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思念谁?——《涉江采芙蓉》

谁在思念谁?——《涉江采芙蓉》,第1张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中,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

而《涉江采芙蓉》一诗就体现的是痛彻心扉的离别相思之情。尤其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写得很精妙。仿佛心灵感应,正当女主人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在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着故乡所在的地方。这种手法被归纳为“主客移位”“侧面落笔”“从对方着墨”传统手法。后世诗歌有很多采用的这种写法。

全诗八句,构成一条感情行走的线索:忧而出行——得莲起问——记得漫漫——忧伤终老。从忧伤出发,不觉又走回原地,这条路线是封闭的。全篇构成一个回环式的感情困局,旨在诉求作者永寻而终,不得解脱,是忧伤的感情被梳成了打不开的结,愁肠万分,无可断绝。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被人称道,不仅在于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文人五言诗的先声,更因为它自身散发着动人心魄的力量。

杜甫说,诗歌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一样都体现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好。

18李后主的特色,是以他的锐感深情,以他的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与那种最深切的感受向外包举的,是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国破家亡的悲哀包括了我们古今人类共同的悲哀。

19南唐词的特色,是自然景物的感发,就是一点点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就给了词人一种兴发感动,

20晚唐五代词的演进:丰富、精微、细致、丰美、内容含蓄蕴藉。

21理性的诗人是说对于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有这样修养的能力。

22.当困难来的时候,我一定要尽我的力量去做,去承受,去负担,去努力,只是这样做就是了。

23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所能掌握的,是对于苦难的反应。

24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

25晏殊:理性的圆融的观照。原因:性格、生平(14岁以神童应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宰相。冯延巳:执着的热情。欧阳修:遣玩的意兴。

26.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所能掌握的,是对于苦难的反应。

27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的品格、你的感情、你的操守,是要在苦难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

28欧阳修能够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来排遣他的哀伤,来排遣他的忧愁,有一种遣玩的意兴。

29词这种韵文的体式,从晚唐五代发展到北宋的初期。它是从歌筵酒席之间,从本来不具有个性的歌词,发展成为能在小词中流露出作者的修养、品格、感情、学识、怀抱的这样的一种文学体式的。这种发展的过程,我以为是在应该说是词的诗化。

30柳永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的感情。柳永喜欢写秋天的季节,日暮的景色。更妙的是他写雨,写雨后。

31柳永除了长调的铺排、多层次的叙写以外,他的音调的流利与顿挫两种特质的结合也是很美的。

32柳永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的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而他所写的悲慨与过去五代的小词不同,因为他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他写的是秋日的景色,是斜阳日暮的景色。

33盛唐的诗歌是以气象取胜的,气象也可以与兴发感动结合起来说是一种兴象。汉魏六朝的诗是以风骨取胜的。唐人的诗是特别能把大自然景物跟内心的感发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博大高远。

34苏东坡在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时年37岁写词。是在政治失意以后,才以闲情闲笔来写小词的。以余力写词的态度,影响了他词的风格,表现了超旷的特色。

35冯熙曾说:“欧阳文忠词与晏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淑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蒿庵论词》)

36我们讲词,既要注重每一个词人的特殊成就,特殊的风格,也要注重词史的发展和词人彼此之间的传承、发展和影响。

37东坡境界开阔,超旷高远。柳永不减唐人高处的兴象,常常跟缠绵的相思离别结合在一起。东坡写的只是才人志士的逸怀浩气,是词境界的一大开拓。

38从晚唐五代的小词,发展到苏东坡,是词诗化的高峰,可以抒写自己的逸怀浩气了。

39我们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的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的理想,他的在失意挫折之中的旷逸的襟怀,他的这两种修养相糅合所造成的一种风格。

40中国的伟大的诗人,都不仅是写诗的诗人而已,他们都是以他们的平生行为实践了他们的人格。

41苏东坡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是融合在古往今事的历史之中了。

42 《论苏轼词》    叶嘉莹

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小词馀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道是无情是有情。钱塘万里看潮生。可知天海风涛曲,也杂人间怨断声。

捋青捣麨俗偏好,曲港圆荷俪亦工。莫道先生疏格律,行云流水见高风。

43 《论秦观词》    叶嘉莹

花外斜晖柳外楼。宝帘斜挂小银钩。正缘平淡人难及,一点词心属少游。

少年豪隽气如虹。匹马雄趋仰令公。何意一经迁谪后,深愁只解怨飞红。

茫茫迷雾失楼台。不见桃源意可哀。郴水郴山断肠句,万人难赎痛斯才。

44秦少游的词分为两类:早期,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感慨身世的词。秦少游的词是“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

