个体的家庭跨入幼儿园的集体时,原有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并离开了已建立依恋关系的看护人,此时的幼儿会以反抗、紧张、恐惧等表现对待与其亲人的分离。如何尽快地将幼儿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老师身上,使其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可利用音乐的魅力。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老师还不了解,老师可从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入手,与其产生交流的话题,继而利用动画片中的主题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游记》的主题歌等,使他愿意与老师交流,渐渐地与老师建立情感,并将依恋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在对老师有了依恋后,要建立与小伙伴之间的依恋。
一首《你好!朋友》,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认识新伙伴,寻找自己喜爱的伙伴,并通过拉拉手,相互拥抱等动作密切之间的关系;又如幼儿都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歌曲《小鸡小鸭》,让幼儿扮演小鸡、小鸭,在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中,感受小鸡小鸭在一起的愉快情绪,进而领悟到自己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象小鸡小鸭那样愉快友好地说话、游戏,而逐步建立起伙伴间的依恋关系。幼儿在对老师和伙伴产生依恋的同时,对他的新环境也需要产生依恋。老师可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音乐营造适合幼儿心绪的环境,让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如幼儿刚入园时,新奇的玩具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让其转移注意力,暂时忘记自己的亲人,可是到了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哭声就像会传染的哈欠,一个接着一个地响起。老师在吃午饭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睡午觉时播放安静柔和的摇篮曲,有些幼儿在家就经常听音乐,或许老师播放的音乐中就有他熟悉的音乐,此时让他感到了一种依托,抚慰了他不安的心。如果老师播放的音乐没有幼儿熟悉的,此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新异的刺激,让他暂时忘却那份离家的伤感,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重复播放这些音乐,渐渐地幼儿会对不同的音乐营造的不同环境产生依恋,从而可以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让幼儿依恋感健康地发展。
2、 幼儿情感和移情的发展同情感,又称同情心,是指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并以其行动加以关怀、体贴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移情。
只有具有移情经验的人才会产生同情。因此,同情和移情是助人为乐的情感基础。人类的同情心是人们作出公益行为的心理条件。从小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发展他们的移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除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能让幼儿产生共鸣外,音乐作品最能让幼儿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感。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在教学中,当我唱完一遍后,孩子们有的说:“陆老师,我听了很感动。”
有的说:“老师,我听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都有诸如此类的感受。当孩子们自己演唱这首歌时,一个个脸上都表现出非常难过的表情。此时的孩子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又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洋娃娃的葬礼》时。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沉重,不欢快,所想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继而引出主题——洋娃娃的葬礼,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可怜了;太悲伤了……同样在欣赏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孩子们在赞叹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二小的牺牲怀着深深的惋惜。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同情心渐渐地得到了发展,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有时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就会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关心地询问:“你怎么了”有时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会马上扶起他,并用手帮他抚摩摔疼的地方。这些日常小事都表明了幼儿的同情心已有所发展了,其中不乏音乐教育起的作用。
3、 幼儿兴趣和理智感的发展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世界的心理倾向。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着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学做小主人(懂礼貌)
活动目标:
1、学习待客礼节,会使用礼貌用语。
2、培养小主人的意识。
3、初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到小朋友家做客的经验。
2、与小龙鱼幼儿园陈芸老师相互熟悉、交流,看客人朋友的照片,激发幼儿邀请小龙鱼幼儿园小一班小朋友来做客的尝胆佰感脂啡拌拾饱浆愿望。
活动一、电话邀请。
1、设疑:如何邀请?邀请时说些什么?客人朋友什么时候来?怎么来?怎样打电话?
