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包含了怎样的人类情感

古建筑包含了怎样的人类情感,第1张

“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说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

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学者伉俪,

对于中国古典建筑美的了解,

也许,无人可比。

在相去不过百年的时光里,

他们留存着的,

是一段端庄而委婉的时代风华。

今天,我们就从梁思成的作品中,

去找寻属于他的风采。

= 使人心颤的手稿 =

建于辽代的宝坻县广济寺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建筑叫作广济寺,位于河北宝坻县(现属天津)。它建于辽代,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木建筑中最老的之一。其中的三大士殿为砖木斗拱建筑,内部梁枋结构精巧,似繁实简,极用木之能事。让人不禁感叹那时候的国人智慧。

细节图

若保留至今,那将是近一千年的人类瑰宝。 而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梁思成复原的手稿,和一座2007年重建的新寺。

广济寺三大士殿平面及断面图

宝坻解放后,广济寺于1947年被县长下令拆除,原因是:把那个“破庙”的木材,拿去修桥,这桥还能为人民服务。 于是,一座极具文物价值的辽代建筑不复存在。 当梁思成于1953年得知这消息时,痛彻心扉:“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梁思成的一生,就在这种发现古建筑的欣喜,和得知古建筑要被毁的心痛之间来回拉扯。

梁思成的古建筑手绘图还有约七十幅,均出自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这是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论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专著。 这本书的草稿因为战争一度流失,三十多年后找回来时,梁思成已经去世了。 而这本书中的测绘图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很多建筑就像那广济寺一般遭遇非命。如今,我们只能按图索骥。

建于1008年山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

永寿寺雨华宫平面及横断面

历史 建筑已于建国初期被拆,据说是为了修铁路

建于1205年的河北正定阳和楼

阳和楼平面及断面图

历史 建筑已于20世纪60年代被拆毁

复建工程正在进行,即将开放

幸好有梁思成的手绘图纸。他的一笔一画,比高清扫描仪都好用。

中国建筑之“柱式”(斗拱、檐柱、柱础)

图中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柱式”(斗拱、檐柱、柱础), 这也是梁思成所绘图版中最常被别人复制的一张, 简练流畅的线条,精细的结构分析,还有对应的中英文注释。

宋代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要略

它们和电脑一样准确,却比数码更多一份“人情味儿”。 那是一个学者对自己国家文明瑰宝的深深热爱。

= 建筑之事,家国之事 =

中国建筑,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孕育于史前时期,发育在汉代,在唐代成熟,到了宋代臻于完美,直到明代开始衰老。 中国传统建筑中,那些佛教庙宇中的翼展屋顶,宫殿宅第中的格子窗棂、庭院里的月门和拱桥,让18世纪的欧洲设计师为之倾倒,甚至创造了一种专门模仿中国装饰的艺术风格,“Chinoiserie”; 反观国内,工匠们历经千百年发展出我们的建筑特征来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遮风避雨到侍奉神明,可是,建筑却始终受到鄙薄,认为不过是工匠之事。

直到梁思成的出现。

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教书

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加上助手莫宗江,花了九年时间,辗转15省200余县,考察过的建筑物超过两千个;那是什么年代? 战乱频发,交通不便,只能在古庙或者路边小店中投宿,虱子成堆,有些地方还要提防土匪。 克服了这些障碍,他们便拉开皮尺,一点一点丈量着建筑的大小构建。

梁思成坐在斗拱上

有人问,“梁思成手绘建筑图纸算什么水平?”梁思成的建筑图纸的水平,并不在手绘上。 是他们为了测量和拍照,搭起临时脚手架,惊动无数蝙蝠,扬起千年尘埃; 是梁思成拿着相机,攀上梁架拍摄那些重要的细节;是林徽因煞费苦心抄下的寺庙石碑上记载的修庙年代和经过;是梁、林躲避战乱,在四川李庄写下了《中国建筑史》。

正在测绘的林徽因

后来, 林徽因患肺结核而卧床不起,梁思成因脊椎损伤只能靠花瓶支着下巴,当年的金童玉女变成了乡村困病交加的瘦弱夫妻。

如此的付出,为了什么?“其最终目标,是为了编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这一课题,向为学者们所未及,可资利用的文献甚少,只能求诸实例。”梁思成这样说。

是为了栽下这棵树,后来人好乘凉。

= 留下,和曾经失去 =

建筑与人之间,有一种很重要的联系,就是珍惜; 珍惜当下,也珍惜过去未来;珍惜天地,珍惜人和人的相处,珍惜每一个细节的智慧用心和鬼斧神工。

唐代 山西五台山 佛光寺大殿

辽代 河北蓟县 独乐寺观音阁

清代 北平西山碧云寺 金刚宝座塔

辽代 山西大同县 善化寺大雄宝殿

隋朝 河北赵县 安济桥(赵州桥)

宋代 河北正定县 龙兴寺转轮藏殿

清代 四川灌县 安澜桥

无可奈何的,是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有些东西我们不曾留住。这些精心测绘的古建筑图纸,让人类共有的记忆和情感长存。 时光荏苒,只有这绵延,能战胜无常的破碎和失去的痛惜。

这座长方形的四合院,即20世纪30年代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和林徽因曾于1931-1937年在此居住。白雪皑皑的院落中,透着寂静。院门旁的小木马,也许是在这里出生的梁家小儿子梁从诫小时候最喜爱的玩具。

