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特点,第1张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意境抒发感情,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构造了古典诗歌特有的华美的境界,是中外任何自由体诗歌所根本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其中的许多名篇至今还为今人吟诵欣赏,很多爱好者仍在学习、写作的原因所在。 古典诗歌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它的内容主要是抒情的。其中一些著名的叙事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也不以创造人物为主,倒是以发抒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感受为主。因此,它最适合于作者个人感情的抒发。 第二、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如少有的长诗《焦仲卿妻》也不过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有些民歌,最短的只有十三个字。比较多见的五绝,也只有四句、二十个字。但仍然是一首首完整的诗。 第三、它具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古典诗歌是最讲究格律的,尽管格律的尺度有宽严的不同。在古代,我们有很多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名篇,却没有散文诗、自由诗,可以证明格律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诗的语言精炼和谐,有鲜明的节奏。节奏是什么?凡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都可以造成节奏。波浪,舞蹈,音乐都是常常被用来说明节奏的例子。中国古代史诗,每句有相等数量的顿。如五言诗三顿,七言诗四顿。格律诗和自由诗的区别 :格律诗和自由诗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节奏的规律是严格的,整齐的,后者的节奏的规律是并不严格整齐而比较自由的。但自由诗也仍然应该有比较鲜明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容易记,顺口,便于传诵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就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对象,而且鲜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又如陆游《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全诗正是以“激愤”贯穿的。其他如《永遇乐�6�1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春宫怨》;《谢亭送别》《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从它们的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总是推敲过来提炼过去,不达到最能体现自己意旨决不罢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即是言此。那么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该诗的内蕴和底细。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只觉诗歌都在写景叙事。看不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个“愁”字“出卖”了诗人,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因此,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须首当其冲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这个特点需从两个层面来说。经过先辈们几千年的耕耘,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这就是人们传统所说的意象(古诗词中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较多,这里无需详谈)。当然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相应地得出了含有该意象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如菊花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就以“月”的意象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另一类意象是不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形象,直白地说就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被写进诗中的一组具有相同特征的景物,作者用它们共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对此我们应仔细分析这一组景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这些景物特征来推断出作者相应的思想情感。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选取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几个清新自然、热烈、充满生机,具有山野典型特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山野全景图。静对自然生命的壮观,作者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全诗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于大量的借景抒情的诗词,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考生们可举一反三,参照赏析。

分析诗歌的“血型”。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类型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如杜甫的《蜀相》);闺怨诗大都借怨妇之口表达被朝廷(官场)抛弃的苦恼(如温庭筠的《梦江南》);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或别后的思念;边塞征战诗,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山水田园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闲适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类别较多,不一而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据此进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推断。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类诗歌真的不少!诗的创作特点就是赋比兴。兴就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比如诗经中的蒹葭,关鸠,比如汉乐府中的绝大多数,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比如唐诗中的锦瑟,长干行等等,比如宋词中的秦观鹊桥仙吕本中的采桑子李之仪的卜算子等等,元曲中的徐再思的折桂令张可久的人月圆等等明清也很多。毕竟爱情作为亘古不变的主题,历来是文人创作的主题!不胜枚举!

从国别来看,有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从时间划分,有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从内容分析,有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又可以具体分为送别诗、山水诗、哲理诗、军旅诗、田园诗、闺怨诗等等;从风格来看,有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现代主义诗歌、后现代主义诗歌等;从语言来看,有古体诗、白话诗、口语诗等等;从不同的流派来说,那就更多了,现当代诗歌就有现代派、新月派、七月派、朦胧诗、九叶诗派、第三代诗人、非非主义、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等等数十流派。划分的依据不同,分类自然也就不同。

总而言之,分类特别多。

但,一般来说,外国的诗歌更偏向于叙事(比如《荷马史诗》),中国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情感。从“诗言志”到“诗缘情”,中国诗歌自古重抒情,甚至于认为,诗无情而不立。“诗”与“非诗”的界限全在于“情”——“有情”则为“诗”,“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无情”则“非诗”也,“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于是乎,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一种传统。陈世骧先生说“中国文学的荣耀并不在史诗;它的光荣在别处,在抒情的传统里”、“中国文学的道统是一种抒情的道统”。这种传统/道统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新诗,仍在延续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8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