45凡是诗词这一类的美文,总是要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才能使读者更直接更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

46 《论周邦彦词》    叶嘉莹

顾曲周郎赋笔新。惯于钩勒见清真。不矜感发矜思力,结北开南是此人。

当年转益亦多师。博大精工世所知。更喜谋篇能拓境,传奇妙写入新词。

早年州里称疏隽,晚岁人看似木鸡。多少元丰元祐慨,乌纱潮溅露端倪。

47周邦彦是个结北开南的人物,他是集结了北宋的大成,而开拓了南宋险胜的人物。他不是以感发取胜,变成了以思力取胜。

48辛弃疾是专力为词的,他的词写得最多,而且写得最好。相当于杜甫、屈原,是他的平生的生活、他的理想、他的志意抱负的实践。真正地把他的志意抱负写到他的词里边去的。

49.吟诵在我们中国诗才是重要的。因为我们是情感跟声音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感发的力量才自然地跑出来。

50周邦彦词的声调常常是拗折的。

51凡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以他感发生命质量的深厚博大为主要的因素。艺术的手法当然也重要,但是他真正本质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才是决定他作品优劣高低的一个更重要的决定的因素。

52长调,柳永直接,周邦彦变化出来很多的转折,很多的跳接,造就了一种传奇意味的故事性。周邦彦写词用了安排勾勒、用思力写词的;不平铺直叙的。

53中国伟大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书自己诗篇的,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像屈原、陶渊明、杜甫等。

54一个人的成长是你的本性与你生长的环境的结合。

55真正好的词都是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的词。

56从苏东坡开始词后面的题目就慢慢多起来了。

57从《水龙吟》可知,辛弃疾那种激昂慷慨、摧折压抑的复杂感情都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他是借自然景物的形象,也借历史上典故的事象来表现的,这就是辛弃疾的艺术手法。

58辛弃疾的豪放不单是两句空洞的口号,他是真的“能感之”“能写之”,是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的。这正表现了他感情的深挚。

59中国“婉约派”词的传统:把政治上的一些感慨结合到男女的爱情来写的。

60柳永词的开拓,多用长调;多用男子的口吻,写羁旅行役的旅途所见的情景,写高远的景色。

61辛弃疾从苏东坡,是用直接的感发把自己的襟怀志意写到词里边去的。因为辛弃疾结合了他的时代,他个人的身世的生平,所以才有伟大的词。

62“观乎性情者,莫良于诗”,不管你的平仄格律好坏,你只要拿出诗来一看,你整个人的性情、品格、厚薄、深浅都在里边了。

63如果只是一意去追求骚雅,有时候就反而会损伤了生命的本质。

64姜夔词里表现出的比关怀国家的志意的感情更多更鲜明更强烈的是——爱情往事。

65诗的好坏不在于你写的是浅白还是朦胧晦涩的,不在你是用典故或是浅俗,是在于你的作品里边有没有你自己真正的感发的力量和感发的生命。

66吴文英在用典之中,常常加进去感发;从质实中跳出来,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

67从词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周邦彦是结北开南的词人,吴文英是由南追北的词人。

68.吴文英把北宋的强大的感发的力量,放到他的词里边去了。他一方面有南宋的那种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有这些周邦彦开出来的南宋的手法;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

69姜白石用精思安排铺写;吴文英用锐感,用敏锐直接的感受来修辞的。

70要把诗写好,一要有一颗活泼不死的关怀善感的心;二有语汇。

71陈子昂所用来写咏物诗的办法,是属于比的方式,杜甫所用的是兴的方式。

72普通读者看表层,透明性读者看到里边的最本质的作用,创造性的读者可以有自由的、丰富的联想。

73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于诗”。

导语: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火爆荧屏,朗读的庄严感赋予了这档朗读性节目独有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使它与时下某些油腔滑调、痞里痞气、没有正经、缺少底线的娱综节目区别开来。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1

叶嘉莹与小朋友们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央视《朗读者》将以味道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着名导演张艾嘉、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张小娴、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等嘉宾一起在朗读中分享记忆中与味道有关的故事。

古诗词大师叶嘉莹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着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着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岁月女神张艾嘉分享女人的故事与味道

