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雨霖铃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第1张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

  一 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附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宋代画家梁楷绘有一幅《泼墨仙人图》,凭借简单的几笔线条就勾勒出一位形象滑稽的仙人形象。虽然梁楷自称为“梁疯子”,但是并非因此才画出这幅略显“怪诞”的作品。

其实梁楷只是把所用笔墨减到最少,追求这样的效果,他的这种绘画风格与当时一些工整精细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

“尚简”的画风在绘画史初期已经存在,但随着艺术的发展、技巧的成熟,人们开始倾向于精美细腻的画风。

宋代时,一部分画又出现了追求简洁造型之风,梁楷的部分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

与那些“循规蹈矩”的作品相比,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显得更简洁、更直接、更痛快。到了元代,“尚简”之风更为盛行。倪瓒创作的山水画看上去比较稀疏,因为他对所用的笔墨十分“吝啬”。

“简”只是针对画中所用笔墨而言的,并非指画的境界。

虽然只有数笔,其中意趣却并非那么简单,往往是“笔简意深”。明代有人评价倪瓒的作品:笔墨不多,却能反映出幽远的境界。相比之下,同时代的画家王蒙笔墨功力深厚,作品用笔繁复,倪瓒难以与他匹敌;但是在境界上,倪瓒似乎略胜一筹。《泼墨仙人图》也是用了简洁的笔墨表现出了无穷的意趣,所以梁楷在绘画史上自有其特殊的地位。

用笔之简决不是马虎、草率,而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这有赖于画家深厚的素养与娴熟的技巧。也正是拥有了足够的素养与技巧后,才能用简洁的笔墨创造出深远的境界。

总结:

《泼墨仙人图》,采用泼洒水墨画的画法,把握精神气质,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酩酊大醉而又十分可亲的人物形象。造型艺术的表现性在于它传达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中国写意画讲究用笔和用墨,用笔包括(落笔),(行笔)、(收笔),用墨包括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的运用。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

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

扩展资料: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

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

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

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泼墨山水   文 / 深谷溪兰 西窗月斜,仍不成寐,忽有一腔情感需要马上诉于墨端,不吐难快!随翻身披衣来到几案前,铺尺余宣纸,调五彩颜色,袂角猎猎,笔走中锋。浓墨淡彩,或急或缓、或轻或重、如痴似醉,恣意狂书:

  

  我要泼山,那是万丈豪情于胸的爆发!不求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之士顾恺之的细腻传神;不求有吴道子的娴熟技巧与行笔磊落挥霍的境界;不求有“如在坝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意境;不求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雄伟与苍凉气势;不求有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笔法;更不求什么“雨点皴”、“芝麻皴”的技法。我只想把心中的爱寄予大山,把心中的情怀泼予大山,让我的笔在一皴一挥中信马疏狂!我要让心中的山在徊溪断崖中展示出它的果断;我要心中的山在暮云朝雨中的那份坦然与沉静;我要心中的山,在飞瀑落寒泉中的那份激情;我要心中的山在雾霭浮动中的那份缠绵与深情;我要心中的山在云烟风月下的那份峰峦的浑厚与势态的雄强;我要让我心中的山有饮甘露餐云霞,月华中笑倾星斗的豪爽;让我的山充满“垂瀑布青云断,日射沧波紫雾重”的气概去感动满山的柳醉枫红;我要心中的山虽然胸中含纳着千丘万壑,依然是在蓝天下随风谦谦,深沉而邈远……。

  

  山承载了我太多的情感,在我淋漓的墨韵中,水气氤氲而墨华飞动。在不经意中滴洒了点点赭红,洇染了山谷一角,那就索性把他点皴成一片枫红,像红霞一般近近远远的连成一片。在雾锁天泉,辟石见日的画轴里,赋予了大山在峥嵘里露出了倜傥,浪漫超脱的本性。

  

  无松不为山。在悬崖峭壁上,在猎猎大风呼啸的山涧,我要用苍辣沉雄的笔触勾勒出盘根错节、状如虬龙的崖松。苍松横空出世,任凭风侵雨蚀、电鞭雷轰,照样是泰然处若而历险不惊,一幅超离尘寰纷扰的高洁气概!

  

  构架在心,豪气胀胸,充盈于笔。或沉墨,或飞白,或中锋,或散毫,一气呵成。面对墨宣,我不禁感叹,虽不居于山中写实,但在这尺余绢宣上不是同样能感受到那“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的情怀吗?这种情怀不就是来自对大山的挚爱吗?

