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塞前的山水诗表现奇情——意境新奇。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二、刚出塞时的边塞诗——内容新奇。
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三、天宝后写出征的诗——声威新奇。
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特别是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四、描绘西北边塞环境的诗——景色新奇。
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象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五、有关边塞生活的诗——风习新奇。
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六、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感情新奇。
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很平凡,情意却很深厚。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寄左省杜拾遗
岑 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岑参,本书卷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已介绍。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至乾元元年(758)初,时杜甫任左拾遗,岑参任右补阙,同为谏官。杜甫有《答岑补阙见赠》,当为此诗和作,可参看。“左省”,见本卷杜甫《春宿左省》注。
前四句写事。起句写同朝,“联步”,两人同行,即一道上朝。“趋”,小步快走,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丹陛”,宫殿前的红色台阶。次句写退朝时分归不同的部门。“分曹”,古代官署分部门治事,称为分曹。杜甫任左拾遗,属中书省;而岑参任右补阙,属门下省。退朝后回到各自的部门办公,所以称分曹。“紫薇”,本书卷二周必大《入直》、白居易《直中书省》已介绍。中书省按传统种植紫薇花,“限紫薇”是说自己为紫薇花所限制,不能到中书省上班。
第三句写上朝的情况,清晨跟随皇帝的仪仗队入朝,“天仗”指皇帝的仪仗队。第四句写退朝的情况,黄昏时沾染了一点皇宫里的香气返回。诗中使用了“天仗”、“御香”,以及“丹陛”、“紫薇”这样一些表示尊荣、显贵的辞藻,作者似乎在沾沾自喜,实际上透过这些表面文章,我们见到的是朝官们过着的是一些单调、无聊、刻板、无所作为、死气沉沉的生活。
后四句寄情。第五句自叹老大。岑参出身名门,进士出身,天宝间曾两度出塞,任节度府掌书记、节度判官,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身历安史之乱,回朝任右补阙,本想大有作为,于是屡上封章,但是未被采纳,因而很自然地感叹老大无成,光阴虚度。“花落”显然指青春凋谢,岁月流逝。第六句羡慕朝中其他人青云直上,其中也不无打趣杜甫的意思,因为从杜甫《春宿左省》一诗来看,他正忙着提意见,希望有所作为。
尾联说因为朝廷无阙可补,所以谏书稀少。实际上是说提意见没有用,反而受到打击,所以谏官也就不提意见了。实际上岑参是喜欢提意见的,他在《行军二首》中说:“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所以他在担任谏官以后,提了不少意见,结果被调离了谏官的岗位,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他对权贵的不满在他的诗中也有鲜明的反映,如他在《送刘秘书》一诗中说:“因送故人行,试歌行路难。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佩声珊珊。”所以此诗确实是有感而发。“圣朝”,圣明的朝代,是表面上颂扬当朝的话。“阙事”,缺点。“谏书”,向皇帝提意见的公文。
如前所述,在中央 机构写的诗,通常都写一些歌功颂德、感恩戴德的话,这首诗却敢于对皇帝和权佞说上一些讽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的情绪,这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当然为了保护自己,诗人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方法,寓贬于褒,颇耐人寻味,这也构成了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是学生时代非常著名的一首诗,在当代文学大环境下流传甚广。这首诗收到这么多文人志士的推崇主要还是诗人在诗中表达思乡的方式是非常新颖的。在众多的思乡诗歌中很多都是简简洁直抒,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岑参确实借另外的一个视角和方式来表达的。相传岑参此次的西行是为了家庭奉王命自愿前往的,有诗为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此在感情基调上应该是非常积极乐观的。但是身为一个正常得读书人,思念家乡最正常不过。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园是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的园囿。