提起张艾嘉,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而对于女人来说,故事几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为一个明星,张艾嘉从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龄。在节目中,当被问到如何界定年龄的味道时,她坦言:一切都来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也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经,李宗盛为张艾嘉写的一首《爱的代价》被无数人奉为最能代表爱恋成长的经典。但在当时,张艾嘉还觉得这首歌的名字有点土。而前两年再唱这首歌的时候,张艾嘉却发现自己的心与这首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心经历过更多的事情了,就觉得歌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和故事,所以特别感伤。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2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本期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胡忠英讲述他的中国味道。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吴纯讲述苦涩的味道。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CCTV-1本周六20:00、CCTV-3本周日19:30,一起卿听朗读者@张小娴 解读爱情的味道。

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一起卿听朗读者叶嘉莹讲述她的诗词味道。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3

时下正在央视热播的综艺类节目《朗读者》深受大众好评。说实话,这样一档表现内容并不复杂、艺术形式也谈不上多么丰富多彩的节目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观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每期嘉宾声情并茂的朗读,在与大众分享和品味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以春风化雨般的润泽力量传递了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正是这种由内到外的文化张力,切实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一场场朗读深慰人心。

曾几何时,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读,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朗读者是字正腔圆的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他们一出场,往往是手拿书夹笔直站在麦克风前,用标准的普通话读着一篇精美的文学作品,通过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以及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常常能打动人心,带给人一种温暖和感动。但是,这种站立式的朗读方式,由于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又常常给人留下一种缺乏变化的诟病。虽然说朗读者有着美妙的嗓音,但从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而言,仅凭声音的婉转起合去营造持久的艺术魅力,显然有些勉为其难。

反观正在热播中的《朗读者》却以颠覆者的形象,为传统的朗读艺术开辟了崭新的表现形式。首先,朗读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而是将各行各业的业界精英和社会名流都纳入到朗读者队伍中,通过主持人董卿亦访谈亦推荐似的一番介绍,巧妙地将朗读者的社会身份、心路历程与所要朗读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对朗读者所要朗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其次,在表现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站立,朗读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虽然一些朗读者未必字正腔圆,也鲜有直戳泪点的煽情,但他们朴实真诚的朗读,反而呈现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别是朗读内容与朗读者本身在生活际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趋同,更加凸显出朗读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义。再次,这些朗读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思想性也好,艺术性也罢,都堪称人类史上的精神瑰宝。借助于现代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摇曳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加之朗读者至真至纯的用心朗读,这些经典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和价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点一滴地浸润开来,于无声处给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启迪。此外,《朗读者》的舞台置景既雍容华贵又彰显出雄浑博大的艺术气息。而缓缓推开的城门,更像是打开了一扇智慧的书窗,透过这扇窗观众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上的滋养,让文化的力量通过朗读者的口口相传,通过他们情真意切的朗读,最终散发出温润持久的思想华光。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永恒的经典,通过影视作品的再加工、再创作是在传承经典,截取其中的精华,以本色朗读的方式去诠释其丰富的内涵,同样也是在传承经典。前者宏大、气势磅礴,常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后者婉约、沉潜静美,却以其内在的文化品位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观众,这种静谧的氛围,对于去除当下人们浮躁的社会心态,以宁静致远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价值,或许更有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启迪。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4

《朗读者》中的眼泪不少,但细细想来,这些眼泪,与文章本身,有多大关系呢

濮存昕和医生的故事感人,却多多少少和老舍与宗月大师的故事隔着层皮;姚晨作为一个妈妈感激月嫂,和鲁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长又存在着些许出入。人设和情感与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来自本土,而是我早先并不看好、香港的罗家英、汪明荃夫妇。他们的幽默、淡然、豁达、开朗,才正应了冯骥才的《老夫老妻》,既没有抢戏,又很合适。

当我看到罗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泪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两个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静。

虽然他们的故事是喜剧收场,但相信许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绎得哀而不伤。因为,我们要向孩子传达的是,比感动更远的领悟,是即使面对苦难,也能平静处之,淡然微笑的风度。

学会节制,比只会哭泣更重要。

学会内心深藏悲愁却不显露,而不是滔滔不绝去诉苦抱怨。

《朗读者》好,但它更像艺术人生,讲的是嘉宾的故事;但如果它更专注文章,学会控制情绪,我会给更多掌声。

有人会说,读书的境界本来就分为两层,一是我注六经,二是六经注我,也就是说一种是用自己的话解释好文章,一种是用文章的观点来说自己的故事,《朗读者》显然属于后一种,它的境界更高呀!