2、幼儿电话邀请。教师提供小龙鱼幼儿园的电话号码。幼儿通电话。
《纲要》在“总则”中强调,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组织实施”中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结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教育活动的内容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这里所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对幼儿发展的认识和对幼儿学习的理解,渗透了更多的人性的东西,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幼儿个性、能力和学习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过去我们较多地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而忽略了幼儿现实生活中应有的幸福、快乐,以至于我们过多地强调认识,强调幼儿要学会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顾幼儿的实际能力与需要。而实际上;幼儿不仅是为将来活着,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为现在而生活。幼儿应有时间慢慢地渡过他们的童年。在幼儿阶段,学习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扩展和提升,它需要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物等相互作用。对幼儿来说,学习的东西应当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的,而能学的东西并不代表是他们一定要学的。
要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上述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幼儿观、幼儿教育观、幼儿学习观,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多、较深的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和幼儿如何学习的知识。教师要对幼儿这个群体的特点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的交往、沟通特点,了解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每个幼儿有相当多的了解,了解他们各自应付外界环境的方式,也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家庭,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个幼儿园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较深厚的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是否对幼儿个体有较充分的了解,以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用这些知识、信息的能力。
然而目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些条文式的年龄特点上,而对幼儿在身体、情感、社会及认知的发展并无整体的把握,反映在课程中,就是教师无法根据幼儿一定年龄阶段典型发展状况的知识去准备学习环境和安排合适的经验。在对待幼儿个体上,教师对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已有的知识经验、特殊的学习方式了解得很少,从而导致了课程中反映幼儿个体兴趣、需要和经验的内容较少,更缺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是对在职教师,还是对正在学校学习的教师),首要的是加强教师的幼儿发展知识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以及特殊儿童教育学的学习、幼儿教师培训机构应提供给教师更多、更广的关于儿童社会的、情感的行为知识,提供给他们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知识。当然,作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包括教学的、科学的、文学的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有指导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知识。
通过学习,教师要能够对幼儿的学习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有正确的理解,要能对幼儿个体成长中表现出的独特的价值给予重视,要能帮助所有的幼儿克服遇到的障碍,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教师只有以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相处,和幼儿一起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具体的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些活动材料应当是变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同时教师应当给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去自由摆弄、操作这些活动材料,在幼儿与各种活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提供幼儿相互交流、沟通(包括幼儿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但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能真正提供给幼儿足够真实、具体以及与他们生活有关活动材料的并不多。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一些并无挑战性的材料交给幼儿,而并不考虑这些东西的真实、具体性以及是否与幼儿的生活有关,这就造成了幼儿并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十分的少,以至于幼儿无法进行自发性的探索性学习,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活动。
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应当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应当让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成功。课程的设计应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因为这些方面是以综合形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并非狭义的学科领域的学习。但目前我们相当多幼儿园的课程只限于一些学科领域,并且这些学科领域是不相关联的。教师注重的是某些技能的训练,或是如何将计划中设定的内容教给幼儿。这样的结果,既没有考虑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无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野,同时也忽视了幼儿在兴趣上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
幼教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尽管“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但应当看到,这些年的改革,较多的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到实质——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建立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问题。
1.关于各领域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包括幼儿所有领域的发展:身体的、情感的、社会的以及认知的,它是以综合的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在课程实施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一些领域的基本技能(如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技能等);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理解各领域的工具性质,将各领域作为幼儿认识环境、事物的工具(如语言、数学、科学等)来处理。