刘武乃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同母弟,极得窦太后喜爱。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王所得赏赐不可胜道,再加上封国土地肥沃,城邑众多,所以“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孝王修建了东苑。东苑即梁园。它方圆三百余里,风景名胜错落其间,珍禽异兽消遥其里,而此时的梁孝王,既获汉景帝立嗣之许诺,又挟窦太后溺爱之亲恩,出入警跸,拟于天子。于是广招天下豪杰,横议八方之事。梁园上下,千乘万骑,逐鹰走狗;楼观内外,士女宾客,盖倾尘飞。吴有严忌,齐有邹阳,兼及淮阴枚乘,蜀中相如,皆出入梁王门下。于是游说之士,各出奇计;风骚之人,俱撰奇文,梁园鼎盛,一时名闻天下。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诗人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悄然来到梁园遗址,他看到了什么?他来不及追忆园中的宫观楼台,来不及羡慕文士的诗酒风流,甚至来不及感叹这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便将他直接看到的景象描绘给了读者:太阳就要落山了,西山的枯树那伸出的枝枝杈杈自然是无法牵留住这落日的,大群的飞鸦,不停地飞来,它们抱怨夕阳的沉没,它们惊心黑暗的到来,于是在这夜幕降临的短暂时分,聒噪声声,寻巢觅穴,诗人的眼睛被群鸦归林的情景给牵住了,禁不住登上一个高坡举目远眺,除了几家山民的小屋胡乱点缀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外,实在也看不到人间烟火了。春天,本来是个给人希望的季节,但此时映入诗人眼帘的,却是破败、冷落……梁园鼎盛已成陈迹,这百代巨变、千年兴亡的感慨从一联景语中道出,是极含蓄深沉而耐人寻味的。 诗至此,萧条之景殆尽,再沿此思想续写,是必有同象累积、单调重复之嫌。貂尾何以续貂,且看诗人如何转合。 诗人带着几分惆怅,收回他远投的目光,是啊,毕竟是春天了,庭园之中早已花开满枝。诗人固作痴人语:这座园的花木,你们难道还不知这梁园早已是楼颓人去、风流云散,为何每当春天降临的时侯,还像当年一样百花绽放,嫣红姹紫呢?花草树木,顺秋气而凋,得春风而发,任凭人们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依然踏着大自然的节拍,悠游而行。感时花溅泪,那是人心中有事,眼中有泪,干花何事?诗人明明知晓天行有常,物是人非,却偏偏嗔怪庭树不能随人事而荣衰;诗人吊古伤怀,无心欣赏这庭树春花,却偏偏又看到庭花灿漫,不减当年。满腹伤心情,尽从对面翻出,真是一句荒唐言,满把辛酸泪;莫道诗人痴,其中有深味啊!这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真是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当年的梁孝王就是因窦太后的溺爱才恃宠自傲,觊觎神器,一己之欲未成,以至于延引亡命之徒,行刺朝廷要员。而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又仗武惠妃气焰,宠冠诸子;奸相李林甫勾结武惠妃,说服唐玄宗欲废太子而立瑁,幸得张九龄苦谏才未能如愿。诗人写此诗,自然也不是空发思古之幽情了。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园是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的园囿。刘武乃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同母弟,极得窦太后喜爱。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王所得赏赐不可胜道,再加上封国土地肥沃,城邑众多,所以“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孝王修建了东苑。东苑即梁园。它方圆三百余里,风景名胜错落其间,珍禽异兽消遥其里,而此时的梁孝王,既获汉景帝立嗣之许诺,又挟窦太后溺爱之亲恩,出入警跸,拟于天子。于是广招天下豪杰,横议八方之事。梁园上下,千乘万骑,逐鹰走狗;楼观内外,士女宾客,盖倾尘飞。吴有严忌,齐有邹阳,兼及淮阴枚乘,蜀中相如,皆出入梁王门下。于是游说之士,各出奇计;风骚之人,俱撰奇文,梁园鼎盛,一时名闻天下。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诗人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悄然来到梁园遗址,他看到了什么?他来不及追忆园中的宫观楼台,来不及羡慕文士的诗酒风流,甚至来不及感叹这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便将他直接看到的景象描绘给了读者:太阳就要落山了,西山的枯树那伸出的枝枝杈杈自然是无法牵留住这落日的,大群的飞鸦,不停地飞来,它们抱怨夕阳的沉没,它们惊心黑暗的到来,于是在这夜幕降临的短暂时分,聒噪声声,寻巢觅穴,诗人的眼睛被群鸦归林的情景给牵住了,禁不住登上一个高坡举目远眺,除了几家山民的小屋胡乱点缀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外,实在也看不到人间烟火了。春天,本来是个给人希望的季节,但此时映入诗人眼帘的,却是破败、冷落……梁园鼎盛已成陈迹,这百代巨变、千年兴亡的感慨从一联景语中道出,是极含蓄深沉而耐人寻味的。 诗至此,萧条之景殆尽,再沿此思想续写,是必有同象累积、单调重复之嫌。貂尾何以续貂,且看诗人如何转合。 诗人带着几分惆怅,收回他远投的目光,是啊,毕竟是春天了,庭园之中早已花开满枝。