这种观点似乎也说得通,但对于孩子,连第一种我注六经都还没有亲自体会,直接给第二种不应该是过度拔高吗

所以,如果要给孩子看《朗读者》,还是先让他读文章,看书,让他理解原文的内涵,再看节目更好。

反观也还算热的《见字如面》,请两位教授来解读文章,就来务实得多。但无奈,比起一本正经地讨论文本,还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读面前,每一个读者都是平等的,他无关乎名望、地位、金钱、曲折的经历,你可以饱经沧桑,也可以不谙世事,阅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简爱那句话,我们的灵魂穿过书本,站在作家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唯有热爱书本身,才会给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赋予他们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5

如果你在视频网站翻开朗读者的内页,标题内容基本被明星的朗读占满了。就拿第3期来说,麦家讲述的故事明显比徐静蕾更走心、更诚恳,可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传仍然是话题女王徐静蕾。

第7期,董卿开头片花里就说,这一期最喜欢曹文轩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离别,可宣传的时候,用的还是姚晨。

《朗读者》更相信名气,这是粉丝市场,还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们不妨先从节目的定位说起。

朗读者的宣传语:一个人、一段文。你没看错,就是人在文前面。就连节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读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视一姐,当红炸子鸡,她的人脉和资源绝对一流。于是,利用这些人脉和名人效应,来号召大家读书,不是顺理成章、两全其美的事吗

可事情就是这样,重点太多,往往容易喧宾夺主,有道是此消彼长,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轻朗读的文。

看节目时,我很喜欢看起来有点偏执的程何,她翻译的《我,堂吉诃德》音乐剧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那些语句多美啊!然鹅,我到网上搜歌词,却几乎搜不到。我搜出来的都是程何、刘阳和罗颖珊的故事,最后,我好不容易才在一个门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面对这赤裸裸的人比文红,只有一声叹息吧。

不过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利用明星或是自己制造的明星的号召力,让大家把他们当作偶像,来推广阅读。但殊不知,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是为了谁读,而是热爱文字本身,热爱去书本里体验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感受。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

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期节目中,一位孩童清脆地唱着《春夜喜雨》,父亲轻轻地和着,主持人董卿被这一幕感动,眼里闪着泪花,随口念出了叶赛宁的《我记得》。这样的董卿让人动容,也难怪选手王若西夸赞董卿道: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犹记春晚时,董卿莫名的因为口红颜色上了热搜,都赞她说被这唇色映衬的肤白貌美。紧接着到了《中国诗词大会》,众人方知原来唇色所衬不过是外表,真正吸引大家目光的是董卿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董卿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从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爸爸董善祥是报社的总编辑,妈妈金路德是大学物理系教授。

董卿的爸爸出生农村,家境穷困,父亲英年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读书,董爸爸每天上学之前,都要先到池塘里抓鱼、抓虾,再跟着母亲到集市上把鱼虾卖掉,挣些生活费。董爸爸很喜欢文学,高中时老师建议他考复旦大学新闻系。农村少年凭着满心喜爱和不屈的韧劲,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持,考上了这座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

董爸爸对董卿心爱至深,却也严厉至极,董卿稍能识字,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7岁的时候,董爸爸要求董卿必须分担家务劳动,还不允许她花时间在穿衣打扮上。

正因父亲的魔鬼教育,董卿自小熟读诗词歌赋,浸润她的精神世界,从小培养的良好品格铸就她的德性骨骼,岁月的积淀历久弥香,董卿一步步走来,越发透着知性魅力。曾经读过一次又一次的文字和真实的生活相交融,成为精神的引导力,也成为挥之不去的情结。

2017年3月,董卿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如果说《朗读者》和其他文化垂直类,或者读书类节目有什么不同,大抵在于这档节目所饱含着的情感和熨帖人心的温度。

朗读、者、情感纽带是这档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既每期节目中的主题词。再有主题词扩展开来,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目前节目已经邀请到了不少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斯琴高娃、王学圻等。

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读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号,印刻着它的情感、经历,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鸣。就仿若诗词之心赋予人们的隽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节目展现着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蕴含着董卿对文学的敬仰,也蕴含着她对爸爸的爱,还蕴含着前来节目的朗读嘉宾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体验。

有时候爱得如此深沉让我不知怎样表达,不如读一段你我都喜爱的文字,让我们静静聆听它。《朗读者》让你站在当下的时光中,回眸来时的路,朗朗读书声,读的是文字的美,传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园。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1