  

  一杯香茗袅袅的散发着它的体恤,一支拙笔悠悠的描绘着心中的情怀。眯起眼睛品着画卷,总觉着少了什么。蓦然间我有了答案,少了大海!一座大山怎能没有大海的陪伴?

  

  凌空崛起的大山应是傍着大海呀,只有山与海的相依相偎,相互映衬,才能构面出奇特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抒情诗意:鲸波汹涌的大海只有在山的深情注视下,才能浪花腾雪;只有在与岩岬相拥的那一刻才能爆发出一啸的激情;只有在与山的交流中,才能领略那一碧万顷、海天无际的心胸;只有与山的相随,才能高吟低唱,逗鲸逐鸥,忘却尘世的纷繁;还有守侯在崖岸的雄鹰、远处的碧空帆影、近出泊岸的归舟、晚唱的渔歌、点点的渔火和渔村缭绕的炊烟,这浑然天成的景色,无不见证着山与海的那份缱绻痴情!

  

  醉墨逸素绢,舞笔写冰心,诗苑神游中,眼神迷离,最后的一笔点去,悠然的抬起笔来,手停在半空中迟迟没有落下,保持着最后的那个姿势,眼睛却越过长空,向着有山的方向询问:我是否今日读懂了你的那首朦胧诗?

国画中的泼墨法相传始自唐代王洽,王洽是个性情狂放的人,他往往在喝醉酒之后把墨泼在绢上,然后手脚并用,又擦又抹,根据墨色的流向而画成山石云水之类的景物。但当作品完成之后,却看不出墨污的痕迹,只是一幅完整的画作。

从传说来看,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泼墨画并不只是把墨汁泼到纸上而形成的抽象画,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工,使其形成各种自然的景物。

第二,既然最终形成的是一幅完整的画作,那么用笔(或如王洽般用手用脚)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这样高明的技巧,才使泼墨画能成为画,而不只是纸上随意的点污。

第三,泼墨的价值在于水墨的交融流动近于天然,这就使画中的墨色层次变化自然而又丰富。

因此,后世画家就将大量使用水墨、墨色层次变化丰富的这种绘画技法称为“泼墨”。

水墨并不一定一开始就泼洒在纸上,同样可以由饱蘸水墨的大笔挥洒而出,尽情铺染,这样的创作方式往往用“泼墨挥毫”来形容。可以想见,“泼墨挥毫”显然更适合于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大写意画。画家在兴起之时在纸上肆意挥洒,作品往往具有豪放天真的特点。

总结:

对于泼墨画来说,原创就是其生命,每一幅画作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

当然,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晚年所喜爱的“泼墨泼彩”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回归到“泼洒”的本义。他往往将不同层次的水墨和色彩直接泼洒到纸上,任其自然流动交融,然后顺随其形,稍加勾勒,便画就一幅相当精彩的作品。这样的画作极富新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界限。

冯骥才的画作《吻》是一幅充满情感色彩的作品,它通过一幅恋人深情吻的画面,传达出爱的深情和温暖。以下是对该画作的赏析:

1 情感表达:画中的男女主角在月光下相拥在一起,彼此深深吻着,他们的身体语言充满了爱的情感。这种深情吻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了二人之间的浓烈爱意,引发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回忆。

2 画面氛围:画中的场景被安排在一个月光下的小径上,周围被茂盛的植物所环绕,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浪漫的氛围。这种氛围让观众沉浸在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 色彩运用:画中的色彩运用非常巧妙,主要使用了暖色调,如深红色、橙色和**等,这些色彩传递出温暖、浪漫的情感。同时,月光下的白色小径和二人身上的白色衣物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鲜明。

4 艺术风格:冯骥才的绘画风格独特,他擅长运用中国画和西画的技法,将写实与抽象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吻》的绘画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和现代艺术元素,使画面既具有古典浪漫情调,又不失现代感。

总的来说,冯骥才的画作《吻》通过一幅恋人深情吻的画面,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深情。画面氛围、色彩运用、艺术风格都让观众感受到了这幅画作所传递的情感。它不仅是一幅美景,更是一幅充满情感的作品,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共鸣。

我可以杜撰自己笔下每个故事的细节和结局,却如何去预约一场红尘深处唯美倾城的爱恋。

----墨心

步入七月的第一天,外面落着雨,空气中是少有的寒凉,眼里走着盛夏,心底却是秋天的味道。繁华剥落后的宁静是种美好,却突然记起自己曾经留给自己的一个承诺:用文字去做一次疼痛的回忆,在挣扎中试着寻回光阴沦落下缺失的一份情感,并把它重新储回记忆。