诗人固作痴人语:这座园的花木,你们难道还不知这梁园早已是楼颓人去、风流云散,为何每当春天降临的时侯,还像当年一样百花绽放,嫣红姹紫呢?花草树木,顺秋气而凋,得春风而发,任凭人们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依然踏着大自然的节拍,悠游而行。感时花溅泪,那是人心中有事,眼中有泪,干花何事?诗人明明知晓天行有常,物是人非,却偏偏嗔怪庭树不能随人事而荣衰;诗人吊古伤怀,无心欣赏这庭树春花,却偏偏又看到庭花灿漫,不减当年。满腹伤心情,尽从对面翻出,真是一句荒唐言,满把辛酸泪;莫道诗人痴,其中有深味啊!这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真是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当年的梁孝王就是因窦太后的溺爱才恃宠自傲,觊觎神器,一己之欲未成,以至于延引亡命之徒,行刺朝廷要员。而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又仗武惠妃气焰,宠冠诸子;奸相李林甫勾结武惠妃,说服唐玄宗欲废太子而立瑁,幸得张九龄苦谏才未能如愿。诗人写此诗,自然也不是空发思古之幽情了。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梁园是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的园囿。刘武乃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同母弟,极得窦太后喜爱。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王所得赏赐不可胜道,再加上封国土地肥沃,城邑众多,所以“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孝王修建了东苑。东苑即梁园。它方圆三百余里,风景名胜错落其间,珍禽异兽消遥其里,而此时的梁孝王,既获汉景帝立嗣之许诺,又挟窦太后溺爱之亲恩,出入警跸,拟于天子。于是广招天下豪杰,横议八方之事。梁园上下,千乘万骑,逐鹰走狗;楼观内外,士女宾客,盖倾尘飞。吴有严忌,齐有邹阳,兼及淮阴枚乘,蜀中相如,皆出入梁王门下。于是游说之士,各出奇计;风骚之人,俱撰奇文,梁园鼎盛,一时名闻天下。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诗人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悄然来到梁园遗址,他看到了什么?他来不及追忆园中的宫观楼台,来不及羡慕文士的诗酒风流,甚至来不及感叹这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便将他直接看到的景象描绘给了读者:太阳就要落山了,西山的枯树那伸出的枝枝杈杈自然是无法牵留住这落日的,大群的飞鸦,不停地飞来,它们抱怨夕阳的沉没,它们惊心黑暗的到来,于是在这夜幕降临的短暂时分,聒噪声声,寻巢觅穴,诗人的眼睛被群鸦归林的情景给牵住了,禁不住登上一个高坡举目远眺,除了几家山民的小屋胡乱点缀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外,实在也看不到人间烟火了。春天,本来是个给人希望的季节,但此时映入诗人眼帘的,却是破败、冷落……梁园鼎盛已成陈迹,这百代巨变、千年兴亡的感慨从一联景语中道出,是极含蓄深沉而耐人寻味的。 诗至此,萧条之景殆尽,再沿此思想续写,是必有同象累积、单调重复之嫌。貂尾何以续貂,且看诗人如何转合。 诗人带着几分惆怅,收回他远投的目光,是啊,毕竟是春天了,庭园之中早已花开满枝。诗人固作痴人语:这座园的花木,你们难道还不知这梁园早已是楼颓人去、风流云散,为何每当春天降临的时侯,还像当年一样百花绽放,嫣红姹紫呢?花草树木,顺秋气而凋,得春风而发,任凭人们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依然踏着大自然的节拍,悠游而行。感时花溅泪,那是人心中有事,眼中有泪,干花何事?诗人明明知晓天行有常,物是人非,却偏偏嗔怪庭树不能随人事而荣衰;诗人吊古伤怀,无心欣赏这庭树春花,却偏偏又看到庭花灿漫,不减当年。满腹伤心情,尽从对面翻出,真是一句荒唐言,满把辛酸泪;莫道诗人痴,其中有深味啊!这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真是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当年的梁孝王就是因窦太后的溺爱才恃宠自傲,觊觎神器,一己之欲未成,以至于延引亡命之徒,行刺朝廷要员。而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又仗武惠妃气焰,宠冠诸子;奸相李林甫勾结武惠妃,说服唐玄宗欲废太子而立瑁,幸得张九龄苦谏才未能如愿。诗人写此诗,自然也不是空发思古之幽情了。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
用典。
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
扩展资料:
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朝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写于诗人赴安西途中恰遇入京使者,因而捎带口信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一方面,表达了作者怀乡思亲的凄苦心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欲从马上立功名的豪情
逢入京使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