 叶嘉莹与小朋友们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央视《朗读者》将以“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央视《朗读者》将以“味道”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着名导演张艾嘉、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张小娴、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等嘉宾一起在朗读中分享记忆中与“味道”有关的故事。

 古诗词大师叶嘉莹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着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着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岁月女神”张艾嘉分享女人的故事与味道

 提起张艾嘉,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而对于女人来说,“故事”几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为一个明星,张艾嘉从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龄。在节目中,当被问到如何界定年龄的味道时,她坦言:“一切都来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也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经,李宗盛为张艾嘉写的一首《爱的代价》被无数人奉为最能代表爱恋成长的经典。但在当时,张艾嘉还觉得这首歌的名字“有点土”。而前两年再唱这首歌的时候,张艾嘉却发现自己的心与这首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心经历过更多的事情了,就觉得歌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和故事,所以特别感伤。”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2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热度还未散去,又一个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播出了。看报道,受邀《朗读者》的嘉宾都是名人明星,以为《朗读者》要靠打名人明星打动人实际上,我只猜对了一半。据介绍,《朗读者》以“朗读打动人心”为口号,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由是观之,《朗读者》要用文化魅力打动人心。

 文化魅力是文化类节目的`魂。从早些年马东主持的《文化视点》到后来的《百家讲坛》,再到近年来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都曾赢得过好评。究其原因,是文化魅力起了作用,这类节目让观众见证了在建构知识、分享智慧层面的价值。《朗读者》虽然以“朗读”命名,但不是一档读书节目。用董卿的说法:“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朗读者》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笔者特意看了第一期濮存昕朗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的确很有味道。节目从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用文字抵达情感,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进而品味人生价值。

 文化魅力不是自封而是品出来的。电视节目尤其是文化综艺类节目,是一道观众的精神大餐,其是否和口味,不是掌勺的厨师自夸出来的,而是观众品味出来的。以往,也有些综艺类节目注重感人,但靠的是煽情刺激观众,且形成了套路,时间久了,观众并不买账。《朗读者》要赢得好口碑、办得有魅力,就要避免刻意煽情追求明星效应,而应该在朗读的同时注重讲好故事,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文化魅力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广电总局曾对真人秀节目给出一个“有意思,也要有意义”的标准,我觉得,这个标准适用于所有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也不例外。论有意思,《朗读者》选择的朗读素材,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戏剧剧本,由观众熟悉的擅长朗诵的演员和文化人担任嘉宾,当文字在朗读人的二次加工下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时,容易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震撼心灵。而每期节目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将值得尊重的人生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样的节目就会更有文化、更有意义。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3

 很喜欢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不同的朗读者,用声音讲述悠悠岁月里的故事,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情感。濮存昕、张梓琳、徐静蕾、麦家……一个个朗读者为我们展现了生命中最动情的时刻,让情感在某一个瞬间凝固。

 我以为,朗读的妙处在于把故事和情感用真情演绎一遍,以便于我们更深刻、更丰富地体味人生的种种况味,让生命更加丰盈和厚重。朗读,让我们深深铭记,让我们懂得珍惜。朗读,让记忆永存,让生命升华。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遭遇了人生的重创,以为自己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幽深的黑洞,再也飞不起来。这个时候,朋友送给我几本书,对我说:“每天早晨起来,你就大声朗读里面的文章。朗读的同时,心中的浊气会慢慢消散,文字的清气会弥漫心间……”书里面的文字,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和向上的力量。我想,生命除了磨难和痛苦,还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的。即使磨难和痛苦,翻开它们的背面,依稀可以看到它们带给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无论如何,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每天,我大声地读那些智慧而美丽的文字,就如同沿着阳光的指引,终于抵达了春色无边的彼岸。

 走出了困境,我依然喜欢朗读,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声音演绎出来。我成为了生命的朗读者,人生悲欢离合,语调抑扬顿挫,把生命的各个章节朗读出来,我收获了一份沉淀着生活百味的礼物。生命如酒,散发着醇香的味道,而且愈久弥香。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生命的朗读者。即使你的生命再平凡卑微,人生的历程也不可能波澜不惊。人生中总有一些浓墨重彩的片段,是我们用尽心力来完成的,值得铭记;也有一些不期然的喜与悲,毫无征兆地来打破宁静,这些记忆甚至成为了人生的分水岭,左右了生命的走向,所以需要我们回味。