西方法学流派,是指对法学领域中某一重大理论或问题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而形成的群体。他们是有相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共同体,他们的观点可以片面,但是必须很深刻。法学流派的流,非流行的流,超俗是流派的本质而非庸俗;法学流派的流,也非流星之流,流派应当流芳百世,而非稍纵即逝。只有经过实践与时间的检验,最终默默地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其价值,在解释现象中蕴含其实用性,在生活中萌发认同感,也许一个流派才真的形成了。

高攀龙,明代江苏无锡人,后人尊称他为“景宜老师”。高攀龙是明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林动党的领袖,林动八君子之一。明代,高攀龙曾任太常太卿、右刑部侍郎、左御史。

高攀龙

从小,高攀龙就喜欢读书,非常了解礼仪。万历十四年,无锡知府派罗茂中、顾宪成讲学。高攀龙受益匪浅,开始专心研究朱成理学,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三年后,高攀龙中了进士,但没过多久他的继位父亲就去世了。高攀龙回家孝敬他的继父三年。

当他的服丧期结束时,朝廷任命他为行人,并举行了仪式。由于平时工作之余,有很多时间看书,深入研究二程和朱的作品。此外,高攀龙编辑了《每日版》,并在文章底部附上了先人语录,作为初学者的指南。

在此期间,明神宗很长时间不处理政务。朝廷大臣纷纷议论,国力日渐衰弱。高攀龙把他的王位附在上面,但无济于事。万历二十二年,因斥责杨等人诬陷,被神贬为广东揭阳太守。

高攀龙只能在揭阳工作。他在去揭阳的路上定了一个规矩。他要求自己保持安静,不受外界事件的干扰。到揭阳后,高攀龙每天教徒弟,培养了很多人才。此外,他还经常体察民情,严惩当地恶霸。在任半年间,他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这对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高攀龙作品

高攀龙的作品被视为朝鲜王朝建立的重大节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著有《周易简毅说》、《二程陆淑》、《柯娄机》、《春孔丘易》、《水居诗高》等。高攀龙的作品流畅而优雅。比如《郑梦诗》充满感情,半叙述半讨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

高攀龙作品

是高攀龙散文的代表作。相比较而言,它针对的是那些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但在当时的社会中仍然得不到满足的自私自利的人,表达了对适度的、持续的幸福的看法。正如高攀龙在文章最后所说,有些人渴望找到美味的食物,他们最多只是享受一顿饭。有些人非常努力地建造建筑物。最多,他们只是活着,活着。

这篇文章超出了一般的好文章,有描述,有讨论,有意思,还有一些哲理,但这些都集中在一篇400字的文章里。显然,作者的写作水平极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是独一无二的,不愧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章中描述的建筑虽然只有10英尺左右大,但作者在参观过程中对周围景观的看法是一致的,这让他感叹“亦可”。同时,作者还对“祖”和“可”作了陈述。因为如果你拥有了什么,你会觉得不足,但是如果你拥有了一切,你就不会觉得不满足或者不开心。

“能”与“不能”与“足”与“虚”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当两者关系处理好,道理逐渐明白,得失就不那么重要了。用作者萧楼的名字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也是对世界的一个忠告。

高攀龙纪念馆

高攀龙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明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高攀龙而建造的。这是一座纪念馆,展示了高攀龙亲民、务实的治学思想和清廉品格。高攀龙纪念馆采用漆雕、贴金、泥塑、木雕等技术作为展示手段,不仅增加了纪念馆的观赏性,也丰富了纪念馆的文化内涵。

高攀龙纪念馆

水上花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金城西路,占地15公顷。花园中的主要建筑被命名为“吴克塔”。“吴克塔”意为“科洛的第五次重建”。同时,它也包含了高攀龙的“吴克”的含义。“你可以看到山、阳光、水、风和月亮。

高攀龙纪念馆在吴克铁塔的二楼。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书生精神,令人振奋。博物馆里展出了大量高攀龙的作品,充分展示了高攀龙的一生,尤其是他隐居后的最高境界。

纪念馆精致典雅。湖滨楼有一条百米长的走廊,可以挡风遮荫。同时,高攀龙还有文化墙和雕像。散落在公园各处的书法题字、对联、匾额,无不体现了高攀龙关注民生、道德行为第一的品质、廉洁自律的作风,让游客领略到这位先生的高尚风范。

2006年,为将无锡建设成为文化名城,弘扬无锡历史文化精髓,无锡区规划组决定组织策划“高攀龙纪念馆”文化展示项目,以启迪后人,缅怀先辈。高攀龙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在这个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高攀龙林动学院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许多学者在此讲学。到了明代,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学者在东林重修了东林书院。他们把所有的人都召集到这里来讲课。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文化思想,引起了全国众多学者的热烈响应。

林东学院

高攀龙和林动学院的联系应该从他回国教书开始。一座名为“水楼”的房子建在高攀龙岐狐湖畔。这个地方是他学习和静坐的地方。除了努力学习,他还经常上课。很快他就成了儒学大师。当时,高攀龙与顾宪成交往密切,友谊深厚。

万历三十二年,在无锡知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攀龙、顾宪成等人开始重建东林书院,每年在此召开“林动会议”。起初,顾宪成主持会议,但顾宪成去世后,高攀龙主持会议,直到学院被拆除。当时的学者无论是否认识高攀龙和顾宪成,都对他们赞不绝口。

在东林书院讲学的过程中,高攀龙经常用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人格标准来评价政治、朝廷和人民。届时,许多与他有相同兴趣的学术官员也将出席会议。当时朝鲜的清官也是利益共享,遥相呼应。当时东林书院已经成为舆论中心。因此,当时的反对派对此深恶痛绝,称他们为“林动党”,并诬告他们认为他们实际上是在以讲学为名,为私利结成小集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307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