2.关于研究性学习
幼儿园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性过程,它是幼儿将学习、掌握的各种技能综合地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同时也是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技能的过程。这种研究性学习(有称“主题研习活动”、“主题探究活动”等)与以往的“主题”活动是不同的,它强调的是问题的研究,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领域仅仅作为研究问题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相反。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和积极参与,强调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强调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某些问题,并且研究性学习还能使幼儿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对相当多的幼儿来说,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因而这种学习活动也越来越受到许多幼儿园的重视。
3.关于课程计划的制订
以往教师制订课程计划,多以学科方面的知识作为主线,很少考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尤其是较少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而且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往往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年龄班幼儿的课程计划,除了在某些学科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外,每学年的变化是不大的。因此,要使幼儿园现有的课程计划方式有一个较大的改变,教师就必须对幼儿个体的需要、天赋和兴趣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家庭/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兴趣差异、能力差异等)制订课程计划,以使课程适合于所有幼儿。在制订课程计划中,要考虑动态问题,即课程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环境、幼儿以及幼儿所接触到的事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计划无一确定的要求,对于具体幼儿园来说,幼儿的某些领域的发展是可以做事先考虑的,如动作发展,可以按其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从大动作到小动作)进行某些活动内容的安排,但只能是根据具体年龄班的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订。
4.关于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身体、情感、社会和认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如何与幼儿相互作用。现在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不太注意教师与幼儿相处方式以及相处的质量,许多幼儿园在教师与幼儿如何相处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教师与幼儿相处,我们过去习惯称之为教育技巧,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策略,实际上教师与幼儿相处问题涉及到教育观、儿童观,也涉及到儿童发展观、学习观,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巧或教育策略问题。因此,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十分的重视。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当直接、迅速对幼儿的需要、愿望以及发出的有关信息作出反应,并努力使自己的反应适合幼儿的特点和水平。
(2)教师要提供给幼儿各种不同的交流机会(包括倾听并作出反应、集体语言活动和文学活动、一对一的交流、小组学习讨论等)。(3)教师要通过支持和鼓励(包括通过注意或靠近)来促使幼儿成功地完成任务(允许幼儿在学习中犯错误)。
(4)教师要注意幼儿行为中出现的精神紧张信号(如新来园的幼儿对环境不熟悉。有的幼儿担心自己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等),并进行一些消除紧张的活动(如身体接触安慰或语言安慰、倾听幼儿诉说等)。
(5)教师要接受、理解幼儿出现的各种行为(如游戏中抢玩具、打人,做错事后撒谎等),教师要杜绝自身的一些不正确行为(冷落、笑话他们,当他们做错事后对他们吼叫等)。
三、正确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评价是为了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幼儿园的评价是用来比较孩子之间能力上的差异,用来检查孩子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因而评价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也没有对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相反,在许多时候,幼儿园的评价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指出: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同时《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最终要解决的是: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如果不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出评价,教师就无法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也就无法做出有效的课程计划,从而也就无法执行课程计划。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并正确地理解幼儿园的教育评价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达到教育评价的目的呢?那就是对幼儿进行观察。而实际上,有效的、负责任的评价都应当从观察幼儿的行为开始。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评价和分析他们的各种作品,可以了解他们如何与别人交往,他们已有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做出课程计划并加以执行。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不是一个即时的工作,也不是只关注幼儿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它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并且涉及到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对幼儿某一方面的行为(如口语发展情况、大肌肉发展情况)进行观察,也可以对各方面发展情况(小班上学期、整个中班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方面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全面的实际发展情况。既可以是针对个体(某个孩子)的观察,也可以是关于班级中某个群体(如男孩子)的观察分析。目前,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纲要》指出:对幼儿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了解关于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知识掌握和运用的如何,对于教师制订和执行课程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可以发现自己制订的教育计划与目标情况,也可以发现自己所确定的教育内容、方式以及安排的教育环境情况,这可以促使教师再学习,了解关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知识,更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于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师工作中的参考:1.多种方式评价幼儿,以便了解他们的强项与弱项;2.对幼儿作系统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能力、需要和成长;3.尽可能收集每个幼儿学习成长的信息;4.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安排计划幼儿的学习活动,以帮助所有的幼儿学习并获得成功,包括那些有特别需要的幼儿;5.将收集到的对幼儿各方面的观察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分析、解决孩子教育中的问题。