 不可否认,人生中除了偶有大喜或大悲,大部分日子是平凡的。平静如水的日子,正是最真实的幸福,我们仍然要做生命的朗读者,好好品味岁月静好的味道。做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一路走,一路歌,轻轻吟唱着走向远方。

 做生命的朗读者,你会把日子过得诗意和从容,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

 

《毛诗序》中“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是一种“得意忘言”的态度。其所强调的实在乃是诗歌的一种强大的兴发和感动的力量。而兴发感动的力量与作用,则正是我们中国古典诗歌所具含的一种极为可贵的质素。

《毛诗序》述及诗歌之创作时,即曾提出过“诗者,志之所之也”及“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说法。可见内心情志之有所兴起感发的活动,实在乃是诗歌之创作的一种基本动力。

中国诗歌中创作生命之由来,可以说乃是源于一种对宇宙人生万物之关怀的不死的心灵。

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之最可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正在于它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

今日小记:

这两天,事情好多哟,马不停蹄,人仰马翻,焦头烂额。儿子肚子疼从学校被接回来,党建群要求全体党员按时注册,学生作文三篇文字没有改……

可是,当想着要完成读书作业的时候,却还是觉得宁静。这是一种叶嘉莹先生给予的精神力量。

回家,焚香,香气萦绕。打开叶嘉莹先生的文字,细读。

今天看的是,“序说  中国古诗词的特质”。

好长。看了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与词的评析。匆匆浏览,然而舍不得草草略过,又翻到前面再看。每一次看都有更深体会。叶先生的话是解读诗歌和词的一把钥匙。

叶先生有一颗温柔体贴的心,生怕我们不愿意读古诗词,一路循循善诱地引领,还用西方文学论加以佐证,这份心意让我们感动不已。

我为什么写不出来诗歌?我就是无情无志。每天浮躁得很,多少美景在我眼前,我视而不见。多少美丽的情感就在我身边,我感知不到。我的心灵蒙了尘埃,看不到世间的美。

看到叶先生的文字,我深刻反思。

今晚只摘抄了诗的部分,明天再看词。

        梦中得句,借诗补诗。叶先生梦中得句:“独陪明月看荷花”,然后借李商隐三句诗,三诗加梦境,汇得一首诗!“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仿佛一人所作,接洽无缝,天作之合。

        孤独的影响与转变。三句分别来自李商隐的三首诗,“一春梦雨常飘瓦”出自《重过圣女祠》,春天,雨丝飘动在瓦上,迷迷蒙蒙的,就像那仙女的梦一样迷离,在瓦上飘飞。那仙女也许是萼绿华,也许是杜兰香!“万古贞魂倚暮霞”出自《青陵台》,宋王杀韩凭夺其妻,韩凭妻将衣捣烂,从高楼跳下而亡,求合葬未成,二人墓中长出大树,枝叶相连,黄昏时分美丽的晚霞中,仿佛现出这美丽贞洁女子的倩影!“昨夜西池凉露满”出自《昨夜》,昨天晚上,我在西池的水边,天上洒下了满天的寒凉的露水。叶先生说:李商隐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影响了她,但她又是积极转变的,她有明月与荷花陪伴,她独陪明月看荷花!

        同频方知影响深。叶李二人有过相通的苦难经历,李商隐三世孤寒,孤儿寡母,都是父亲早死。他十岁左右就佣书贩舂,担负起长子之责。一生苦读诗书,才华横溢,却终生不遇,可叹他生不逢时呀!如果生在今日,微信朋友圈一点发送,举世皆知!叶先生说她初到台湾时,经济困难,她只好抱着吃奶的孩子,到丈夫姐姐家的走廊里去打地铺。我想这种贫苦的滋味,只有贫苦过的人,才能真正地感知到,何况李商隐只是一个年方十岁的少年!即使他与李唐是本家,又有何用呢?他的诗才就像凡高的画作,价值千金,却为后世所得,当世之人却空谈其才,无人用之。

        叶先生一生夙愿。从她的《绝句二首》可以看到她的转变。“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叶先生从伤感中跳出来,是要将诗进行传承,她说,只要有一人因她的讲解而真的喜欢诗了,能够继续传承诗,她将尽其力,再劳苦也无所畏惧!我不知自己有无能力,但我真的喜欢叶先生的讲解,真心愿意将其所讲以自己的方式分享与他人!

