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山环绕的六朝旧都的城墙四周还依然存在,可是江潮拍击着这座空城,又寂寞地失望地退回。寄托了作者的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已难再。怀古抒情,希望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怀古咏史诗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其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历史遗迹等描写,借以表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阅读此类诗歌,首先要弄清史实、史迹、典故等,即了解客体形象,然后深入理解这一史实给人留下的经验教训,然后进一步把握主体形象。诗人对尘封的往事发古之幽情,一定有触发感慨的媒介,这个媒介一般是现实生活中的因素与史实相吻合而产生的思想感情的碰撞。诗人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写出某一道理,或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起来,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达到讽谕目的,更多地是借助历史中的一些影子,借题发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凉意袭人的潮声中写,朦胧的月色下,尤显出故园的荒凉败落。山水明月犹在,而繁华富贵俱无。作者通过客体形象石头城古迹的描写生动地烘托出一个感伤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主体形象。鉴赏的关键是要了解石头城即金陵作为六朝古都,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这一史实,了解六朝悲恨相续的史实中所包含的历史教训,进而悟出作者的感慨。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词》、《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六麻;可"九佳(半)六麻"通押。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注释: 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韵译: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金陵自古便是繁华之地,六朝时期更是空前繁盛。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前后递。几百年间,这里是帝王贵族们的享乐之地,到处是灯红酒绿,脂粉裙钗。过度的荒奢 加速了这些朝代灭亡的速度,使之个个成为短命的王朝。国祚短暂是这些朝代的一个特点。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荒*腐朽透顶的昏君是这些朝代的又一特点。 正因如此,六朝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成为后代末世文人咏叹的材料,金陵怀古则几乎成为后世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刘禹锡《石头城》即属此类诗中较早而又精彩的篇章,意境浑厚、深远,白居易读后大为钦佩,说道:「 ”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辞矣。”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①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即战国时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吴孙权改为石头城。②故国:即旧城。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废弃。③空城:也指石头城。到刘禹锡写此诗时,该城被废已有200年,久已成为一座空城。④灌水:指秦淮河。⑤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墙,即城墙上带垛口的部分。 本诗之妙,即在情与景的妙合无垠。作者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完全将其消融在景物描写中。用景物来渲染一种气氛,表现一种心情。使读者在对生动画面的感悟中来达到心灵上的默契,此乃诗之妙境。全诗只写石头城周围的群山,城下的江流,东升的明月,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一幅寂寞萧条、冷清萧索的艺术画面。 这画面,仿佛在向人们倾述着这里往昔的繁华富贵,如同过眼烟云一去不复返了,所剩下的只有眼前的山河和空中的明月。看吧,曾是故国国都的石头城在群山的环绕中格外空寂,群山依旧。 城下的江潮拍打着这座历尽沧桑的古城,仿佛也在为她的衰败感伤,碰上冷冷的石壁后便默默退去。只有淮水东面升起的月亮,在夜深之时还向这座荒破的古城墙上洒下淡淡的灰白色的光芒。一切都沉默了。正是这种沉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 诗人将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之中,放在带有荒凉之意的潮声之中,放在充满迷离朦胧色彩的月光之下来描写,尤能显示出六朝故国的没落荒凉。山河明月依旧,六代繁华富贵俱归子虚乌有。深沉地表现出历史兴衰更迭的喟叹。诗人注意遣词炼字,颇见工力。 用「 ”寂寞”写潮水,属移情手法。写月亮用「 ”旧时”一词,尤有情趣,意谓明月是历史的见证人,她曾照过往昔故国的繁华富贵,因此也最能知道现今的荒凉凄清。用「 ”月”来作代言人,而使全诗的意境更加浑厚、深远。 参考资料 《石头城》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金陵五题·石头城》;
作者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五题》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这首《石头城》便是其中一首,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群山环绕那旧都的城墙四围还在,江潮拍击这空城,又寂寞地退回,淮水东边升起的依旧是当年明月,夜深时分还一样穿过女墙照来;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这是组诗的第一首,写的是石头城故址和旧景犹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华已经不复存在,由此引发无限的感慨,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悲凉的氛围之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后来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百年来这里已经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
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都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升起,照见早已残破的古城;
所以诗人写下了诗的最后两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寄托诗人,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却已消逝;
山、潮、城、水、月
石头山、长江潮,石头城,秦淮水,明月
原文: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
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赏析:
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孙权重建改用此名。
这是刘禹锡七绝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把刘禹锡称为“诗豪”的白居易对之“掉首苦吟,叹赏良久”,称赞“石头题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刘禹锡将这些话录入组诗引子,可见他自视此诗为得意之作。
金陵为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古都,当时殿阁富丽、声色繁盛,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国作代价来追欢逐笑。但自从隋朝灭陈,唐高祖又把扬州都督府从金陵移到扬州后,这里就变成古城荒草的世界,变成历代诗人凭吊历史沧桑的对象物。刘禹锡此诗,妙就妙在它以淡远的笔墨,写石头山、长江潮,写故国空城受山围潮打,却寂静得没有什么帝都气象的生命力反应。山围得周遭严密,似乎还可以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见到的只是空城,已经不知当年的灯火楼台、彻底歌舞的繁华为何物了。
诗歌由地写到天,在地上失落了的,想从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东面那轮由古照到今的明月,想必领略过昔时那种醉生梦死的繁华的,但它升起东方、待到夜深,也还只是清光飘零地从城垛(“女墙”)上照进城来。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别具匠心组合成“意象之城”,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意象之间相互映照折射,讲述着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一个关于历史沧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