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美的情感。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情感是音乐课堂的灵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牢牢把握好这条纽带,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演唱者应根据不同歌曲中的不同内容与音乐中任用的形象,对音乐展现方面进行构思和设想。比如把自己想象成作词人;歌词中的主人我那个就是自己;你是一个演员等等。
换句话说,就是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小伙伴们能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在表达时就会更加的很真实和生动了。
演唱风格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作品的风格,而是演唱者的个人特色。歌曲主题的不同,与之相应的音乐节奏与律动的不同,就形成了风采各异的音乐作品。大家要从音乐风格,歌词意境,咬字方式,律动,和声乐技巧等方面去呈现演唱中的风格。
扩展资料
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
在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抒情歌曲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如下:音乐欣赏,声乐训练。
1、音乐欣赏:抒情歌曲作为一种优美的音乐形式,可以用于教学中的音乐欣赏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音乐素养,选择不同风格的抒情歌曲,让学生欣赏其中的旋律、歌词和情感表现。
2、声乐训练:抒情歌曲的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对学生的声乐训练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声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唱抒情歌曲。
是以表演和倾诉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音乐实际上也是一种表演方式,和朗诵,舞蹈,表演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情,或者悲伤,或者欢快,总有一首歌唱到你心里,音乐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是由作词人作曲人和演唱者还有这首歌背后的制作团队共同配合完成的。
首先一个好的旋律可以带动听众的神经系统,让他跟着这种旋律跳动,这就是音乐情感的传递,是从演唱者通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感染力,还有他对歌曲的把握和表演张力成功的把他对这首歌曲作品的理解和想表达的感情传递给观众,那么这个表演就是成功的。
另外好的词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基础与因素,这是一种高级情感倾诉方式,而歌词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因为有些观众对旋律可能没有很好的感知力,但歌词是他们最直接听到的东西,如果词写好了,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系到自己的情感状态,从而达到这首歌想要给听众传达的主题效果,
最后再有一个看的演唱者,那么好的词加上好的曲,再通过歌手的演唱,这首歌将会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歌曲传递情感的方式。
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体验原指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并在体验中尝试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能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创造想象空间。
1音乐听觉的重要性
音乐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一种是内在听力。音乐听觉能力就是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欣赏的重要渠道就是借助于音乐听觉的情感体验。通过音色、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听赏各种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感受不同旋律的特点,提高他们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2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
情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也可体现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在课堂上,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放一些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的发挥。还可以用各种方法、手段以及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和学生一起进行音乐体验活动,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入情入境。
在欣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犹如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挂在露出嫩叶的柳梢旁,小舟在江面荡漾,微风吹过,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优美的旋律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又如,欣赏《天亮了》这首歌曲,可让学生先自己听一遍,然后给他们讲述这首歌曲创作的背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旅游区的峡谷地带,由于缆绳断裂意外缆车急剧下坠,缆车中的一对年轻夫妇在这危急时刻,用双手用力托起了怀中幼小的孩童。小孩毫发未伤,得救了,而他们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他们心爱的孩子。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许多学生听到这里神情严肃,眼神专注,几位女生眼中已经盈满了泪花,播放第二遍时,要求学生用“情”和“心”仔细聆听。当歌曲唱到高潮部分时,几个学生已轻声哭泣起来……音乐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节课的感受环节中,学生通过歌曲的听赏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感悟。
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时,先播放五个各具特色的音乐主题,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五个音乐主题所呈现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情绪,然后打乱顺序播放,要求他们辨别出五个主题的顺序。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感知能力和听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体会音乐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当学生置身于音乐艺术的氛围中,反复听,用心感悟,逐渐会对所听赏的音乐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感想。因此,在欣赏时尽可能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他们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挖掘情感因素,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有自己的侧重面。有的喜欢欣赏作品的整体感受,有的喜欢欣赏演奏员高超的技巧,有的喜欢乐器和歌唱演员极富美感的音色,有的喜欢作品起伏变化的主旋律。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尽量多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学会边听、边思考、边创作、边表演,这样一种欣赏音乐的学习方法。
1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的反映能力和手的灵敏度。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与大脑神经系统就越有联系,并使大脑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的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一位学生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后写了一节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想象力:“远处山峦迭起,蓝天白云,无边的草原上,一片春意盎然,一阵轻风吹过,马铃声响,悠闲的牛羊在碧绿的草地上或卧或立,把草原点缀的色彩斑斓……”
在欣赏课《沃尔塔瓦河》之乡村婚礼时,学生认真感受的同时,完成三个问题:节拍(6/8);力度变化(由弱渐强,再由强减弱);乐器(单簧管,小提琴)。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不能确定的也犹豫不决,不肯举手。为了缓解紧张气氛,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话音刚落,课堂真是像炸开了锅,精彩不断,想要表达的学生非常多,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还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音乐旋律由远而近,展示出一幅热闹的音乐画面后,又由近而渐渐远去。”“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村庄,那里的村民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婚礼,大家手拉手围成圈欢快地唱歌跳舞。”另一位学生说:“这段音乐好像是以小提琴及吹管乐器为主,旋律纯朴、明朗、活泼、欢快,让人不由自主地也想跟着跳起来。”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大同小异,但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也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通过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因此,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创设音乐体验教学模式情境
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欣赏课《春节序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时,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喧天的场景,然后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等乐器,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用以上打击乐器去表现出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刚落,大部分学生一拥而上,用各种乐器模仿音响来表现音乐情绪,教室一片欢腾,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学生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欢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艺术天地。几分钟后,学生个个神采奕奕,意犹未尽地回到座位,脸上洋溢着自信满意的笑容。以上的案例,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音乐情感去感受节日的欢快,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体验乐曲的情感表现及音乐内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体验中得到了艺术熏陶。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先讲述贝多芬的人物命运,以及他所处的音乐时期和历史背景,而故事中贝多芬的自尊、自强以及对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巨大的人格魅力通过他的音乐深深地震撼了每个聆听者的心。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聆听感受同一首作品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演绎,分别让他们欣赏极富王者风范的卡拉扬指挥的现场版的交响乐《命运》与法国钢琴家改编弹奏的极具节奏感、时尚感的钢琴电子交响乐《命运》,在古典与时尚的交错碰撞中,体现出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感悟所形成的独特的音乐风格。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可见,音乐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富有情感的创造力
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可体验能力的环境和自由空间。学生学习就会显得轻松自如,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如,对初级中学生的音乐素质调查表明,学生之间有较多的差异,必须有一个充满平等和谐的环境,才能达到心理愉悦,静听调整思维,充满自信。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能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接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前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通过听―动―演―赏―创几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通过多种手段,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表现,体验愉悦的审美活动。在音乐课开设的“小小音乐会”中,让学生自导、自演、自唱,尽情表现。学生不仅自娱自乐,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品位也在不断地提高。情感投入得越多,兴趣就越浓厚。针对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通过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来表现自己,释放自己的艺术激情。
音乐是表演艺术的舞台,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学生每年参加校内外各种艺术节文艺会演,能够运用课堂中所学知识,自主创作,编排节目,自我创新,在艺术水平上不断有所提高,更能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艺术创作中的艰辛,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培养出优秀的意志、品质,也为他们成为一个有情感个性的艺术人才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此,在开放式情感体验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