        我想:人生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能够把真正想做的事做下去,就是有价值的,不枉到人间走一趟。叶先生借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之韵,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只要她吐出来的丝有人能够把它织成锦,她就无憾了。“要见天孙织锦成”,叶先生说这是她老年说的狂言。我却觉得这狂言好,这是一位国学大师对祖国国学诗词普及推广的信心与期盼!是一种至死方休的决心和意志力!我在心中默念:“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不禁为之动情!

      这本书是82开启阅读,其间也有另外几本书一起在读,也都是零零散散的时间读的,88晚九点半阅读完。现在想想,确实还是只有学生时代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用于阅读,可那会儿我干啥去了呢?

    这本书共九讲。第一讲:说诗忆往

    这一讲里主要介绍了两方面:一是自己是如何爱上古诗词的:家庭氛围,家里人都爱吟诵,特别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

    二是教古诗词的方法:兴(内心要动起来,要有兴趣,即兴发感动)、道(正确的指导,告诉孩子这首诗真正的兴发感动的作用在哪里,诗人在什么时代,什么节日,什么心情,什么背景,什么h环境下写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讽(不开读之,不打开书本,也就是背诵)诵(以声节之)、言、语(言是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言语,是古人的训练,即学会用诗歌的语言来问答)

    看到这儿,我就联想到自己在教学时,首先是不是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兴趣使然,若是没有这样,以后也会如此,先要引发孩子们的内心感发,然后介绍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让他们能够了解诗歌所传统的情感,竟而带着自己的感受大声朗读直至背诵。

    叶先生在书中还说了一个观点:绝对不可以让小朋友为考试而读书。如今从幼儿园开始,一切都是急功近利的,而且不择手段地追求功利,这是我们社会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遗憾。

      确实如此,为了考试而读书,孩子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学得也累,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不会认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主动学。

      每个人天资不同,你如果是120分的天姿,考了100分都对不起自己;你如果是70分的天资,考了75分,你就尽了最大的努力了。那们就得了解孩子,正确的评估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对每个人的要求不一样,也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人只和昨天的自己相比,今天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变化?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情况下,讲课、作业的布置,确实不太好因人而异,但以后尽力而为之吧!

      第二讲:《诗经》四言体

      诗是「情动于中而兴于言」,是你内心有了兴发感动才写诗的。赋、比、兴所代表的是你内心是怎么样动起来的,是什么使你的内心感动的。

      “兴”是见物起兴,因为外物引起我的感动;“兴”是由物及心,由外物引起我内心的感动。如《关雎》。

      “比”是我的内心先有一种被剥削的痛苦,然后举一个形象来做比喻;“比”是由心及物,把内心的感情借外物来表达。如《硕鼠》。

      “赋”是直言其事,不假借外边的任何草木鸟兽的形象就直接叙述出来;“赋”是直接叙述。如《将仲子》。

      第三讲:《楚辞》与楚歌体

      楚辞不叫楚诗,它跟诗歌相近,可是它有散文的句法,它是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体式,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感情,所以叫它“楚辞”。

    《楚辞》里面的《九歌》是十一首歌,楚歌体是影响后世最大的一种体裁,这个体式已经形成一种基本的、七个字的句式了。它是《九歌》里面的一种:“兮”兮前面三个字,后面三个字。

      如《少司命》: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歌体是在战国以后、秦汉之间,最流行的一种体式。如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

      第四讲:乐府诗

    乐府诗是从汉朝兴起的。“乐府”采集各地方的歌谣。它采集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汉书》讲到的“赵代秦楚之讴”,“赵代秦楚”,泛指全国各地,“讴”,民间的歌谣。另一方面,一些朝廷文士的作品。如士大夫李延年的《佳人歌》。民歌有《上邪》、南北朝的《敕勒歌》。

      乐府的五言古诗流行以后,从西汉一直沿用至今。汉魏最有名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这是梁昭明太子所选的一本诗文选集。

    《古诗十九首》不但把我们人类共有的感情写出来了,而且“或寓言,或显言,反复低回,抑扬不尽”。钟嵘赞美《古诗十九首》“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陈祚明说《古诗十九首》“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有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的悲哀;一个是与所爱的人离别的悲哀。

    “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第五讲:五言绝句

    凡是四句成诗的叫绝句,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的,五个字一句的四句诗就叫作五言绝句。有古体的绝句,如王维的《辛夷坞》;乐府体的绝句,如李白的《静夜思》和《玉阶怨》;唐朝时还有律体的绝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第六讲:五言律诗

