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作曲家方面来说,他总是因为现实生活的某种影响和激励,才写音乐的。他有时候就把这种影响和激励直接表达在他加给作品的标题中。就听者方面来说,他虽然不可能从作品中直接听到现实内容,却总是能够通过音乐联想到现实生活内容。这是因为音乐源自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心灵感受。并且是对心灵感受的表现,听者只要能够对作曲家的感受发生情感上的共鸣,他就能在自己的内心生活中再现出某种现实生活的内容来。在这里,正是听者主体的内心情感充当了音乐作品再现现实生活的媒介。
为了让广大知友了解现有的关于情绪和音乐研究的发展进程,对于理解音乐和情绪的关系,我这里从音乐美学和心理学和生理学等角度,从已有的研究基础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来看一下关于对于音乐和情绪的研究,在不同领域中不同的观点
·音乐美学领域在音乐美学中有这样两大派别 他律论和自律论他律论:认为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一种人类表达情感或者思想的工具或者媒介,音乐也要表达音乐以外的人类的情感和思想。自律论: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就是音乐本身,它不表现,也无法表现音乐以外的任何东西,如情绪情感、思想理念、故事情节或自然体验。
·心理学领域美国学者扬(Yung,1961)提出,情绪一种对正常生理、心理平衡的扰乱和破坏。”当人被周围情境激动到他的大脑控制减弱或失去控制的时候,这个人就有了情绪“海曼(Hohmann,1962)则提出,情绪是一种生理激活和生理能量的动员。情绪是对正常过程的破坏和中断。这种理论对于那些激烈的情绪,如和愤怒、兴奋、恐惧、快乐等是恰当科学的,但不足够解释那些较低生理唤醒水平的情绪,如舒适、惆怅、迷茫、满足。同时也把美感排除在了情绪研究之外。在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汤姆金斯和依扎德从婴幼儿情绪研究入手,对情绪的生物功能,及情绪在人类的人格和认知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提出了情绪的动机理论。”第一性的动机体系就是情感体系,生物的内驱力(由生物性需要形成的动机)只有经过情感体系的放大才具有动机的作用。“
下面来用音乐的几个特性从生理学和音乐声学的角度来解释大脑对于不同音乐要素变化所引起的反应,相信足够回答题主的问题
·和声乐器发出的每一个音都是一个单纯的正弦波的基音之上的许多谐波(也就是泛音)共同构成的。谐波的数量以及谐波在音列中的排列方式取决于乐器的材料质量,不同数量的谐波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乐器的音色。假设一只长号吹出的C音含有6个可被听觉察觉到的谐波,那么内耳的基底膜上产生的振动点就有7个,产生的电信号也就会有7簇。那么三只长号吹出的C大三和弦(CEG)就会在基底膜产生14个振动点并产生14簇电信号。如果演奏出一个减七和弦(BDF)就在基底膜会产生19个振动点,并产生19簇电信号。
协和和弦产生神经纤维放电密度较不协和和弦小,神经纤维放电密度随着和弦不和谐程度增加而增加。由于更多的泛音和正弦波和谐波的频率不协调产生的不规则振动的噪音,神经纤维放电数量会急剧增加。
当然,和谐与不和谐也是相对的,比如大三和弦进入减七和弦,会让人产生吃惊和恐惧的情绪体验,如果由一个小二度关系构成的和弦解决到减七和弦上,造成的感觉又类似减七和弦解决到大三和弦的体验。
C大三和弦 1 3 5 C减七和弦 1 3b 5b 7bb 大家如果有钢琴的可以自己弹着试试
·力度一个较强的乐音信号,或者说一个较强的振幅的液压波所触发的毛细胞的数量要多于一个振幅较小的液压波,因此释放出来的动作电位的数量也要多一些,反映到下丘脑中的放电密度也要大一些。这样,振幅大小的关系就转换成了动作电位的数量关系。由于神经纤维放电密度的变化,突然增强的乐音力度会在下丘脑中的情绪模式中转换为吃惊的情绪反应;稍慢一点的力度增强会在下丘脑中转换为紧张的情绪反应;乐音力度的平稳增强会造成情绪反应的加强和高涨;乐音力度的减弱会造成愉快的、或是趋于平静的情绪反应等等。
·节奏前面已经提到,乐音符号的强弱关系到达下丘脑时,已经变为电脉冲的动作电位的数量关系。那么2/4拍的乐音组织关系就是 强--弱--强--弱,相对应的电位密度就是 多--少--多--少 的关系,也就形成了情绪反应的 强--弱--强--弱 的关系。由于下丘脑不仅是情绪整合的中枢,也是动机形成的中枢,因此当动作电位数量以多寡悬殊的比例有规律的变化时,下丘脑所产生的情绪性的起伏反应会沿着下行的传导神经纤维向机体的外周和内脏扩散,引起机体各部骨骼肌肉动作的行为动机。这时,人的外部动作行为本身就是情绪性的,或者说是情绪的外部表达形式。
·旋律和声、力度和节奏等因素在生理反应模式中本身具有先天的、生物程序的情绪功能,而旋律不同,它不具有先天的生理的情绪性质,它被整合的中枢部位是在大脑皮层,他的全部意义都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认知和评估作用。来自听觉神经的音高组织信号被传导到大脑。不同的音高产生不同的神经纤维输送到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音高体验。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携带不同频率声音信号的神经纤维终止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听觉中枢位于被称为”薛氏窝“的深沟中,高频信号终止在薛氏窝的深部,而低频音终止在外表面附件。同一条旋律可以配上不同甚至相反的意义的歌词,也可以用不同的和声、力度和节奏处理而形成不同的音乐情绪。比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爱人的主导动机用不同的手法处理就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概念。
有关系的,音乐是来自己生活的,好的创作歌曲.感动的创作歌曲都来源于于用心去体会音乐. 心情的好坏用音乐表情心情的情感,当恋人,爱人在一起生活中.浪漫的约会时候也可以放一些各种音乐. 音乐是生活中的催化计.调料品.
轻松欢快的音乐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节奏明快能使精神焕发,消除疲劳;旋律优美能安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增强人们生活情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恢复,显而易见,音乐对精神、情绪具有极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良好的音乐既能消除人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感受、感觉和体验的领域,又能使听音乐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因此大多数学生可依据这些原则进行音乐调节。
扩展资料:
运用音乐来调节情绪必须要参加音乐活动,参加音乐活动指的是唱歌,聆听乐曲演奏乐器等。无论从事什么样的音乐活动,都会体验到音乐的强大魅力,受到音乐的感染。唱歌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即使是浅唱低吟也能使人心头的郁闷一扫而空。演奏乐器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训练,恐怕大多数人都办不到。
而听音乐是只具备了正常听力的人都可以进行的。听的越多,欣赏能力就越高;欣赏能力越高,就越能够体会音乐的优美精妙,就越容易受到音乐的感染。
一个心理健康的、成熟的人都不会拒绝音乐给他带来的好处,不管是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中感知,还是与音乐的感情内涵相互交融,发生共鸣,我们都会在不断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华。
像一首首感动我们心灵的曲子,如凯利金的萨克斯曲《归家》,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舒伯特的《小夜曲》,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一些意境深远的曲子,让人从感伤中解脱出来,变得心情畅然、兴奋,且充满自信,特别对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大有益处。
听音乐,无论现代的还是古典的,只要溶于音乐的海洋中。我们就可以调心、调息、人静、放松、联想,调养身心的同时便可祛病强身,平肝潜阳,健胸益智。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