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在家庭的驱使下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圭查蒂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首曲子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的真挚情感,对毛主席的歌颂,赞美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先生于1973年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的,它是以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家来了》和《女孩担水》的曲调为基础加工而成;
描绘了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盛开,军民欢歌乐舞的情景,它的旋律优美动人,曲调明亮宽广,运用了陕北高腔的激越热恋,使朴素的情感无比真实。
这首歌唱出了人民群众对***的那份真挚的情感,王建中先生把这首歌曲改编成了钢琴曲,仍然完好地保存了原民歌的风格特点,它凝聚了具有深远源的中华民族音乐审美意识,展示了一幅动人的陕北人民革命的生活图画,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朝气、乐观、美好的精神面貌。
扩展资料:
刘烽一生创作作品百余首,以搜集整理的西部民歌著称,还创作了很多革命歌曲。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71年创作的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该曲一经问世,便以清新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轰动全国,迅速流行并一直传唱至今。
刘烽一生写了这么多作品,自己却从不声张,直到阿宝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再度唱火,依旧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他的创作。据刘烽侄子透露,阿宝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红之后,曾去拜访刘烽。
没想到刘烽直白地说:“你一上来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怎么能行?没有‘一道道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哪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心情?歌词是有逻辑的。逻辑不对你怎么能唱出感情?”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人民网-“山丹丹开花”作曲刘烽辞世
如何将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它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如何将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出来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对歌词的内容要有深刻的理解
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正是由于有文学语言的帮助。语言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它通过内心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向人们直接倾诉。因此,演唱者拿到一首歌曲,应逐字逐句体会词作者的用意以及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
因为每首歌曲都蕴藏着作曲家的深情厚意和对某一种事物的强烈感情。正确深刻地理解歌词的内涵,是演唱者首先要做的工作。可以说,歌唱者对歌词的内涵理解越深,感受就会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就会越纯真,越完美。同时,作为一名演员,平时也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一名演员如果知识不丰富,视野不开阔,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表现,这样是唱不出感情来的。
因此,只有演员的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把歌曲唱好。对于一般的歌曲,分析和理解其基本内容是不难的。比如《黄河怨》,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个乐章,以女声独唱形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妇女,失去了丈夫和孩子,自己又惨遭日本鬼子的蹂躏欺侮后,万分悲痛,羞辱难耐,在一个凄惨的风雨夜晚,终于投入了黄河滚滚波涛之中。”冼星海指出:“《黄河怨》代表妇女被压迫的声音,被侮辱的声音。音调是悲惨缠绵,是含着眼泪来演唱的一首悲歌。”在演唱这一乐章时,歌唱者要牢牢抓住它的这一内涵。
二、演唱时要注意运用作品中的音乐要素
音乐中包括的要素很多,有节奏、旋律、音高等等,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对每个音符和乐句的安排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因此,演唱者在演绎作品之前,要对这些要素有一个整体的、详细的了解,并在演唱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首先,要结合作品的曲式曲调进行视唱,反复领悟旋律节奏的起伏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等。其次,要对作品曲谱的前奏、间奏、尾奏、速度、表情等做全面的了解,用心酝酿感情。最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准作品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仍以《黄河怨》为例,整首曲子总的旋律多数是在中高声区,情感就应该是在悲愤的基调上加上音量,这样能更准确地表达情感。比如,第一段节奏是有紧有松的,情感的表达就该抑扬顿挫,有收有放,才能充分表现多种情感的交加。第二段的节奏变得比较紧,在速度上就要快些,演唱者的情感也要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后半部分是这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如:“我和你无仇又无怨……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这部分的音都在高音区,情绪也要比前面两段还要再高涨,悲愤与凄凉在这里表现得更明显。
三、善于运用呼吸表达情感
吸气的过程会强化人的情感意识,激发人的歌唱欲望,还会极大地触动歌唱者的情绪记忆和情感体验,唤起歌唱者的情感动作,为歌唱情感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歌唱者在演唱时应当按歌曲的感情需要进行呼吸。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平常的训练中从吸气入手,努力做出与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表情和情感动作。如唱喜悦欢快的歌曲时,可以像发现新鲜事物那样用“惊讶”的状态吸气;唱悲伤的歌曲时,可以用“哭泣”的状态去呼吸等。这些富于感情的吸气可以使演唱者在演唱时充分自如地表达情感,对演绎好整首歌曲是非常重要的。