    主要介绍了李白和《夜泊牛渚怀古》,杜甫和《喜达行在所》、《秋兴八首》。

    第七讲:五言古诗和五言排律

    主要介绍了陶渊明和《饮酒》,陶渊明诗的特色: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最深微繁杂的情思。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很自然,没有雕琢,没有修饰,没有造作。陶渊明的诗表现得很单纯、简净,但他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具有很繁复的东西,能够把它们融合起来,以真诚的态度和世人相见,这是很可贵的,他的思想受儒、道、佛的影响,吸收各家哲学的精华,而不被任何一家所局限;可以容纳各家的有点,而没有一份拘束狭隘的缺点。

      其次还介绍了李商隐和《西溪》。

      第八讲:令词

    这一讲主要介绍了李清照和《南歌子》。

    第九讲:长调

    柳永最先开始写长调,至此,用长调写词的人慢慢多起来了。周邦彦把晚唐五代到北宋以来的写词技巧集了大成。

    这一讲先是介绍了周邦彦的《兰陵王》。然后提到:诗词,读的是意境。在欣赏古诗词时,光读字中之意还不够,还要飞跃起来,有一种体会和想象的联想,要能把那个感发扩散出去。

   

     

第四课  建安诗(上)

建安时代,这是一个造就英雄,同时也造就诗人的时代。

建安时代的诗人所写的诗歌不约而同的都带有一种激昂和发扬的感情,这种感情给诗歌增添了新的感发力量,使两汉以来的诗风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再见安诗人中,曹操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作者。戏曲和小说里总是把他描写成白脸的奸雄,然而曹操生于乱世,确实有着一份安定天下的政治理想。他的诗,在英雄的意志与诗人的才情之中,往往又结合着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x⊙;)。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酒和歌都是能使人沉醉的东西,人的理智平时是清醒的,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可是当你面对着酒和歌的时候,精神自然就会松弛,感情也就容易激动,平时总是藏在心底的郁闷,这时候也会涌上心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在诗人的才情之中,结合了英雄的意志与悲凉中有沉雄之感,这是曹操与一般诗人不同的地方。

对酒当歌引起了感情激昂,感情激昂使很多郁闷忧愁都涌上心头,而排解这些郁闷忧愁的办法,只有再接着饮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真是只有私人才能够写出来的语言,里面充满了一种固执的追求向往的感情!古往今来,这种追求向往的怀思之情是最能够打动人的,因而也是最有诗意的。

五代词人牛希济有一首《生查子》词说,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是一首写男女离别的词,意思是由于分别时女子穿着绿色的罗裙,所以那个男子以后无论在天涯海角,只要看到绿色的东西,就会想起自己的恋人来。曹操这两句诗和牛希济那两句词在感情上颇为相似,但却有着层次的不同。

曹操心中爱惜年轻人的才干,望他们前来归降不要再和自己对抗。

曹操用典用得多妙,这四句表面的意思是我多么希望你们来我这里做客,如果你们来了,我一定用隆重的会招待你们,但暗中依然确定了宾主之间的君臣名分。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有时用明月来象征自己所怀思的对象。音乐能够使怀思的感情和对象得到升华,形成一种光明,皎洁,高远的新境界。

曹操急于统一天下,因此渴望招揽贤才唯恐有才能的人不肯为己所用。他说你是这么美好,又这么高远,什么时候才可以把你摘下来拿在我的手中?写得当然很好,但诗情之中还是流露着霸气。人的性情所在,真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又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你们不是要选择一个英明的主人吗?为什么不到我曹孟德这来,还在那里犹豫什么呢?

曹操以周公自比,包含有希望自己完成周公那种业绩的愿望。在建安那样的乱世,这种愿望是符合民心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尽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尽管曹操也用很残忍的手段去对付那些不肯为他所用的人,但从他的诗歌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面——一腔渴望安定天下的真情和一副悯时悼乱的热肠。

今日小记:

总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一个人都写着自己的故事。古往今来能够成为帝王将相的人,毕竟很少数。而作为一个统治者,能够文武双全,更加难得。

曹操的诗,一种雄浑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

王者气概!意象雄浑开阔,处处以安定天下为己任。

前面的诗经呀,古诗19首呀,多数叙述描写个人的情感,而曹操的诗则带来一种为志向为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又是一种文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感觉天地间突然宽了起来。

特别喜欢那一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493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