可是,这个承诺在六月里便淡给了流逝的岁月。那些个笔墨走失的情怀,本该记下的,却在一段段记忆的缅怀中流于俗里。

有些情分,不是不想记起,而是从未忘记。

就如墨心,当初自己一意孤行的把那几个安静的字许给她,惟盼她现世安稳,至少让她颠沛流离的灵魂可以有片刻栖息的地方,哪怕是最细微的山水晕染,也可以让一片梦暂时安顿。

那样暗合她气质的几个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初看时便有贴心的暖意,实在该配她那样安之若素的倾城女子。可是,七月了,她依然是一片云烟,留给我的只是难捱的怀念和回忆,不见只字片语。

黄昏临近的时候,雨停了,有片晴朗挂上我的眉梢。我知道,那个点墨凌心的女子也会如我一样,在天涯未知的一隅,披着向晚的夕阳,听耳畔的风倾诉一段尘世的过往。

七月的江南,小桥流水依然,白堤断桥仍在。可是,那个结着丁香愁怨的素衣女子却在屏前彻底消失了。有关她的记忆,一寸一寸拢于指尖,用一纸铭心记录繁华归隐后的宁静和寂寞。

江南,那是她的一个梦。而我,在她的梦中曾经以相思的方式侵占她的灵魂,硬生生的把一缕缕思绪拉成疼痛。是我自私吗?还是梦本就简单,只是因为触到了爱情的冷暖炎凉,才在记忆中镌刻成一幕幕深刻的场景,然后,用现实的残酷碾压柔软而脆弱的心。

夏天来了,风踩着细碎的脚步漫过湖边的杨柳,于碧绿的荷上凌波而去。此刻的后湖如此幽静,淡落了几许红尘深处的喧嚣,而我,一个人,以一个人的心境穿越有关两个人的记忆。前行或者后退,在这样俗世纷繁的跋涉中,均不是我可以做得的抉择。我的迷茫沾了夜露弥散在夜色中,用一抹清凉,慰藉没落的情怀。

听六哲《冬天里的白玫瑰》时,我的心开始苍凉落寞,并且疼痛。我记起墨心的一句话:我是冬天里的白玫瑰,错开了花期才爱错了谁;我的刺穿了谁的心,才听见自己流血的声音。

这个让我怜心的女子,我曾许她江南春梦,只为换一夕静好。而今,她的刺却穿了我的心,并且我听到了自己流血的声音。

离别惹人憔悴,经历却催人成长。我希望那个只喜欢把忧愁研成文字的女子会慢慢长大起来。

我曾如此迫切的想要分担她的忧伤,并且给她一双天使的翅膀。如此,才可以让她从阴暗的角落里走出来,感受温暖的阳光。而她,却用无言维持着仅存的自尊,我的一腔热情只换来她惆怅的一次回眸。

我的文字开始飘零,一瓣一瓣在七月的天空下无着无落。而我,也只能用文字丰盈我日渐消瘦的相思,如此,才可以抵制时光对于我对墨心执着的侵袭。可是,我知道我能够执着的不过是墨心赠我的一缕心疼而已。她对我最多的交付也不过是林黛玉般身世的飘零和寄人篱下无法言喻的感怀。但那幽幽的言语和轻忧的眼神却蛊惑着我不自知的靠近她,我并未想和她谈及爱情,只想让她知道我对她暖心的疼。

无人可以触摸我的忧伤,就像我始终无法把握墨心前行的方向一样。她是我的一片云,一缕烟,一丝缠绵的思绪,总是那样淡淡的行在空中,虚无缥缈,若即若离。我们各自在彼此的天涯,我除了送她一颗怀念的心和一些散碎的文字,还能给她什么呢?承诺吗?那是她的奢侈,亦是我的无奈。

如今,丢了墨心,我能做的也只是重新回归现实,任这样一份高山流水的情缘淡在风里。可是,我分明记得梦里墨心那温顺的眼低敛的眉,一袭素色长裙行在江南水墨润染的青石小巷里。有细碎的光阴和邂逅的美好洒落一地,千年的等待落地开花。可是,梦醒后,却是满地沧桑心事狼藉一片。

我爱上一个人行在夜色里,只为在霓虹闪烁的灯影下寻找更加落寞的感觉,那是墨心最喜欢做的事情。而我,在远方,试着用一颗心的温暖贴近她的冰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4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