四、建立与幼儿家庭间的相互联系
家庭与幼儿园是互相连结的,教师不应把两者分离开来,而应当把幼儿园看作是家庭的延伸和扩展,幼儿是从一个较小的空间走向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在看待幼儿园和家庭的作用上,有相当多的教师过去(包括现在)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幼儿园在教育方面总是正确的,而幼儿的家庭有许多不正确的做法,需要教师去纠正;幼儿园的教育应当为主,而家庭教育应当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师是幼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父母应当听教师的等。如果不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幼儿园的教育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不仅是对幼儿家庭看法的改变,更是对幼儿家庭教育作用的肯定和认同,它需要教师重新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家庭成员有权利也有责任参与决定有关幼儿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家庭都要重新认识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家长都应当重新考虑各自的责任。以往,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为的是让孩子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者的权利与责任都在教师。只是在幼儿园安排的“开放日”时,家长才能走进幼儿园“看”孩子们的活动,而且,家长所看的活动都是教师安排、组织好的。今天,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知情权”,并且有参与决定的权利。教师与家长应当分担权利与责任。如果教师不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那是对家长权利的不尊重;而如果家长不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不参与幼儿在园的教育,那是不负责任。
2.教师与家长要共同研究关于幼儿学习、发展中的问题、观点和策略
共同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应当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的关键点,这样能使教师与家长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促进相互尊重;同时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讨论还能形成一些共识,并寻求到解决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办法;再者,通过交流、沟通,教师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现在一些进行课程改革的幼儿园已尝试用了许多方法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尤其是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和执行(如班级中的家长联络小组、家长助教等)中来,这对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幼儿的学习、教师的自我成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实际工作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以及教师自身学历水平提高等问题,因篇幅有限,不再—一加以叙述。
《学前教育研究》
、“以园为本”的关键在于以教师为本
当下,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已形成共识。所谓“以教师为本”,旨在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有效合作,核心在于强调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促进教师形成完整、敏锐的课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本课程既是幼儿园的课程,也是教师的课程。
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特别要强调的是应该做到人尽其才。在培养骨干的同时,如何用人所长,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如何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等,是摆在希望进行或正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惟有教师的共同参与,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多样化探求,使园本课程真正契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惟有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师幼之间的互动,才可能使园本课程开发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创新。
根据当前独生子女特点及教养教育现状,我们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中由于家庭成员结构不完满和教养教育方式不当等原因,形成了诸多的人格缺陷: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比较孤独、独立性差、交往合作能力差、缺乏爱心、责任心等。加之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感恩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不同程度的缺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独生子女良好社会化品质的形成。为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力图从爱的教育入手,有计划、系统性地为幼儿创造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完善情感教育机制,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由此,我确立了小班幼儿关爱情感培养的实践研究,以爱心教育为主导,促进幼儿感恩行为教育的研究方向,确定了相应的活动。
二、理论依据
《纲要》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突出了情感、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纲要》精神,我从小班幼儿关爱的情感教育入手,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较好地促进了幼儿的感恩行为教育。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形成感恩教育的园本课程。
(2)教师掌握一些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3)初步形成家庭乃至社会对感恩教育的重视。
(4)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和回报之行。
我们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方向,以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为框架,以爱的教育为着眼点,建构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目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分目标、具体活动目标等。分目标根据《纲要》精神又分为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知识等不同方面。
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
1、家长要及时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和生理需要。幼儿的情绪体验,最早源自自己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例如当孩子感到饥饿,家长是否及时提供食物;在孩子醒来时,是否得到成人的陪伴或关注。如果孩子的基本物质需要能得到满足,就会形成愉快的情绪体验。
