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的只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经《蒹葭》的只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第1张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大意是: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了主人公思念伊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恋人却总难得到的感情

  <诗经>秦风 蒹葭是一首情诗

  蒹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倘佯,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泪”,再到“在水之浚”,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抵”,再到“宛在水中址”,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济”,再到‘值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参考资料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循”,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觉点睛欲飞,人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中松《诗疑辨证》)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帷》:“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脱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抚恤11汕t)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多极障,每托兴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减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

《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参考答案: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通过诗中主人公不停地追寻伊人的过程,可以间接反映出伊人的美丽动人。“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故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

七律·心之恋

2017-04-10 15:25 中华网

《心之恋》是一首写于2008年2月14日的七言律诗,选自《中国诗词研究会》范文精品专栏。

紫绶金章绪如潮, 东去春来岁岁高。

梦念伊人肝肠断, 恋花怀玉迎料峭。

学海无渊苦寻觅, 芬芳艳丽他乡娇。

纵使天涯各万里, 月共一轮寄情遥。

诗词释义

经过数年的努力,自己事业小有成就,静下心来后思绪万千,年轻时与自己的爱人分手后,时间过得非常快,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心里思念着心爱的她,肝肠寸断,像呵护宝玉一样拥抱着她。多年来自己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找她的踪影,远方的她在遥远的他乡异地在事业上艰苦拼搏,最终事业上也取得骄人的成绩。虽然两个人相隔万里之遥,但这种纯真的爱如明月一样在彼此的心中永恒。

诗词鉴赏

“紫绶金章绪如潮”。起笔颇有气势,从思绪着笔,为读者预留遐想的巨大空间。

“东去春来岁岁高”。广阔的时空,无奈的离别之情,爱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积累沉淀。这里将空间“绪”和时间“岁岁”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时间长河的冲刷,是无奈,也是一种通脱,具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梦念伊人肝肠断”。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此处描写了词人的情感和他的内心世界。伊人究竟在何处,这里勿需考证,但可以确定的说,伊人在他乡事业并不比词人逊色。词人当时似乎得知伊人处境一二,但伊人内心幸福指数词人不得而知,因此在此处点出“念”伊人,担心惦念自己心爱的人是否真的幸福快乐。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恋花怀玉”一句预伏一笔。

“恋花怀玉迎料峭”。集中描述出词人多年来在梦中对“伊人”像宝玉一样怀抱着的情景,让人感叹。为世上拥有这样的痴情人而敬佩,更也为“伊人”有这样的真爱而羡慕。宝玉乃石物,识宝之人视为无价的玉石,不珍惜的人视之为玩石。此句把词人对 “伊人”的恋和爱刻画到极致。词人把“伊人”极为看重,比作花朵,恰似两人在如花似玉的年龄相恋,应该是男才女貌。此处从不同角度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欣赏“伊人”如花似画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内心为之好奇。“迎料峭”说明两个人在分别之后的奋斗历程的艰辛和困苦,以劳累的身体淡忘情感的无奈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与憧憬。

“学海无渊苦寻觅”。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要“苦寻觅”的原因。“学海无渊”,寓意词人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找“伊人”,这里与第一句“绪如潮”相呼应,用笔之妙跃然纸上,“苦”点出作词人身心疲惫,滴血入心思念伊人的痛苦,“寻觅”寓意深长,表明词人矛盾心情,如若“伊人”在他乡过得快乐,作者仍会恋花怀玉的默默呵护伊人,为心爱的人幸福而心甘情愿折磨自己内心的苦衷,这是爱的最高境界。上片立足写景描心,为伊人后来的现状出场作铺垫。

“芬芳艳丽他乡娇”。在人生这个历史舞台上,事业有成已为世人的普遍追求以及对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认可。以“芬芳艳丽”写出“伊人”的事业成就,与词人“紫绶金章”的现状相得益彰,首尾呼应,这也是此诗的绝妙之处。

“纵使天涯各万里”这里又回到了广阔的空间。爱就是两个人心与心的交织,情与情的相惜,两颗心无论相隔多远,词人和“伊人”有“恋花怀玉”这样爱的期待,彼此均能够用心灵遥望,守候着内心的真爱。

“月共一轮寄情遥”寄景抒情,初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词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天空悬挂,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使人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词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伊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词人这里不仅说自己望月思念伊人,而仍设想伊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其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中一个“共”字,极为生动,这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句中的“共”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这两句,由天涯、明月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思念“伊人”是真,词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相互思念之情,也为将来两人相遇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词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各”和“共”两个词用极好,使词人对“伊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思念“伊人”而望月,又因望月而想念“伊人”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思人的幽清意境。

“纵使天涯各万里,月共一轮寄情遥。”遥望天空,当我们看到皎洁的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只有心灵的相牵,才是恒久的温暖,此处以明月寓意爱情,爱情的纯洁和永恒跃然纸上。此句写因思念“伊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亮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伊人”的想法。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里与前面“梦断肝肠”巧妙呼应,用词精确,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词人思念“伊人”的深挚情感,使词人的思念“伊人”之情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至此,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寂寞的黑夜,思念悠远,有了陪伴,心才暖暖。

本诗极雄丽之至,横亘时空,既认知事业有成之收获,又极写真爱亦可促进事业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爱的力量。但纵使真爱不能牵手人生,但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事业与爱情,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之中,犹如隐然有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综上所述,“紫绶金章”的动力来源于词人对“伊人”“梦断肝肠念”的思念,伊人的“芬芳艳丽”得益于词人“恋花怀玉”的无形力量的支撑,词人与“伊人”彼此的心应该始终是相通的,该诗词人以“紫绶金章”和“伊人”的“他乡娇”寓意了两个人无奈分开后,痛彻心扉,经过艰苦奋斗,最终事业有成的结局。

《七律·心之恋》是月夜“恋花怀玉”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古往今来,人们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思人,常常成为诗词中的题材,但像《七律·心之恋》写得如此幽静淡远,婉转感人,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恋花怀玉”和“月共一轮”思潮起伏最后“寄情遥”来描写,表达词人对远方“伊人”殷切思念的情思。

全诗以“恋花”、“寄情”着眼,把“怀玉”和“明月”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把“伊人”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那么美丽。望月思人,肝肠寸断,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词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最后用一个“寄”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缠绵而又凄凉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

此诗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凄凉至极,抖笔荡开,思绪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此诗言简意赅,构思严谨,语言清俊婉朴,意境超逸,描摹细腻,有柔情似水,“剪不断,理还乱”的妙处,最后为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

1,句意: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2,出处:《蒹葭》

3,全文: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5,赏析: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追“伊人”的男子在经过了三次的追寻没有追寻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与虚境。但是追梦男子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梦想而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127aspx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387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