四、演唱时音色的运用到位
在演唱时音色的运用要到位歌唱的音色就像绘画中的颜色,音色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歌唱的效果,是音乐中极为动人,并能直接触动感官引起听众感情共鸣的重要表现手段。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也表现不同的音乐效果。徐大椿说:“唱曲之法,……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于曲子相背,不但不动人,反令听众索然无味。”就是说,每个演唱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对作品的表现有着不同的韵意。演唱者不仅要有美妙的声音,还要有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如唱一首抒情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要用甜美清脆的花腔来表现作品,这样的音色是令人愉快的,很好地传达了作品要表现的情感。总之,音乐是人类用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在论述“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时指出:“感情借着音乐中腾空直上的音浪,把我们带到超凌尘之外的高处。在那里,一片朦胧景色,在众星闪烁之下浮着几只小鸟,宛如天鹅般地在天空中遨游、歌唱,感情借着万古长青的艺术之翼,把我们带进一个只有它可以进入的奥妙境界。那儿的清新而自由的呼吸使我们心旷神怡,我们满怀预感地参加到无形的存在、没有躯壳的精神生活中去。超越我们的贫乏、可怜的尘世的躯壳之上,超越于我们的狭隘的小圈子之上,在我们面前展开一望无际的广阔天地,使我们啜饮极乐的清泉,使我们因幸福而感到心弦颤抖。”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要追求真实与美感,它是演唱的艺术生命,没有真实的情感,就不可能使观众为之震撼。
怎样准确理解作品
歌唱的情感培养必须建立在正确歌唱技术的基础上,歌唱即要唱声又要唱情,只有声情并茂的歌声,才能正确揭示歌曲的情感内涵。歌曲要表达的基本情感首先是以歌词决定的,作曲家再根据歌词谱出与歌词情感表现相应的曲调。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情感来演绎。所以,要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分析。
一、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
知道歌曲创作的意义和目的是唱好一首歌曲的首要前提。歌曲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必定有其环境下的作品。他的创作思想、风格、创作动机以及创作素材也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因此说,作品不可能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反过来说,作者的`音乐创作又能帮助人们认识时代和生活。所以,要深刻地领会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特点。譬如有代表性的《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游击队歌》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特征,使我们能很清楚地明白当时的社会现象。
二、熟读歌词
有句古训说:“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由此可见歌词在歌曲中的重要作用。歌曲中的歌词都是即精练又具有概括性的。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应先反复咀嚼歌词,除了弄清楚其字面含义,还须清楚它的言外之意。通过分析研究歌曲的意义,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真切、生动的画卷,然后将这种情感理解与体验传达给听众。也就是说,演唱者首先是从歌词中获得情感的信息,再通过自身情感体验的经验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但是歌词的长短是有限,它不能像小说或戏剧那样写得十分详尽具体,通常是概括性的。所以词面的背后往往有着更深的含义。如《江姐》中的《江梅赞》,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是赞颂红梅的品格,而作品真正的含义是歌颂革命的忠贞,傲对反动派,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可见,要想深入理解词义不能光看歌词的表面,要深入挖掘它的潜在内涵,对歌词内在的情感进行分析、感染和表现。
三、按照句子和内容要求,正确安排好换气口
换气是歌唱的重要技术方法,它不仅是为了保持足够的气息进行歌唱,还是演唱者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手段。在我们所演唱的歌曲中,大多数作品的旋律乐句与歌词的句子基本一致,较容易掌握。而有一些歌曲,特别是一些翻译成中文的外国歌曲,有时旋律与句子的气口会产生一些不一致的现象。经常会碰到句子的换气在旋律的一个节拍中间,使演唱起来有些困难,容易产生破句或来不及换气的现象。这样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中给予充分的重视,了解这个特点,去正确安排句子的气口。
艺术表演中如何追求感动别人,首先需要感动自己,这需要内心感染力,演唱者要想较好的演唱一首歌曲,除了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声乐技巧和一定的音乐文化修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演唱作品的内涵有深刻理解,这就需要演唱者对作品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做认真的分析,从而更加充分、准确、富有创造性地将作品表现出来。
;
《贝加尔湖畔》歌词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内容为:贝加尔老人有个女儿,叫安加拉。美丽的安加拉是贝加尔老人的掌上明珠,安加拉一直生活在这里。一天,风儿传来勇士叶尼塞的问候,安加拉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
这样,他们不断通过风儿传信,叶尼塞向安加拉表达了爱意。安加拉很兴奋,想要去找叶尼塞,贝加尔老人大发雷霆,向女儿逃跑的方向扔了块石头,但在风儿的带领下,安加拉越跑越快,最终找到了叶尼塞,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至今,几百条涌入贝加尔湖的小溪中,只有安加拉一条河流出,那里至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那里。
扩展资料:
《贝加尔湖畔》是李健去到伊尔库茨克的贝加尔湖畔后写的。当时,俄罗斯大使陪李健一同参观贝加尔湖畔。在俄罗斯大使的邀请下,李健决定以贝加尔湖作为创作背景,用俄罗斯式的配器创作一首歌曲,并当场用手机录下几句旋律。
录回来之后,李健觉得这段旋律可以使用,就拿吉他试弹。李健在确定曲子后,又花费了两三个月创作完歌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