2、在亲子互动中,家长不应试图控制孩子的情绪,而要善于接纳孩子的情绪。成人很容易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感受或经验而对孩子的情绪感受作出价值判断,并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控制幼儿的情绪。长期负面的否定性的情绪评价对孩子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3、家长要引导的不是孩子的感受和体验,而是对情感反应的方式。接纳孩子的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并不等于认同孩子的情绪。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
家长要逐渐将孩子对情感的行为反应方式逐渐引导到言语反应方式上。例如,当孩子感到愤怒时,可以带他到户外去,通过体育活动发泄他心中的情绪。家长自身对情绪的反应方式和控制能力,对孩子来说是最直观和最有效的示范和榜样。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我们在绘画教学时可以观察到,幼儿对绘画有兴趣时,注意力很集中,绘画很投入;不想画时,怎么叫他画都不画,因此这种带有原始感情性质的兴趣和好奇,是一种内驱动性的情绪,是幼儿早期认识发生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小王画了一辆很多轮子的轿车,当老师纠正他侧面轿车只画两个轮子就可以时,他却不接受,反而振振有词地认为“轮子多才跑得快”。其实小王把自己的情感容入了画中,表达了他想让汽车跑得快一些,当老师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后,应先对他加以肯定,避免打击他的积极性,然后通过一些实物观察活动,让他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能从孩子的意图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从小对生活、对周围环境抱有浓厚兴趣,能热心地参加各项活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2、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一是注意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捕捉他的 情绪状态和情感类型。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幼儿把形象画得歪歪扭扭,怪诞而丑陋,而这些怪诞的形象却是幼儿当时头脑中的情感意象。如情绪体验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时,笑——是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弯的嘴角;哭——是大颗大颗的泪珠;吃——是最高兴的,表现出来的是张大的嘴巴。又如画“我的爸爸妈妈”作品中大部分孩子在纸的中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人,并认作是妈妈,旁边的小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自己,可见在幼儿绘画创作时,把心目中的妈妈、爸爸和孩子间不同轻重情感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要理解儿童绘画的创作心理。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直觉表现来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愉快,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消极,发泄情绪。如画“过生日”时,很多学生的画面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看不到一个人,但我们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时,就可以充分理解孩子过生日吃大蛋糕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又如一名幼儿想帮老师拿东西,却拿不动,他就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画了一个有四只手的小男孩,一只手拿书,两只手搬桌子,表达了自己希望帮老师拿东西却力不从心的心情。虽然孩子的画不能与成人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却能在形象、色彩以及绘画空间的表现方面突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使画面更具抽象性、直觉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捕捉儿童的心理、情绪时,在美术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目的的、针对性地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3、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人们常说:“画画能宣泄情感,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量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常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名小女孩很喜欢吃蛋糕,可是每次吃下一小块后就吃不下了,于是她在“生日”为题的作品中画上了一个蛋糕和有着一张奇大无比的嘴的小姑娘,表达自己对蛋糕的喜爱和想多吃一些的愿望。也有一些孩子用绘画来发泄情绪,如孩子小赵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在美术活动时画了一幅人物图,画完之后却用笔画上粗粗的黑色线条将那画面上的人涂掉了,这是他在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一些美术游戏或意愿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诱导幼儿体验乐意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已带来的喜悦,体验集体活动的愉快等等,如鼓励小女孩过生日时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蛋糕分享快乐;鼓励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找亲近的人商量解决等,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4、正确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评价是维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的兴趣的重要保证。(1)让幼儿感受美术绘画创作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活动来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通过成功的作品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经常地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他学习的信心,良性循环可促进他完成更出色的作品。我们班的中中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画画非常拘谨,常常画出物体很小的画,有一次他正为自己一不小心画得太大的圆圈发愁时,老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画的圆,并大大表扬了他,还请其他小朋友参观,这事对中中影响很大,此后,他的画作有了明显的进步,物体画大了,色彩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中中喜欢画画了,而且每次作画都充满了自信。(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过程,幼儿常常是通过这些赞扬、鼓励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但展出的并非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对于孩子本人来说有进步的作品。作品的展出促进了孩子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增强,从侧面鼓励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而这一股热情能使他们产生耐力和毅力,尽管累,可心情却是愉快的,因此及时地肯定和赞誉是帮助孩子确立自信,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